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储层裂缝
储层裂缝的观测内容和探测方法

储层裂缝发育等级划分研究

储层裂缝发育等级划分研究张晓峰1,2,潘保芝3【摘要】摘要:为避免由非裂缝因素引起单个裂缝参数响应所导致的裂缝储层误判,综合考虑裂缝参数对裂缝发育等级划分进行研究。
对裂缝分维、裂缝概率、裂缝孔隙度和次生孔隙度等4个参数进行了深入研究。
给出这4个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裂缝发育的分级标准,将4个参数相结合对裂缝发育程度进行等级划分。
依据裂缝发育的划分标准对邛西A井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参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成像测井识别的裂缝符合率为7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3(037)004【总页数】4【关键词】测井解释;裂缝分维;裂缝概率;裂缝孔隙度;次生孔隙度;裂缝发育0 引言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程度提高,裂缝型油气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勘探新领域[1]。
在裂缝性储层中,裂缝可作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裂缝通常是连通基质孔隙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油气产能[2]。
裂缝性储层的评价是裂缝性储层油气产能求取的基础,所以裂缝性储层的准确评价非常重要。
许多学者针对裂缝性储层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李善军等[3]利用建立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型对裂缝孔隙度的定量解释展开了研究。
范晓敏等[4]对碳酸盐岩储层声波时差曲线的波动和增幅现象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闫伟林等[5]对火山岩中的网状裂缝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总结。
傅爱兵等[6]利用成像测井对裂缝性储层进行评价研究,指出成像测井能提供详细而丰富的储层及地质信息,可直接用于裂缝的识别及其有效性评价,计算储层裂缝孔隙度、裂缝开度等参数。
张晓峰等[7-8]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对裂缝识别和裂缝密度进行了研究,并对成像测井的裂缝进行了追踪处理。
徐国盛等[9]对塔河三号油田奥陶系溶蚀缝洞储层的研究中,以塔河3号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岩心观察为基础对缝洞储层进行了分级评价。
为更好地评价裂缝储层,本文将裂缝发育程度分为I级、II级、III级、IV级等4个级别,其中I级为裂缝发育,II级为裂缝较发育,III级为裂缝不发育,IV 级为致密层。
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

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
尽管油气开采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但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已经在地质勘查和开发领域中取得一些突破。
基于不同的目标和需求,这种技术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裂缝识别、裂缝描述和裂缝解释。
首先,裂缝识别是对裂缝存在的基础性研究,主要依靠现场观察、荧光微观及超声波成像等方式进行。
通过利用这些方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确保对裂缝的全面识别,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基础。
