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目录

一.基本概念

1.1 压力容器设计应遵循的法规和规程

1.2 标准和法规(规程)的关系。

1.3 压力容器的含义(定义)

1.4 压力容器设计标准简述

1.5 D1级和D2级压力容器说明

二.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1.范围

2.标准

3.总论

3.1 设计单位的资格和职责

3.3 GB150管辖的容器范围

3.4 定义及含义

3.5 设计参数选用的一般规定

3.6 许用应力

3.7 焊接接头系数

3.8 压力试验和试验压力

4.对材料的要求

4.1 选择压力容器用钢应考虑的因素

4. 2 D类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板

4.3 钢管

4.4 钢锻件

4. 5 焊接材料

4.6 采用国外钢材的要求

4.7 钢材的代用规定

4.8 特殊工作环境下的选材

5.内压圆筒和内压球体的计算

5. 1 内压圆筒和内压球体计算的理论基础

5.2 内压圆筒计算

5.3 球壳计算

6.外压圆筒和外压球壳的设计

6.1 受均匀外压的圆筒(和外压管子)

6.2 外压球壳

6.3 受外压圆筒和球壳计算图的来源简介

6.4 外压圆筒加强圈的计算

7.封头的设计和计算

7.1 封头标准

7.2 椭圆形封头

7. 3 碟形封头

7.4 球冠形封头

7.5 锥壳

8.开孔和开孔补强

8.1 开孔的作用

8.2 开检查孔的要求

8.3 开孔的形状和尺寸限制

8.4 补强要求

8.5 有效补强范围及补强面积

8.6 多个开孔的补强

9 法兰连接

9.1 简介

9.2 法兰连接密封原理

9. 3 法兰密封面的常用型式及优缺点

9.4 法兰型式

9.5 法兰连接计算要点

9.6 管法兰连接

10.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和验收

10.1 制造许可

10.2 材料验收及加工成形

10. 3 焊接

10.4 D类压力容器热处理

10.5 试板和试样

10.8 无损检测

10. 9 液压试验

10.10 容器出厂证明文件。

11.安全附件和超压泄放装置

11.1 安全附件

11.2 超压泄放装置

11.3 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

11.4 安全阀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01 简述

02 标准与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的关系。03基本章节

1 适用范围

2 组成

3 型号表示法

4 有关参数的确定

5 焊接接头系数

6 试验压力和试验温度

7 其它要点

8 管板计算

9 制造、检验与验收

附录受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目录

1.薄壁旋转壳体的几何概念和基本假设

1.1 几何概念

1.2 薄壁壳体的基本假设

2 薄壁圆筒的应力分析

2.1 轴向应力的计算

2.2 环向应力的计算

3 旋转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

3.1 薄壁壳体的一般方程式

3.2 经向应力σ1和环向应力σ2的计算4.应用举例

4.1圆筒形壳体

4.2 球壳

4.3 椭球壳(椭圆封头)

4.4 锥形壳(锥形封头)

4,5 薄壁圆环(弯管段)

压力容器设计基本知识

(讲稿)

一.基本概念

1.1 压力容器设计应遵循的法规和规程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本文简称《条例》),是国务院2003年3月11日公布的条例,条例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原《锅炉压力容

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本文简称《容规》),此《容规》自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安全监察中,包括的七个环节是: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改造和修理。此规程与《条例》有不一致之处,应按《条例》的内容修改。

3)《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此规则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1.2 标准和法规(规程)的关系。

《容规》第4条规定,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组焊)、安装、使用、检修、修理和改造,均应严格执行本规程的规定;第5条规定:本规程是压力容器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的基本要求,有关压力容器标准、部门规章、企事业单位规定等,如果与本规程的规定相抵触时,应以本规程为准。

GB150总论第3.1条规定:容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除必须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和规章。

因此,当标准与法规或规程有不一致时,应按法规(和规程)的规定执行。

1.3 压力容器的含义(定义)

根据《条例》第八十八条中的规定,压力容器用语的含义是:“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等于2.5MPa2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等于1.0MPa2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氧舱等。”

1.4 压力容器设计标准简述

我国压力容器专业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压力容器的设计和制造,起于五十年代初期。

1980年起,压力容器设计方面依据为:《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和《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是强制性的压力容器国家标准。该标准对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作出具体的规定。是压力容器的基本标准。

对压力小于O.1MPa的钢制容器的设计,按压力容器行业标准JB/T4735-199 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的规定。

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的设计尚应符合行业标准JB4710-2000《钢制塔式容器》和JB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的规定。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是用钢、铝、铜、钛和镍等材料制造的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验收标准。

化工行业标准HG20580~HG20585–1998,是针对化工设备的特点,对钢制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方面提出更详细的规定,有关设计方面的标准是:

