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防洪规划

合集下载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23•【字号】滁政办[2006]52号•【施行日期】2006.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滁政办〔2006〕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滁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2 防汛现场指挥机构组成及其职责3 预防和预警机制3.1 预防预警信息3.2 预防预警行动3.3 预警支持系统4 应急响应4.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4.2 Ⅰ级应急响应4.3 Ⅱ级应急响应4.4 Ⅲ级应急响应4.5 Ⅳ级应急响应4.6 不同灾害的应急响应措施4.7 信息报送和处理4.8 市慰问及派工作组4.9 应急结束5 应急保障5.1 组织保障5.2 队伍保障5.3 物资资金保障5.4 灾民安置及医疗保障5.5 通信保障5.6 技术保障5.7 宣传及培训演习6 新闻报道6.1 新闻报道原则6.2 新闻审查7 善后工作7.1 水毁工程修复7.2 防汛抗旱物资补充7.3 行蓄洪区补偿7.4 灾后重建7.5 防汛抗旱工作评价8 附则8.1 名词术语解释8.2 预案链接资料8.3 预案管理与更新8.4 奖励与责任8.5 应急指挥机构及联系方式8.6 有关格式化文本8.7 预案解释部门8.8 预案生效时间1 总则1.1编制目的做好突发性水旱灾害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滁河分洪道马汊河水生态景观建设

滁河分洪道马汊河水生态景观建设
马汊河上中游段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主,生态环 境较好,下游段以开发园区及工业用地为主 ,生态 环境相对较差%马汊河区域内现状共分布9座大 桥,集中在中游及下游,区域与外部交通联系紧密, 通达性较强%
1发展潜力
1.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马汊河地处辖区古称“卸甲甸”,相传为西楚霸
王项羽卸甲之地,也是“金陵第一鼓”留左大鼓的起
续生态循环设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新的休闲娱乐场所,数量可
中游以“都市、运动”为主题,体现水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加。
建设的功能性,即以舒适及生活娱乐性为设计原
运动类节点:为市民提供户外健身场所,包含
则。滨河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景观的设计,它的 户外球场、户外运动设施、儿童户外游乐场所等,沿
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 河布局和发展,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可设置水
行道(即步行、自行车混行道路)3种类型[4*。文化 利知识长廊、雕塑园、民间特色文化园等,反映马汊
轴主要串联历史文化脉络,以时间发展顺序展现马 河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汊河水利文化发展痕迹。
3.3 &多点'
3.2 &三段"
上游段自小头李至葛新桥段,长约6 km,该段 河道顺直,河道断面为复式断面,迎水坡主要为生 态草皮护坡,背水坡以意杨林为主%中游段从葛新 桥至大纬路桥,为河道穿越山郑高岭段,河道呈圆 弧型,全长约6.2 km,背水坡为丘陵岗地,覆盖较多 草皮、灌木,绿化率高,迎水坡下部为混凝土护坡,
上部主要为草皮护坡%下游段从大纬路桥至入江 口,河道长约1-4 km,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 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扬子 石化一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大型化工企业 毗邻两岸,设置挡浪墙,该段河道河面开阔,右岸有 少量水杉林%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1.11•【字号】滁政〔2023〕1号•【施行日期】2023.0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了9个方面共196项重点工作,由吴劲同志负总责。

市政府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责任领导、牵头责任单位和协同责任单位,同时把2023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持续跟踪督查,强力推进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七届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坚持招大引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

牵头责任领导:邓继敢。

牵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协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滁州银保监分局、市邮政管理局,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

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

涝频发 、区域性洪涝 常见 、流域性洪水 防质量 。二是通过 新开秦淮 东河 、整治 调整河 道平面形 态 、优 化堤 防岸线和
多发 ,城市防洪排涝任务艰 巨。区域暴 秦淮 河干流 、秦淮新河 扩卡清 淤等措 防护型式 ,在满足防洪功 能的基础上 ,
雨和长江洪水顶托是南京 发生洪水致 施 ,解决 流域下游河 道过 流能力不 足 体 现 河 道 和 堤 防 的 “自然 、生 态 、健
洪防治 50年一遇 ;副城 100年一遇 ,山 学园 、百家湖 、九龙湖 4个排涝分区 ;仙
责 任 编 辑 姚 力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 FLo0D&DROUGHT MANAGEMENT
减灾体 系 ,全 面提 高城市 防洪排涝 能 内部根据排水 条件再划分为 18个排涝 的实施 ,到 2030年 ,全面形 成“防洪工
力 ,确保人 民生命财产 和城市安全 。中 分区。主城划为城北 、城南 、河西 、宁南 程 、防洪管理 和防洪保 障”三位一体 的
fl,城 区防洪标 准 :主城 200年一遇 ,山 4-I-排 涝分 区 ;东 山副城划分东 山 、科 高标准现代 化城市 防洪减灾体系 。
28 I .c
黝卷

