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巴中市建设用地需求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巴中市建设用地需求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巴中市建设用地需求量摘要:文章以四川省巴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实践为基础,探讨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建设用地需求量,并从中选出影响最重要的因子,通过Eviews统计软件分析每个影响因子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预测巴中市建设用地需求量。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巴中市;建设用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将总体回归函数描述为一个被解释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模型,用于揭示被解释变量与其他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其数学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PXP(1)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P为解释变量的个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可以用检验对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与判断。

如果解释变量不显著,则删除,然后再对新的模型进行检验,直到模型合适为止。

2 影响巴中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因素分析本文收集了巴中市1999年~2008建设用地与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相关的数据来分析建设用地需求量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2.1 总人口人口的增加还导致对交通、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用地的增长,人口增长带来了对住宅的需求,《巴中经济工作手册》显示,2008年巴中市城镇人口108.81万人,总人口398.57万人,非农业人口69.65万人,农业人口328.92万人。

根据建设用地量与巴中市的人口的相关的数据,用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巴中市建设用地量与总人口的关系,用Eviews分析得到巴中市总人口(X:万人)和建设用地量(Y:公顷)有下列关系:Y=57 774.88+27.24485X(2)相关系数R2=0.893,t检验值为8.167985。

如果显著性水平a=0.05,则查t 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2=10-2=8的临界值t0.025(8)=2.306。

因为8.167985>2.306,则表明巴中市建设用地与总人口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5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5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内容提要】土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各部门未来用地 数量,为合理配置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也是土地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各部 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供需问题分析的基 本原理。 【重点内容】掌握部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 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本原理 ,能够通过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找出供需问题。
2004
2810.26
506.94
5543.58
湖南省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年份 单产(千克/公 顷)
集约程度 高集约 低集约
2010
7080.00 6487.95
2020
7780.00 7075.02
4、粮作比
湖南省1997—2004年粮作比 年份 1997 1998 1999 63.97 2000 62.86 2001 60.55 2002 59.73 2003 58.59 2004 62.06




(二)土地利用目标的内容(在定性的基础上,通 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实现) 1、总目标:定性描述,主要依据国家土地利用政策 、法律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资源状况综合确 定。 2、具体目标(强制性控制和指标性目标): (1)耕地保护方面。 (2)建设用地方面。分总量控制和各项建设用地分 项控制目标。 (3)土地生态方面。 (4)土地利用效率方面。
规划 目标 年
粮食需 求 (万吨 )
复种 指数
粮作 单产 比 (千克/公顷) (%)
2010
2896.1
2.30 56.58
高集 约
低集 约 高集 约 低集 约

第09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09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9
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
(3)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支出构成会发 生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均GDP每增10个百分点将 增加间接粮食消费4300万t。
(4)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1994年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中最高收入组的动物性 食物消费量分别相应高于平均值5.llkg、l.59kg、 3.82kg、1.60kg。由于中国人口饮食习惯,其膳食结构 仍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并将逐步、 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
18
一、耕地需求量
2.人工饲料地面积 5)确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S1) 式中:A为复种指数。 6)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地净面积(S2) 式中:S2为饲料作物轮作地净面积(hm2);S1为饲料 作物种植面积(hm2);n为饲料作物轮作中田区总数;n 为饲料作物所占田区数。 7)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地毛面积(S3) S3=S2(1+K) 式中:K为道路、沟渠、林带面积占饲料作物轮作净面 19 积比重,一般取K=2%~3%。
第九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第二节 粮食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节 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六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第七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一、土地需求
二、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 三、土地需求预测
7
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
(1)人口增长 据有关部门研究,21世纪的前10年,年平均增加人 口在1000万左右。据此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可达14亿 (13.94亿~14.3亿)、2020年达到15亿(14.7亿~15.4 亿)、2030年达到16亿(15.3亿~16.3亿)。2050年达 到16亿,此后可能实现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 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认为,2007年我国“人均占有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 388公斤”。每增加1亿人增加口粮3880万t。预测中人均 粮食占有量参数2010年为395kg,2030年保持400kg,认 为基本可以满足消费。

10第十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10第十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未来时期市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预测
项目
人均口粮 千克/人
人口分布 (万人)
口粮需求 量
(万千克 )
地域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城镇
乡村
2003 106 203 241.99
445.72 25650.94
2005 104 196 288.74
433.12 30028.96
2010 100 185 359.75
第二节 粮食需求量预测
一、粮食需求量背景
中国每年增加人口1000万;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每年约10%左右; 城市化水平年均1.44% 1996-2004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 我国粮食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1/10 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5.3% 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5%
二、影响中国粮食需求增长的原因
Z=H(1+k) 式中:Z—规划期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面积
K—道路、建筑等占地系数(一般取0.3-0.6)
3.两区累加法 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 然后累计加总,即可得到居民点用地面积,其公式为:
M=M1+M2 =(m1+m2+m3+m4)xk+SΣPi
式中:M—居民点用地面积n i=1 M1—生活区用地面积 M2—生产区用地面积 m1—居住建筑面积 m2—公共建筑面积 m3—自留地面积 m4—生活区内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 Pi—各种生产建筑物面积 k—系数,k=1.2-1.3 S—系数,S=10-15
2.需求推算法 根据规划期间需建房户数推算农民建 房新增用地面积,其计算公式为:
H=(N/P-F0)xn/2xdxe 式中:H—规划期农民建房新增用地面积
N—规划目标年农村总人口 P—户均人口数 F0—基期农村总户数 n—规划年限 d—规划期间建房户的比重 e—每户宅基地定额标准 再考虑农村居民点内公共建筑、道路和工业建筑等 占地推算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面积,其公式为:

实验四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四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四: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实验材料:计算机、基础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人口资料、经济方面资料、国家颁布的建设用地标准等)。

实验任务:1. 某地预测到202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建设用地需求量是多少。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09ha1、由题,知:城市人口=100*55%=55万农村人口=100-55=45万2、由定额指标法可计算得到,该地规划年建设用地需求量为:550000*100+450000*120=109000000 m2 =1.09ha2.某地2010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吨,调出蔬菜10万吨,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居民点用地的需求量。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9×104ha由题意得:1、规划期末总人口为:116*(1+4.5%)^10=121.22万2、规划期末城市人口为:121.22*62%=75.1564万3、规划期末村镇人口为:121.22-75.1564=46.0636万4、由定额指标法计算可得,该地规划年居民点用地的需求量为:751564*96+460636*124=129269008 m2 =129ha。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3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崇左市并县建市,又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启动,处于广西通往东盟的前沿城市的崇左市将跨越式的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土地需求十分强烈,特别是建设用地需求猛增,考虑到崇左市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而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所以,在预测过程中秉持理性规划的理念,反对建设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鼓励走内涵挖潜、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出发,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严控制农用地转用尤其是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同时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合并对未来建设用地需求的有效补充。

切实测算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协调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

3.1 建设用地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3.1.1 建设用地现状新兴的崇左市七县、市、区原属老少边山穷的地区,过去也许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总是把“边”与“老少山穷”看待,使边关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缓慢,农业是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基础薄弱,建设用地增长缓慢。

但是这个老少边山穷的地区有一个全国之最,即在533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有一类口岸3个,二类口岸4个,2003年8月并县建市以后,崇左市成为是全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地级市。

图3.1 崇左市建设用地变化(1996-2005年)2005年,有陆无海的出口通道—崇左市,在广西自治区14个市中,市龄最小,GDP 排13位,但是外贸出口4.95亿美元,跃居14个市首位,遥遥领先于第二名近2000万美元,比原南宁地区2002年翻了一番多。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4年净增加22.40亿元,增长率达17.40%,经济增长的同时,建设用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2005年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806.07公顷,略大于1996-2003年间7年的增加量的总和。

从崇左市建设用地历年的变化趋势来看,2003年前崇左市建设用地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198.42公顷。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理论研究之阶段二——建设用地的预测
一、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1.定义: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就是依据某地区多年的建设用地相关资料、人口环境资料、经济 资料等,借助一定的预测方法对该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及其动态变化进 行预测。 2.目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目的是在构建合理建设用地结构条件下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以 促进建设用地可持续合理利用,也为政府调控建设用地提供理论依据。 3.意义:对于本项目,进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可以得到泰山区一定时期内各类建设用地增 长趋势及其需求量,为本项目后期模型建造提供依据,从而为下一步的建设用地规划做好基 础。
-5.41218 -20.87418 -30.54578 -20.59602 -29.05489 -20.50250 -27.04952 41.02300 42.33314
-0.46233 -1.76095 -2.53135 -1.64977 -2.28322 -1.55972 -2.01530 2.83816 2.85506
1170.64001 1185.39001 1206.69995 1248.42004 1272.54004 1314.50000 1342.20996 1445.41003 1482.73999
1176.05220 1206.26419 1237.24573 1269.01607 1301.59492 1335.00250 1369.25948 1404.38703 1440.40685
现以武汉市为例,分别运用指数模型、 logistic 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和二元线性回归 模型,预测了武汉市 2010、2015、2020 年三个时点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通过 优化组合,确定四种预测方法在优化组合模型中的权重系数,得出了优化组合模型的预测结 果。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组合模型对武汉市的建设用地增长趋势进行了更好的模拟。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7.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根据近年来该市各类农产品自给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 到该地区的耕地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定规划目 标年粮食自给率为60%,油料作物自给率为100%,蔬菜自给 率为150%,瓜果类自给率为120%,其他农作物不考虑自给 率。根据以上对各类作物需求预测及其自给率的确定,按下 式: 耕地需求量=∑(各类作物种植面积需求量×各类作物自 给率+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 计算可以得出该市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粮食单产的预测直接决定着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的多少, 所以粮食单产的预测在慎重的基础上力求准确。FAO有一种 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的理论方法。即利用辐射数据,计算某 种标准作物可能的潜在产量;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作物潜在产 量,是在理想条件仅受光温和作物品种影响的理论潜力,它是 裸露于自然气温下作物生产力的上限。该计算结果,即作物潜 在产量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不同时期作物单产水 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根据以往的粮食作物单产资料,应用农业生态区域法 (AEZ)计算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通过产潜比增长公式 法计算各年粮食单产。
第四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土地现状态势土地开发潜力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规划方案优选协调供需平衡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增加进而带来耕地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在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追求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应该保证不会威胁粮食安全及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受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制约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一、总规模预测① 拉动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一个 因素,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 发,可以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来分析。经济 发展、人口增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目标驱动力。在该驱动力 作用下,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响应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建 设用地存量的基础上,使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理论基础
开封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2.1.1 土地稀缺理论
土地的稀缺性是指提供给人类所需功能的土地供不应求。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质量的差异性和报酬的递减性造成了土地的稀缺性。