HG20580-1998 《钢制化工容器设计基础规定》

HG20581-1998 《钢制化工容器材料选用规定》

HG20582-1998 《钢制化工容器强度计算规定》

HG20583-1998 《钢制化工容器结构设计规定》

其它配套标准如零部件如封头、法兰、支座、加固圈等标准,材料标准、焊接标准等已日趋完备。

1.5 D1级和D2级压力容器说明

根据《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第三条规定,压力容器设计类别和级别的划分是:(一)A类、(二)C类、(三)D类和(四)SA D类。其中D类又分:D1级和D2级。

1.D1级系指第一类压力容器

2.D2级系指第二类低、中压容器

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具体划分见《容规》第6条的规定。

注:压力等级的划分是:按容器的设计压力P的大小,其中:

(一)低压(代号L)0.1MPa≤ P <1.6MPa

(二)中压(代号M)1.6MPa≤ P <10MPa

二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简称GB150),包括正文十章和八个附录。

十章正文目次是:①范围;②引用标准;③总论;④材料;⑤内压圆筒和内压球壳;⑥外压圆筒和外压球壳;⑦封头;⑧开孔和开孔补强;⑨法兰;⑩制造、检验与验收。

八个附录中,属于标准的附录有:附录A 材料的补充规定;附录B 超压泄放装置;附录C 低温压力容器;附录D 非圆形截面容器。属于提示的附录有:附录F 钢材的高温性能;附录G 密封结构;附录H 材料的指导性规定;附录J 焊接结构。

标准的附录E 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已被新发布的JB4744-2000《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试验》所代替。

1.范围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规定了“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要求”。

即是说:GB150是碳素钢、低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制的压力容器,在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标准中规定适用的压力容器的设计参数的范围是: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大于3 5MPa;

适用的设计温度范围按钢材允许的使用温度而定。

对于D类压力容器,设计压力范围应小于10MPa。

在GB150的1.3和1.4中,还规定出不属该标准规定范围的各类压力容器,其中有:直接用火焰加热的容器;核能装置中的容器;经常搬运的容器;设计压力低于0.1MPa 的容器;真空度低于0.02MPa的容器;要求作疲劳分析的容器;内直径小于150 mm的容器;此外,还有旋转或往复运动的机械设备中自成整体的受压器室,以及已有其他行业标准的容器,诸如制冷、制糖、造纸、饮料和搪玻璃容器等。

2.标准

在GB150所列的引用标准中包括GB 、GB/T、JB 和JB/T四种代号的标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一经采用,即具有强制性的性质)。GB/T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JB是机械工业的行业标准,JB/T是机械工业推荐性的行业标准,而JB或JB/T中排号为4XXX号码的,规定为压力容器行业的标准。例如:

国家强制性标准:GB6654-1996《压力容器用钢板》; GB4237-92《不锈钢热轧钢板》

国家推荐性标准:GB/T229-94《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GB/T1804-92《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压力容器行业标准:JB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JB/T4709 -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标准一经被引用,即构成该标准的条文。在GB150第2章中,列了45个引用标准。从2004年4月1日起尚应实施下列标准:

JB/T4736-2002 《补强圈》

JB/T4746-2002 《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JB/T4747-2002 《压力容器用钢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JB/T4711-2003 《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3.总论

在“总论”一章中,对下列的8个方面作了规定:

①标准与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关系;②设计和制造压力容器单位的资格和职责;

③容器的范围;④压力、温度和厚度的定义;⑤设计参数选用的一般规定;⑥材

料许用应力确定的依据和取值的规定;⑦焊接接头系数的确定;⑧压力试验(液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和试验压力的规定。

3.1《条例》对设计单位的规定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压力容器的设计活动。

(一)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设计人员设计、审核人员;

(二)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3.2 GB150-1998对设计单位的资格和职责规定

资格容器的设计单位必须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持有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书,压力容器的设计必须接受国家质检总局相关安全监察机构的监察。

职责应对设计文件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容器的设计文件至少应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样。容器设计总图应盖有容器设计资格印章。

3.3 管辖的容器范围划定

GB150管辖的容器,其范围包括壳体及与其连为整体的受压零部件,且划定在下列范围内。

3.3.1 容器与外部管道连接:焊接连接的第一道环向接头坡口端面;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端面;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

3.3.2 接管、人孔、手孔等的承压封头、平盖及其紧固件。

3.3.3 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接头以外的元件,如加强圈、支座、裙座等。

3.3.4 超压泄放装置和仪表附件。

详见GB150中的3.3.1 至3.3.4条的规定。

3.4 定义及含义

3.4.1 压力除注明者外,均指表压力。

3.4.2 工作压力(P W)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容器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

3.4.3 设计压力(P)指设定容器顶部的最高压力,与相应的设计温度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其值不得低于工作压力。即P≥P W。