防洪 情 势 :南 京地 处 长 江 、秦 淮 洪 防治 2O年一遇。
林 副城划分仙林西部 、仙林东部 2个排
河 、滁河 、水 阳江下 游 ,低 山 、丘 陵 、岗
流域性 河道 防洪 安排 :一是 根据 涝分 区 ;江 北副 城 划为 团结 圩 、城 东
地 、平原交错分布 ,城市 区域 中心依水 流域规划整治长 江南京河段新济洲和 圩 、九袱州 、桥北 、大 厂 、滁北 、灵岩 、龙

滁河发展历史

滁河发展历史

滁河发展历史摘要:保护环境共建碧水蓝天,社会实践小队知行合一,只为深入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六合滁河。

为期十一天深入群众了解当地人文、水文,知滁河发源地——安徽,勘滁河入江口——南京六合区龙袍镇入江口(其一)。

关键词:历史,水质,人类发展的背后,防洪防患一、概况1.区域概况1.1滁河滁河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干流全长269公里,江苏境内116公里,是苏皖两省的界河。

滁河平行于长江东流,至六合大河口进入长江。

在六合境内的滁河,河宽平均110米,常年水位7.0米,历史最高水位10.47米,最低水位5.5米,现状防洪堤以挡土墙为主,高10.6—11.6米。

设计范围内滁河有支流招兵河、八百河,招兵河宽约30米,八百河宽约60—80米,两条河均与滁河直接相通,常年水位6.0米。

滁河是六合的“母亲河”。

历史上的滁河,水质清澈、水量充沛,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是两岸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同时也与六合城市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

多年来,滁河未进行大型水利疏理,城区段河道宽窄不一,部分河道淤泥堆积,堤坝年年小修小补,堤内外脏乱严重,有些地段被居民当成了垃圾场。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沿岸企业排污严重,河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处于劣质等级,沿河道路不畅,部分民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沿岸风光大多不在,昔日美景难寻。

由于诸多原因,两岸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埋没在杂乱的环境中,水质污染严重,防洪、行洪任务不容乐观。

滁河的现状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已不相适应,整治滁河,让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两岸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刻不容缓。

1.1207年启动滁河整治工程滁河环境整治工程共分为12期,观滁景观绿地(9期)位于招兵河的左岸,滁河的右岸,是整个滁河景区的起点,因此景观价值十分重要。

(见图1)根据南京市六合区滁河(城区段)环境整治工程总体规划要求,规划设计结合六合的特色民俗文化,对现有地形和建筑进行改造,营造出生态、人文和活力相结合的现代滨水景观。

防洪度汛方案(项目法人)

防洪度汛方案(项目法人)

***琅琊区会峰路菱溪河站工程2020年度度汛方案一、工程概况***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山丘区城市,滁河支流清流河位于城市腹部,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市区,将城区分为东、西大片区。

受清流河洪水的顶托和上部山区、岗地洪水下泄入城影响,滁州城区洪涝灾害频繁。

目前,滁州城区已经建设了立交桥泵站、面粉厂泵站等排涝站,对改善城区排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滁州城区不断扩展,城市排水规划范围中的菱溪河排区、会峰路排区、龙蟠河分洪道排区尚无排涝站。

为给***城区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等提供基础条件和支撑,亟需建设实施***城区红庙一站、红庙二站和菱溪河站工程。

本工程为***城区菱溪河站工程,新建菱溪河站,保障菱溪河排区排涝安全。

根据设计文件,建设内容为以泵站等水工建筑物为主,工程规模为:新建菱溪河站一座,泵站设计流量20.2M3/S,装机容量1080KW,自排孔单孔净宽3.4M,新建排水沟123M。

二、参建单位项目法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现场管理机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质量监督单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设计单位:***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江淮水利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三、建设情况(一)实施计划围堰及导流渠:本工程至2019年1月20日开工以来,由于施工周边刘姓拆迁户因其他工程未拆迁,多次进入施工区强行阻工,致水下工程未在汛期前完成,原设计围堰标准(顶高程14.2米、顶宽3.5米)不能满足汛期挡水要求。

