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制品质量控制标准的思考
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

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生物制药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医药领域的发展热点。
然而,生物制药产品的开发与制造难度较大,其质量控制与评估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
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产品质量的基础。
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最终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生物制药产品的生产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质量控制需要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监控。
二、质量评估方法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评估方法通常包括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活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其中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外观、pH值、溶解度、分子量、含量和纯度等指标;生物学活性主要指产品对特定受体的亲和力、生理效应等;安全性方面则需要考虑药物毒性、免疫原性、致癌性等;稳定性则是指产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如pH值、温度、光照、加速老化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指标,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评估方法通常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电泳、质谱、生物测定、生物芯片、动物实验等多种方法,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现有质量控制技术目前,对于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是免疫学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例如,利用免疫学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抗原、抗体等分子的检测和鉴定,质谱技术则可以用于蛋白质分析、微量化学分析等领域,而核磁共振技术则具有高灵敏度、无侵入性等优点,其在药物研究中也广泛应用。
此外,基于分子识别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也逐渐成为生物制药产品质量评估领域的研究热点。
四、未来展望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继续提高生物制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是一个关键的领域,需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最新的技术方法,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人类健康事业赢得更广泛的信任和认可。
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

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FDA,CBER,1994)前言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正在修订1987年的“人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检定考虑要点(PTC)”。
该最新修订本的目的是向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品的发起人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包括研究性新药(IND)和产品许可证申请时应提交的资料。
此文件取代了1987年的文件,并反映了在多次国内、国际会议上讨论过的值得重视的经验,这些会议包括:1.FDA疫苗和相关生物制品咨委会于1990年8月召开的“生物制品潜在逆转录病毒污染”讨论会。
2.由国际生物标准化学会(IABS)发起并于1990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生物制品安全性的病毒学方面会议”。
3.由FDA、IABS、NIH、国家疫苗规划办公室、HHS和WHO发起,于1991年3月在Bethesda召开的“传代细胞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国际性会议。
4.由FDA和NIH联合发起,于1992年1月在Bethesda召开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工作会议”。
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生物制品一样都有可供参考的法规(21 CFR部分200~299和600~680)。
与CBER制定的其他考虑要点一样,单克隆抗体考虑要点亦不试图包容所有问题。
当特殊制品产生特殊的未包括在“考虑要点”中的问题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本文及相应的法规本对生产和生产设施进行讨论,发起人应与治疗药物研究和评审办公室及生产企业许可证发放和产品监督办公室磋商。
某些单克隆抗体可由CDER负责主要审查工作,或由CDRH与CBER联合复审,各中心的管辖权依据1991年10月CBER和CDER及CBER和CDRH的内部协议执行。
本考虑要点适合于按此协议联合复审的单克隆抗体。
主档案在研究性新药申请初始阶段不需要全部完成本文中讨论的所有资料,而应在临床开发阶段,由适当的中心以对话方式指导下,使资料不断完善。
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设施内以相同的方法制备及检定的单克隆抗体时,资料应归于单一主档案(Master File)中。
(仅供参考)治疗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 讲义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Fc: fragment crystallizable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示意图
治疗性抗体发展史
第一代抗体药物:来源于动物的多价抗血清 早年制备抗体的方法是以相应抗原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 抗原通常含有不同的表位,加之所获得的抗血清也未经免疫纯
4 应对标准物质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标准物质 在特定条件下保持正常结构及适宜效价的时间。
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理化对照品的结构验证: 重组抗体药物空间结构复杂,正确的结构是其生物
学活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对抗体的结构进行验 证。 在抗体药物的常规质控中,对每批产品均进行全面 的结构分析,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工作量巨大,难 以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理化对照品显得尤为必要,只需对 对照品进行充分的结构分析,证明其结构正确;同 时在常规质控中将待测产品与之同时测定,如果结 果一致,可基本说明待测样品结构正确。
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理化对照品的结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 一级结构验证 1.1 质谱分子量测定:可以直接测定完整抗体的分子量,
