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陈洋

合集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包含的本质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囊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因此,要评价各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就必须有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的综合反映,但目前未有能在时空上可比的通用理想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复合指标,能被多数学科接受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口统计学指标,比较简明、通俗、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即城市化水平=U/P×100%,式中U为城镇人口;P为总人口。

本文为了方便研究和比较,除无特殊说明,城市化水平均以此统计计算。

21世纪素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刘 高城市化(urbanization)也俗称城镇化,是一个比较笼统复杂的概念,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从多角度予以了阐述。

如人口学界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界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社会学界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界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由此看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不断进程,城市化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

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与变革的时期,城市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内生发展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以期为中国城市化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 时空演变 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C9 3代”之称,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主旋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整体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城市的形态和它随着时间变化的原因

城市的形态和它随着时间变化的原因

城市的形态和它随着时间变化的原因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

从古老的城邦到现代的大都市,城市的形态在不断演变,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城市的形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在空间布局上,有的城市呈现出紧凑的棋盘式格局,街道规整,街区划分整齐;有的则是自由蔓延,道路曲折蜿蜒。

建筑风格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老的石砌建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传统的中式庭院到欧式的城堡宫殿,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

此外,城市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分布,也构成了城市形态的独特面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的形态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呢?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关键力量。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对土地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原本的农业用地可能被改建成工厂、商场或者写字楼,从而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城市为了容纳大量的工厂和工人,纷纷在城市周边建设新的工业区,城市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张。

而在现代,随着服务业的崛起,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逐渐繁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密集的商业中心。

其次,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对城市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更多的住房和基础设施。

为了容纳更多的居民,城市可能会向周边地区拓展,建设新的住宅区。

同时,人口的流动也会导致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年轻人倾向于聚集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而老年人则可能选择居住在环境较为安静、配套设施完善的郊区。

这种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也会促使城市的功能分区和交通网络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的进步也是城市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

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通勤半径不断扩大。

汽车的普及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居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地方,从而促进了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而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的建设,则有助于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的多中心发展。

通信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可以在家办公,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场所的需求,也对城市的办公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

浅谈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

浅谈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

浅谈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一、标题: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区域差异也日益明显,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巨大,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

这篇论文将从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 概述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区域差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了90年代,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中国自加入WTO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对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1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并试图缩小地区差距,但近年来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2. 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平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2)空间分布不均: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城市周边的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内陆地区。

(3)产业结构不同: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西部地区更加发达,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高。

(4)基础设施差异:在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与西部地区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长期投资机会。

(5)对外开放程度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增长依赖外贸、外资的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完全发挥自身经济潜力。

3. 中国区域差异的产生原因中国区域差异的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历史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区域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外交流、接触和融合的历史较长,并且在帝国主义入侵、战争等方面通常更为先行。

(2)政策导向:政府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不同,也为区域差异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政策的优势和短期效应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加重。

(3)人口流动差异:城市化加速,大量城市人口迁徙,经济人口转移与地资源配置失衡等方面加剧了地区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历程演进、态势与新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历程演进、态势与新进程