伊利(R.Ely)是西方土地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土地经济学原理》指出:“适合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土地供不应求时,土地就处于一种稀缺状态,就更值得花代价去寻求,甚至购买。

现在人类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土壤越是肥沃,土地质量越是优良,那么这块土地在市场上交易的价格越具有优势”。

土地的稀缺性,不仅表现在土地总量的供需矛盾上,还表现在某种土地功能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被视为特殊需求上[48-50]。

土地的稀缺性是我们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必须值得充分考虑的土地特性,因为土地的稀缺性,我们必须科学预测未来的土地需求量,合理分析未来土地需求量,是我们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土地稀缺性在人口密集地区的表现,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合理进行建设用地需求量的预测,以达到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52]。

2.1.2土地供需理论
土地需求就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时,对土地的需求。

人类的生
存离不开土地,土地为人类提供着生存和生产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
对土地的依赖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生存,而追求更高更舒适的目标,增加了对土地的需
求量,尤其是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

土地的有限性使得土地的自然供给是一定的,虽然
土地经济供给相对于土地自然供给相对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对土地利用机构进行合理科
学性调整或者对可利用土地进行内部挖掘,但整体来讲,土地供给量仍然是有限性的。

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和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性致使土地供需不平衡,也使得土地经济活
动中的土地供需矛盾必然一直存在。

而平衡土地供需矛盾也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重
要任务,也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4-55]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在认真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潜力,充分了解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供给量,并据此根据需求量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分配,使各类用地的需求不超过当地土地资源的可供给量。

它包括土地供给量分析、土地需求量分析和土地供需分析。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呈现增长
的趋势,而由于土地资源的位置固定性和数量的有限性,导致土地资源的供给与
需求之间矛盾不断。

土地供需不平衡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土地
资源的闲置、浪费等现象。

因此,土地供给平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之一。

在协调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的协调统一[24]。

2.1.3可持续发挥理论
“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多
学科、多领域融合的产物,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社会
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教训换来的,也是人们共同探讨和研究总结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0 世纪50 至60 年代,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人们对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开展讨论。

随后,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著作的《寂静的春天》、美国学
者杜博斯•雷内(Rene Dubos)和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 发表的《只有一个地球》,
另外,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出版都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

1987 年,联
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在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7]。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协调好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对建设用地进行预
测更彰显重要。

有计划的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有步骤
的使用,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节奏越来越快,土地保护的压力也变
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城市存量土地的保护越来越重要,一方面要保证土地的供应满足社
会的需要,另一方还需要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
土地利用过程当中,必须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的进行建设用地总量预测,
为近期和远期的土地利用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发展[58]。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始于1987 年,布伦兰特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她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其做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篇报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一百多种,但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仍然是最被人认可的。

在这篇报告中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既要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大原则:第一是公平性原则,它主要指代内之间的
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既要维持当代人的发展,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权利;
第二是持续性原则,它只要是指人类要保护环境,不能为求发展而去破坏生态环
境,导致生态环境容量无法承受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是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
个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自发展。

综上所述,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只有正确处理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
的矛盾日益加剧,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加剧了这一矛盾。

所以,必须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

既满足当代人对土地
资源使用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使用的权利,既维护好当代人的发
展,也为后代人留下发展的空间。

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并不意味着盲目
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而应更好地挖掘建设用地的潜力,保证建设用地的可
持续供给。

2.1.4系统工程理论
土地系统是由许多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成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所以,在
研究土地系统时,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土地问题,从整体出发,剖析土地系统
的内部结构,分析各土地要素之间的联系。

建设用地的规模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必须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
全面系统的研究。

[53] 刘懿光.土地利用规划需求量预测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6.
[54] 高映转,播家华,顾志明.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M].南京出版社,1996(1):240.
[55]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40-44.
[57] 罗慧,霍有光,彦华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1):
35-38.
[58] 但承龙.代际公平原则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南京市的实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2004,14(2):101-104.
[59] 岳大鹏.论人地关系的演化与可持续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2002,19(3):121-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