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地理著作的书目提要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关于古代河道水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因为是笔记体小说,内容很杂,只有少部分关于地理的零星记载。
3.《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旅游笔记。
4.《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
唐代各地郡县大小、地形、物产
5.《中国历史地图集》,1983年,谭其骧主编
6.《山海经》,关于古代地理的传说记载,其中《山经》部分比较可信。
7.《法显传》,又称《佛国记》,南北朝,法显,记载法显西行求法的经过,以及所经历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城池、宗教、风俗等情况。
五世纪时佛教、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8.《大唐西域记》,记载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风闻的游记。
9.《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宋代地理总志,与《元和志》体例相袭。
10.《临安三志》,即《乾道临安志》周淙、《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潜说友,分属南宋前、中、后三期,反映临安在南宋时期发展的全过程,研究南宋杭州发展和古都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11.《通鉴地理通释》,南宋,王应麟,诠解《资治通鉴》地理内容的著作。
中国古代都城研究著作

中国古代都城研究著作第一部分:汉朝都城研究1.《洛阳古都城》该书详细介绍了洛阳作为中国汉代的古都,包括其建设背景、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内容。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对考古发现的分析,书中还对洛阳古都的繁荣衰落进行了深入探讨。
2.《长安帝国:汉都建设及其文化意义》该书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长安作为汉朝的都城的规划布局、宫殿建筑、道路交通等方面。
同时,书中还对长安带给文化艺术、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唐朝都城研究1.《长安城》该书深入研究了唐代的长安城,包括其建设历史、规模、宫殿建筑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梳理,书中对唐代长安城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还对唐代社会、文化的繁荣给予了深入分析。
2.《洛阳城》该书主要研究了唐代洛阳城的建设与演变。
书中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整理,探讨了洛阳在唐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还探讨了洛阳城在唐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部分:明清都城研究1.《北京城考古》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通过对城市遗址、文物、建筑等方面的考察,书中详细描述了北京城的建设演变过程,对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2.《南京城:都城建设的历史与文化》该书主要研究了明清时期的南京城,包括其建设历史、城市规划、宫殿建筑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书中探讨了南京城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对其在都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都城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著作,涵盖了汉、唐、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都城研究。
古代都城研究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科,仍有待学者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到您!。
中国地理学各朝代著作推荐

中国地理学各朝代著作推荐【正文】中国地理学各朝代著作推荐一、古代著作推荐1.《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地理文献,成书于战国时期,收录了大量有关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它以描绘山川、水域以及神话传说为主,为后世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水经注》《水经注》是东晋时期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学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对河川流域的描述和注解。
该书以流域为单位,详细介绍了河流的沿岸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附注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3.《中国历代名山记》《中国历代名山记》由晚唐诗人李昉所著,收录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名山记载。
该书对于各朝代的名山地理、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都有详细的描述,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近代著作推荐1.《中国行省地理志略》《中国行省地理志略》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该书通过对明朝各行省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描述,揭示了中国近代地理的主要特征。
它以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各个行省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广志维邦备考》《广志维邦备考》是清代乾隆朝的地理学家黄兴熙所著。
该书首次提出了地理学的分类体系,将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它对中国的地理给予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中国地理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百科全书》是现代地理学家所编纂的一部学科综合性参考书籍。
该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覆盖了中国各个地区及其地理特征、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它是中国地理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对于推动地理学研究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现代著作推荐1.《中国区域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家刘远生所著,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发展状况以及与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关的关系。
该书以系统化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的区域地理,为了解中国地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编的学术期刊,刊载了大量有关中国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文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城市,不妨从各类书籍入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适合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一、《中国历史性城市保护》这本书由何乐昌等人编撰而成,全书分五卷,共计2500多页。