其次,裂缝描述主要是对裂缝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裂缝的数量、长度、宽度、方向、连通性等。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数据,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测量工具和技术,如光学偏振显微镜、电子探针等。
最后,裂缝解释是基于对裂缝的识别和描述,结合地层条件、地质历史、流体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裂缝的生成机理、分布规律以及对油气的富集和运移作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解读。
以上三个步骤是储层裂缝的综合表征技术的主要内容,结合这些技术可以更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储层裂缝,进而为油气开采提供有效支持。
同时,这些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在未来的地质勘查和开发中,会有更多的应用和突破。
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开启 裂缝 、 形裂 缝 ( 括 被断层 泥充 填 的裂 缝 和具擦 变 包
痕 面的裂 缝 ) 被矿 物充 填 的裂缝 、 L 、 孑 洞裂缝 。
可 预测 性有所 了解 。 对于 裂缝 , 通常 以力 学成 因 和地质
成 因来 分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裂 缝宽 度 和渗透 率 。天然 裂缝 系统 对 储集 层性 ) 质及 产能 定量 评价 有重 要 的影 响 。地 下 裂缝 宽度 和渗 透率 的确 定是 了解 裂缝 对油 层动 态 的影 响所 必须 的地 质参 数 。
关 键 词 储 层 裂 缝 ; 裂缝 成 因 ; 石物 性 ; 心描 述 ; 头 分 析 ; 岩 岩 露 断层 应 力 效 应 中 图分 类 号 : E 2 . 3 T l 22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St y c n e sa e ho so a t e i e e v i ud o t nt nd m t d ff c ur n r s r o r r
Fa a l S i n Ya ng ng n Xi o i u Pedo g n Fe mi
(c o lo sucs a d E vrn n,S uh etP toe m nvri ,C e g u 6 0 0 ,Chn ) Sh o fReo re n n io met o tw s erl u U ies y h n d 15 0 t ia
1 研 究 内容
11 裂 缝 系统 的成 因 . 研 究裂缝 系 统 的成 因 可对 裂缝几 何形 态 和分 布 的
定裂 缝 系统 的物 理形态 和 分布及 估计 与 裂缝 系 统特 征
有关 的储 集性 质 ( 隙度 和渗透 率 等 ) ] 孔 汜。
姬塬油田长4+5砂岩储层微裂缝与水驱油特征

中 , 石碎 屑集 合体 内部 微 裂缝 长度 不一 , 度分 布 岩 长
范 围为 1 0~5 m, 均 裂 缝 长 度 为 2 . 4 m; 0 平 17 张
含油区, 发育 大规 模 展 布 的 中浅 、 中深 油 层 , 其 是 尤 长 4+ 5特低 渗 透 油藏 显 示 出 良好 的开 发 前 景 。观
摘要 : 目的
对 鄂 尔多斯 盆地 姬塬 油田长 4+ 5砂 岩 储层 微 裂缝 与 水驱 油特征 进 行 综合研 究。方 法 姬 塬 油 田 长 4+ 5储 层 岩 性 主要 为岩 屑 长石 长 4+ 5储 层 基 质孔
在研 究 区评 价 井 、 井 、 探 生产 井动 态 资料 解释 的基 础上 , 过 岩 心 观 察 、 片 分析 、 实砂 岩 微 观模 通 薄 真
开度 分 布 范 围为 l~1 m, 在 2~ m 范 围 内 , O 多 4 平均 张 开度 为 2 7 m。 各 小层 岩 石 薄 片 统 计结 果 . 见表 1 。统 计 结果 表 明 : 小 层 中 , 4+ 储层 4个 长 5 的裂 缝 密度 最小 , 裂缝 平 均 长度 也最 短 , 缝发 育情 裂 况不 及其 他 3个 小 层 , 4个 小 层 的平 均 裂 缝 开度 但
间的贡 献作 用不 大 , 裂缝 能 够 降低 注水压 力 , 于连 通基 质 孔 隙、 高储 层 的渗 流 能 力起 到 重要 微 对 提
的作 用。