本工程的等别为Ⅲ等,排水沟、岸墙、前池、泵站站身和自流控制闸建筑物级别均为 3 级;考虑到规划中***中心城区防洪标准将提高至 100 年一遇,对应工程所在堤防级别将提高为 1 级,本次工程中穿堤箱涵和防洪闸建筑物级别取不低于所在堤防的级别为 1 级,根据SL 645-2013 《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要求,本工程对应围堰级别为4级。

经查阅《***城市防洪规划报告(修编)》成果,得知清流河内城河口10年一遇洪水位为13.85m,同时汛期围堰设计标准应为顶高程15.2米、顶宽4米。

2023年滁河工程扩建方案最新

2023年滁河工程扩建方案最新

2023年滁河工程扩建方案最新一、项目背景滁河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河道之一,它的发展和治理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滁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滁河进行扩建和改造。

二、项目意义1、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

滁河是滁州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

扩建滁河可以增加供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的用水条件。

2、改善水质污染问题。

滁河扩建可以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水体内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水量,从而改善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3、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滁河扩建可以增加灌溉水量,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增加水运量,带动滁州市的经济发展。

三、项目规划1、扩建滁河水域。

通过对滁河水域进行扩建,增加滁河的输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加宽河道、深化航道、整治河道两岸,增加河道容积,增强滁河的水量。

2、改善滁河水质。

通过对滁河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污水处理,遏制工业和农业污染,保护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3、加强滁河水资源管理。

通过建立滁河水资源管理中心,进行滁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滁河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调度,合理利用滁河的水资源。

四、项目实施1、组织实施主体。

由滁州市政府成立滁河工程扩建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负责项目的实施。

同时,成立滁河工程扩建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2、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滁河扩建的具体情况,制定滁河工程扩建实施方案,明确扩建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实施的步骤和措施,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3、落实资金保障。

根据滁河工程扩建的资金需求,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确保项目资金的安排。

同时,利用政府补贴和社会捐款,筹措项目所需的资金。

江苏省政府关于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的批复-苏政复〔2015〕38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的批复-苏政复〔2015〕38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的批复苏政复〔2015〕38号南京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的请示》(宁政发〔2015〕66号)收悉。

经水利部组织技术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你市组织编制的《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

南京地处长江、水阳江、秦淮河、滁河下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江苏省会城市,也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加强城市防洪工作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建设,南京城市防洪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区规模扩大,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确保防洪安全。

望你市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切实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同意《规划》提出的目标内容。

《规划》以南京市“一主三副”中心城区为重点保护对象,兼顾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新城的防洪需求,规划总面积974平方公里。

到2030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主城区达到200年一遇,副城区达到100年一遇,新城达到50-100年一遇;山洪防治标准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副城区与新城达到20年一遇;城市河道及泵站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达到50年一遇。

三、《规划》实施要秉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按照“蓄泄兼筹、洪涝兼治、引排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城市防洪、城市防洪与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着力加强城市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强化防洪管理,推进城市低影响开发,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概要前言滁河位于江淮之间,为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干流全长约269km。

滁河流域地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滁州市和江苏省南京市所辖的9个县(区、市),流域面积约8000km 2,其中安徽省6250km 2,江苏省1750km 2。

流域内耕地面积458万亩,人口290万人。

为治理滁河,水利部原淮委和皖苏两省滁河规划小组于1958年和1969年先后编制了《巢滁皖流域规划》和《滁河流域规划》。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根据水电部(74)水电计字第41号文的要求,会同皖苏两省于1978年12月编制了《滁河防洪规划报告》,并于1979年3月报送水利部。

两省以历次规划为指导,按规划部署兴建了大量防洪工程,为战胜之后发生的历次大洪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6、7月滁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经两省军民奋力抗洪抢险和采取民垸分洪措施,保障了津浦铁路安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灾情仍较严重。

1991年大水后,国务院在上海会议上提出“群体防洪”,津浦铁路穿越滁河圩区路段实施防洪自保的要求。

在确定铁路自保后(铁路自保工程已于1993年5月1日完工),加之水情、工情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原滁河防洪规划应作相应调整,因此,需对1979年上报的《滁河防洪规划报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长江委遵照水利部的指示,在皖苏两省的配合下,进行了大量方案的研究,编制提出了《滁河防洪规划报告(1994年修订)》。