该书从城市保护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40个历史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40座城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
二、《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初探》本书由李志峰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
该书分为七章,重点讲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相互影响等。
该书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又带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语言简洁明了,是了解中国城市文化的不二之选之一。
三、《城市启示录》本书是作者王小波的一部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邵飞在北京的生活点滴,来反映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和问题。
该书采用幽默风趣的手法,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了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尤其是对于所面临的住房问题,王小波洋洋洒洒地描述出来,再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等社会问题。
四、《中国古都》该书是由孙宝祥等人合作编写的《走近中国》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以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为代表,介绍了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名胜古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易懂,是了解中国古都的入门读物。
五、《深度游上海》该书是一本涵盖了上海当代文化、历史、人文及建筑等各方面内容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韩燕采用了采访、调查、观察等多种手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上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各方面内容。
该书不仅适合于旅游者,也适合于对上海文化、历史和城市规划有兴趣的读者。
以上这些书籍都各有特色,无论你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还是对中国历史和人文景观感兴趣,都会为你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经典地理五经

经典地理五经经典地理五经是指《山海经》、《水经注》、《西山经》、《北山经》和《南岳经》。
这些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地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理概貌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本《山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是由早期的地方志书陆地山志和海陆水路志逐渐发展而来,形成了南方人文地理与北方自然地理并存的格局。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山川地貌、地方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可以为我们探索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第二本《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文人范晔所著,这本书主要是对《河图经》和《洛书经》进行了注解。
它详细记述了河流水系、地势、灌溉系统、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地理环境的了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三本《西山经》是唐朝张正见所著,记载了西山地理风貌和文化传说。
它主要讲述了西部山体地貌特征、山川走向、文化背景等内容,是研究中国西部地理环境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四本《北山经》是五代时期陆佃所著,着重介绍了北部山川风貌和自然资源。
《北山经》记录了北方山川的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植被分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古代北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本《南岳经》是北宋时期陆游所著,它主要介绍了南方山川地貌和文化遗产。
《南岳经》记录了南方山川的特征、堡垒分布、文化传说等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地理环境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五部经典地理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理概貌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域的山川水道、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重构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它们也补充了中国地理学知识体系的沿革,为现代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古代经典地理著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地理环境变化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地理环境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现代地理学研究提供启示。
历史地理的书

一、《汉书•地理志》
1、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所做的《汉志选释》。
2、王先谦《汉书补注》的相应部分。
3、周振鹤老师的《西汉政区地理》(特别是序论概述部分)也可参阅。
4、严耕望《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载《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中华书局,2006。
5、王文楚:《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刊《历史地理》第五辑,亦收入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版,1996。
二、《续汉书•郡国志》
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郡国志部分)。
2、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引论部分(重点看第三节)。
3、谭其骧:《两汉州部》,初刊于《复旦学报》1982年第5期,收入《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69~75。
)。
4、辛德勇:《两汉州制新考》,《文史》2007年第1辑。
5、袁延胜:《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见本邮件附件)。
6、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考证
我国
文集
地名
价值
二帝
研究
历史
研究
历史 历史
政区
地名
地名
考西
刘邦
周营
洛阳
史实
内容摘要
