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最新儿科指南、专家共识、解读
儿童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解读(1)

血清学
MPபைடு நூலகம்IgM: (1) 病程:感染后早期抗体,一般感染后4~5天出现,检测太早可
假阴性。 持续 1~3个月甚至更长; (2)年龄: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产生抗体能力低,可出现假
应→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 (CARDS)→上皮损伤。 免疫损伤: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多系统损伤。
流行病学
传播:广泛存在,亲属及社区流行,飞沫+接触; 潜伏期:1~3周 传染期: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 流行周期:3~7年,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
达一年。 流行季节:无季节性,北方秋冬多,南方夏秋见。 好发年龄:学龄期儿童,近年来5岁以下者增多。
注意:混合细菌和病毒性感染。
治疗
抗MP治疗: 控制混合感染: 糖皮质激素: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高凝状态: 软式支气管镜: 合并症治疗:
抗MP治疗
大环内酯类:首选 机理:与MP核糖体的特殊靶位的蛋白质结合,阻断转肽酶
•电镜下:呈多形性 (球形/丝状/链球状 /螺旋卷曲状等)。
* 特点:无细胞壁, 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 生素耐药。
* 培养:长出油煎蛋 似的菌落;
发病机制
粘附: 侵入后→滑行运动→纤毛之间→粘附到 细胞器上的P1粘附素→上皮→抵抗纤毛清除及吞
噬细胞的吞噬。 产生毒素:合成过氧化氢→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反
近10年来,多数学者认为NP是一种影像学诊断,为继
发于复杂性肺炎的正常肺实质缺损,同时伴有多个含气或
儿童肺功能检测及评估专家共识(2014年)

在国内外的哮喘指南均有详细的描述[1-3],而其中绝大 多数指南均指出必须以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 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作为主要的实验 室客观监测指标,评价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及控制情 况。如间歇状态和轻度持续,FEV1 占预计值>80%;中 度持续,FEV1 占预计值 60%~79%;重度持续,FEV1 占 预计值<60%。在治疗随访过程中,如何减药、何时停 药都需要经过肺功能的客观评价。2008 年中国儿童 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指出,应每 3~6 个月对患儿进行 一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检测等[2]。 哮喘患儿治疗药物减量或停药前,可以通过用力通气 肺功能进行疗效的评估;但在治疗 1 年以上,尤其是 2~ 3 年以上准备停药的患儿,必须选择特异度更高的检 查,如支气管激发试验。若患儿气道高反应性已明显 好转,可以考虑停药,此时停药后再复发的概率要比盲 目停药低很多。 1.2 慢性咳嗽
106·
临床儿科杂志 第 32 卷第 2 期 2014 年 2 月 J Clin Pediatr Vol.32 No.2 Feb. 2014
表 1 不同年龄肺功能检测方法
年龄 <2 岁
2~3 岁 3~5 岁 >5 岁
>10 岁
常用检测方法 潮气呼吸法
阻断法 婴幼儿体描仪法 部分胸腹腔挤压法
潮气呼吸法 脉冲振荡法 潮气呼吸法 常规通气法 脉冲振荡法 体描仪法(年长儿)
弥散法 常规通气法 脉冲振荡法 体描仪法(年长儿)
主要参数 VT/kg,PTEF,TEF25,TEF50,TEF75,TFVL,TPTEF/TE,VPEF/VE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及时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感 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过敏性
疾病的风险。
06 儿童过敏性疾病 的并发症与危害
呼吸系统并发症
哮喘
儿童过敏性疾病中,哮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也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过敏性疾病概述
定义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对某种或 某些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导致 的疾病,可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 道等多个器官系统。
流支气管哮喘、特应 性皮炎、食物过敏等。不同疾病具有 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 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遗传因素和环 境因素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避免室内吸烟
吸烟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加重儿 童呼吸道过敏症状,应避免在室内 吸烟。
增强儿童免疫力
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儿童免疫系 统的正常运作,提高身体抵抗
力。
均衡饮食
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多 食用富含维生素C、E、B等的 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 果等。
适当运动
适当的户外运动和锻炼有助于 提高儿童免疫力,减少过敏性 疾病的发生。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帮助医务人员和家长更好地 了解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规范诊断和治疗流程
提供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减少误诊和漏诊 ,提高治疗效果。
3
促进多学科合作
强调儿科、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 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协作,提高诊 疗水平。
意事项。
非药物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专家还介绍了 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免疫治疗、 物理治疗等,以及这些方法在儿 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和效果。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版

