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藏常规技术升级战略研究
粮食储存科技创新与应用

粮食储存科技创新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粮食储存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技术和应用方案。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粮食储存的效率和质量,还有效地减少了粮食的浪费和损耗。
本文将探讨粮食储存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其应用。
一、智能温湿度控制技术在粮食储存过程中,温湿度的控制十分重要。
传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往往需要人工干预,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智能温湿度控制技术的应用下,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智能温湿度控制技术通过感知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智能控制等手段,实现对粮食储存环境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利用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粮食储存环境中的温湿度数据,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调控。
当温湿度超过安全范围时,系统会发出预警并自动进行控制,确保粮食储存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二、气调储存技术气调储存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控储存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浓度,延缓粮食的老化和生物活性的技术手段。
气调储存技术通过控制储存室内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乙烯浓度等成分,减少粮食中的呼吸作用和循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粮食的老化和腐败。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果蔬和谷物的长期储存,有效地减少了粮食的损耗和腐坏。
三、智能检测与预警技术粮食储存过程中,粮食质量的监测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质量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且容易产生误差。
而智能检测与预警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粮食品质的自动监测和预警。
智能检测与预警技术采用粮食检测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粮食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准确判断粮食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了粮食质量的及时报告,还帮助决策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粮食损失。
四、信息化管理系统粮食储存科技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粮食储存的全过程数据平台,实现对粮食储存环境、操作过程和粮食质量等方面的全面监管和管理。
新时期“藏粮于技”战略:理论特征、实现步骤和政策方向

新时期“藏粮于技”战略:理论特征、实现步骤和政策方向施海波;滕晨光;刘桂民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年(卷),期】2022()10
【摘要】做实藏粮于技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本出路,厘清其理论构成、实现步骤和政策举措是未来做好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
文章基于实地调研,通过研究发现在内外大变局的时期,藏粮于技具有丰富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为全面提升粮食安全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领域赶超主要发达国家,藏粮于技战略可分为求突破阶段、促集成阶段和大提升三个阶段,重点聚焦顶层设计、种子耕地、重点领域政策方向。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施海波;滕晨光;刘桂民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引领随州市稻米产业发展——对藏粮于技战略的学习体会与实践
2.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技有机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与袁隆平院士长沙话稻
3.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证粮食产能
的稳定和提升4.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5.建好高标准农田赋能乡村振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践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绿色储粮技术现状与展望

Ke y wo r d s: g r e e n g r a i n s t o r a g e;l o w t e mp e r a t ur e g r a i n s t o r a g e; i r r a d i a t i o n d i s i n s e c t i o n;c o n t r o l l e d a t - mo s p h e r e s t o r a g e;i n e t r po wd e r pr e v e n t i o n
于2 0 0 2年 指 出 : 绿 色储 粮是采 用 有效 的生 态手段
标 志 的食 用农 产 品及 加工 品 。二 是 “ 储粮” , 储 粮
是食 品的原料 , 从 农 田收 获 后 , 经 过 清理 干燥 运 输 , 收 购到 粮库还 必 须满 足加 工绿色 食 品的 品质质 量要
新技术成果也由单一的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氮气气调防虫杀虫自动化通风谷冷应急等技术推广应用向新材料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引领的绿色节能高效集成技术发展如国家粮食局主办的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推荐的重大成果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实现网路共用功能互补数据共享智能监控等功能在储粮上可进行替代磷化氢熏蒸的绿色防治储粮技术
Abs t r a c t : T he r e s e a r c h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n e w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g r e e n g r a i n s t o r a g e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we r e s u m ma r i z e d,i n c l ud i ng l o w t e mp e r a t ur e g r a i n s t o r a g e,i r r a d i a t i o n d i s i ns e c t i o n,c o n t r o l l e d a t mo s p h e r e s t o r —
