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一双手教案苏教版
《一双手》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一双手》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一双手》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一双手》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学唱歌曲,并熟知歌曲的整体结构3.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4.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难点:理解歌曲歌词的表达方式,深入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解法3.合唱法4.分角色朗读法5.分组表演四、教学过程1.环节导入请求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意义,以及作者在表达什么情感。
2.进入主题老师讲解《一双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以及这首歌曲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学唱歌曲及其整体结构老师通过先进行示唱,再一段一段地与同学们一起练唱,渐渐地使学生们掌握歌曲的整体结构和歌词的含义。
4.理解诗歌表达方式在学唱歌曲后,老师带领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歌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5.分组表演老师将同学们分成数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准备一段表演,展示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六、教学效果评估1.逐一评价小组表演的效果,给出肯定和改进意见。
2.通过课后反馈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歌词,让他们更深刻、准确地理解了诗人的表达方式。
2.在分组表演环节,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表演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使课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更高。
3.通过学唱歌曲,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一双手》这首歌曲的意义,以及诗人的表达方式。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体会到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分组表演环节,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和表演,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双手(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一双手(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一双手(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一双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无论是生活中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的生产与创作,都需要手来帮助我们完成。
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护双手健康,学会正确使用双手,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一、课程内容及目标本次课程的主题为“一双手”,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手的构造和功能,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掌握常见的手部保健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手部保健意识。
课程目标:1.了解手的构造和功能,了解手部的主要器官、组织和骨骼。
2.掌握正确使用手的方法,如握笔、打字、擦桌子等。
3.掌握常见的手部保健知识,如手部清洁、保湿、按摩等。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手的重要性和丰富多样的功能。
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感兴趣,并为学习打下基础。
2.知识讲解通过PPT和实物模型等多种媒介,向学生介绍手的构造和功能,讲解手部器官、组织和骨骼的基本组成。
同时,针对学生常见的使用手不当的问题,如握笔姿势不正确、习惯性滑手机等,进行重点强调,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手。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正确的手部操作。
如:练习握笔、打字、擦桌子、揉揉手等。
同时,将手部保健知识贯穿于实践活动中,如:手部清洁、保湿、按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和感受。
4.总结归纳让学生向导师和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索和学习,不断提升动手能力和手部保健意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情境模拟法。
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进的手部使用技巧,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习效果;2.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让其学会用双手创造和改变世界;3.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学习目标: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3.能模仿本文“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你知道自己的手有多大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宽和厚度,把数据告诉你的同桌和周围的同学。
请几位同学把你自己量后的数据告诉我。
我们的手都是10多厘米长,但是有一个人,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他的手为什么这么大吗?请打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明确:32岁的伊春林区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三、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这是一双又老又硬的手,你看:它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字词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评价。
2.我来为“手”建档案:出示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纹路:掌面:手指: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讨论交流明确: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年龄:32手感:“半截老松木”手的肤色:“呈木色”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手的特点:大、粗糙、硬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一双手》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来源:]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张迎善的一双手建个档案。
3.掌握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发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4.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
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一双手》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案授课者:孟开妹时间:2017、12、20周三上午第二节班级:初三(1)班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准确流利的阅读课文;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
2、了解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关于这双手的哪些信息?(三)检测预习1、出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并了解字词的意思。
“瞬(shùn)间、垧(shǎng)、老茧(jiǎn)铸(zhù)造、镐(gǎo)、惺(xīng)忪(sōng)(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作者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作者运用什么写法描写手的特点?划出描写手的句子并做简单分析。
明确:①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粗糙)比喻②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色深③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硬)比喻④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肥粗、硬)比喻⑤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手指细节6、手大无比,真是我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大)2、相关链接:(联系本学期学过有关于描写手的语段,加深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于勒)3、同桌合作交流、思考:造成张迎善的手“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张迎善要用手拣出穴里的草根、石块,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二十五 一双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
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双手》。
(板书课文标题)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②了解作者简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
(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身份:手感:手指:纹路:手的肤色: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②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③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
(课件免费下载)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25.一双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圈点读书的能力。
3、情感目标:林业工人对造林作出的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作者对一双手的描写,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文章综合运用的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整体感知1、学生用圈点读书法阅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惺忪xīngsōng 老茧jiǎn 瞬间shùn 逞chěng 搓cuō火燎燎liáo 惊讶yà3、为什么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手被称为“天下第一奇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3)手“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指就像一根老甘蔗。
(4)手“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
(6)手坚硬耐搓。
(7)这双手的贡献――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4、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指:纹路:手的肤色: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三、品味人物精神阅读第十九段,谈自己的感想。
1、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美吗?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2、相对于张迎善的手的丑的外形,而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师引导谈谈感想)3、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品读课文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
第25课一双手教案苏教九级上2

一双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②学习抓住最具特征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
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②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②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2、学以致用,能通过模仿练习对事物特征的描写。
三、授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介绍了动手读书的方法,今天就请大家拿好手中的笔,看好自己的书,勤动大脑,认真体会揣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
展示读书要求:读书四到眼到:自己看书。
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评点。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尽量放开声音)①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包括不确定的)②标好小节号。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你读后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齐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手的语句。
2、试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双手。
天总老松树下手背第分手心一手指奇大手3、分析这些语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
具体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修辞方法?比喻。
备注:要求学生一定要能结合课文中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4、这双手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说出你的理由。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组互助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解决或教师解析。
四、解析拓展
请你借鉴以下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
1、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武文斌(济南军区铁军师战士)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粗——硬——色深——木色——干——厚——大绿色宝库
本课时教
学评价与
反思
2、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桂林、陆建芬(汉源彝族山村教师
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感芬的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参考答案:这是一双像半截老松木样的手;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这是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他已栽种树木26万棵。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是造林工人张迎善的手。
五、当堂训练
在你熟悉的人中,也许他(她)的眼神、微笑、叮咛……最能体现他(她)的精神风貌。请你选择其一,抓住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创作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六、微课助学:观看视频:《北京:我们的环境越来越美》
激发阅读兴趣
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意识
板书
设计
一双手
(所见)丑美(所闻)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一双手》
课题
《一双手》
第(1)教时
课型
讲读课
教
学
目
标
1、学习课文运用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某一外貌特征的写法
2、学习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
重
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人物某一外貌特征的写法;
2、学习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前
准备
多媒体
教法
与
学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预习法积累归纳法识记检测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明写“许多手”,暗写“一双手”。
第二部分:(2~19)具体描写“一双手”。
第三部分:(20)对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赞颂。
2、课文是如何描绘这双手的?画出描写手的语句,并归纳:
张迎善有一双的手。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并概括:
文中塑造了的一个人。
4、画出表达情感的语句。并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很多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注重对眼睛的描绘,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今天我们讲得这篇课文,作者姜孟之偏偏不去写眼睛,而是写了一双手……
二、课件导学
1、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
(1)标画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