镇化率首次超过 5 0 %、达 到 了 5 1 . 2 7 %之 后 . 2 0 1 4 年 继续 攀 升至 5 4 . 7 7 %『 2 ] 。 当前 我 国城市 化进 程正 在 步人 全新 发 展 时期 ,出现 了有 别 于 以往 的趋 势 与
特 征 。更 需 关 注 的是 , 当前 , 我 国政 府 正在 倡 导 以 创 新 经济 为 基 础 、信 息 社会 为导 向 的经济 社 会 转
“ 控制 大城 市 的发展 规模 ” 则是 一贯 如一 的。显 然 , 该 方 针 对我 国后期 的城 市规 划 、建 设 和管 理工 作 都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特 别是 有 效促 进 了 国 内中小 城 市 的发展 。 据 统计 , 1 9 7 8 — 1 9 9 8年 , 我 国城市 数量 由1 9 3个 发 展到 6 7 1个 . 增加 了 2 . 4 8倍 ; 而建 制镇
型, 其 引致 经 济 、 社会 和 生 态环 境 等 领 域 的 系统 变 革 正 在对 国 内城 市 的未 来 发展 产 生 重 要影 响 。基
于 以上思 考 . 本文 以改革 开 放 为 时 间起 点 , 通 过 对
针 略有微 调 , 在具 体政 策 表 述上 有 些 许 变化 , 但 对
的城 市 , 依 托一 定 的 自然 环境 条件 , 以 一个 或 两个
进入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后 ,随着 国 家经 济 持 续 稳定 的 增长 ,我 国城市 建 设 和发 展 也 随之 进 入
特 大或 大 城市 作 为地 区经 济 的 核心 ,借 助于 现代
化 的交 通 工具 和综 合 运输 网 的通达 性 ,以及 高 度
是 区域 中小 城 市 的进 步 尤 为突 出 。尽 管 没 有严 格 的 阶段 划分 , 但 其总 体上 历经 了三个 重 要时期 。 ( 一) 控 制大 城市 、 发 展小 城市 时期 ( 1 9 7 8年至

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片 战争 以来 的 10多年 中 国城 市空 间分 布格 局 的演 0
变特 点 、 因及 趋 势 , 究 得 出 :9 8年 至 2 成 研 17 O世 纪末 , 中西差异 成 为 中国城 市 化 水平 的 区域 空 间 东 差 异 , 之前 的差 异 主要 集 中 在南 北 之 间 , 省 级 而 而
空 间格 局 , 并且 东中 西部 及 各 省 区 间 的城 市化 水 平 差 距 正 在 不 断 减 小 ; 市 化 水 平 受 到 诸 多 因素 的 影 响 , 其 中 的 主 要 因 素 城 但 包括 自然环 境 和 自然 资 源条 件 、 济发 展 状 况 和 国 家政 策 与 区 划体 制 等 。 经
过 程称 为城 市化 。我们 认 为 城 市 化是 一 个 过 程 , 随
着 社 会 向前 发 展 , 市 化 这 个 概 念 已 经 成 为 包 含 人 城
口、 济 、 会 、 境 和 文化 等 诸 多 方 面 丰富 内容 的 经 社 环
概念 。 因此 , 了 对 各 地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作 出 评 为 价 , 们需 要 构 建 单 一 指 标 与 复 合 指 标 体 系 , 过 我 不
【 关键 词 】城 市 化 ; 空演 变 ; 时 因素 分析
【 中图分 类号1F9 2 1
【 文献标识码 1 A
城市 化 这个概 念 比较 笼统 , 内外 不 同 领域 的 国 学 者对 这一 概念 予则 认为 内生/ 生城 市 化 复合 的互 动 过 程是 城 外
人 口的百分 比来衡 量 。
看, 对于 中 国实 现 2 2 0 0年 的城 乡经济社 会一 体 化格
局 有着 战略 意 义 , 期 看 , 于 中 国 实 现 现 代 化 有 长 对 着 中远期 的战略意 义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研究_李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研究_李丽

第24卷 第11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4N o .11 2009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N o v .,2009 收稿日期:2009-07-06;修订日期:2009-09-0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 A H 15B 03)。

第一作者简介:李丽(1982-),女,内蒙古人,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中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和环境遥感应用与数据处理研究。

E -m a i l :l i l i 499711@163.c o m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研究李 丽1,迟耀斌1,2,王智勇1,汪爱华1,周会珍1(1.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96;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扩展是城市化空间上表现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论文选取我国大陆地区直辖市、省和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及其他50万人口以上共13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年北京一号小卫星多光谱数据,结合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美国陆地卫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割和人机交互的信息提取方法对城市的主建成区进行动态监测,采用扩展面积、扩展强度、分维数、聚集度等指标分析城市扩展的规模、程度及形态等空间格局的变化,同时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特点选取7个典型区进行扩展动态分析比较,并且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概括分析了中国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 键 词:城市扩展;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一号小卫星;主建成区中图分类号:F 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9)11-1933-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形态作为城市化的反映,其空间扩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低速、混乱到高速、规范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国家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严格控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已经确定,即“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有10.6%,到70年代末已经上升到19.4%,然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已经超过20%。