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概述

械 不好 展开 , 工 人 劳动 强 度 大 , 作业环境恶劣 , 作业 效 率低 下 。随着 社会 发展 以及 我 国劳动 力成 本 的不
要 内容 : 一是 采用横 向负压通 风技术 , 将平 房仓 风道 固定 安装 于 两侧檐 墙上 , 取消 粮仓 地面通 风道 , 为 机
1 9 9 8年 以来 , 以粮情 电子 检 测 、 机械 通 风 、 环 流
益增 强 , 特别 是城镇 化过 程 中大 量 “ 城 中粮 库 ” 的 出 现, 使粮 食仓 储企业 面 临亟待转 型 升级 、 提质增 效 的 压力 。粮 食仓 储企 业 急 需 解决 以下 四 个 问题 : 一 是 提 高机 械化水 平 , 改善工 人作业 环 境 , 减 少安 全生产
非 常理 想 。
粮食降温效率 , 降低粮食降温能耗 ; 四是将竖向环流 熏蒸 系统改造为横 向膜下环流熏蒸系统 , 提高气 密 性 和均 匀性 , 减少 补药 剂量 ; 五是采 用横 向环 流充 氮
气调 技术 、 食 品级惰 性粉 气溶胶 物 理杀虫 等技 术 , 实
现绿 色无 公害 储粮 。
环 流防 治储粮 害虫( 包括 横 向充 氮 气调 、 食 品 级 惰性 粉 气溶胶 防 虫、 磷 化 氢环 流 熏蒸 ) 和 粮 情 云 平
台多参数 检测 系统 等“ 四合一 ” 升 级新技 术 的技 术 内容 、 测试 结果 、 使 用效 果和 系统优 势 , 提 出了新
建粮 库和 现有粮 库技 术 改造 的储粮 工 艺配 置标 准。
关键词 : 横 向通 风 ; 负压 分体 式谷 冷通 风 ; 多介 质 害 虫综合 防治技 术 ; 多参数 粮情 测控 系统
粮食储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粮食储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单位省市:四川省成都市单位邮编:610031摘要:粮食储藏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保证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们的幸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粮食储藏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可以达到维护粮食供需关系平衡的目标,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得到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的产量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情况使粮食储藏工作难度有所增加。
本文就粮食储藏常见问题和技术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粮食储藏;存在问题;解决策略1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粮食储藏过程中水分丢失严重。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若粮仓内的相对湿度低于粮食平衡水分所对应的相对湿度,粮食就会丢失水分。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华北、西北和西藏地区,粮食水分丢失尤为严重。
在拉萨,储藏一年的大米,粮食水分可能降至9%以下。
如果进行机械通风,水分丢失将更加严重。
粮食水分的丢失,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特别是稻谷,其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都将大大降低。
其次,高水分粮不断增加,给粮食安全储藏带来了新的困难。
在南方,稻谷的主要干燥方式是传统的晾晒,劳动强度大,但农村劳动力又大量转移。
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收购已经进入了卖方市场,在一些地方,农民不再晒粮,也不再清理粮食,粮库不得不收购越来越多的高水分粮。
在南方地区,稻谷收获季节恰是气温较高的时候,为粮食储藏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现阶段,尽管各科研院所、粮食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储粮保鲜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以现代温控气调为代表的无公害储粮新技术,积极倡导绿色储粮,但绿色储粮具有哪些特点,具体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评价等,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
绿色储粮认证体系亟需建立,只有绿色储粮结果得到广泛认可,才能真正彰显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才能使现代粮食储藏技术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使得粮食行业取得更大进步和持久发展。
2粮食储藏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2.1粮食进仓环节的安全防护措施粮食储藏时发生粉尘爆炸通常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空气当中的粉尘要积累到一定的极限,二个是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三个是要有氧气和火源。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3兰盛斌 郭道林 严晓平 丁建武 黎万武(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610031)摘 要 通过对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我国未来5~10年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储藏 技术 发展 趋势 在“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粮食储藏理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粮食储藏技术正在由传统储粮技术向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由粗放型仓储管理向精细化仓储管理发展。
尤其是最近几年,利用自然低温的控温技术、气调技术、替代甲基溴等许多新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粮食储藏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 我国粮食储藏现状分析1.1 绿色储粮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得到了高度关注 伴随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绿色储藏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国专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拓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了“粮食绿色一条龙”战略和“农产品绿色储运战略”。