也可以用糖苷酶将糖基切除后再测定抗体蛋白部分的分子 量,还可以用还原剂将抗体的二硫键打开,分别测定轻、 重链的分子量。测得抗体的分子量后,将其与理论分子量 进行比较,以初步判断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是否正确。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 C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将 免疫球蛋白分为IgG 、IgA、IgM、IgD、 IgE五类。
IgG中,根据其重链抗原性和二硫键的数 目和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IgG1~ IgG4四 个亚类。
抗体及其结构
试析基因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及进展

试析基因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及进展发布时间:2022-12-18T09:25:15.7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6期作者:孙子威[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基因产品质控项目可以运用的一些分析方法,进一步阐述了新型基因产品也需要找到更加适合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最后总结出正确方式的使用,可以推动基因治疗产品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孙子威南京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基因产品质控项目可以运用的一些分析方法,进一步阐述了新型基因产品也需要找到更加适合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最后总结出正确方式的使用,可以推动基因治疗产品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基因治疗;质量控制;分析方法;进展一、概述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已经成为了一个药物研发方面的重要问题,基因治疗的方式,是要把正常基因放入靶细胞之内,这样的过程也就是改变基因缺陷和异常情况的过程,这样也能够尽快的达到我们所要治疗的目标,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基因治疗方式就是需要采用基因转移的技术,把外源细胞放到病人的受体细胞当中,这样才能够使外源基因所要表达的产物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广泛的说,基因治疗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它也包括在核酸水平方面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措施和相关的技术,RNA干扰技术就属于其中的一种。
如今,基因治疗的相关药物也是我国当前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研发的同时,产品质量的控制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更需要建立,这样才能够使产品在被应用的同时显示出它的效果,除了效果之外,安全性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决定基因治疗药物的创新能否顺利进入临床的研究以及顺利的上市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如今,我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很多基因药物已经应用到了实际的疾病治疗当中。
二、基因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1、鉴别试验基因治疗药物所要进行的鉴别试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核酸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两者所要运用到的检测方式也各有不同,就核酸水平方面来说,经常会使用有限制性酶切图谱这种方式,可以得到准确的分析,除此之外,还会应用到对核酸序列的测定的方式,这样切出来的DNA相关片段才能够充分且详细的将载体中的具体情况反映出来,然后在电泳的过程当中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分离过程。
单抗质量管理体系

单抗质量管理体系1.引言1.1 概述单抗质量管理体系是指针对单抗产品开展的一套质量管理体系。
单抗(Monoclonal Antibodie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具有高选择性、高效性及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制备工艺、敏感的质量要求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单抗产品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概括来说,单抗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针对单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旨在确保单抗产品在研发、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性。
该体系包括了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控制、质量监控到产品追溯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单抗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
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各项管理措施,提高单抗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有效性,降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它不仅涉及到制药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要求,还关系到与供应商、承运商、临床机构等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质量合规性。
通过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质量数据的监控和纠正措施,以及员工培训等手段,单抗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提供一种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机制,为单抗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有效的管理保障。
总之,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作用和目标都是为了确保单抗产品的质量可控、安全可靠。
它不仅对于制药企业的合规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治疗选择和健康保障。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对单抗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概述,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2.1节中,将详细说明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包括其组成要素和相关流程。
在2.2节中,将强调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探讨其在医药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结论部分将对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在3.1节中,将分析单抗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包括其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3)

2003 年 03 月 20 日发布本要点合用于供治疗的体内诊断用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合用于在人体内应用的利用重复 DNA 技术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