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明显。

与现代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效率都比较低。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中国城市的数量增加到700多座,城市总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0%。

为了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波动的时期,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巨头的扩张。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亿人增长到2008年的6亿人,城市化率超过50%。

中国城市化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城市变迁城乡中国(上)的城市观察

城市变迁城乡中国(上)的城市观察

城市变迁城乡中国(上)的城市观察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变迁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的变迁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的兴起在古代,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国古代的城市以都城为核心,周边有着不同规模的城镇。

这些城市往往以城墙为界,有着明确的区域边界。

城市内部有着完善的道路、市场和居民区,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方式。

二、近代城市的兴起与殖民影响19世纪末,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近代工业和商业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导致了中国城市快速增长和发展。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天津,成为了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

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影响也改变了中国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大量的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理念被引入。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各地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许多新建城市和工业园区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经济特区等。

四、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一些小城镇开始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一些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人口大量流动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同时,城市建设和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问题等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同时,城市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

一些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在城市中崛起,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六、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 1978 年至 2003 年的数据所做的回归方 程只能表示改革开放 25 年来的总体趋势 ,但忽略 了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我们采用邹检验 ( Chow)对 的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改革 开放后 26 年间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进行断点检 验 ①。结果显示在 1986年出现了明显的断点 , F统 计值为 2. 08,大于 α在 5%显著水平下的统计值 , 表明 1986年之前与之后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的产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期 陈 洋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43
1.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发展阶段 存在明显断点
2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 来 ,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 ,城市化水平也随着经 济发展而迅速升高 (图 1 ) 。根据 1978 年至 2003 年历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 可得回归方程 :
log (U RB ) = 1. 748 + 0. 204 ×log ( RGD P) (1)
第 2 7卷 第 2期 2 0 0 7年 0 4月
地 理 科 学
Vo l.
SC IENTIA GEOGRAPH ICA SIN ICA
Ap r.
27 No. , 200
2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 洋 1 , 李 郇 , 许学强
中国幅员辽阔 ,同一时期各地发展水平存在较 大差异 [ 10 ] 。同时 ,由于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 期 ,国家的宏观政策对城市化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 响 ,从区域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自东向 西的梯度发展战略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 局 ;从城市层面上看 ,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管理的松动影响了城市规模水平的分布 。基于以 上因素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东 中西三大地带的梯度差异 ,同时 ,在区域内部又表 现为以若干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的都会区经济集
收稿日期 : 2006 - 05 - 17; 修订日期 : 2006 - 09 - 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点项目 (10312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5003285)资助 。 作者简介 :陈 洋 (1979 - ) ,男 ,江西南昌人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 。 E2mail: chenyang2002@ hotmail. com 通讯联系人 :李 郇 ,博士 ,副研究员 。 E2mail: lixun23@126. com
F
=
(RSS - RSS1 - RSS2 ) K ( RSS1 + RSS2 ) / ( n1 + n2 - 2K)
其中 RSS为有约束方程的残差 , RSS1、RSS2分别为两个无约束方程的残差 。
F统计量遵循自由度为 ( K, n1 + n 2 - 2K)的 F分布 ,如果计算出的 F值大于给定 α水平下的临界 F值 ,则拒绝两个无约束方程回归
从 1982 年 、1990 年和 2000 年中国各地城市 化水平分布比较 (图 2)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 , 即城市化水平差异由 1982 年的南北差异转变为 2000年的东中西差异 ,这与中国自东向西的梯度 发展政策的影响相吻合 。
