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鉴别诊断

心梗鉴别诊断
心梗鉴别诊断

心梗的鉴别诊断:

西医:

1.与心绞痛的鉴别: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是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时间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以前常有诱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者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好。

2.与急性心包炎鉴别: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但心包炎的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后者和疼痛在心包腔出现渗液时均消失;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

3.与急性肺动脉栓塞鉴别:可发生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渡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4.与急腹症鉴别: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可伴有休克。仔细询问病史,作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可协助鉴别。

5.与主动脉夹层鉴别: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反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的差异,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偏瘫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等可资鉴别。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或核磁共振显象有助于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心电图动态演变;明确的心肌酶学序列变化;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心电图有典型的动态演变,心肌梗死常属透壁性心肌梗死.如仅有ST—T波的演变而出现Q波或Qs波,但有明确的心肌酶的序列变化,则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2)可疑的急性心肌梗死:对有典型的病史,但连续的不稳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24h 以上,伴有不伴有心肌酶的不确定性变化,都可诊断为可疑的急性心肌梗死。 (3)陈旧性心肌梗死:常根据明确的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心肌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心肌酶改变而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包括下列情况: (1)心绞痛:主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可类似于心肌梗死,但胸痛性质轻,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效果好,无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的序列变化。 (2)急性心包炎:心前区疼痛持久而剧烈,深吸气时加重,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和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多数导联ST 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常有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多有骨折、盆腔或前列腺手术或长期卧床史。右心室前负荷急剧增加,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电图肺性P波、电轴右偏、呈S1QIIITIII

型,即I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有明显Q 波(〈0.03s)及T波倒置。X线胸片显示肺梗塞阴影。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可见放射性稀疏或缺失区。 (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前胸出现剧烈撕裂样锐痛,常放射至背、肋、腹部及腰部。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听到杂音,两上肢血压、脉搏不对称.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血管壁增厚。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显像可见主动脉双重管腔图像。心电图无典型的心肌梗死演变过程。 (5)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易与以上腹部剧烈为突出表现的心肌梗死相混淆,但腹部有局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胸痛和相关症状。 STEMI的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 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含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不典型疼痛部位和表现及无痛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女性、老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CABG或PCI)、高血压、糖尿病、外科手术或拔牙史,出血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大出血、不明原因贫血或黑便)、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应用史。 2.体格检查: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有无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有无肺部哕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和奔马律;评估神经系统体征。建议采用Killip 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对疑似STEMI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10 min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和(或)正后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导联]。典型的STEMI早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超急期心电图可表现为异常高大且两支不对称的T波。首次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在10—30 min后复查。 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在 STEMI症状发生后2—4 h开始升高,10~24 h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升高7~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STEMI时其测值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鉴别诊断 1.心绞痛:主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可类似于心肌梗死,但胸痛性质轻,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效果好,无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的序列变化。 2.急性心包炎:心前区疼痛持久而剧烈,深吸气时加重,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和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多数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常有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多有骨折、盆腔或前列腺手术或长期卧床史。右心室前负荷急剧增加、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电图肺性P 波、电轴右偏、呈S1QIIITIII型,即I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有明显Q波(<0.03s)及T 波倒置。X线胸片显示肺梗塞阴影。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可见放射性稀疏或缺失区。 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前胸出现剧烈撕裂样锐痛,常放射至背、肋、腹部及腰部。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听到杂音,两上肢血压、脉搏不对称。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血管壁增厚。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显像可见主动脉双重管腔图像。心电图无典型的心肌梗死演变过程。 5.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易与以上腹部剧烈为突出表现的心肌梗死相混淆,但腹部有局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无心肌酶及心电图特征性变化。