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展了科技攻关项目《粮食保鲜技术研究》,对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且进行了小规模的中试试验;2001年,在中央储备粮绵阳直属库建设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二氧化碳气调粮库,随后又在江苏南京、上海、安徽六安、江西九江等地扩大应用示范,使我国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总仓容达到了4.3亿斤。
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秘书长、国际著名粮食气调储藏专家Dr.Shlomo Navarro参观了绵阳气调库后,对中国气调储粮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5年以来,随着二氧化碳商品价格的上涨,氮气储粮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受到了中储粮系统的高度重视,将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在中储粮南京直属库、防城港直属库应用示范的基础上,中储粮总公司对该技术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和扩大示范。
目前,氮气气调规模已扩大到7个粮库,应用仓容量达到了32万吨,计划到2008年年底,将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推广到18个粮库。
粮油储藏的意义及储藏技术探讨

粮油储藏的意义及储藏技术探讨作者:孙海明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粮油储藏的现状,粮油储藏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粮油储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提高粮油储藏质量的几点技术措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粮油储藏;现状;意义;技术中图分类号:TS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3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环境、气候、经济等条件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的粮油储藏技术仍然较为落后,所储藏的粮油质量存在一定的隐患。
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当前我国粮食储存的现状,以及粮食储存的重要意义,改进当前粮油储藏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粮油储藏技术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 我国粮油储藏现状1.1 产量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粮食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粮油产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1]。
因此,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粮油需要储藏。
在粮油储藏中,必须正视现实,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保障粮油储藏质量。
1.2 储藏设施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设备、工具也都在发展。
在粮油储藏过程中,各种方便粮油运输、保存的设备不断被开发出来,为粮油储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未能合理使用这些设施,储藏过程效率不高,质量没有保障,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2 粮油储藏的意义2.1 保障粮食的有效流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但是,粮食种植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农民将粮食种植出来以后,通过一定的流通环节,最终到达城市居民手中。
而粮食在流通环节,也离不开储藏环节,只有合理的储藏技术,才能保证粮食的有效流通,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要。
2.2 保障国家粮食市场的有序运行市场的运行,除了依靠自身机制之外,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粮油市场更是如此。
要保障国家粮油市场的有序运行,必须保障粮油在储藏中的质量。
只有合理的储藏技术,才能确保粮油质量,从而保障其交易活动顺利进行。
粮油储藏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粮油储藏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摘要本文对粮油储藏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从粮油储藏的现状和挑战出发,分析了当前粮油储藏的主要方式与效率,并探讨了粮油储藏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重点研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粮油储藏监控技术和先进物理、化学方法在粮油储藏中的应用。
第三章则分析了技术创新在粮油储藏中的应用,并评价了技术创新对粮油储藏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粮油储藏、技术创新、监控技术1、粮油储藏的现状和挑战1.1当前粮油储藏的主要方式与效率分析在粮油储藏领域,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传统储存和新型储存技术。
传统储存方式包括仓储、堆放等,虽然成本较低,但存在粮油质量变差、储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而新型储存技术如大规模仓储、现代粮库等,则提供了更好的储藏环境和保鲜手段,但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评估和比较各种方式的效率。
针对传统储存方式,可以采用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粮油储存过程中的损耗率、质量变化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评估传统储存方式的效率。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利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储存环境和储存品质,并利用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控制储藏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参数,提高传统储存方式的效率。
对于新型储存技术,可以利用经济学模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评估其在粮油储藏中的效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室和实地试点等方式,考察新型储存技术在保鲜、储藏周期延长等方面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当前粮油储藏方式的效率。
