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消渴)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200mg/dl);或随机血糖》l(200mg/dl)。
2.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2-2023年消渴病诊疗方案-(1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消渴病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空腹血糖(FPG)≥7.O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1)热盛伤津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食多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脾虚胃热证:口渴欲饮,心下痞满,胀闷呕恶,水谷不消,纳呆,便溏,形体消瘦,或肠鸣下利,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3)阴虚火旺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酸耳鸣,少寐多梦,溲黄便秘,舌质红,少苔,脉虚细数。
(4)气阴两伤证: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消瘦,倦怠乏力,胸闷、气短,易汗出,便溏,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咽干口燥,视物模糊,眼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6)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腹胀纳差,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1)痰湿证: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胀满,四肢沉重,口黏痰多,舌体胖大,舌淡,苔白厚腻,脉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总结(消渴病)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总结2010年消渴一、临床资料消渴是指患者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导致的以多尿、多饮、多食、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糖尿病归属于本病范畴。
我科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消渴患者合计75例,其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7.7±8.3)岁。
二、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措施治疗消渴能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中医症候疗效为89.5096,后期治疗中,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下肢麻木、冷痛等异常感觉,我科采用中药足浴疗法治疗此病效果明显,具体方药为黄黄60g,丹参、赤芍、川苟、木瓜、伸筋草、透骨草、桂枝等各50g,加水4000m1,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置于专用的木桶内,先熏患肢,待水温降至35~40°C,浸泡双下肢,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浸泡后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足底反射区按摩,按摩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1个月为一疗程,其临床总有效率为75肌中医症候疗效为87.5096。
但在出现糖尿病危急重症时,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糖尿病足(坏疽)等,患者及家属对使用中药治疗患者病痛的时效性、耐受性差,我们应在临床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急救措施,从而更好的解除患者病痛。
2011年度疗效评价总结消渴我科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156例消渴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根据我科《喘证特色病症诊疗方案》,统计发现运用降糖活血方随证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痰瘀互结证70例,总有效率为85.60%,并与单独使用西药对照,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改善脂代谢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运用七味白术散合生脉饮加减来治疗气阴两虚患者,发现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下降,甘油三酯及胆固醇亦显著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显著增高。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评估与分析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评估与分析一、引言临床路径是指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诊疗规范,制定出一系列的诊疗计划和行动方案,以优化医疗服务过程,提高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对医疗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评估和分析临床路径工作的实施情况,以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二、评估指标1.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对临床路径下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包括生命指标、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以评估临床路径工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 医疗过程评估:从患者进入医院到出院的整个医疗过程进行评估,包括入院时间、住院日数、手术操作时间等,以评估临床路径工作对医疗过程的优化效果。
3. 经济效益评估:对临床路径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估,以评估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三、评估结果分析1. 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临床路径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与非临床路径组进行比较,临床路径组的生命指标稳定率更高,症状缓解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说明临床路径工作对治疗效果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医疗过程评估结果显示,临床路径工作对医疗过程进行了优化。
患者入院时间和住院日数明显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3. 经济效益评估结果显示,临床路径工作在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由于临床路径工作的实施,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使得医疗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降低了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四、改进措施1. 加强临床路径工作宣传:提升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临床路径工作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路径工作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施能力。
3. 完善临床路径制定与更新机制:根据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定期对临床路径进行评估和修订,使其始终符合患者的需求和最新的诊疗规范。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编码: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126);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11.1(200);或随机血糖》11.1(200)。
2.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编码:060)和 2型糖尿病(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尿酮,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早上空腹及三餐后 2小时或三餐前血糖、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时、凌晨 3时等时间点的血糖)。
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胃痞。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ICD编码:BNP0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院发布的《2013 ACG临床指南:胃轻瘫的治疗》和《实用糖尿病学》(第三版)中“糖尿病性胃轻瘫”部分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常见证候: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痰湿中阻证胃阴亏虚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诊断消渴胃痞,西医诊断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患者。
2.血糖控制良好。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也可以进入本路径。
4.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以及感染等应激情况。
(2)有其他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胃肠肿瘤、肝胆胰疾病)者。
(3)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
(4)已用过影响胃动力药物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胃电图和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监测空腹、三餐后2h及睡前血糖,监测血压、心率;上腹部(肝、胆、胰、脾)B超。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与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尿量增多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
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糖尿病肾病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早、中期患者。
一、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TCD编码:BNV068)。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E11.221+N08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第二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消渴病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
早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多期;中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临床糖尿肾病存在肾功能不全者。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临床常见证候:气阴虚血瘀证阳气虚血瘀证阴阳俱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肾病(TCD编码为:BNV068)和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为:E11.221+N08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早、中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大生化(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胸部X线片、泌尿系彩超、心电图、感染性疾病筛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功能、血沉、C 反应蛋白、免疫功能检测、CT、MRI、4脏彩超、肝胆胰脾彩超、颈动脉彩超、胰岛素素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氢酶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年临床路径(消渴)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
收治消渴病患者共计644人次,其中进入路径患者98例(15.2%),变异21例(21.4%),完成路径77例。
一、在住院时间方面,实施临床路径前平均住院天数为15.1天,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2.7天,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4天。
原因;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标准选择符合路径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入选患者病种单一,无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其他疾病
也多不需治疗,遵循临床路径规定的诊疗方案,所以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治疗技术规范、成熟,临床疗效好,病情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
二、在住院费用方面,实施临床路径患者与未实施临床路径患者相比,住院费用降低
了5%--8%。
原因;临床路径组以患者住院时间为序,规范了相关的检查项目和治疗
方案,杜绝了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现象,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既保证了医疗
质量,又降低了住院费用。
三、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发生了变异而退出临床路径,其原因分析如下:
1、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治疗、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患者希望病后调养(中医药、中医特色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四、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率原因:
1、轻症患者多选择门诊治疗,住院收治率较低。
2、住院患者多为老年重症,入选率低,变异率高。
3、临床医师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认识程度及推行力度低。
五、改进措施:
1、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标准选择符合路径的患者,进行准入评估,对病情严重、合并其他疾病多的患者,尽量不进入临床路径。
2、临床路径规定的诊疗方案已相对成熟,疗效确切,故应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规定的诊疗方案规范治疗、合理检查。
3、严格控制住院天数。
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符合出院标准后及时办理出院,杜绝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4、加强对临床医师临床路径管理的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认识程度和推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