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版)各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长期变化趋势随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相似的发展模式。
近40年来随社会经济状况快速发展,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城乡差距已明显缩小,生长迟缓率显著下降。
2015 年第5次全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营养良好儿童的线性生长已达到相对稳定阶段,生长潜力已得到较充分发挥,之前4次全国调查儿童身高长期增长趋势现已呈现减缓甚至停滞趋势。
但中国家长对子女身高的期望值却在不断增加,甚至在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驱使下四处求医。
与此同时,伴随肥胖率快速上升,青春期启动年龄普遍提前,因“青春发育”就诊的儿童也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儿科体格发育问题的诊治面临医学问题与社会问题双重挑战。
一方面,需要教育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儿童体格发育规律,避免通过非专业渠道获得碎片化片面信息引发焦虑,寻求过度治疗。
更为重要的是需在儿科培训体系内,通过推行系统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的诊疗培训,规范儿童体格发育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科医生整体评估和管理水平。
既要避免漏诊体格发育相关疾病,更要杜绝因为过度诊断治疗对儿童健康以及家庭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司委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儿童保健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参考最新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共同撰写“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旨在帮助儿科医生在儿童体格发育管理中做到准确评估、规范诊治、避免误区,多学科共同合作促进儿童体格发育管理水平。
一、儿童体格发育规律儿童体格发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动态性、持续性、阶段性、规律性特征。
体格发育中体重变化可简单、直接反映儿童营养状况,但身高受到包括遗传、内分泌、营养、环境、疾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其评估较为复杂。
儿童体格发育虽有共性发展规律,但又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不同阶段,调控生长的主要机制不尽相同,体格生长的速度也不相同。
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一):概述(完整版)

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一):概述(完整版)呼吸系统的疾病占儿童所有疾病的首位,其病死率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
儿童经历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年龄跨度以及身体迅速发育的过程[1],有着特有的生长发育规律。
肺功能测定对于判断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喘息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肺功能检查是指运用特定的手段和仪器对受检者的呼吸功能进行检测、评价[3],是描述呼吸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牵涉呼吸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等,理论上复杂。
但经过一定的测试和计算机计算后,能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回答临床问题[4]。
目前,国内儿童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不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更低,检测质量参差不齐,亦无统一规范的儿童肺功能指南。
故中国儿童肺功能协作组经过多年努力,就目前较为成熟的检测方式推出如下系列指南。
本系列指南将从概述、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法、潮气呼吸法、脉冲振荡法、气道反应性测定(激发试验、舒张试验)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等领域进行阐述。
1 儿童肺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肺功能技术最早是在古罗马时期,希腊医生Claudius Galen进行了最简单的肺容量测试。
19世纪中期,伦敦的John Hutchin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定标的肺容量计。
20世纪初期,丹麦的Christian Bohr提出弥散学说,并采用静态法完成了使用一氧化碳作为测试气体的弥散测定。
一氧化碳弥散测定法现在仍然是大多数肺功能设备的首选方式。
21世纪,气道阻力(Raw)的测定理论和测试技术逐渐成熟。
在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方面,1890年Eckerlein成功测定每分通气量(MV);1970年第一台婴幼儿体描仪问世;1980年Turner等发明强迫呼气(Squzee);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儿童肺功能技术才开始广泛普及。
肺功能检测仪中,流速-容量传感器至关重要。
最早出现的是水封式容量传感器,然后在水封式传感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干式滚桶式,之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涡轮式、热丝式及压差式、超声式流量传感器,并一直使用至今,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压差式的流量传感器。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生堡』L型盘查!!!!生!旦箜j!鲞筮!塑£!也』旦型i坐:丛!鉴!!!!!:y!!:!!:盟!:!