1998年10月长江委以计综[1998]358号文征求了两省意见,两省均表示同意规划报告拟定的规划原则和规划标准。

同年,长江委以计综[1998]452号文上报水利部,请求尽快组织审查。

2002年4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滁河防洪规划预审会,会议听取了长江委关于《滁河防洪规划报告(1994年修订)》主要内容的汇报和安徽、江苏两省的意见,并进行了讨论。

根据预审会的讨论意见,长江委对有关问题进一步作了补充研究。

2003年7月滁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滁州、全椒县城被淹,津浦铁路一度中断运行,滁河防洪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配合下,长江委进一步收集了滁河流域的最新水情、工情和社会经济等基本资料,在《滁河防洪规划报告(1994年修订)》的基础上,按照人水协调的新思路,对规划方案进行了复核和补充,完善防洪总体布局,按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于2004年10月编制提出《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同年11月以长规计函[2004]93号文“关于征求《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意见的函”向皖苏两省征求意见,江苏省于2004年12月以苏水便函[2004]140号“关于《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的修改意见”回函长江委,安徽省于2005年1月以皖水规计函[2005]17号文“关于报送《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意见的函”回函长江委。

对两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长江委安排长江设计院进行了认真的补充研究工作,并专程到两省对有关问题进一步进行了协商。

2005年8月安徽省以皖水规计[2005]213号文“关于报送《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补充材料意见的函”回函长江委,希望尽快完成、上报《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以利推进滁河治理工程的实施。

在此基础上,编制提出《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送审稿)》。

2006年1月16~18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对长江委以长规计[2005]618号文报送的《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4年修订)(送审稿)》进行了审查。

会议认为《规划报告》指导思想明确、内容较全面、规划方案基本可行,基本同意该《规划报告》。

会后,长江委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有关章节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本报告。

本报告高程均为冻结吴淞高程系统,以米计。

1 综述1.1 流域概况滁河流域位于江淮之间,系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

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丘陵山区,干流基本平行于长江东流,沿途流经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滁州市和江苏省的南京市,于江苏省大河口汇入长江。

干流全长269km,其中安徽省境内长197km,江苏省境内长116km(部分河段为两省界河),见图滁-1。

滁河流域面积约8000km 2,在安徽境内为6250km 2,占78.1%;江苏境内1750km 2,占21.9%。

滁河主要支流有8条,全部位于左岸,自上而下分别是安徽境内的小马厂河、大马厂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江苏境内的皂河、八百河。

滁河右岸主要为天然分流河道或人工分洪道,自上而下有驷马山分洪道、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岳子河、划子口河等,可分泄干流洪水入长江。

流域内现有塘坝约11.5万座,有效库容 4.29亿m3;小型水库585座,有效库容2.95亿m 3;大中型水库23座,总库容10.12亿m 3。

水库总控制面积1868.1km 2,占全流域的23.3%,其中黄栗树、沙河集、城西、屯仓、金牛山等五大水库集水面积共1045km 2,总库容 6.75亿m 3。

水库大多以灌溉为主要任务,具有一定的滞洪削峰作用。

流域内无湖泊滞洪,只在干支流交汇处有小块滞洪洼地(如荒草圩、蒿子圩、汪波荡),其中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蒿子圩(皖苏两省各一个)、汪波东荡为四个分蓄洪区。

滁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

据1963~2002年降水资料统计,流域内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40mm,面平均雨深为997mm,其在地区上分布比较均匀,分布趋势是中下游地区略大于上游地区。

降水在年内的分配与季风活动相应,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

各站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mm,占年降水量的55~60%。

流域内总耕地面积458万亩,人口约290万人。

2000年统计圩区总面积888.83km 2,耕地78.43万亩,人口52.15万人,其中安徽省圩区478.23km 2,耕地48.01万亩,人口23.83万人;江苏省圩区410.61km 2,耕地30.43万亩,人口28.32万人。

圩区内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1.97亿元。

流域内有扬子乙烯、全椒柴油机厂等国家大型骨干企业;有津浦铁路,扬子乙烯、南化、南钢三条铁路专用线,104、312、205国道;有滁州、全椒、来安、六合等城市和南京化学工业园等。

1.2 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1.2.1 洪水与洪灾滁河洪水汇集快而河道泄流不畅,当全流域普降暴雨时,几乎90%面积产生的洪水会迅速汇集于只有约10%左右面积的圩区,致使滁河圩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仅1949年以来,就已发生过13次较大的洪水灾害,平均约4年出现一次。