关
键
词 : 裂缝 ; 微 岩屑 ; 驱 油 ; 4+ 水 长 5储 层 ; 姬塬 油田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2 4 2 0 ) 6 9 1 6 1 0 -7 X( 0 8 0 - 7 - 0 0
S /56- 0( Y T3 8 00 岩石薄片鉴定》 2 中的砂岩分类与命
川东北马路背须四段储层裂缝预测

须家 河组 主要 发 育 湖 相 与 河 沼相 的陆 相 碎 屑 岩 , 可
划分 为须 五 段 、 须 四段 、 须三 段 、 须 二 段及 须 一 段 共
5个岩 性 段 J 。 须 四段 上 部 为 杂 色 、 深 灰 色砾 状
砂岩 ; 中部黑色泥岩 、 灰色中砂岩互层 , 下部灰色含
马路 背构 造 须家河 组 四段底 界 由马 1断鼻 和 马 2断背斜 组 成 , 主要存 在 北东 向和 北 西 向 2组 断层 ,
它们 是 多期构 造运 动 的结果 。马路 背构造 上 三叠 统
马路 背位 于 通 南 巴构 造 带 涪 阳坝 次 级 构 造 上 ( 图1 ) , 通 南 巴构造 带 位于 四川 盆地 东北 缘 , 米 仓 山 冲断构 造带 位 于 其北 侧 , 东 北侧 为大 巴 山前 缘 弧形 推 覆构 造带 , 南 邻川 中平 缓构 造带 , 北 西与 米仓 山前 缘 凹陷带 相 接 , 东南与通 江凹陷带相 连, 是 古 生 代
第 1 6卷 第 1期
重庆 科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
2 0 1 4年 2月
川 东北 马 路 背 须 四段储 层 裂 缝预 测
刘聪 颖 梅 梓 陶佳 丽 刘志毅 蔺明阳 罗梦原。
( 1 .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成都 6 1 0 5 0 0 ; 2 . 长庆油田公 司采油三厂 , 银川 7 5 0 0 0 0 ;
3 . 西 南油 气 田分公 司川 中油 气矿 ,四川 遂 宁 6 2 9 0 0 0 )
摘 要: 根据 马路背须 四段 现今 构造特征 , 建立起该地 区的地 质模 型 , 利用数值分 析技术 , 模拟计 算马路背 须四段气
储层裂缝识别和预测方法

素分析 和认识 裂缝的分布规律来预测裂 缝的发育 程度 ,定量 预测 是在 确定裂缝 的成 因机制 和分 布规律 的基础
文章编号:1 0 —7 4 ( 0 0 20 0 -8 0 03 5 2 1 )0 -0 50
I DENTI CATI FI oN AND PRED I CTI N F RESERVoI FRACTU RES o o R
DONG i g c ua 。 XU n. n Pn .h n Ya bi , L i TAO e IFe , Zh n
l i m dl go ' trdrsro ,ad dn mi l n l i o rl g(eevi) h ri l eerho a — o c o e n f a ue eevi n ya c ay s f ii g i i fc r a a s d ln rsro .T ecic sac nf e r ta r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2 卷第 2期 9
DOI 1 . 9 9 J I S 1 0 — 7 4 2 1 . 2 0 2 : 0 3 6 / . S N. 0 0 3 5 . 0 0 0 . 0
储 层 裂 缝 识 别 和 预 测 方 法
董 平川 徐 衍 彬 李 飞。 陶 珍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2 4 1 0 2 9;2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黑龙 江 大庆 13 1 6 72;3 .塔里木 油田公司开发事业部 ,新疆 库 尔勒 8 10 4 00)
储层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关系分析_李玉喜

储层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关系分析李玉喜 肖淑梅(大庆石油学院经管系) (大庆职工大学) 摘要 方法 运用构造物理分析方法,论述了储层中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之间的关系。
目的 确定天然裂缝对人工压裂裂缝的影响。
结果 储层中不同天然裂缝组合及其与最大主应力间的相对方位,决定了压裂裂缝的方位和裂缝宽度等空间分布规律。
