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祛湿剂共55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八正散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

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

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

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

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

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

方剂学——祛湿剂(一)

方剂学——祛湿剂(一)

方剂学——祛湿剂(一)1、平胃散的功用是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2、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A、平胃散B、三仁汤C、茵陈蒿汤D、藿香正气散E、甘露消毒丹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A、栀子、茵陈、黄柏B、茵陈、炮姜、附子C、茵陈、滑石、黄芩D、茵陈、麦芽、川楝子E、栀子、茵陈、大黄4、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八正散的组成药物A、大黄、炙甘草B、瞿麦、萹蓄C、木通、栀子仁D、茯苓、猪苓E、滑石、车前子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组成为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茵陈、栀子、大黄。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八正散的药物组成为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祛湿剂细目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主要适用于湿病。

湿证分外湿证与内湿证。

外湿证是湿邪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证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以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3)祛湿药多伤津,所以辨治应当兼顾阴津。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治上有何异同?
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分述·祛风胜湿
适应证:
湿浊不化之白浊、带下等证
配伍用药:
祛湿药配除湿化浊药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 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 炙甘草二两半(12g)。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邓中甲方剂学 祛湿剂

邓中甲方剂学  祛湿剂

清热祛湿· 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利水渗湿· 五苓散
随证加减: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
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木通;
水肿甚者可合五皮散;
水肿兼表证可合越婢汤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后世衍化方:
四苓散(去桂枝)
茵陈五苓散(加茵陈)
春泽汤(加党参)
胃苓汤(合平胃散)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 (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以清利湿热为主,无补益之功, 适用于湿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学 70 邓中甲

方剂学 70 邓中甲

方剂学70 邓中甲运用辨证要点一身头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随证加减•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肋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茵陈蒿汤是临床运用和它的辩证要点,下面我们讨论它的随证加减。

由于茵陈蒿汤证属于湿热黄疸,所以前面我们谈到湿热,往往要考虑他的湿热偏重,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是个基础方,它的主治证候是典型的湿热并重。

如果遇到湿热有偏重的,比如湿重于热,要加强利湿,增加利湿的力量。

加茯苓、泽泻、猪苓,这一类淡渗利湿之品。

如果属于热重于湿,热像较重,可以加黄柏、龙胆草;如果由于湿热阻滞肝经,肋痛明显,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是个基础方,也可以结合其他的治疗黄疸的方剂联合使用。

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比较常用于黄疸的附方,我们比较一下。

要比较它们的病机差别,才能正确运用。

主证分析湿热淋证。

这祛湿剂我们前面讲到,它的重点方、一类方比较集中。

茵陈蒿汤、八正散都是一类方。

八正散是治疗湿热淋证的一张常用方。

从湿热病这个淋证,它总的一个病机是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影响到膀胱气化,所以有的又叫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壅滞在膀胱,造成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利。

它的基本表现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淋漓不畅、甚至于癃闭。

这是八正散主治证候。

它的主症。

是由于湿热下注,阻滞在膀胱,导致水道不利,所以造成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畅,甚至于癃闭。

这个湿热蕴积在下焦,阻滞气机,下焦本身有个分清浊的作用,比如小肠要泌别清浊,清浊不分可以造成小便混浊,当然湿热阻滞下焦,下焦少腹气机阻滞可以急满,加上小便不通、不畅,少腹可以急满,湿热,本身热邪要伤津,热证伴随一定的口燥咽干,舌脉呢,舌像往往舌苔黄腻,体现湿热的特点。

脉滑数,说明这个偏于实证,是湿热的淋证。

这是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的一些病机分析。

证候分析,临床表现。

湿热淋证,中医历来把淋证分为五类,有五淋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