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历史地理研究,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若干史实的考证,对《穆天子传》 及穆天子西征的研究,对西周初年营造成周城的考证及对洛阳城址变迁的研究,对春秋战国至汉代中山国的研究, 对汉初赵佗占据龙川古城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大运河的研究等;二是地名研究,主要有《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 以及对我国县命名的研究,对有关地名考证的诸多问题的研究等;三是对谭其骧师的回忆文章及一些有关历史方 面的著作。
读书笔记
给有关专业作为学习与参考资料一定很好,从非专业角度来说倘能添加一些图片资料,应该是锦上添花吧。 居然真的读完这本书,虽然是跳着读的。 长见识的一本书。 本来是一本专业的历史地名考证书,有很多独到见解。 先生的学问值得称道,只是此书编排的有些混乱,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但是中间重复的内容太多,给读 者带来很多麻烦,浪费精力。 可以称之为个人论文汇编,内容虽多有重复,但如能通读下来,对了解部分历史事件、古地名的演变、古音 汉字的读法等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是一本各种文章堆砌的论文集,形散神散,缺乏整体性,看完全书得不到一个整体性的结论。 谭其骧先生的高足史为乐老师呕心沥血的作品,分两部分,上部写了穆王西征,刘邦沛县考等论文,下部更 精彩,对中国县名起源和变迁做了专业梳理,还写了中国地名词典编纂中的困难,让我感佩不已。 老一辈学者可以耐得住寂寞,自然落在纸上也禁得住推敲。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
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
《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地理著作的书目提要一、《三辅黄图》内容提要。
《三辅黄图》是一部记载秦汉都城长安、冯翊、扶风三地的地理考证著作。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
“三辅”是指汉代在都城长安附近的京畿地区所设立的三个郡级政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三辅黄图》的本义就是三辅地区的帝都图。
《三辅黄图》作者佚名,成书时间也难以确定,各家说法不一。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为汉魏间人作;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为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谓出于唐肃宗后人;周中孚认为后汉人撰。
考《水经注》曾征引此书,《隋志》亦已著录,一般来说可以判断此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在魏晋隋唐时期又有增补。
《三辅黄图》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原书只有1卷,除了文字外,还附加有图,后来图遗失了,只有文字。
《郡斋读书志》作3卷,今本6卷或2卷,36篇,可能掺入后世的地名及杂说。
《三辅黄图》主要记载秦、汉都城的建设,其中以汉都长安为主。
该书的序言提到“三代盛时,未闻宫室过制……至孝武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斤斧之声,畚锸之劳,岁月不息,盖骋其邪心以夸天下也。
”意思就是说:在夏商西周,并不讲究宫室的豪华,然而从秦朝开始,统治者便开始大兴土木,劳役人民,扩大宫室。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比较繁荣富强,统治者骄傲享乐之心又起,实行土木之役,想建立伟业。
宫室的豪华为这本书提供了材料,虽然在序言中没有说明,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哀叹统治者为筑造宫室,不惜劳民伤财,废农时,夺民力。
书中描写宫阙之嵯峨,楼现之耸峙,同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技巧的高超水平以及人民的智慧。
该书通记汉代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地理状况,记载内容有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设等。
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
此书条理清晰,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是我国早期方志代表作。
今宋元本不可得见。
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陕西布政司重刊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景韶本,清康熙间颜敏重刊明万历本(木樨轩李氏旧藏,今归北大),四库全书本。
乾隆四十九年(1784 )经训堂丛书本多补遗1卷,1册,佳。
清毕沅、孙星衍、顾千里均有校定本。
1958年古典文学社刊张宗祥校正本;198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直校证本。
在网上可以搜索出的版本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三辅黄图》,1985年中华书局(清)孙星衍《三辅黄图》,应该都是比较好的本子;校注本有2005年中华书局何清谷校释《三辅黄图校释》,2006三秦出版社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注》。
这些是在参考前人的基础上,众本合校,比较详细具体。
参考书籍:《三辅黄图校注》【作者】何清谷校注【出版发行】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ISBN号】7-80546-412-X【页数】495【丛书名】长安史迹丛刊【主题词】都城(学科: 研究地点: 中国年代: 秦汉时代) 都城【中图法分类号】K928.5【参考文献格式】何清谷校注. 三辅黄图校注.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01.二、《洛阳伽蓝记》书目提要。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时期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
由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
“伽蓝”是梵语音译的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乃佛寺之统称,本书因为记载洛阳的佛寺为主,故称《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生卒年不详,北魏末至东魏在世,北平人,博学多才,曾官奉朝请、期城郡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
在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安定人心,加强统治,大肆营造佛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形成了当时佛教建筑辉煌壮丽、无与伦比的景象。
后来,他重新经过洛阳时,看见往昔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城郭崩毁,宫室倾覆,不禁有麦秀之感、黍离之悲。
作者亲睹洛阳佛寺兴衰,回想起北魏时期,皇族官吏穷奢极欲,为修建寺庙,鱼肉百姓,感慨系之,于是写下了《洛阳伽蓝记》。
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永宁、建中、长秋、瑶光、景乐、胡统、景林等四十三处,以及京师建制和郭外诸寺的状况。
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物产等。
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经,以相关人物、史事、传说、物产为纬,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描绘出一幅北魏时期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尒朱荣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
例如有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
除此之外,该书还记述了当时中外交通、外国风土道里等,保存了古代佛教史和中印交通的珍贵历史资料,可裨补史书之缺,素有“拓跋别史”之称。