1991年的洪水破圩主要分布在干流古河以下至六合以上,6月份洪水破圩10个,7月份洪水破圩25个,其中重复破圩7个。

2003年洪水破圩主要分布在干流古河以下至六合以上,集中在干流襄河口至汊河集河段及支流清流河、来安河下游河段,破圩39个。

1.2.2 防洪工程现状与现有防洪能力滁河流域经过不断治理,目前已初步形成堤防、分洪道、分蓄洪区、水库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

(1)堤防滁河干流堤防总长338.39km,其中安徽省堤防长152.47km,江苏省堤防长185.92km。

(2)分洪道滁河流域现有分洪道5条,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驷马山分洪道、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岳子河、划子口河。

其中:驷马山分洪道现状断面按过流能力500m 3/s(金银浆水位12.8m、南京潮位8.86m时相应流量)开挖,目前受乌江闸阻水的影响,在相应水位条件下过流能力达不到500m 3/s;在朱家山入口水位10.88m,入江口水位8.86m时,朱家山河分洪流量为120m3/s;马汊河分洪道二期工程设计流量1018m 3/s(小头李水位10.40m、南京潮位8.86m时相应流量),由于桥梁下未挖至设计断面、桥梁阻水等原因,设计水位条件下泄洪流量约为840m 3/s;岳子河入江口处节制闸设计最大泄洪流量为47.74m 3/s;划子口河入江口处节制闸设计最大泄洪流量为174m3/s。

(3)水库流域内有防洪作用的大中型水库23座,总库容10.12亿m3。

其中防洪作用较大的水库有黄栗树、沙河集、城西、屯仓、金牛山五座水库,其集水面积共1045km 2,总库容6.75亿m 3。

水库大多以灌溉为主要任务,具有一定的滞洪削峰作用。

(4)分蓄洪区滁河干流金银浆至汊河集河段左岸自上而下设有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蒿子圩和汪波东荡4个分蓄洪区,总面积19.4km 2。

滁河干流防御洪水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在汇流条件和泄流能力变化较大,又有长江潮位顶托的遭遇组合,要详细计算是比较困难的。

分析1970年~2003年滁河34年水位资料,滁河干流防洪能力现状可防御1975年、1987年洪水,其重现期约8~10年一遇。

1.2.3 当前防洪形势及存在问题1991年大水后,滁河防洪问题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铁路自保工程按国汛[1991]19号文要求顺利实施完成,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滁河的防洪建设并没有及时全面开展,滁河的防洪能力仍然较低。

2003年大洪水,滁河流域的洪灾损失高达约20亿元,暴露出堤防、分洪道未按规划完成,城市防洪圈未封闭等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滁河洪水汇集快,由于干支流及分洪道行洪能力不足,遇大洪水溃垸频繁,导致洪灾损失严重。

(2)滁河干流堤防总长338.39km,除红山窑闸以下长约26.6km的堤防达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标准外,其它干流河段及支流堤防大多数未达标。

分洪道泄流能力未达到规划制定的标准。

(3)城市防洪建设滞后,防洪能力较低。

(4)分蓄洪区围堤防洪能力较低,分蓄洪水靠临时扒口,不能做到及时、及量;分蓄洪区未实施安全建设工程,一旦分蓄洪,区内财产损失较严重。

(5)流域病险水库较多,亟待进行除险加固。

(6)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

水情测报系统未全面建立,工程管理设施较缺乏,管理手段落后,遇超标准洪水缺乏有效措施。

1.3 水文分析滁河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

由于流域内水文测站所测水位、流量受人类活动(如水库放水、堰闸节制、分洪道分洪、分蓄洪运用等)影响较大,所测流量、水位成果已不能反映流域天然来水特性,因此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通过暴雨间接推算洪水时,假定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同频率。

设计洪水计算要求的是汊河集以上和全流域设计面暴雨量,根据本流域资料条件,水文分析计算采用直接计算法,即根据流域内实测面平均雨量直接进行频率分析,进而确定时程分配和面分布雨型,在此基础上计算设计洪水。

1.3.1 以往水文分析成果概述(1)1979年规划水文分析成果根据汊河集以上1974年以前的面暴雨频率和南京、蚌埠站的面暴雨资料,分析确定1954年洪水和1969年洪水均为20年一遇,考虑雨型和分布的差异,1979年规划采用1954年洪水作为设计洪水,1969年洪水作为校核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