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9章传染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 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 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来分,可分为 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pathogen 或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凡能引起传染病 的各种微生物或其他生物。
3、侵入门经
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病毒等 呼吸道:结核、肺炎、白喉、百日咳、脑膜炎、“非典” 皮肤伤口:浅层,金黄色葡萄球菌;
深部,破伤风、狂犬病、炭疽(循环扩散) 泌尿生殖道 :淋病、梅毒(密螺旋体)、爱滋病 多种途径:可多途径侵害,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的免疫力
免疫:或称免疫力(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功 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 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0.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
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2、侵入的病源菌数量 不同菌有不同致病剂量
伤寒:108-109 霍乱(弧菌):106 痢疾(志贺氏菌):7个 鼠疫:几个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 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 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
第九章传染和免疫

记忆细胞
抗体的产生
(四)、抗体形成机制--克隆选择学 说
1957年澳大利亚学者Burnet提出: (1)动物体内天生存在着大量具有不同受体 的免疫细胞克隆 1012 (2)抗原一旦进入机体,与相应淋巴细胞上 受体特异结合,并使之活化、增殖、分化, 形成浆细胞和少量及记忆细胞。 (3)胚胎时期,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则此克 隆被消除或受抑制。 (4)禁忌克隆可以复活或发生突变,从而与 自身抗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病。
嗜中性粒细胞(90%)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吞噬性:
含多种消化酶, 可以穿越血管壁, 发挥吞噬功能
白细胞
单核细胞
血液中:单核细胞
组织中:巨噬细胞
非吞噬性
淋巴细胞 T、B
变形虫运动, 吞噬和胞饮 功能
巨噬细胞的功能: (1)吞噬和杀菌作用,通过多种胞内 酶和胞外酶,杀灭、消化被 吞入的病原 体和异物,包括消除体内衰老、损伤或 死亡的细胞。 (2)抗原递呈作用:通过吞噬、处理 及传递三个步骤,对外来抗 原物质进行 加工,以适应激活淋巴细胞的需要,即 抗原递呈作用 进行抗原递呈作用的细胞 称为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ting cell APC)。
抗体肽链的氨基酸数
抗 体 单 体 所 含 氨 基 酸 数 轻链的V区
约含110个氨基酸 轻链的C区
重链的V区
约含220个氨基酸:轻链 约含330个氨基酸:重链的C区
约含440个氨基酸:重链
抗体的类型
根据重链的血清学类型,相对 分子质量大小(亚基数)和糖含量 的不同,可把抗体分成数类。如人 的抗体可分成IgG、IgA、IgM、 IgD和IgE5类。又可根据重链结构 上的变化又可分成多个亚类。
非特异性免疫:在生物长期进 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 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 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9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一、名词解释1.免疫2.病原微生物3.疾病(disease)4.传染(infection)5.侵袭力6.外毒素7.内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非特异免疫11.特异性免疫12.炎症13.抗原14.抗体15.免疫原性16.免疫反应性17.完全抗原1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
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传染与免疫名词解释1感染2条件致病菌3毒力4外毒素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感染2.条件致病菌3.毒力4.外毒素5.内毒素6.非特异性免疫7.特异性免疫8.抗原9.抗体10.超敏反应11.凝集反应12.沉淀反应13.人工自动免疫14.人工被动免疫;15.免疫16.病原微生物17.疾病(disease)18.传染(infection)19.侵袭力20.类毒素21.抗毒素22.非特异免疫23.特异性免疫24.炎症25.免疫原性26.免疫反应性27.完全抗原2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
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1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和()。
1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和()三方面组成。
13.病原菌主要通过()、()、()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1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和(),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三种类型。
1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和()。
1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和()。
1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和()。
1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和()等。
微生物名词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原核生物1. 磷壁酸(teichoic acid):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2. LPS:脂多糖,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3 部分组成。
3. PHB:聚-β-羟丁酸,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4. PHA:聚羟链烷酸,与PHB差异仅在甲基上,若甲基用“R”取代,就成了PHA5.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又叫δ内毒素6. 异形胞(heterocyst):蓝细菌特有的,只含少量藻胆素,不含藻蛋白,只含有光系统,不产氧气,能进行固氮作用7. 静息孢子(akinete):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营养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8. 原体(elementary body):衣原体生活史中,有一阶段具有感染力且细胞致密、不能运动、不生长、抗干旱、有传染力的细胞9. 始体(initial body):衣原体经过原体阶段后,原体在空气中传播,一遇到合适的新宿主,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为无感染力的体细胞10. 缺壁细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第二章真核生物1. 真酵母(euyeast):具有有性生殖的酵母菌2. 假酵母(pseudo-yeast):只进行无性生殖的酵母菌3. 假菌丝(pseudohyphae):酵母菌经一连串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相连的藕节状的细胞串4. 真菌丝(enhyphae):酵母菌经一连串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相连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的竹节状的细胞串5. 单细胞蛋白(SCP):指那些工厂化大规模培养的、作为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的蛋白质来源的酵母、细菌、放线菌、霉菌、藻类和高等真菌等微生物的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填空题
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
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
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
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
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仍可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为可作抗原的类毒素。
( )
10.细菌的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更强,抗原性和耐热性也更强。
( )
11.细菌的类毒素经过o。
3%~o.4%甲醛处理后,可成为治疗用的抗毒素。
( )
13.G-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
19.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指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 )
21.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 )
23.抗体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Y—球蛋白);与此相似,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p—球蛋白)。
( )
24.干扰素是一类由脊椎动物产生的、防御外来有害核酸入侵的特殊免疫物质。
( ) 29.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纯蛋白。
( )
33.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大量增殖的部位。
( ) 59.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高于初次免疫应答,但潜伏期较长。
( )
60.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除形成抗体的速度和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外,在抗体种类上则是相同的。
( )
三、选择题
3.在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细菌B病毒C.真菌A原生动物
4.与病原细菌侵染宿主时的侵袭力无关的细胞构造是( )。
A荚膜B菌毛C黏附因子D芽孢
6.不能用0.3%~o.4%甲醛制成类毒素的细菌毒素如( )。
A白喉毒素B肉毒毒素C.大肠杆菌肠毒素D内毒素
7.用于处理外毒素以制备类毒素的甲醛浓度为( )。
A.0.1%~0.2% B 0。
3%~0.4%C.0.5%一0.6%D.0.8%—1.0%12.在以下四种传染病中,有一种非病毒性的病原体是( )。
A狂犬病B天花C百日咳D甲型肝炎
13.HIV主要是通过( )途径而侵入其宿主的。
A消化道B呼吸道C.皮肤创rl D.泌尿生殖道
16.婴幼儿易患脑膜炎和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其主要原因是( )还发育不完全。
A皮肤屏障B黏膜屏障C血脑屏障D血胎屏障
17.一个较为科学的免疫概念是( )。
A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
B由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屏障抵御病原体侵入
C.杀死并清除自身损伤、衰老和突变的细胞
D机体用以识别和排除一切内外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45.当再次注射抗原后,机体会出现潜伏期短、抗体维持时间长、滴度高并以( )为主的再次免疫应答。
A.IgG B.IgA C.IgM D.IgD
50.用于治疗破伤风毒血症的生物制品,是以( )为抗原注射于马体后所提取的产品。
A外毒素B内毒素C.类毒素D破伤风梭菌
四、名词解释
1.病原体
2.传染
3.非特异性免疫
4. 特异性免疫
5. 干扰素
6.抗原
7.抗体
8. 生物制品
五、问答题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2. 什么叫“两次应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