一、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一)杂交瘤细胞1.亲本细胞(1)骨髓瘤细胞SP2/0 或者其他适宜的骨髓瘤细胞系。
应为不合成或者不分泌免疫球蛋白链型,具有符合骨髓瘤细胞的染色体特征,并有明确的来源历史及符合要求的保存条件。
(2)免疫亲代细胞经抗原免疫的鼠脾 B 淋巴细胞或者外周血 B 淋巴细胞。
应有明确的免疫原来源、性质及动物种系,免疫原详细的制备过程。
适宜的免疫方案及免疫淋巴细胞制备的方法。
2.细胞融合与克隆化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融合、筛选及克隆化。
3.杂交瘤细胞检定(1)抗体分泌稳定性连续克隆化后抗体阳性率达 100%,经体外连续传代 3 个月以上和反复冻存、复苏,细胞系能保持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
(2)细胞核学特征检查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应符合杂交瘤细胞特征。
4.鼠源病毒检查按附录要求检测鼠源病毒。
5.支原体检查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6.无菌试验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二)单克隆抗体的检定1.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用免疫双扩散法或者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
2.亲和力用可靠、准确的方法测定单克隆抗体 (以下简称为单抗) 的亲和常数或者相对亲和力。
普通情况下,对于免疫原为可溶性的单抗,测其亲和常数,对于免疫原为颗粒性抗原的单抗,测其相对亲和力。
3.特异性测定单抗对靶抗原的特异性;对多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进行相关性分析。
4.交叉反应按附录要求。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单抗与人体组织交叉反应,用冰冻及石蜡包埋的各种正常脏器组织测定。
来源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单抗应进行与各种肿瘤组织的交叉反应试验。
5.效价测定用适宜方法测定。
(三)其他原材料1.细胞培养用小牛血清支原体检测应为阴性。
经小量试验适于杂交瘤细胞生长。
2.培养液应有培养液来源,质量指标。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制品质量控制标准的思考_张峰概要

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Jan. 2013, Vol.10No.1合理用药呵护公众健康1982年 , 重组人胰岛素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生物治疗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进入市场 , 从此 , 重组生物制品开始逐步增多并在生物制品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 特别是近年来单克隆抗体 (以下简称单抗类药物的发展 , 更受到业界的关注 ,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单抗的开发和生产中来。
同时 , 随着一大批疗效明确的单抗药物专利即将到期 , 如 :赫塞汀 (曲妥珠单抗、美罗华(利妥昔单抗、爱必妥 (西妥昔单抗和类克 (英利西单抗等 , 许多医药企业通过生物仿制药的方式加入到单抗制品的开发和生产中。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 由于缺乏对单抗结构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间关系的深入了解 , 新加入企业和生物仿制药企业在单抗制品的质量控制方基金项目:“ 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7-00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2007AA021601, 2007AA021204作者简介 :张峰, 男 , 硕士, 副主任技师。
研究方向: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
E-mail :zhf5122@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制品质量控制标准的思考张峰综述孟淑芳审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单克隆抗体产品室 , 北京 100050【摘要】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制品在肿瘤、自身免疫、器官移植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 其品种和市场份额逐年显著提高。
随着新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制品的研发和上市, 不同产品的质量控制研究 , 特别是新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提到新的高度。
由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制品结构和生产的复杂性 , 使得质量控制的复杂程度也相应提高。
本文结合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的工作经验和国际上的最新进展 , 对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项目设定、标准和方法进展进行论述。
基因治疗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要点解析

基因治疗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要点解析引言:随着基因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基因治疗已成为一种潜在的革命性疗法,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然而,基因治疗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确保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对于基因治疗的全面应用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质量控制要点1.关键原材料的选择和验证基因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原材料,如载体、转基因载体、CRISPR-Cas9等工具,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择和验证。
这些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必须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
2.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合理的生产过程是确保基因治疗质量的关键。
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规范操作流程,包括病人细胞的采集、基因修饰、质粒传递、细胞扩增、纯化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制定合适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措施,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3.成品检测和验证基因治疗产品的成品检测和验证是保证治疗品质的最后一道防线。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测序分析、蛋白质表达测定、细胞活性检测等。
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验证方法,确保治疗产品的质量符合预期效果,如确保有效的基因传递、目标基因的正确表达和治疗效果的长期持久性等。
第二部分:标准化要点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参与制定基因治疗领域国际标准至关重要。