1982年中国的省级城市化水平分布格局表现 为北高南低 ,其中东北三省和一些边疆省份如内蒙 古和新疆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1990 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 势头 ,加上原有的城市化水平基础较高 ,因此维持 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部分西北省份如新疆 、青海 、宁 夏因为自然条件限制以及过去的工业发展政策 ,人 口较为集中 ,也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而同时 ,南方 城市化水平则普遍低于 25% ,只有广东省超过了 35%。到 2000年 ,改革开放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 显现了强大的效应 ,东南沿海的山东 、江苏 、浙江 、 福建和广东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远远超过了西 北各省 ,东北地区虽然重工业衰落 ,城市发展速度 迟缓 ,但由于较高的城市化基础 ,仍然保持较高的 城市化水平 。 1. 3 省际与大区际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距正在逐 步缩小
1 44 地 理 科 学 27卷
图 2 1982、1990、2000年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 Fig. 2 U rbanization level of p rovinces in China, 1982, 1990 and 2000
图 3 1982、1990、2000年区域城市化 水平变异系数
Fig. 3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1982, 1990 and 2000
在各大区域中 ,华东和中南区因包含上海市 和广东省而较为特殊 ,尤其是中南区 , 1982年变异 系数仅有 0. 16,在 1990年突然升至 0. 34,在 2000 年又回落至 0. 30,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在 1986年 之后受经济特区政策影响很大 ,成为“先富起来的 地方 ”,城市化水平与其他省份拉开了相当的距 离 ,因此 1982年和 1990年变异系数相比产生了较 大的差距 。
表 1 1982、1990、2000年中国各地 城市化水平变异系数
Table 1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p rovinces in China, 1982, 1990 and 2000
标准差 平均值 变异系数
1982 15. 827 25. 21 0. 628
1990 16. 190 30. 21 0. 536
我们将华东和中南区单独列出 ,并分别剔除上 海和广东 ,重新分析变异系数 。可以发现 ,华东区 除上海以外的省份城市化水平变异系数为 0. 2 左 右 ,三年变化不大 ,且有微小上升 ,表明该区中江 西 、安徽等中部省份和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等东 部沿海城市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不含广东的 中南地区变异系数在 1982 年差别不大 ,为 0. 13, 在 1990年虽然也有明显上升 ,但相比包括广东的 变异系数大大降低 ,仅有 0. 27。
在对全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 根据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选取 1982 年 、1990 年和 2000年三年的城市化水平数据 ,分析各省之 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性 (表是在方程 (1)的基础上首先假设在 1978~2003年为同一性质样本 ,构建有约束的回归方程 ,然后分别以某年 为断点 ,构造 1978年至断点 ,断点至 2003年两个无约束的方程 ,最后 ,回归的残差平方和构建 F统计量 :
相同的假设 ,即断点年份前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结构性变化 ,反之 ,说明 1978~2003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没有发生实质
性变化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广东 51027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在时 间和空间上均对中国的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影响下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空间格局也由北南差异 转变为东中西差异 ,同时 ,中国省级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在影响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因素方面 , 传统的农业发展水平对城市化的影响正逐渐减弱 ,乡镇企业及外商直接投资成为 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 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 关 键 词 :改革开放 ;中国城市化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F2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690 (2007) 02 - 0142 - 07
与中国在 1984 年对农村实行的“离土不离乡 ”政 策以及对沿海城市实行的“经济特区 ”政策密切相 关 。这两项重要政策均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所提出 ,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其效应在 1986年左右开始显现 ,从而引起了中 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转折 。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 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1. 2 省际城市化水平总体差异变化由南北差异转 向东西差异
2000 16. 589 39. 60 0. 419
数据的连续性 ,剔除了重庆的数据 ,且没有包括港 澳及台湾地区 。
从表 1中可以发现 ,用各年各地城市化水平的 标准差除以平均值所得出的变异系数呈现逐渐下 降的趋势 ,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省级城市 化水平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
我们根据建国以来划分的全国六大行政经济 区域的省际城市化水平变异系数进行对比 ,可以发 现 ,全国各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变异系数和大部分 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变异系数都是逐渐减少的 ,也 就是说 全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城 市 化 水 平 正 逐 渐 趋 同 (图 3) 。
图 1 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ing and Open - up
式中 , URB 为全国城市化水平 ; RGDP为全国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 。该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 0. 94,在 1%水平显著 ,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 切相关 。
聚现象 [ 11, 12 ]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 ,经济发展水平与 城市化水平呈现高度密切的关系 [ 13~15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