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合集下载

《森林培育学》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学》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学ASilvicultureA课程代码:s01a0104p1理论学时数:60实践/实验:48学时学分数:6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5-6主讲教师:马履一编写日期:2012年12月1日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森林培育学A》是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林学专业学生了解生产实践和森林培育基本原理的主要途径,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森林培育学A》是林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之一,与《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构成森林培育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森林培育学》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森林培育过程的主要原理和重要的技术要点,充分认识森林培育过程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国际和国内热点,是林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该课程对林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起到骨干支撑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程的性质、意义、内容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基本要求:掌握森林培育学的概念,森林培育学在林业生产重的地位与作用2、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3)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基本要求:了解林木个体、群体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掌握森林生产力调控的途径。

3、森林立地(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2)森林立地因子概述(3)森林立地质量评价(4)森林立地分类(5)森林立地生产力维持(6)造林地的种类基本要求:了解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过程以及造林地种类,悉立地衰退的原因、控制途径(难点),重点掌握森林立地相关概念,掌握立地因子类型,掌握基本概念:立地、森林立地、立地因子、森林立地类型、立地质量,掌握立地生产力维持途径与方法,立地因子、立地因子评价方法(难点)。

4、造林树种选择(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林种规划与林种规划(2)树种选择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林业区划、林种区划方法、内容,各大区主要造林树种,掌握树如何正确统筹树种选择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难点),重点熟悉各林种树种选择应该考虑的因素,重点掌握适地适树途径与方法,熟悉树种选择的基础。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

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绪论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

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第二章苗木培育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种子休眠机制、苗木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催芽处理方法和主要类型苗木的培育技术。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 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

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

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 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

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

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

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 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

森林培育思考题

森林培育思考题

1.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2.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3.荒山荒地: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在多年前森林植被遭破坏,已退化为荒山或荒地植被的造林地4.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5.森林培育阶段: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培育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郁闭成林、成熟、主伐更新的整个培育过程,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6.立地指数法:在有林区,评价造林地立地质量的方法之一,是采用林分基准年龄时上层木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作为评定宜林地立地质量的指标(即立地指数法)。

7.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8.林木生长: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这就是林木的生长。

9.林木个体发育: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

在高等植物中,发育是指达到性机能成熟,指林木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质变现象。

10.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1.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12.林学特性: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3.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的株数。

14.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15.森林潜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模板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名称:森林培育学二、课程代码:_______三、适用专业:林学、森林资源管理、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四、学时安排:____课时五、课程目标:1. 理解森林培育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

3. 了解森林培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4. 能够进行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六、教学内容:第一篇森林培育基本原理1. 森林培育学概述- 森林培育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森林生长发育的规律- 影响森林生长发育的因素- 森林生长发育的调控方法3. 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的概念和分类- 森林立地的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与森林培育的关系4. 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5. 林分结构- 林分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林分结构的评价方法- 林分结构的优化方法第二篇种子与苗木1. 森林种子学- 森林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森林种子的采集、处理和贮藏 - 森林种子的质量评价2. 苗木学- 苗木的生物学特性- 苗木的培育技术- 苗木的质量评价第三篇森林营造1. 整地与造林- 整地的目的和意义- 造林的类型和方法- 造林技术2. 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 幼林抚育的技术和方法- 幼林抚育的指标和评价3.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的目的和意义- 封山育林的技术和方法- 封山育林的效果评价4. 林农复合经营- 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和类型 - 林农复合经营的技术和方法 - 林农复合经营的效益评价第四篇森林抚育与收获1.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的目的和意义- 抚育间伐的类型和方法- 抚育间伐的效果评价2. 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林分改造的类型和方法- 林分改造的效果评价3. 收获与更新- 收获与更新的目的和意义 - 收获与更新的类型和方法 - 收获与更新的效果评价第五篇森林培育规划设计1. 苗圃规划设计- 苗圃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苗圃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指标2. 育林规划设计- 育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育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指标第六篇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1. 区域森林培育- 区域森林培育的原则和方法- 区域森林培育的效果评价2.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和类型-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效果评价七、考核方式:1. 平时作业:____分2. 期中考试:____分3. 期末考试:____分4. 实践环节:____分八、教学进度安排:(此处列出每章节的教学进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九、参考资料:1. 《森林培育学》教材2. 《森林培育学实验指导》3. 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十、教学评价:(此处列出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方法)。

“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收稿日期:2017-09-13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森林培育学微课的探索与开发);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学与研究项目(“微课”辅助《森林培育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动物生物化学微课开发与应用)作者简介:陈祖静(1985-),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林学。

*通讯作者:李吉跃(1959-),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及无线通讯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愿意接受快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生活逐渐被微时代的产物所占据。

其中,微课程(Microlecture ,简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伴随着“微时代”应运而生,且日益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1]。

“微课”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宽、应用面广而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进程之中[2]。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森林经营活动的关键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3]。