国际标准化组织应组织专家对基因治疗领域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建立起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这些标准要求质量控制的流程、原材料选择、生产标准、成品检测等都要达到国际统一的标准。
2.制定本土标准除了国际标准外,每个国家和地区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本土标准。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病种特点和技术水平等差异,基因治疗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制定本土标准有助于适应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提高治疗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3.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全面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基因治疗标准化的重要一环。
这个体系应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评估、生产过程的流程评估、产品成本的评估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Jan.2013,Vol.10No.1合理用药呵护公众健康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生物治疗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入市场,从此,重组生物制品开始逐步增多并在生物制品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近年来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类药物的发展,更受到业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单抗的开发和生产中来。
同时,随着一大批疗效明确的单抗药物专利即将到期,如:赫塞汀(曲妥珠单抗)、美罗华(利妥昔单抗)、爱必妥(西妥昔单抗)和类克(英利西单抗)等,许多医药企业通过生物仿制药的方式加入到单抗制品的开发和生产中。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对单抗结构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间关系的深入了解,新加入企业和生物仿制药企业在单抗制品的质量控制方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7-0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AA021601,2007AA021204)作者简介:张峰,男,硕士,副主任技师。
研究方向: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
E-mail:zhf5122@sina.com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制品质量控制标准的思考张峰综述孟淑芳审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单克隆抗体产品室,北京100050)【摘要】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制品在肿瘤、自身免疫、器官移植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其品种和市场份额逐年显著提高。
随着新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制品的研发和上市,不同产品的质量控制研究,特别是新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提到新的高度。
由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制品结构和生产的复杂性,使得质量控制的复杂程度也相应提高。
本文结合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的工作经验和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对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项目设定、标准和方法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方法;标准doi:10.3969/j.issn.1672-5433.2013.01.006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sZhangFeng/writing,MengShufang/proofreading(DivisionofMonoclonalAntibodyProductsoftheNationalInstitutesforFoodandDrugControl,Beijing100050,China)ABSTRACTThecurativeeffectsoftherapeuticmonoclonalantibodyproductshavebeenprovedforthetreatmentofcancer,autoimmunediseases,transplantationandinfectiousdiseases.Thevarietiesandmarketshareoftherapeuticmonoclonalantibodyproductshaverisenconsiderablyyearafteryear.Alongwiththedevelopmentandmarketingofnewtherapeuticmonoclonalantibodies,moreimportancehasbeenattachedtothequalitycontroloftheseproductssoastoensuretheirquality.Becauseofthecomplexityoftherapeuticmonoclonalantibodyproductsbothintheirstructureandmanufacturing,thequalitycontrolsoftheproductsbecomemoredifficult.Thisarticlebrieflyreviewedtheprincipleofstandardestablishmentandmethodsforthequalitycontroloftherapeuticmonoclonalantibodyproductsbasedonthelatestprogressintheworldandourworkingexperienceinthequalitycontroloftheproducts.KEY WORDSTherapeuticMonoclonalAntibody;QualityControl;Method;Specification中国执业药师·面往往通过模仿其他单抗质量控制项目和方法的方式解决质量控制问题,这种方式在确保实现质量控制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一大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单抗质量控制技术项目和方法的发展。
现结合工作经验和对单抗质量控制的理解对单抗质量控制项目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1抗体结构简介抗体为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的2条重链和2条轻链构成的“Y”形结构,重链和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形成多个结构域,其中重链和轻链N端的第1个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多变,被称为可变区(VH和VL),二者为抗体同抗原结合的结构基础。
另外,重链和轻链分别有3个和1个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被称为恒定区(CH和CL),重链的第2个恒定区(CH2)中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该位点的糖基化对其发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具有重要作用[1-2],同时该糖基化位点上连接的寡糖链的唾液酸化程度对于抗体稳定性也存在重要影响[3]。
重链第3个恒定区(CH3)介导抗体同Fc受体和补体的结合,从而在抗体效应的发挥和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的抗体由于其种类和亚类不同而在重链恒定区数目、附属结构和一些细微结构中存在一定差异。