.标准・方案・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 专家共识(20 14年版)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即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以流涕、咳嗽、阵发 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哕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毒病原,本病具有自限性。为规范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与预防,在参考国外相关最新 诊断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年龄小于1岁、第一次喘息发作的毛细 支气管炎患儿。 一、诊断 1.应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B级证据,高度推荐)…; 2.应评估有无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如年龄<12周、早产、合并心肺疾病或存在免疫缺陷状态(B级证据, 中度推荐)…。 二、治疗 1.监测病情变化、对症和支持治疗(A级证据,高度推荐); 2.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治疗(B级证据,低度推荐); 3.不推荐常规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A级证据,高度推荐)…,可选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B级证据,低度推荐); 4.住院患儿在严密监测下,试用3%高渗盐水雾化吸入(B级证据,低度推荐)…; 5.不推荐常规应用利巴韦林,包括雾化吸入途径用药(B级证据,中度推荐); 6.仅在不排除细菌感染时选用合适抗菌药物(B级证据,高度推荐)…; 7.不推荐胸部理疗(B级证据,中度推荐)。…。 三、预防 1.慢性肺疾病、早产儿(<32周)或先天性心脏病等高危儿可给予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预防(B级证据,中度推 荐)‘…; 2.洗手是预防RSV院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在与患儿直接接触前后,接触邻近患儿的物体后以及摘手套后,均应洗手(B 级证据,高度推荐)…; 3.婴幼儿应避免暴露于拥挤的人群或被动吸烟的环境中(B级证据,高度推荐)¨1; 4.提倡母乳喂养(B级证据,中度推荐)…。
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临床应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儿的病 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合适 的抗生素。同时,需注意观察患儿的 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的解读与临床应用
预防原则
预防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原则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指导家长加强患儿的免疫力,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对于高发人群,可考虑接种肺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医生需提醒家长注 意观察患儿的症状,及时就诊和治疗。
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 CRP、支原体抗体等。影像学检 查如X线胸片或CT扫描有助于确
诊。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 炎等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03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 少活动量,以降低身体消 耗。
预防措施
强调了预防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 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儿童保健、提 高免疫力等预防措施。
02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 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是儿童社 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之一。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单 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重症肺炎 支原体肺炎。
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 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3
目录
• 共识简介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述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 共识解读与临床应用 • 共识的局限性与展望
01
共识简介
共识的形成背景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节选)

许多治疗普通感 冒药物又同时含有中药和 西药 。应用 中药 时注意以下 几点 :对 其
组 分应充分 了解 ;选择最 适宜 的中药方
感 冒导 致患儿原 有基础疾病加重 ,或 出 现并 发症而需要 静脉给药 ,因患儿严重
腹 泻或 高热 导致脱 水 、电解 质紊 乱者 ,
剂 或 中西 医混合 药物 ,避 免错 误用 药 ; 需重视 理化性质 的配伍 ,避免形成难 溶
因胃肠不适 、呕吐而进食甚少者 。
药物治疗
成 的疗 效下 降 ;注意 药理 作用 的配 伍 ,