1.2粮油储藏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粮油储藏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如质量变差、储存周期短、仓容不足等。
其中,质量变差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常见的质量变差包括变质、霉变、虫害等。
这些问题给粮油储存带来了诸多挑战,防止粮油质量变差成为当前储藏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粮油的季节性产销特点,储藏周期短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粮库仓容有限,储存周期短,储藏效果无法满足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储藏常规技术升级战略研究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战略研究兰盛斌 丁建武黎万武(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610031)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粮食储藏技术,从绿色储粮、生态储粮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粮食储藏技术主要存在过度依赖磷化氢,使储粮害虫对磷化氢、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抗性、粮食储藏过程中水分丢失严重、储粮经济运行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绿色储藏技术并未完全得到市场认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数据支撑,一些储粮技术还有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5~10年粮食储藏技术发展趋势:粮食分类储藏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粮食储藏发展趋势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第三次提出了有关“粮食安全”内涵: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从此次“粮食安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保证粮食安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粮食的营养和健康,这对粮食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粮食储藏国际现状与趋势分析绿色储粮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和绿色食品的蓬勃发展,对粮食绿色储藏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调查报告,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就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有机食品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粮食是食品工业的源头,正是由于绿色食品的大力发展,粮食储藏技术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低温储粮已经被广泛采用,仅德国阿克西玛制冷设备公司(原来的苏尔寿爱雪维斯公司),生产的谷物冷却机就有1万多台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使用,全世界采用低温储粮的粮食已经超过了1亿吨;气调储粮是另一个被广泛采用的绿色储粮技术,已经在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得到有效应用。
在欧洲,对于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比如,在德国,储粮化学药剂在粮食中的应用有严格的登记制度,而生物防治技术则不需要登记,已经有寄生蜂Trichogramma spp等生物天敌得到了商业应用。
生态储粮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兰盛斌,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四川成都花牌坊街95号,。
1935 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Tansley 第一次用生态系统的定义来描述一个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成员构成的整体。
粮堆生态系统的概念是Raper和Fennel 在1965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粮堆中有很多的相关因素。
加拿大由于地域广阔,在储粮生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论述了储粮生态系统包括粮堆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甚至还研究了多个传统的储粮生态系统,埃塞俄比亚的地下储粮生态系统,北欧储粮生态系统,研究了不同生态系统中各相关因子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的储粮特点。
2003年,国家粮食局组织完成了《加拿大储粮生态系统》的翻译工作。
人与自然的和谐得到高度重视自从磷化氢、溴甲烷等化学杀虫剂问世以后,为防治储粮害虫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但是,随着储粮害虫抗性的不断增加、有害生物再猖獗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至1962年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人们开始认识到化学防治不应该是储粮有害生物防治的唯一手段,提出了储粮害虫的综合防治策略(IPM),1995年在海牙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简称SPM)的新概念,专家认为,IPM是SPM的第一步,综合治理策略发展第的第三阶段应该是组建以生态区或生态系统为单位的有害生物优化调控体系。
到了20世纪末,人们对环境问题更是高度关注,环境保护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八国峰会,环境问题仍然是各国元首讨论的重点。
现在,甚至在化学领域也兴起了绿色化学,其目标是“追求完美,将污染消除于其产生之前”。
为了保护大气臭氧层,1987年9月国际社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采取措施对多种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进行控制,1992年11月国际社会又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哥本哈根修正案》,将甲基溴(溴甲烷)正式列入受控物质,提出了不同国家淘汰甲基溴的时间表:按1991年的用量水平,到2001年,全球用量减少50%,2003年减少70%,2005年在发达国家取消使用,2015年在发展中国家取消使用。
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化服务,有效保证了粮食品质安全、减少了储粮害虫抗性的增加、保证了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由于熏蒸对安全管理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不合理的熏蒸还可能增加环境污染、增加化学药剂对粮食的污染、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使储粮害虫产生抗性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对于磷化氢熏蒸作业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准入制度。