该门课程内容理论、原则等基础知识及重难点多,应用性、实践性强,新理论新技术更新速度快,而在大多数农林高校中又存在课时数偏少等问题。

因此,传统教学效果不佳,辅助“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特点(一)内容复杂、实践性强《森林培育学》课程传授的基础知识无论在学生进一步深造,还是学生参加林业生产相关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其综合性很强,讲授内容涉及栽培、生理、育种、抚育管理等众多理论板块,内容覆盖林木种子、苗木的繁殖与培育、造林、林地抚育、更新及经营等,需要学生掌握多项操作技能,如造林良种的选择、种子及苗木筛选及检验、植树造林等。

我国地域辽阔,林业生产技术地方特色性强,如自然条件不同,根据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可选择的造林树种、造林方法差异较大,林业工程建设重点也不同,从而涉及的基础理论差异较大,如在南方集体林区,由于林业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类别多样的特点。

森林培育试题

森林培育试题

绪论一、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2、森林培育学二、思考题1、新世纪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基本任务。

2、分析我国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3、如何学好森林培育学。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一、名词解释1、林木种子2、种源3、种源试验4、种子区5、种子亚区6、良种7、良种基地8、母树林9、种子园10、引种11、乡土树种12、外来树种13、杂交育种14、遗传测定15、林木结实间隔期16、种子安全含水量17、种子休眠18、湿藏法19、种批20、抽样21、千粒重22、采穗圃23、初次样品24、净度25、发芽率26、发芽势27、生活力28、含水量29、种实调制30、生理休眠31、绝对发芽率32、平均发芽时间33、种子生活率34、种子优良度35、种子休眠36、强迫休眠37、杂交育种38、花期调整39、种实40、种子年41、送检样品42、种子品质43、场圃发芽率44、种子鉴定45、种子调运区46、种子年47、结实周期性二、填空题1、( )、( )、( )是林木良种选育的三个传统途径,也是其他良种选育途径的工作基础。

2、栽培试验一般分为( )、( )、( )三个阶段。

3、种源试验方法有( )、( )、( )、( )。

4、优树的标准分为( )、( )。

5、优树选择方法有( )、( )、( )。

6、遗传测定包括( )、( )。

7、母树林的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 )。

8、种子园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下列条件( )。

9、一般实生树木从种子发芽到植株死亡为止,要经过( )、( )、()和( )几个性质不同的发育年龄。

10、净种的方法有()、( )、( )、( )。

11、实践证明,大多数林木种子贮藏的最佳温度为( )。

12、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 )和( )法。

13、种实调制工作的内容包括( )、( )、( )及( )。

调制往往因果实种类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调制方法,比如球果类可采用( )、()。

14、贮藏中的种子仍进行着( ),其实质是一种( ),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

以理想与情怀养成为导向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思考

以理想与情怀养成为导向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思考

[收稿时间]2021-08-31[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JG21058);华南农业大学第一批卓越青年教师百人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刘效东(1988—),男,河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与森林生态。

通信作者:何茜(1981—),女,四川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

[摘要]新林科建设背景下,我国林学专业人才肩负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森林培育学课程作为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对标新林科建设要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基于当前森林培育学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开展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理想+情怀+理论+技能”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以期为培育“知林、营林、爱林、强林”的新时代林业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新林科;美丽中国[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049-04林学专业作为农学类的一个传统专业,为我国的“三农”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林学专业人才更是肩负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1]。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育的基础,打造“金课”是新林科建设的关键发力点。

森林培育学课程既是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也是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培育“知林、营林、爱林、强林”的新时代林业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对标新林科建设要求,森林培育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涉及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2],具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与技术复杂性。

从课程架构来讲,森林培育学涵盖了森林培育基本原理以及林木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与收获、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等的理论和技术。

从课程体系来讲,森林培育学涉及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培育学》 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 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 壮苗培育、 人工 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 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 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 应系统学 习“树木学”、“土壤学”、 “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 程。

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种子生 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培养科学思维, 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教材选编及依据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 《森林培育学》 作为主讲教 材。

该教材是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 林业专业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 充实我 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绪论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 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 国内外育林的现状、 成就与问题, 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 变的深远意义。

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 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 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 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 提高 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 良种基地营建技术; 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林 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1)(2)(3)(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 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林木种子休眠机制、 苗木生长发育规律、 掌握种子催芽处理 方法和主要类型苗木的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培育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 苗木年生长规律,包括苗木高生长 茎生长 根生长规律; 1 年生播种 苗年生长规律;扦插苗年生长规律;移植苗年生长规律。

( 2)苗圃的建立 包括苗圃地的选择、区划技术 (3)圃地土壤管理 包括苗圃整地、 圃地轮作、圃地施肥技术( 4)播种苗的培育培育技术 包括种子处理、 播种期确定、 苗木密度与播种量 确定、育苗方式及播种方法、苗期管理及收获技术。

第三章 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森林发育各时期的特点和人工林高产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基 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 森林生长发育各时期的特点, 森林生长产量形成的生理 学生态学基础,人工林高产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造林基本技术措施的整体概念。

主要讲授: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 包括相关概念,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及相关性; ( 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3)森林生产功能及其调控 包括森林的生长产量及其形成的生理学生态学基 础;森林的经济产量和收获量; 森林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第四章 森林立地和造林树种的选择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掌握森林立地的性质, 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的关系, 掌握适地适 树树种选择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造林区划的意义、 原则和方法, 立地条件的分类和评价。