避 免引起生 物效应 的拮抗 作用 。中医治 疗 的原 则是 辨证施 治 ,感 冒有 风热 型 、
病 因治疗 尚无 专 门针对普 通感 冒
的特异性抗病毒 药物 ,普通感 冒者无需
风 寒型 、内伤 型等 ,可 以选用金莲 清热 泡 腾片 、桑 菊饮 加减 、杏苏散加 减 、小
般治疗
适 当 卧床 休 息 ,多 饮
阿司匹林儿童制剂,世界卫生组织( WT O ) 主张急性 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 的儿童不应 使用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在儿童治疗应用 中引起多起严 重肝脏 毒副反应 ,不推荐
作为退热药物。
水 、清淡 饮 食 ,保持 鼻 、咽 及 口腔 卫
生 。药物治疗首 选 口服途径 ,避免盲 目 静 脉补液 。静脉 补液用于 以下情况 :因
l 剂 和 ( 或 ) 镇 咳 药
制 剂 和 ( 或 ) 【 匹 — — _ _ I l 冒 目 约 戢 热 约 + ~ u 嚣 制
第1 代 抗 组胺 药/ 减 充血 剂
图1 普通 感冒临床 治疗路 径
3 8 中 固 社 庳 盱 2 o 1 4 年第4 期( 第3 o 卷总 第5 8 6 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此外,由于尿标本处理不当或运输保存不
当、污染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尿新蝶呤、生物蝶呤降低,易被 误诊为GTPCH缺乏症。因此,对于上述尿蝶呤谱难以判断 情况下,需要规范尿标本处理或留取新鲜尿液复查以排除。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4.06.003
由于尿蝶呤谱分析不能完全鉴别DHPR缺乏症。文献 报道部分DHPR缺乏患者,尤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有正常 尿蝶呤谱,有时与PKU尿蝶呤谱难以区别。因此,DHPR活 性检测是DHPR缺乏症确诊方法,应常规进行…。DHPR缺 乏症患儿DHPR活性极低,多低于正常人活性的5%~ 10%;如DHPR活性仅偏低于正常范围的低界,诊断要谨慎,
・430
主堡』L盟苤查!!!兰生!旦筮!!鲞箜!塑g堕!』旦!尘坐:』!竺的诊治共识"解读
叶军顾学范
本期刊登了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 组、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新生儿 筛查学组组织专家共同撰写的《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诊治共 识》(简称“共识”),对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 HPA)的筛查、诊治及随访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的共识。为 方便对“共识”的深入理解,现就其中某些诊治内容进行细 化阐述和补充说明。 一、HPA的诊断及分类 1.HPA的筛查及诊断:IIPA是指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的苯丙氨酸代谢病,包括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及四氢生物蝶呤 (tetrahydrobiopterin,BH。)缺乏症二大类‘1 J。采用串联质谱 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因可同时测定血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Phe)、酪氨酸(tyrosine,Tyr)及Phe/Tyr。21,能 排除其他导致继发性血Phe增高的疾病,如酪氨酸血症(血 Phe、Tyr增高,Phe/Tyr降低或正常)、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 乏症(血瓜氨酸、蛋氨酸、Phe、Tyr等增高,Phe/Tyr正常),提 高了诊断的正确性,降低了假阳性率。因此,对采用荧光法 或细菌抑制法进行新生儿HPA筛查阳性者,建议采用串联 质谱或氨基酸分析方法进行HPA的诊断:血Phe浓度>120 p。mol/L及Phe/Tyr>2.0诊断为HPA口“;如仅有血Phe轻 度增高,Phe/Tyr正常,排除其他疾病后需定期复查;如仅有 Phe/Tyr>2.0,血Phe正常,不支持HPA。 2.HPA的分类:(1)PAH缺乏症的分类:各国分类标准 有所差异,通常根据治疗前血Phe最高浓度及治疗指征进行 分类,部分国家定义血Phe(120~600)Ixmol/L为轻度HPA、 血Phe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l09804); 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1
1 dzl 950300)
作者单位: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 科医学研究所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室 通信作者:顾学范(Email:gu_xuefan@163.oom)
万方数据
d
431・
2.BH。缺乏症的治疗:除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GTPCH缺乏(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低下)及墨蝶呤还原酶缺乏 症外,BH。缺乏症患儿多伴有HPA。PTPS缺乏者血Phe浓 度>120 p..molfL即可给予BH。治疗以控制血Phe浓度达正 常;而DHPR缺乏症患儿需要较大剂量BH。,但研究发现如 给予大剂量BH。会导致7,8一二氢生物蝶呤堆积,影响芳香 化酶及一氧化氮合成酶作用,因此,宜采用低Phe饮食治疗 以控制血Phe浓度接近正常。2…。虽然严重型患儿都需要神 经递质前质(多巴及5一羟色氨酸)联合治疗,轻度PTPS可单 用BH。治疗…,但对经新生儿筛查诊断的患儿仍需要神经 递质前质治疗,可根据基因突变类型或临床症状调整治疗方 案。对于少数患者需要较大剂量的神经递质前质治疗,但又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可联合使用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剂 (MAOi)及儿茶酚一O一转甲基酶抑制剂(COMTi)治疗。