奥地利政府规定,必须拥有2个以上取具有熏蒸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开展磷化氢熏蒸业务,资格证书由州政府发放,证书的领取比较严格,在领取证书前还必须进行身体检查。
全奥地利也仅有800人有证书。
德国联邦政府的法律也对粮食熏蒸人员的资格有明确的规定。
市场准入的实施,促使了粮食熏蒸社会化的发展,奥地利VICTOR KRAINZ公司是奥地利着名的粮食需熏蒸公司。
在中国香港,储藏的粮食全部为大米,约有40%的大米储藏在招商局下属的仓储公司,全部采用低温储藏技术,杀虫服务由专业的杀虫公司来完成。
2 我国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绿色储粮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得到了高度关注伴随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绿色储藏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着名粮食储藏专家靳祖训教授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拓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了“粮食绿色一条龙”战略和“农产品绿色储运战略”。
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展了攻关项目——《粮食保鲜技术研究》,对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且进行了小规模的中试试验;2001年,在四川绵阳建设了第一座现代化的二氧化碳气调粮库,仓容达到亿斤,随后,又在江苏南京、上海、安徽六安、江西九江等地扩大应用示范,使我国气调储粮总仓容达到了亿斤。
国际气调与熏蒸大会秘书长、国际着名粮食储藏专家Dr. Shlomo Navarro参观了绵阳气调库后,对中国气调储粮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知名的德国联邦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储藏物保护研究所在气调储粮技术研究方面甚至引用了我国的相关数据,标志着我国气调储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图2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二氧化碳气调粮库另一方面,1998年以来,利用国债资金,对新建的1110亿斤仓容的国库,共配置了600多台谷物冷却机,随后开展了谷物冷却机储粮应用试验研究,开辟了我国低温储粮新的时代。
为了利用好我国自然低温资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温储粮技术,2001,在中储粮承德直属库建设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利用自然低温储粮的低温粮库,随后,利用自然低温储粮这一经济有效的方式得到了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的高度重视,中谷安徽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央储备粮荆门直属库、中央储备粮贵州牛朗关直属库、中央储备粮昆明直属库和四川眉山直属库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低温储粮模式,比如中谷安徽国家粮食储备库采用发泡聚氨酯吊顶技术、中央储备粮荆门直属库采用动态隔热技术、四川眉山直属库采用吊顶加屋顶喷淋技术等,同时,智能通风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并得到推广应用。
2003年底,国家发改委对中储粮管理总公司申报的“粮食储运新技术与设备优化集成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在全国粮食科研部门的配合下,更是对低温储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实现了在华南地区储粮温度不超过20℃,最高粮温不超过25℃的要求,基本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温储粮模式。
中储粮管理总公司对低温储粮技术高度重视,提出了到2006年年底,低温储粮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并且,正在开展不同区域低温储粮经济运行模式研究,2005年,还立项对稻谷控温储藏技术进行研究。
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储粮理论体系中国粮食储藏生态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着名仓库害虫专家李隆术教授首次提出。
我国着名粮食储藏专家路茜玉教授主编的《粮油储藏学》,介绍了粮堆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征、粮堆生态体系的变化、粮堆生态因子的控制以及粮堆生态体系的人工调解等。
我国着名粮食储藏专家靳祖训教授对粮食储藏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拓展战略研究》中对生态储粮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对我国储粮生态地域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储粮地域适宜储粮围护结构;不同类型粮仓必须配备储粮和虫霉防治技术;不同储粮和防治技术最佳运行模式和储粮安全的技术评价体系。
靳祖训教授同时指出,中国粮食储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粮食储藏必须以储藏生态学和储藏安全学为依据。
图3 我国的七个储粮区域1. 青藏高寒干燥储粮生态区2. 蒙新干冷储粮生态区3. 东北冷湿储粮生态区4. 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5. 华东热湿储粮生态区6. 西南中温低湿储粮生态区7. 华南高温高湿储粮生态区在生态储粮理论的指导下,中储粮管理总公司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粮食储藏经济运行模式研究、不同生态区域粮食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已经初步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域粮食的合理储藏期和预测方程,标志着我国粮食储藏正在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必将对中国粮食储藏技术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庄严承诺: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更是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近期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也提出了将“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国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足”,环境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