结论 天然裂缝在压裂时活动与否,主要取决于地应力差、岩石和天然裂缝的抗张强度及裂缝与最大主应力方向间的夹角等因素;在压裂造缝时要充分考虑现今应力场特征、岩石和天然裂缝的力学特征及其组合规律。
主题词 低渗透储集层 天然裂缝 压裂裂缝 抗张强度 地应力 分析引 言人工压裂造缝是提高低渗透油田产油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储层为均质体时,压裂裂缝的方向、形态受现今地应力场的特征控制[1]。
当储层有天然裂缝存在时,天然裂缝的抗张强度很低或为零,使得岩石的均一性受到破坏,这必然影响到压裂裂缝的产出特征。
本文在对裂缝性岩石压裂时一般破裂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储层中不同天然裂缝组合对压裂裂缝特征的影响。
裂缝性岩石压裂时一般破裂规律分析当岩石为均质体时(无限大平板),在与井壁平行(a=r,θ=0时)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上,破裂压力与局部地应力、孔隙液压、岩石抗张强度等参数间的关系式为[1,2]:P f=3σ3-σ1-P p+S R(1)其中 a———井孔半径,m;P f———破裂压力,M Pa;P p———油层孔隙压力,M Pa;r———距井孔中心距离,m;S R———岩石抗张强度,M Pa;θ———任意径向方向与最大主应力间夹角; σ1、σ3———最大、最小主应力,M Pa。
在距井孔中心距离大于10a时,应力基本恢复为原地应力值[3]。
即井孔周围的应力异常只存在于井孔周围几米范围之内。
若远离井孔,在不考虑压裂液渗流所引起的应力改变且岩石为均质体时,则压裂裂缝延伸时主要受原地应力状态和地层的抗拉强度控制,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扩张裂缝 δ1、δ2 、δ3均为压应力→诱导→扩 张应力 → 超过临界值,发生扩张 →生成扩张裂缝: 扩张应力∥δ 3→破裂面⊥δ 破裂面∥(δ 1+δ 2)面
3
扩张裂缝常与共轭剪裂缝共生
(2)拉张裂缝 三个主应力中,至少有一个为拉张应力→ 超过临界值,发生拉张→生成拉张裂缝: 拉张应力δ i→破裂面⊥δ
•岩层非均质、主压力较小→趋向不规则
剪裂缝(单组)
剪切作用形成的裂缝
Calaveras Fault Hollister, California
2、张裂缝
•张应力→张裂缝 •张应力→超过扩张强度,发生断裂→张裂缝 •张裂缝一般具有一定开度,有的被后期矿物 充填或半充填 理论情况下: δ 张(岩层裂开方向)∥δ 3→破裂面⊥δ 破裂面∥(δ 1+δ 2)面 根据张应力类型,可将张裂缝分为二种: •扩张裂缝 •拉张裂缝
(2)逆断层
δ1为水平方向,δ3为垂直方向与逆 断层伴生的裂缝主要为:
•扩张裂缝:裂缝面⊥ δ 3 ,扩张 裂缝为水平缝。 •剪裂缝:发育共轭剪裂缝
与裂缝发育程度相关的因素有: •距断层面的距离 •断层位移量 •岩性
•岩体总应变 •埋深 •断层类型 一般地,断层附近裂缝较发育,随着与断层面距离的增加,裂 缝发育程度降低。 另外,据力学实验:断层末端、断层交汇区及断层外凸区是应 力集中区,也是裂缝相对发育带。
二、裂缝孔隙度
双重孔隙介质(两种孔隙度系统): •基质岩块孔隙介质:孔隙分布比较均匀; •裂缝和(或)溶洞孔隙介质:孔隙分布很不均匀。 裂缝孔隙度:裂缝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f
Φ f:裂缝孔隙度,一般Φ f<0.5%; Vf:裂缝孔隙体积;V:岩石体积。 获取方法: •通过裂缝宽度与密度求取 •特殊岩心分析 •三维岩心试验 •测井资料解释
(3)矿物相变裂缝
由于沉积物中碳酸盐或粘土组分的矿物发生相变,引起体积减
小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方解石向白云石转变、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 (4)热力收缩裂缝
指那些受热岩石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收缩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火成岩(如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
4、卸载裂缝
由于上覆地层的侵蚀而诱导的裂缝。 形成机理: •上覆地层侵蚀→岩层负载减小,应力释放→岩层内部力学薄 弱界面产生膨胀、隆起和破裂→形成裂缝