如何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如何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发表时间:2020-03-20T05:53:55.4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1期作者:王万友[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最危重的急症,也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 629200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最危重的急症,也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有许多患者家属因为不能判断,不懂得急救措 施,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而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若遇到有人突发心肌梗死的现象,不要慌乱,第一时间内要判断是否是急性心肌梗死?然后再采取急救,这样就不会耽误病人的救治。 一、何谓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变窄或闭塞,造成急性或持续性心肌血液供应障碍,造成心肌坏死。常伴有胸骨后边疼痛持久性的,并且加重时会造成心衰、呼吸困难、心悸、和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的疾病症状。心肌梗死常常有诊断性的急性心肌梗死,可疑性的心肌梗死和陈旧性的心肌梗死等三种形式;针对可疑性的心肌梗死和陈旧性的心肌梗死就不再详细表述了;就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做如下讲解。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 1.心绞痛:心绞痛出现是时间比较短,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胸痛情况比较轻,常伴有休克、恶心和呕吐等,同时还要区别颈椎病和肩周炎因为它们的疼痛也在这个位置。心绞痛出现时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性Q波;识别诊断的要点之一就是要观察动态血清酶学和心肌肌钙蛋白T的变化。 2.急性肺塞栓:由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会突然出现肺动脉栓塞,常伴有胸口痛、呼吸困难、低血压、咯血甚至休克等多种表现形式,还有骨折、盆腔和前列腺等手术后的长期卧床史。没有咯血症状和AMI很相似。但前者在24小时内会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出现肺动脉瓣区的第2心音亢进在心脏体征方面;AMI的心电图比肺动脉栓塞心电图慢而长。 3.急性心包炎:此类病起病比较急,心脏前区会出现比较持久的剧烈疼痛,同时伴有ST段出现偏高。疼痛时会伴有不敢深呼吸和发热现象,检查可以见白细胞增高,只有在坐位稍微向前倾时会有疼痛缓解。并且在发病几小时或者当天就能听到心包的摩擦声音。急性心包炎并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心包积液的程度只有通过超声心动图才能够观察。 4.主动脉夹层瘤:主要表现为前胸剧烈疼痛,常会辐射到身体的上半身,如背、肋、腹、甚至在锁骨下动脉处可以听到杂音,此类病程中常伴随高血压。主动脉夹层能够感觉到压迫症状,从而导致两侧上肢的血压不一样,颈动脉搏和两侧的脉搏或一面的脉搏开始减弱等。通过X线和超声心电图检查能够发现主动脉明显增宽,没有AMI心电图特征也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情况。既可为确定为主动脉夹层瘤,同时还要做超声波检查,检查主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来加以确诊。 5.急腹症:常见的急腹症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也常伴有上腹部位疼痛,常会和疼痛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相混淆从而引起误诊。所以可以根据腹部疼痛特征和病史来诊断,同时也要通过心电图和血清学酶学的检查结果来加以鉴别。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除了这些明显的症状鉴别外,主要还是借助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和心肌酶值水平,以及冠脉造影等多项相关检查综合结果来作为诊断的标准,而不是只采取单一症状来识别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即需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治疗,以使患者脱离死亡威胁。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单位: 摘要: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 关键词: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一、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异常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处的动作电位时程较心内膜短,心外膜完成复极早于心内膜,因此心室肌复极过程可看作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emia)时,复极过程发生改变,心电图上出现T波变化。 (1)若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这部分心肌复极时间较正常时更加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复极向量减小或消失,致使T 波向量增加,出现高大的T波(图5-1-28 A)。例如下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壁心内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高耸直立的T波。 (2)若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时明显延?长,从而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电位为正,而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图5-1-28 B)。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现T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改变。损伤型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两种类型。?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图5-1-29A);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抬高(图5-1-29B)。发生损伤型ST改变时,对侧部位的导联常可记录到相反的ST改变。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 心电诊断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单位: 摘要: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 关键词: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一、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异常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处的动作电位时程较心内膜短,心外膜完成复极早于心内膜,因此心室肌复极过程可看作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时,复极过程发生改变,心电图上出现T波变化。 (1)若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这部分心肌复极时间较正常时更加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复极向量减小或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出现高大的T波(图5-1-28 A)。例如下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壁心内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高耸直立的T波。 (2)若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时明显延 长,从而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电位为正,而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图5-1-28 B)。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 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现T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改变。损伤型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两种类型。 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图5-1-29 A);心外膜下心肌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1.非Q波型心肌梗死(non-Q 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 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梗死既可是非透壁性,亦可是透壁性。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此外,发生多部位梗死(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相互作用发生抵消)或梗死范围局限或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如右心室、左心室后基底段、孤立正后壁梗死等)均可产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 2.