治疗性单抗一般为人鼠嵌合、人源化或人源单抗,多为IgG1亚类,可根据其治疗目的和作用机制选择其他亚类,如IgG2a,并可在抗体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如:为了消除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或突变CH2糖基化位点;为了消除补体激活效应而采用单臂结构或F(ab)2结构;为了提高对低抗原表达量细胞的杀伤效应而在单抗上偶联细胞毒性药物等[4]。
由于抗体对应不同的抗原特异性、其结构的复杂性、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以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都会影响抗体的质量,因此需采用多种质量控制项目和方法对单抗的质量进行评价。
单抗的质量控制项目和方法选择是在对抗体结构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关系不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同时,对方法的运用和对结果的解释也是在对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断深入和变更的一个动态过程。
2单抗制品的质量控制项目及要求单抗制品同其他生物制品的要求一致,质量控制是贯穿终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生产用起始材料或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至终产品的质量控制,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质量控制项目要求,本文主要讨论单抗原液至终产品的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
总体上看,单抗的质量控制项目(见表1)主要包括一般项目、理化检测、含量、鉴别、纯度、活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5],其中安全性方面检测包括:DNA残留、宿主细胞蛋白残留、生产过程相关外源因子和异常毒性检测。
作为对纯化工艺去除外源因子能力的验证,宿主细胞DNA、宿主细胞蛋白残留和生产过程相关外源因子的检测主要在注册阶段的原液样品中进行,考虑到最适样本的问题,这些项目在成品检测中可以不检测。
在产品质量标准设定和检测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应根据制品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根据工艺的稳定性、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方法本身的变异情况设定合适的质量标准。
由于对结构与功能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的检定方法和质量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下面就当前单抗制品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进行说明和论述。
3单抗质量方法研究现状及其标准制定的注意事项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一个质量控制项目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单抗的质量,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应用于单抗的质量控制,对单抗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高的保障。
但同时也需考虑到,对于单抗,表1中所列出的项目只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则,但并不是所有的检测方法都适用于每一种单抗制品,表中所规定的标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制品,针对于某一个特定单抗来说,都会有一些特殊的因素需要考虑,下面就不同检测方法在单抗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及其标准制定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作简单分析。
在一般检测项目中的可见异物检查中,要求应无肉眼可见异物,但在一些特殊单抗制品中,由于其某些特征,如分子表面有大量疏水基团或有游综述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Jan.2013,Vol.10No.1合理用药呵护公众健康表1单抗质量控制项目及要求注:BCA法:二辛可酸法;SEC-HPLC:分子尺寸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E-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IEC-HPLC: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CIEF: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Western-Blot法:蛋白印迹法;PCR:聚合酶链反应;Threshold法:阈值法;a:可对非还原法电泳中的蛋白纯度进行相应规定;b:可对样品电泳条带的等电点(pI)范围进行相应规定,在CIEF检测中,可对各峰面积百分比进行相应规定;c:需根据方法的精确性和临床试验结果制定检测大类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质量标准制定参考外观肉眼观察根据制品情况,制品的外观应符合要求,不得有污染和破损颜色在限定光强度条件下肉眼观察根据制品的具体情况,为澄清或具有轻微乳光的无色或淡黄色(≤特定参比溶液)液体(冻干制剂应复溶)浊度浊度计检测根据制品的具体情况应符合要求(≤特定参比溶液)理化检测复溶时间(仅冻干制剂)人工测定符合相应规定装量体积测定不少于标示装量装量差异称重法符合相应规定水分(仅冻干制剂)费休氏测定法不高于3.0%pH电位法在规定范围内渗透压冰点降低法在规定范围内不溶性微粒光阻法注射剂:≥10μm微粒每瓶不得超过6000个;≥25μm微粒每瓶不得超过600个;眼用制剂:≥10μm微粒每瓶不得超过50个;≥25μm微粒每瓶不得超过5个滴定法(Lowry法、BCA法等)测定结果应位于规定范围内SEC-HPLC测定结果应位于规定范围内SEC-HPLC单体含量不少于95%SDS-PAGE(还原法)重链+轻链含量不少于95%SDS-PAGE(非还原法)同参比品一致aCE-SDS(还原法)产品峰总面积≥90%CE-SDS(非还原法)电泳图谱同参比品一致a等电点测定等电聚焦电泳同参比品一致bCIEF同参比品一致b毛细管区带电泳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电泳图谱同参比品一致,且样品主峰迁移时间应位于规定范围内IEC-HPLCIEC-HPLC酸性区、主峰、碱性区峰面积百分比位于规定范围内肽图胰蛋白酶等肽图法阳性(同参考图谱比较,有所有/部分特定色谱峰,且无明显新峰)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Edman降解法同理论序列一致免疫学鉴别ELISA法阳性Western-Blot法阳性ELISA法、流式细胞术法、表面等离子共振法、Biacore等对参比品的相对活性在规定范围内c无菌膜过滤法/培养法无菌生长热原动物实验符合相应规定内毒素鲎试剂测定符合相应规定宿主细胞蛋白残留ELISA法≤0.01%蛋白A残留ELISA法≤0.01%宿主细胞DNA残留杂交法符合相应规定荧光定量PCR法[6]符合相应规定Threshold法[7]符合相应规定其他添加因子(如:牛血清白蛋白、胰岛素、转铁蛋白、胆固醇和其他的培养基内特殊添加物质等)相应测定方法符合相应规定异常毒性、Tween-80、唾液酸含量等相应测定方法符合相应规定结合活性一般检查鉴别活性安全性纯度蛋白纯度可见异物肉眼观察无肉眼可见异物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应位于规定范围内含量蛋白含量ELISA法测定结果应位于规定范围内IEC-HPLC法酸性区、主峰、碱性区峰面积百分比位于规定范围内双向免疫扩散法符合规定种属鉴别生物学活性特定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法对参比品的相对活性在规定范围内c中国执业药师·离的半胱氨酸等,使其可能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蛋白颗粒,这些制品使用时多采用在线滤器过滤的方式除去蛋白颗粒,在充分阐明颗粒性质和有具体临床研究资料的情况下,这类制品的可见异物项目检查中可以容许有肉眼可见的颗粒样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