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论文转基因食品 论文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我们是否应该大力推广转基因食品,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1953 年沃森等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自此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全新领域得以开创。
基于此理论,体外重组DNA 技术得以实现,新生物技术即转基因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转基因产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即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基因导入作物细胞使得基因得以表达,从而获取新的特性。
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借助于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手段生产出来的食品。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一争论集中在导入外源基因是否会产生无法获知的恶劣特性,如毒性、营养缺失性等,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和损伤;其二,转基因食品的生态安全问题,这一争论聚焦在转基因作物的消耗是否会导致基因污染,是否会破坏原来生物群的平衡与多样性等。
通俗地讲普通大众最担心的就是三个问题:一是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有毒,二是长期食用会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会不会影响人类的基因而对下一代产生影响,比如导致畸形儿之类的事情发生等。
而学者们更多的会关心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呢?如果从单一的技术原理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只是从别的生物中移植过来的,而这种基因是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而并非人为造出来的,而我们知道特定基因控制着特定性状的表达,因而该基因所表达出来的性状也是大自然中的正常存在。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产量、口味、蛋白质、营养成分等性状也应该是正常而安全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并没有本质区别。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3 年提出实质等同性原则,具体内容是:如果某个转基因食品或成分与传统的食品或成分大体等同,则认为它们同等安全,就没有必要做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
转基因食品与安全 论文

课程名称:转基因食品与安全任课老师:任峰姓名:包天墅学号:2009211564初步分析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与危害摘要:转基因食品发展非常迅速,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风险;生物多样性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1.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毒性的产生有以下2个原因:①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毒物质;②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 j。
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存在与繁衍,都不是以作为人类食物为目的的,而是根据生存的需要和规律生长及代谢。
目前已知的植物毒素有1 000余种,如生物碱、酶类、过敏物质、天然致癌物等;微生物毒素主要有细菌毒素、霉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
科学家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及其他新病种。
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物体系统失调、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过程可能需要30 a 或更长的时间。
食物过敏是1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性反应。
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
将1个外来基因转入植物或动物中,该基因将会与其他基因连接在一起。
人们在食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3篇)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____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食品需求的增长,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技术被广泛应用。
然而,转基因食品引发了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争议。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我们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转基因食品的定义、现状、食品安全的风险与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旨在全面了解____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情况,为人们提供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与现状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转基因食品是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食品作物的过程中产生的食品。
这些外源基因可以使作物具有抗病、抗虫胁迫、耐草甘膦等特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 转基因食品的现状目前,转基因食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畜禽产品等各个领域。
例如,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已在许多国家广泛种植。
转基因灵长类动物、鱼类等也被用于科研及商业化生产。
然而,转基因食品仍然面临着许多质疑和争议。
第二部分: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价与食品安全1. 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包括:(1)可能引起新的过敏反应或毒性作用;(2)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3)可能导致传播有害基因,破坏生物多样性。
2. 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评价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1)基因同源性分析: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基因来源、插入方式等;(2)蛋白质表达分析:评估转基因食品中外源蛋白质的表达情况;(3)毒性评估:评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4)过敏原评估:评估转基因食品是否具有过敏原性。
第三部分: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与进展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机械分离法、PCR、Western blot、EL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细胞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等生物学方法。
2.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用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发展

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发展作者:李冰来源:《中国食品》2018年第20期摘要:转基因食品日益贴近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便是它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人们对于该类食品的忧虑。
本文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它未来发展会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发展;挑战;关系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所研发出来的转基因食品,近年来发展极快,部分商品已经被批准商业化并且进入普通家庭。
面对转基因食品,公众最关心的是其的安全问题。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自转基因农作物开始大规模种植以来,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争论便始终没有间断。
不论是其对人体可能造成伤害的问题,还是其对于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基因污染问题,都让公众报以极大的怀疑。
从本质上讲,转基因就是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究竟能否安全食用,再加上不断有科学家曝出的有关于实验动物在食用了转基因植物后導致的或畸形或致死的新闻,使大众对转基因食品更加怀疑。
二、转基因食品所面临的挑战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了解甚少。
公众不了解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造成伤害,从而人们对于使用转基因食品抱着怀疑甚至否定的心态,自然无法通过消费者增强购买力来推动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
由于基因工程中所导入的外源基因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生物,它的导入使得毒素蛋白过量表达,使得转基因食品产生毒性。
或者是插入片段本身就是过敏源,使得易过敏人群在食用过后产生过敏反应。
诸如此类的危害极大地损害了转基因食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由此可能会引发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信任危机。
对生物环境是否造成危害的未知性。
由于很大一部分植物都是异花传粉,人工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由于通过昆虫或者随风传粉使得转基因植物与非转基因植物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使原本不该具有外源性状的植物拥有该性状。
并且,转基因作物可能会产生新的未知的病毒或者疾病,从而危害有关作物,造成作物的减产甚至死亡,造成经营者的经济损失。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论文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转基因技术在当前社会被人们广泛应用。
其安全性也被人们所关注,转基因食品也被人们所认可,文章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其评价过程,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识等方面进行讨论,使人们正确的认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科学性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与应用1、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
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1]2、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作物育种从杂交育种走向基因育种。
(1)抗性育种。
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和抗逆性作物的培育。
(2)抗病性。
1986年华盛顿大学Powell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CP)基因转入烟草,培育出了能稳定遗传的抗病毒植株。
(3)抗虫性。
目前,广泛应用的植物抗虫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毒蛋白基因——Bt基因。
至1 997年初,在80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商品化转基因作物中,有2 1种是转Bt基因作物,其中以玉米、马铃薯、棉花为主。
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完全不喷杀虫剂情况下,单产仍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国产棉,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
(4)抗逆性。
抗逆性包括抗除草剂、抗寒、抗旱、抗热等。
2000年全球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74%。
据日本《农业技术》报道: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所将小麦过氧化氢酶用电击法导入水稻(尤加拉、松马埃)中培育成耐低温水稻,与正常水稻相比,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5。
C时约提高4.5倍,在5。
转基因论文5篇

