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2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1 新人教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3. 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难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3. 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图片,引入新中国成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为什么会有新中国的出现?二、讲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15分钟)1.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重要事件。
2. 讲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三、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2. 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
四、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汇总讨论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2. 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展示,展示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诞生(课件 教案 练习)

《新中国的诞生》学教设计
【学教目标】
1.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概况。
2.知道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是艰辛的。
3.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教内容】
[学教重点]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概况。
[学教难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党的总任务、《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国家的政权性质。
【学教形式、手段、方法】
[学教形式]
全班课堂教学
[学教手段]
多媒体网络技术
[学教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系阅读法、自评互判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过程】。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设计 (3)

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教学导入:教师提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拔)教师提问: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新课教学:1、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引导学生: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学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学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分析: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2.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4.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2.视频播放法: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探索.2.主体教学:(1)向学生介绍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国共合作、南京国民政府等。
(2)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如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等。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深入学习:(1)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土地革命、长征等。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4.总结和评价: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评价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等,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亲身感受新中国的诞生历史。
2.可以邀请一线知名历史学家、学者等作为嘉宾,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历史知识。
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件: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共21张PPT)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材料二:
第 21 页
(3)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民众站立起来”?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 22 页
【答案】 (1)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国民党残余部队。 (2)渡江战役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使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 台,从而实现“天翻地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 屈辱历史,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 新纪元,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从这一刻起,中华民族朝着 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
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拉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5 页
4.开国大典 (1)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
内容
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会议一致决定:宣告中
1949 年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
10 月 1 日
纲领》为本政府施政纲领,任命
___周__恩__来____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意义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3 页
2.渡江战役
背景
国共北平和谈破裂
时间 战线
1949 年 4 月
东起江苏__江___阴___—西至江西__湖___口___
概况
①1949 年 4 月 21 日,__毛__泽__东____、__朱___德____发布了 《__向__全___国__进__军__的__命__令___》,人民解放军在___江__西__湖__口__至 __江___苏__江__阴___的千里战线上发起__渡__江__战___役___,国民党苦心经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一、教材分析《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单元主要涵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他们来说,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同时,我也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和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中国革命的胜利,学生将能够:1. 时空观念: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前后联系。
2. 史料实证:学会运用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培养其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事件及其意义。
2.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的成立场景。
2.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想象一下,新中国成立时的场景是怎样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新中国的成立,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史料,讲述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如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府的覆灭等。
2. 学生听讲,教师提问:“新中国的成立是如何到来的?请大家结合史料进行分析。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三、教学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如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等。
2.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百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的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它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奋斗。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课件:新中国的诞生(部编版初三社政2021年)

②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材料一:蒋介石在遭到军事上的溃败和美国及国民党内部的压力下, 在1949年元旦再次发出“求和”声明,要求重开谈判。
材料二:在发表求和声明的同时,利用长江天堑积极构筑长江防线。
③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④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 条件。
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标志着全国的解放。
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垮台,但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垂死 挣扎。直到新中国成立时,西藏仍未解放。因此,南京解放后,国 民党政权垮台了,但全国并没有完全解放。
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大事(励耘P88—知识提升8)
人民解放军迅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毛泽东:“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 他们进北京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 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北平和平谈判 1949年4月
主观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 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 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
客观方面:蒋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军事上军 队士气不高,经济上横征暴敛、导致崩溃,还有统治的腐 败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在北平隆重举行。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诞生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过程方法目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诗歌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分析中,培养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对所探索的问题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2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设计了四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渡江战役”和“政治协商会议”为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最后“开国大典”叙述了新中国的建立,并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重点难点
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新中国的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通过开国大典的小短片,看到人民欢呼雀跃,引导学生回答发生了什么事,人民为何如何开心,引出新中国的诞生。
活动2【活动】微课
1.新中国的诞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非常大的鼓舞,也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但是他是如何诞生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观看下面这段微课。
2.出示微课,大致介绍为新中国诞生提供条件的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大致过程
活动3【讲授】学生归纳
3.让学生根据微课展示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并列提纲。
由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4.出示渡江战役相关图片,提问:渡江战役对于建立新中国有何影响?
5.讨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胜利的却是共产党?引导学生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6.出示新中国诞生图片的人民群众反应,设问:新中国的建立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有何意义?
7. 展示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屈辱史实的图片,论证长期的苦痛。
提问这段历史何时结束,从而得出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我国的屈辱史。
使中国走上了民主、独立、统一的道路
8.给出中国解放前后的GDP和大学生人数变化,通过图表的反差直观反映新中国的诞生使我国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9.设问,让学生找出当今社会与之前相比的民主之处,得出中国的诞生是我们走上了民主富强的道路。
10.对新中国诞生的意义进行小结。
11.讨论:新中国的诞生除了对中国人民有影响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而言有何意义?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