5、风化裂缝
地表或近地表,与各种机械和化学风化作用(如冻融 循环、小规模岩石崩解、矿物蚀变和成岩作用)及块
体坡移有关的裂缝。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
一、裂缝基本参数:可在野外露头和岩心上直接测量 裂缝宽度、大小、产状、间距、密度、充填性质等。 1、裂缝宽度(张开度): 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 实际油藏岩石中,裂缝宽度往往变化很大 裂缝宽度与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别是 渗透率关系很大。 2、裂缝大小: 指裂缝长度及其与岩层的关系。 平面上,裂缝长度难于准确获取,但裂缝与岩层的关系较容易观测。 据裂缝切穿岩层的情况,可将裂缝分为二类: •一级裂缝:切穿若干岩层 •二级裂缝:局限于单层内
3、裂缝间距: 指两条裂缝之间的距离。 对于岩石中同一组系的裂缝,应对其间距进行测量。裂缝间距变化较大,由几 毫米可变化到几十米。 4、裂缝密度: 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 据测量参照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密度类型:
(1)线性裂缝密度(LfD,简称线密度) 指与一条直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线或岩心中线)相交的裂缝条数与该直线长 度的比值。与流体流动的方向有关。
L nf l A fD SB SB
(3)体积裂缝密度(VfD,简称体密度) 指裂缝总表面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静态参数。
V fD S VB
S:裂缝总表面积; VB:岩石总体积。
5、裂缝产状
裂缝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心描述中,据裂缝与岩心横截面夹角,分
为四个类别:
•水平缝:夹角为0°~15° •低角度斜交缝:夹角为15°~45°
和短轴。裂缝方位变化较小,几何形态简单且稳定、间距相 对较大,沿延伸方向破裂面两侧无明显水平位移,而且总是
垂直于主层面。
3、收缩裂缝
指与岩石总体积减小相伴生的张性裂缝的总称。成岩收 缩缝。 成因: •干缩作用:形成干缩裂缝,即泥裂 •脱水作用:形成脱水收缩裂缝 •矿物相变:形成矿物相变裂缝 •热力收缩作用:形成热力收缩裂缝
f Sf S Lb A fD b S
Φ ′f :裂缝面孔率; Sf:测量截面上裂缝总面积; S:测量截面积; b:测量截面上裂缝平均宽度; L:测量截面上裂缝总长度。 裂缝孔隙度与裂缝宽度和密度成正比。标量,无方向性
三、裂缝渗透率
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岩石总渗透率是这两种渗透率之和。 •基岩渗透率:基岩孔隙度大,但连通性较差→基岩渗透率较低; •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很小,但连通性很好→裂缝渗透率很高, 可相当于基岩渗透率数百倍至数千倍以上。
•高角度斜交缝:夹角为45°~75°
•垂直缝:夹角为75°~90° 获取方法:
垂 直 缝 高 角 度 斜 交 缝
•在野外露头、岩心上直接测量;
•通过测井解释获取裂缝产状。
低角度斜交缝 水平缝
6、裂缝性质
(1)张开缝 缝宽较大,基本无充填物,为有效裂缝,流体可在其中流动。 (2)闭合缝 基本闭合,基本无充填物。有效性需正确分析。 (3)半充填缝 裂缝间隙被充填物部分地充填。 常见的充填矿物:石英、方解石和泥质。属于有效缝。 实际有效空间:未被矿物充填的部分。 (4)全充填缝 裂缝完全被充填物质充填,有效缝宽为零。无效缝。 流体渗流隔板。
四、裂缝性储层分类
1、裂缝型储层:Φ m、Km ≈ 0,Φ f、Kf 基质岩块:既无储能,又无产能。 岩石裂缝:孔、渗性远大于基质岩块孔、渗性,由裂缝提供储能 和产能。 岩性类型:裂缝型泥岩、变质岩、泥质灰岩储层大都属于此类。 2、裂缝性特低渗-致密储层:Φ m>>Φ f,Km<<Kf 基质岩块:具储能,但渗透率低,基本无产能; 岩石裂缝:对储能贡献不大,作为渗透通道,提供基本渗透率。 3、裂缝性常规储层:Φ m > > Φ f,Km<Kf 基质岩块:常规储层,具有储能和产能。 岩石裂缝:主要作为渗流通道,仅加大储层渗流能力。