《洛阳伽蓝记》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
用文学的笔触,将朝代历史地理人文融入其中,读起来使人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洛阳古都,听那一座座佛寺的钟声梵语。
其文笔散中带骈,“秾丽秀逸,烦而不厌”。
如写永宁寺的佛塔,仅用“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等语,其巍峨庄严之状便历历在目。
寺庙实际上是国家兴衰的象征,就好像永宁寺的毁灭成为王朝消亡的象征“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
……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读起来有亡国之音,令人悲戚不已。
后来又写到“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
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烧毁的浮屠在海上重新显现了,给人一种浪漫又渺茫的希望感。
例如揭露北魏皇族间的豪侈与贪欲。
写河间王元琛以富豪自骄骄人,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而贪敛无厌的章武王元融,因妒羡元琛之富而“还家卧三日不起”。
其中也还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陈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读起来十分有趣,引人入胜,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历史的熟悉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此书版本以明嘉靖如隐堂本最善,另有《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等,各有长短。
校注本重要的有张宗祥《洛阳伽蓝记合校》(商务印书馆,1930年),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等。
其中1958、1963年,中华书局的周祖谟校释本,资料甚富,足资参证。
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参考书籍:《洛阳伽蓝记校释》【作者】杨衒之撰【出版发行】北京:中华书局, 2010.09【ISBN号】978-7-101-07426-0【页数】254【丛书名】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主题词】寺院-史料-洛阳市-北魏-地方史-洛阳伽蓝记-注释【参考文献格式】杨衒之撰. 洛阳伽蓝记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 2010.09.三、《东京梦华录》书目提要。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记述北宋后期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地理风物的笔记体散记文。
作者为南宋孟元老,生平不详,可能是一个在京师汴梁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官宦子弟。
有人也怀疑元老二字是宋人常见名字托名,现已不可考。
该书撰成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
“靖康之乱”后,许多文人纷纷南渡,家国沦落使得当时文人无不怀恋北宋后期的太平盛世。
该书就是作者南渡后追忆汴京之作,取《列子》中“华胥之国”,以华胥梦觉之意为名,表达对当时的追忆与怅然。
这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1102-1125)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
流行本一共有10卷,分为86个条目,每个条目记载有1~20余事。
从各个方面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详细状况。
包括京城的城市布局,河道走向与桥梁,内城宫殿以及宫廷内外的机构设置,京城里的主要街巷名称,主要寺院道观,京城里的店铺、酒楼及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营业活动,京城内的管理、防务、消防、运输等方面的运作,京城里的民众在伎艺表演、娱乐、娶亲、生子等方面的习俗,一年当中各个重大节日的各种习俗,例如立春、元旦、清明、中秋……尤其是对于皇宫中的元旦朝会、圣驾出行、观戏观射以及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礼仪过程尤其详细。
所叙皇帝出行仪制观看百戏情景以及郊仪、行礼仪、娶妇、育子等宫廷仪式与廷苑圊,兼及乾隆帝诗句。
每处宫苑均注明地理位置,记下有关联额诗文。
《东京梦华录》犹如一幅有文字记载的《清明上河图》,读此书,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汴京城里各个阶层居民生活,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生活的有趣,令人遐想联翩。
《东京梦华录》涉及到了京城地理、礼仪制度、经济状况、商业贸易、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这就为了解北宋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大量民风民俗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它保存当时经济、文化尤其是讲唱文学的资料十分丰富,可订正史书讹舛,是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资料,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该书以日本东京静嘉文库本较佳。
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6年、中国商业出版社于1982年均出标点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版有邓之城《东京梦华录注》。
1982年中华书局重印。
有咸丰二年要和轩刻本,1964年北京出版社铅印本,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
参考书籍:《东京梦华录注》【作者】(宋)孟元老著【出版发行】北京:中华书局, 2009.06【ISBN号】978-7-101-04207-8【页数】265【丛书名】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参考文献格式】(宋)孟元老著. 东京梦华录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9.06.四、《梦粱录》书目提要。
《梦粱录》是一部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市风貌与习俗的笔记体著作。
作者南宋吴自牧,生平事迹不详。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成书,共二十卷,凡一百六十九条,约十三万言。
体例仿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杂记南宋诸事,上自郊庙宫殿,下至百工杂戏,无不详备。
其序自称“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取唐人小说中的典故“一枕黄粱”之意,追缅当时南宋杭州旧事,南宋临安城内的繁华富庶,人物风俗的繁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往事如梦,故名《梦粱录》。
该书记载了南宋临安城(今杭州)的繁华故迹,详细叙述了临安城的市镇建置、郊庙宫殿、山川景物、物产节序、土俗人物、市肆百工、乐部杂戏等,尤其比较多地叙述淳祐年间、咸淳年间的事。
其中卷一到卷六按照时间排序,从正月、元旦、立春写到冬至、十二月、除夜,中间也穿插着写国家举行的祭祀典礼以及当时的一些大事记,读完后就会知道在南宋临安城居住一年会是怎样的景象;卷七写临安城的桥道坊巷;卷八写宫殿庙观;卷九和卷十写官府衙门,当时的行政司法管理机构;卷十一与卷十二写山岩、泉洞、河湖、船舟;卷十三写市集杂货,可以看出当时商业与经济的繁荣;卷十四写祠庙以及祭祀;卷十五记载当时的学校、寺院、烈士墓、古墓;卷十六记载各种店铺,例如茶店、酒店、饭店、点心铺、米店、肉店……卷十七记载了这个地区历代人物,例如状元、烈女、方士、僧侣、孝子……卷十八记民俗、户口、各种物产,还包括税收、养老;卷十九记建筑瓦舍;卷二十记民风民俗还有乐部杂戏,例如嫁娶、育子、妓乐、说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