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以不出现Q波,而非sT段抬高梗死有的可出现Q 波,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通常是回顾性诊断。为了程度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近年提出把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梗死,并且与不稳定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ST段改变代替传统的Q波分类突出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Q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小梗死面积。另外,ST 段抬高梗死和非ST段抬高梗死二者的干预对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选择正确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作出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时,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并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ST段改。 3.心肌梗死合并其他病变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时,可见升高的ST段持续存在达半年以上。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初始向量表现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出右束支阻滞特点,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梗死图形常被掩盖,按原标准进行诊断比较困难。 4.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单纯的ST段抬高还可见于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复极综合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异常Q波不一定都提示为心肌梗死,例如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或Q波,但缺乏典型演变过程,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心脏横位可导致Ⅲ导联出现Q波,但Ⅱ导联通常正常。顺钟向转位、左室肥大及左束支阻滞时,V1、V2导联可出现QS波,但并非前间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在某些导联上可出现"Q"或"QS"波。此外,右室肥大、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一般不难鉴别。仅当异常的Q波、抬高的ST段以及倒置的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 电诊断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单位: 摘要: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 关键词: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诊断 一、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异常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处的动作电位时程较心内膜短,心外膜完成复极早于心内膜,因此心室肌复极过程可看作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时,复极过程发生改变,心电图上出现T波变化。(1)若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这部分心肌复极时间较正常时更加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复极向量减小或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出现高大的T波(图5-1-28 A)。例如下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壁心内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 现高耸直立的T波。(2)若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时明显延长,从而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电位为正,而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图5-1-28 B)。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现T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改变。损伤型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两种类型。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图5-1-29 A);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抬高(图5-1-29 B)。发生损伤型ST改变时,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对比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对比 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心电工作者、心内科专科医生以及医护人员都应系统的掌握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以便在临床结合实际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治。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的两种心脏性疾病,本文就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运用心电图诊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两者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表现。 标签: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各种心脏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等,这两种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患者均有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各种心律失常,导致临床在诊断和鉴别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疾病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心电图、冠脉造影技术等均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治中,同时也为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特别是心电图,具有无创、简便和易于普及的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心肌缺血 1.1心肌缺血的概念心肌缺血是由于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动脉血流不全或阻塞,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下使得心肌代谢得不到足够的供血,心肌完成其正常的无氧代谢则需要消耗其糖原储备,这种情况被称为心肌缺血[1]。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符合以及血氧水平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是导致心肌是否发生缺血的主要原因。 1.2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与发生机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有ST段抬高或下移、T波改变、U波改变以及QT间期延长,其中T波改变主要会出现低平、双向、倒置、TV1>TV5或TV6,有时也有可能对除极过程产生影响,引起QRS波群改变[2]。由于心肌缺血在临床上的内涵较为丰富,不同类型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也存在不同,主要包括缺血性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改变。缺血性心肌病在心电图上T波改变常表现为高耸或倒置,多呈”冠状T”改变。心外膜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T波表现存在差异性,前者动作电位时程较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延长,导致心室壁复极顺序发生逆转,也就是说心内膜下心肌复极比心外膜下心肌更早,T向量会与正常的方向相反,此时T波在面向心外膜缺血区导联的描记下呈深倒置状;后者的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则更加延长,心内膜下复极完毕时间较正常情况下延迟,在其他部位心肌复极完毕后该部位还未完成复极,因而与之相对应方向相反的T向量会减小或消失,则心内膜心肌复极所产生的T 向量会增大。在心室壁复极顺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復极向量增大使得T波在面向缺血区的导联描记下呈直立高耸状。 2心肌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