裂缝类型: •剪裂缝 •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拉张裂缝 •张剪缝
1、剪裂缝
剪切应力→剪裂缝 理论情况下: δ1、δ2 、δ3均为压应力,δ1派生 →剪切应 力→超过临界剪应力,发生剪切断裂→ 生成剪裂缝 共轭剪裂缝B、C:位于δ1两侧,与δ1呈 30°锐角相交,与δ3以某一钝角相交。共 轭剪裂缝∥共轭裂应力 实际地层条件下: •岩层较均质、主压力较大→共轭剪裂缝
δ2 →
⑥类型Ⅵ:与层间滑动相伴生的裂缝 应力状态: δ1、δ3分别与层面呈一定角度相交,δ2∥岩层走向 褶皱过程中可发生层间滑动,形成:层间脱空缝、层间剪切缝
2、区域裂缝
盆地区域上大面积内切割所有局部构造(如背斜、向斜等) 的裂缝。成因可能是由于岩层的负载和卸载历史造成的。
特点:一般发育二组正交裂缝,其方向分别平行盆地的长轴
3、收缩裂缝
(1)干缩裂缝 炎热气候→粘土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出露地表→干燥失水收缩 形态: •断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楔状“V”字形或“U”字形,裂缝上部宽 度一般小于2-3cm,深度为几毫米至几十厘米 •平面上,裂缝系统呈多边形
该裂缝系统局限发育于较薄的地形暴露面上,且往往被后期沉积 物所充填,对油气储集意义不大。
δ2 →
④类型Ⅳ:平行层面的扩张缝及与其呈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岩层倾向,δ2∥岩层走向,δ3⊥岩层层面。
岩层沿倾向方向压缩,可形成:平行层面的扩张裂缝及与其呈 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⑤类型Ⅴ:垂直层面的扩张裂缝与剖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 ⊥岩层层面,δ2、δ3 ∥岩层走向、倾向 可形成:垂直层面的扩张裂缝及与其呈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L fD nf LB
LfD:线密度,或称裂缝频率、裂缝率; LB:所作直线的长度; nf:与所作直线相交的裂缝数目。
(2)面积裂缝密度(AfD,简称面密度):与流体流向有关。 指流动横截面上裂缝累计长度与该横截面积的比值。 AfD:面积裂缝密度; L:裂缝总长度; nf:裂缝总条数; l:裂缝平均长度; SB:流动横截面积。
Vf V
100%
利用裂缝宽度和密度求取裂缝孔隙度法: 裂缝总表面积 S V fD 岩心观测→裂缝平均宽度和体积密度:
岩石总体积VB
又:裂缝总体积为裂缝总表面积与平均裂缝宽度的乘积,即 Vf S b 所以:
f Vf V S b V fD b V
因:岩心裂缝体积密度不容易获得,而裂缝面积密度较容易,故:
储层地质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尹太举
储层裂缝
第一节
裂缝成因类型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 第三节 裂缝探测和预测方法
斜交缝(两组)
水平缝
第一节
裂缝成因类型
裂缝:指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一、裂缝力学成因类型 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孔隙压力→三维应力场
正交坐标系下分解: •δ1―最大主应力 •δ2―中间主应力 •δ3―最小主应力
i
张裂缝形成的雁行式裂缝
雁行式裂缝
雁行式裂缝
3、张剪缝
剪应力+张应力→张剪缝。先剪后张,或先张后剪。
破裂面上可见擦痕,裂缝具一定开度
二、裂缝地质成因类型
地质因素: 局部构造作用、区域应力作用、收缩作用、卸载作用、风化作用 1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由局部构造作用所形成、或与局部构造作用相伴生的 裂缝,主要是与断层和褶被有关的裂缝。 裂缝的方向、分布和形成均与局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相关。 1)与断层有关的裂缝 裂缝是断层的雏形。断层的两盘岩层沿断裂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位 移,裂缝则相反。两者一般是伴生关系,应力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