明确树种选择的意义和 原则,掌握树种选择途径和方法。

重点讲授(1) 等;(2) (3) 求及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 林分结构及培育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林分结构的概念及作用, 掌握林分结构调控技术。

森林立地基础 包括相关概念、 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调查、 造林地种类划分 人工林的种类和林种规划造林树种的选择 包括树种选择的意义和原则、各林种对树种选择的要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林林分密度与林木生长, 木材质量的关系, 确定造林密度应考虑的因素, 各种配 置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分析纯林、 混交林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树种种间关系的 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种间关系如何进行调控。

重点讲授:( 1)林分密度及作用 包括密度效应的原理及作用,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和方 法 ( 2)种植点的配置 包括行状配置、群状配置等( 3)人工林的树种组成 包括人工林组成的意义、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交林的营造技术 第六章 植树造林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阐明整林地整理的目的、 作用、分析各种清理和整地方式方法的特点及选用条件。

各种造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重点讲授( 1)造林地整理 包括造林地整理的作用、造林地的清理方法、造林地的整 地方式方法( 2)造林方法 包括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方法 第七章 幼林抚育管理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造林后至林分郁闭, 林地上林木间及林木与环境间相互作用 规律,掌握通过人工措施,控制杂草灌木和非目的树种竞争,促进幼林生长、加 速郁闭。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针对人工幼林的生长特点,应采取的土壤管理措施,林木抚育措施及保护措施。

说明人工整枝的目的, 阐明人工整枝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 人工整枝的技术要 点等。

重点讲授 (1)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 2)人工整枝 包括人工整枝的理论基础、人工整枝的意义及适用条件、人工整枝技术第八章 森林抚育采伐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造林后, 林地上林木间及林木与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 掌握 通过人工措施,控制林木竞争,促进林木生长、增加产量、缩短轮伐期的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抚育间伐种类和方法、 抚育间伐技术体系。

重点讲授:包括林地土壤管理技术、 林木抚育技术等曰.量、(1) (2) (3) (4) (5)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的选择技术、抚育采伐的间隔期的确定 第九章 皆伐作业与更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皆伐方法的优缺点, 掌握科学的皆伐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分析皆伐迹地的环境条件变化, 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成功应具备的条件, 如何保证 皆伐迹地更新成功,选用皆伐应具备的条件。

主要讲授:(1) (2) (3) (4) 第十章 渐伐作业与更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渐伐方法的优缺点, 掌握科学的渐伐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典型渐伐的四个步骤,选用渐伐所要求的树种,林分特征。

主要讲授:(1)渐伐更新过程及其特点(2)渐伐的种类(3)渐伐的评价及选用条件 第十一章 择找作业与更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择伐方法的优缺点, 掌握科学的择伐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择伐中采伐木的确定对保留林木生长量和质量的影响,选用择伐应具备的条件。

重点讲授:(1)择伐更新过程及特点(2)择伐的种类(3)择伐的评价与选用条件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抚育采伐的经济前提抚育间伐的种类 包括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等 包括抚育采伐的开始期、 抚育采伐的强度、 采伐木皆伐迹地环境条件特点 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 皆伐的优缺点及选用条件初级学员思考题为加快幼林生长,通常采用哪些幼林抚育措施?试述混交林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10. 何谓种子寿命,简述贮藏过程中影响种子寿命的环境因素;11. 试述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12. 造林地的主要种类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13. 何谓森林抚育间伐?抚育间伐的作用有哪些?14. 北方地区为保证苗木安全越冬,育苗全过程中应强调的育苗技术有哪些?为什么?1.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生产中主要强调哪些壮苗标准;2. 造林时,需要考虑的立地因子主要有哪些?3. 4. 选择造林树种时,要考虑树种的哪些特性?人工造林时,如何实现适地适树?5. 苗圃中常用的育苗技术环节有哪些,简要说明其主要目的;6. 何谓种子休眠,育苗过程中如何打破种子休眠?7. 何谓疏伐(生长抚育)?简述4种疏伐方法;8. 9.5.试从林分中林木个体间竞争角度,分析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

15.依森林的主要功能将森林分作几大类?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16.简述混交林相对于纯林的优点,加以简要解释17.常用主伐方式有哪几种?试述每种主伐方式的特点和应用条件;18.造林前进行迹地清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9.营造混交林时,如何充分发挥种间有益作用,避免有害作用?20.造林施工时,强调的“五不离水”分别是什么?中咼级学员思考题1. 论述人工林产量形成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人工林产量的措施;2. 甲乙二林场,各有一块同一树种同龄纯林,林分生长状况迥异,试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3. 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称为低产林。

论述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4. 论述人工林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试论述起苗后到栽植过程中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环节;6. 简述植苗造林过程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7.8. 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9. 试论述人工林从栽植到主伐前,树木之间和树木与环境矛盾的变化,各阶段针对性的调整措施;10. 试论述有机肥、无机肥肥的特点和苗圃的配合施肥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