转基因论文5篇第一篇:转基因论文转基因技术利与弊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获得较大的发展。
那么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我们要对它的基本定义、方法进行简单了解,并分析比较其利弊关系。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定义方法利与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创新的技术不断的引导着时代的发展。
生物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并且在医药并在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获得较大的发展。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给疾病的治疗、新药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绐农业、医药的发展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但新技术的产生总是会引起一片质疑,引发一系列的伦理争论问题。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
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亦称为“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生物弹射击法)、聚乙二醇(PEG)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体细胞核移植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然而转基因技术也是如此。
对此,人们对转基因技术也是议论纷纷。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是对人类有好处的。
以前人们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所以传统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影响范文

生产药用蛋白: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药用蛋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用于治疗相关疾病。
保护环境: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改变其遗传特性
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抗除草剂性等
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02
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03
食品保质期:转基因技术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降低食品的腐败率。
04
食品口感: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食品的口感,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味道。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价格的影响
1
降低生产成本: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食品价格。
标识制度:许多国家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以便消费者了解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技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在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生产的影响
减少农药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监管
01
02
03
04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从而改变其性状和品质的食品。
01
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口感、保质期等,同时也可以提高食品的抗病性、抗虫性等。
0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尚无定论,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来验证。
食品安全学-转基因食品论文