2…。 四、血Phe浓度的监测及随访 1.血Phe浓度控制范围:各个国家制定的血phe浓度控 制理想范围的标准不同。根据2014年美国指南,PAH缺乏 症患者在任何年龄段(包括孕期),均需控制血Phe浓度在 120~360斗mol/L。在饮食Phe限制不严的情况下,血Phe 浓度在60~120 I上mol/L时不认为过低’3‘2…。本“共识”参考 国外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适当调整了 控制范围:1岁以下婴儿脑发育快速增长,饮食单调,严格控 制血Phe浓度120~240 p。moL/L可行;1岁后逐步添加辅食, 特殊饮食口味欠佳,费用增加,治疗依从性下降,血Phe浓度 控制可适当放松,控制在120~360 txmol/L为宜;12岁以上 至成年期血Phe浓度严格控制更困难,但小能过于放松,尤 其是女性患者,为以后孕期血浓度控制打基础,因此,此年龄 段血Phe浓度t20—600 txmol/L为宜。上述范围制定仍需 要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验证。 2.其他随访内容:虽然血Phe浓度检测是评估疗效的 “金标准”_2 3I,体格及智能发育评估也非常重要。患者治疗 期间的营养状况、心理、精神、行为、认知等方面的随访仍需 要与营养科、心理科、神经科医生共同合作,预防营养缺乏及 患者长期治疗产生的心理行为等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HPA这一遗传代谢病诊治领域的典范,从筛 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随访及预后评估等每个环节均需 要参照“共识”进行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共识”,使每个 新生儿筛查诊断的HPA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360~1 200
算,虽有一定意义,但实用性较差。 (2)BH。缺乏症的分类:根据参与BH。合成代谢的相关 酶缺陷分类。国际资料统计,BH。缺乏症中6一丙酮酰四氢蝶 呤合成酶(6-pyruvoyl tetrahydr叩terinsynthase,盯Ps)缺乏占 56%,二氢蝶啶还原酶(dihydr叩teridine reductase,DHPR)缺 乏占32%E4 3。我国自2003年开始进行DHPR活性测定‘6 J, 2008年报道首例DHPR缺乏症‘71,发病率较低,仅占 2.4%E8],可能与DHPR活性测定开展较晚及普及较慢有关, 也可能中国此型的发病率确实较低,需要累积更多的数据进 行证实。由于国内未开展脑脊液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测定,新 生儿筛查早期诊治者临床多无症状,故BH。缺乏症严重型 与轻型分类困难,可参照www.bh4.org统计的基因型与表型 关系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判断,绝大多数PTPS缺乏症及 DHPR缺乏症都属于严重型。 二、HPA鉴别诊断 对所有新生儿筛查和临床高危筛查诊断的HPA患儿都 要进行病因的鉴别诊断。对部分未鉴别诊断已用低Phe饮 食治疗者,虽血Phe浓度快速下降,但出现肌张力低下等症 状,需高度警惕BH。缺乏症的可能;根据临床经验,多数BH。 缺乏症患儿的血Phe浓度轻度或中度增高,少部分血Phe≥
B%多<5%L
8-9
p。mol/L为轻度PKU…。本“共识”中分
200
i№mol/L
类标准仍按照以往国内制定的标准:血Phe≥1 经典型PKU,血Phe
120~360 360~1 200
Ixmol/L为轻度PKU,血Phe
trmol/L为轻度HPA。由于新生儿筛查发现的部
分患儿可因Phe摄入不足而导致血Phe浓度尚未达到最高 值,分类会有偏差,国外专家提出町根据患儿2~5岁时对饮 食Phe耐受性(血Phe达到理想范围高值时饮食摄入的Phe 含量)进行分类‘3 J,但需要标准化饮食及饮食Phe含量的计
l 1J
Blau N,Burton BK,Thony B,et a1.Phenylketonuria and BH4
LI服BH。后8~24 h血Phe均下降30%才
能诊断为BH。反应性PAH缺乏症,如血Phe在8 h下降 30%,但24 h下降<30%,或第1天BH。试验有反应,但第2 天试验无反应者不能诊断,需要做1周或更长的BH。负荷 试验判断对BH。的反应性。多项研究发现不同血Phe浓度 对BH。反应的比例不同,经典型PKU对BH。反应比例仅占 7%~13%,而轻度PKU及轻度HPA反应比例较高,达40%
deficienciesf M f.Bremen:UNI—MED,2010:14-17,36_41 [2]Han LS,Ye J,Qiu wJ,et a1.Selective csreening for
生垡』b型苤查!!!!生!旦笠!!鲞箜!塑£!也』堕i堕!:』!堕!!!!:!!!:!!:盟!:! 需复查。 2.BH。负荷试验的诊断价值:BH。负荷试验是BH。缺乏 症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尿蝶呤谱分析结果不能明确诊断者 可以通过此试验协助诊断。1999年日本Kure等。1 0。首次提 出BH。反应性PAH缺乏症。由于这类PAH基因突变的患 儿可残存20%~30%的酶活性,当给予外源性BH。后可增 加酶活性,降低血Phe浓度_“。国际上BH。负荷试验方法 各异。1 2I,国内多采用24 h的BH。负荷试验‘13 3。Blau等建 议在排除BH。缺乏症后,可通过2 d或更长的BH。负荷试验 进行诊断。…,2
t^mol/L
开始治疗。低Phe饮食治疗的患儿随着年龄增大,治疗依从 性下降,开发其他治疗方法将成为PKU治疗的关注点。(2) BH。药物治疗:二盐酸沙丙蝶呤(Kuvan)(BH。药物)用于治 疗BH。反应性PAH缺乏症,已分别获得美国FDA及欧洲 EMEA上市许可。实践证明,25%~50%的PAH缺乏症患 儿对BH。药物治疗有效,可提高Phe耐受性30%一50%,患 儿可适当放松饮食限制甚至完全普食,血Phe浓度控制理 想,安全性良好…o。在欧洲及日本,BH。治疗适应证是用于 4岁以上BH。反应性PAH缺乏症的治疗,PKU孕妇慎用。 我国BH。治疗适应证为BH。缺乏症。由于治疗BH。反应性 PAH缺乏症所需BH。的剂量较大[(5~20)mg/(kg・d)], 费用昂贵,国内临床应用有限,缺少经验。其他治疗方法如 口服大分子中性氨基酸(LNAA)。1…、苯丙氨酸脱氨酶等尚处 于动物或有限的临床试验阶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