食品安全学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专业班级学生XX学号任课教师2011 年 6 月 9日转基因食品自己高中是理科生,所以在生物学科上面,由孟德尔研究豌豆性状开始,到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到后来,学习了转基因,知道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将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再将重组的DNA通过各种途径导入并整合到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的细胞核中,有目的地改变遗产性状,使其符合人们的意愿。
那时候认识转基因只限于知识层面,未考虑过其他。
看到电视上的大豆油广告,始终强调采用非转基因大豆压榨而成,意识中浅显认识是转基因的作物不好。
但是,通过食品安全学,最后作业以论文形式上交,让我有机会深入地去了解转基因食物,以及更为深刻和实际的东西。
从我国古代开始,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各朝各代所关注的重点。
据统计,从公元前18世纪到现在的近4000年里,我国共发生各种灾害近5500次,平均每半年多就发生灾害一次。
吴慧先生说:“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人们并非年年在饿肚子,吃饭问题并非始终没有解决(在盛世);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子很难老是过得好,吃饭问题在搞饭吃的劳动人民身上却不断发生”。
直接指出了古代中国社会在粮食问题的矛盾现象。
因此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认为“国之大本,食足为先”,粮食甚至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
现在,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耕地面积减少,我国粮食安全又处在“四低”态势,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粮食种植收益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农业角度看,杂草、病虫害。
恶劣环境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处在“四低”态势的最基本的原因。
所以,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自1983年第一批转基因作物诞生之日起,转基因作物就以飞快速度发展着。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6250万公顷)、阿根廷(2100万公顷)和巴西(1580万公顷)。
中国全国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达380万公顷,在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8个国家中排名第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发展前景
姜
晔
55
安徽科技
ANHUI SCIENCE &TECHNOLOGY
2010年第10期
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生物技术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会给生命科学以及包括食品科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作为食品科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生物技术也必将通过食品科学的终端产品对人类的营养和健康产生深远而广泛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作为现代化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基因工程技术自20世纪
70年代诞生以来,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其产物──转基因产品已在医药、农业、环保、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催化了这种影响。
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在基因克隆技术建立之前,育种学家通过常规育种杂交等方法把某一植物中的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到所选用的作物品种中去,培养出许多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用于改良作物品质的基因,例如控制蛋白质含量、抗逆抗病基因,将其连接到一个载体上,然后用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将基因转到植物的细胞中去,再通过细胞的培养等培育出转基因植株。
那么含有转目的基因植株所生产出来的食品就是转基因
食品。
就功效来说,目前转基因技术涉及的领域主要有改善粮油食品的产量、食用品质和加工功能特性,延长果蔬的贮藏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能,改善动物性食品的成分比例和食用品质,改善发酵食品的风味和品质、提高产量等。
1.转基因植物性食品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植物食品是1993美国政府批准上市的Calgene 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
1999年,转基因作物已经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中国等12个国家种植,种植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
其中,美国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左右,其次是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
油菜、玉米和大豆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目前美国近4000种食品包含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农业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增强抗病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耐储藏性能或抵抗除草剂和杀虫剂的能力,改良植物性食品的营养品质。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DNA 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相结合,培育出高产、抗虫、抗病、抗逆、生长快、高蛋白的基因改良植物。
蛋白酶抑制基因、淀粉酶抑制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昆虫毒素基因均已被克隆和转化入相应的植物。
2.转基因动物性食品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主要以培育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转基因动物为目标。
主要是从目的供体物种体内获得带有特定优良遗传性状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直接或通过载体导入被改造物种即“受体物种”的胚胎内,培养出优良的新品种。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生长速率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转基因兔、鱼、猪
、鸡已经成功
一、转基因食品的产生及功效
二、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56
安徽科技
ANHUI SCIENCE &TECHNOLOGY
2010年第10期
问世,其它目的基因的转基因研究也在进行中。
3.其它转基因食品
主要为食品疫苗的研究,也就是用转基因植物或动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或抗体。
如在血清中含人体抗体的转基因猪,含抗感染人体抗体的鸡蛋。
1.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争论不一,没有统一说法。
一般认为,转基因食品的主要优点在于增加食物供应,解决粮食短缺;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而其缺点在于,一是可能对蝴蝶等昆虫造成伤害,二是可能影响周边植物的生长,三是可能使昆虫或病菌在演化中增加抵抗力或产生新的物种,有可能会伤害作物。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与传统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含有利用转基因技术导入的外源基因和可能存在外源基因在受体内的表达产物。
由于对这两种成份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级效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的危害。
因此,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基本上可以归纳为3类:一是转基因食品里加入的新基因在无意中对消费者造成的健康危害;二是转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对食物链其他环节造成无意的不良后果;三是人为强化转基因作物的生存竞争性,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中人们最为担心的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及转基因食品与常规食品比较有无不安全的成分。
这就需要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的变化、有无毒性物质、有无过敏性蛋白以及转入基因的稳定性和插入突变进行检测。
另外,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表现为对“基因逃逸”的担心。
所谓“基因逃逸”,就是指微生物之间可以通过转导、转化、接合进行基因转移。
转基因作物及基因食品的有害基因是否会逃逸到人体或环境中,加快抗药性问题。
如野生植物种通过受粉可能会完成抗除草剂
的基因改良,会变成“超级杂草”,由此形成的具有非自然抗逆性的植物对那些以其为生的动物们来说,可能会导致生物链的断裂。
转基因食品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结果,必将对人类的生存带来重大影响。
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改良作物的品质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现在,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常规育种来解决的,特别是耐旱、耐贫瘠等作物品种的培育等。
例如在非洲的沙漠地区,如果按照现在的育种手段,它的粮食产量根本不可能满足基本生活保证,人们现在寄希望于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一些比较耐旱、耐贫瘠的作物,以解决因为土地可耕面积的减少而给人类带来的压力。
另外,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作物的营养成分,现在非常知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成功开发的金色大米,它是通过将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去,生产出的大米是金黄色的。
这种水稻含有维生素A 的合成原料,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有助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 而导致的眼睛失明等疾病,这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
从这些方面来看,转基因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大力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同时,应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完善的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
199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发表了《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评价──概念和原则》,提出了“质量等同性概念”,其含义是“当某个由转基因技术生产的新食品的各项主要特征(分子学特征、遗传形状、主要营养成份等)与现有食品大致相同,则认为该新食品的安全性也与现有食品大体等同。
”我国政府也于1993年、
1996年和2001年分别颁布了有关条例和规定,要求对转基因食品的试验、生产、应用等实行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同时对违规试验、生产、应用、进出口转基因食品的机构和人员,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但要真正促进转基因食品的良性发展,还应在如何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对转基因食品实行标志制,如何加强对进口转基因食品的检验监管,保证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孙刚
四、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