3.4.4 计算压力(P C)指在相应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元件厚度的压力,其中包括液柱静压力。当元件所承受的液柱静压力小于5%设计压力时,

可忽略不计。故P C≥P;

3.4.5 试验压力(P t)指压力试验时,容器顶部的压力。

注:试验用压力表口设计位置应位于容器顶部。

3.4.6 设计温度指容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设定的元件的金属温度(沿元件金属截面的温度平均值)。设计温度与设计压力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

3.4.7 试验温度指压力试验时,壳体金属的温度。

3.4.8 各种厚度

3.4.8.1 计算厚度δ指按厚度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厚度。

3.4.8.2 设计厚度δd指计算厚度(δ)与腐蚀裕量(C2)之和。即δd = δ+C2, 因此δd≥ δ

3.4.8.3 名义厚度δn指设计厚度(δd)加上钢材厚度负偏差(C1)后向上圆整至钢材标准规格的厚度。即标在图样上的厚度。

δn≥(δd + C1)

3.4.8.4有效厚度δe 指名义厚度(δn)减去腐蚀裕量(C2)和钢材厚度

负偏(C1)。

δe =δn-C1-C2

=δn-(C1+C2)=δn-C(厚度附加量)

注:如设定圆整量为C3,各厚度的关系为:

δn=δ+ C1+ C2+ C3

δe=δ+ C3=δn-(C1+C2)

δd =δ+ C2

3.5 设计的一般规定

设计的一般规定,是对设计压力、设计温度、载荷、壁厚附加量和最小厚度选用等的规定。

3.5.1 设计压力(P)的确定

1)内压容器

①容器上装有超压泄放装置(安全阀)时,容器的设计压力确定的步骤如下:

确定安全阀的开启压力P Z ,取P Z≤(1.05~1.1)P W.当 P W<0.18MPa时,可适当提高P Z相对于P W的比值。再令P≥ P Z。

②容器上装有爆破片:P = P b + ΔP

式中:P b为设计爆破压力,其其值等于最低标定爆破压力Ps min加上所选爆破片爆破范围的下限(取绝对值);

Δp为爆破片制造范围上限。

最低标定爆破压力Ps min和上下限查表B2和表B3。

③容器上无安全阀,但出口管线有安全阀:P≥P z +Δh. Δh为容器到安

全阀的压力降。

④容器的压力源如与泵直接连接,则可有下列情况:

容器位于泵的出口侧,设计压力应取下述情况中的大值,泵正常入口压力+正常工作扬程;泵最大入口压力+正常工作扬程;泵正常入口压力+出口全关闭时的扬程。

容器位于泵(压力源)的进口侧,且无安全泄放装置时,取P=(1.0~1.1)Pw,并以 P=-0.1MPa进行外压校核。

2)外压、真空容器及夹套容器(按外压设计)

①确定外压容器的设计压力时,应考虑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外压

力差。

②确定真空容器的壳体厚度时,设计压力按承受外压考虑。当装有真空泄放

阀时,设计压力P=1.25ΔP 式中ΔP为最大内外压力差,或P=0.1MPa两者中的低者。未装真空泄放阀时,取P=0.1MPa。

③夹套容器:

带内压夹套的真空容器:内筒为真空,设计压力=真空设计的外压力(按②条)+夹套内压力,并以1.25倍的夹套外压力核定内筒的外压稳定性。夹套按内压计算。

带真空夹套的内压容器(即夹套为负压,内筒为正压):内筒的设计压力=内筒的压力+0.1MPa,并核对在夹套试验压力下的稳定性;夹套按②考虑。

3)盛装液化气体的容器

对盛装液化气体的容器,在规定的充装系数范围内,设计压力应根据工作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金属温度确定。

设计压力按《容规》第34条的规定。常见介质的设计压力按《容规》第36条中表3-3的规定。由于液化气体多属有毒或易燃性质,且设计压力多数为中压,因此应注意设计的范围,分辨容器的类别。

3.5.2 设计温度的确定

设计温度不得低于元件金属在工作状态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在任何状况下,元件金属表面的温度不得超过金属的允许使用温度。

对于00C以下的金属温度,设计温度不得高于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3.5.3有不同工况的容器

对有不同工况的容器,应按最苛刻的工况设计,并在图样或相应技术文件中注明各工况的压力和温度值。

3.5.4 载荷

设计时应考虑的载荷有:内压、外压或最大压力差;液体静压力;根据容器的具况,还可能考虑自重,内件重和附属设备等等的影响(详见GB15O的3.5.4条中的内容)。

3.5.5 厚度附加量

厚度附加量C由钢材厚度负偏差C1和腐蚀裕量C2两部分组成。

C = C1 + C2

钢材厚度负偏差C1按钢材标准的规定;当钢材厚度负偏差不大于0.25mm,且不超过名义厚度的6%时,厚度负偏差C1可忽略不计。

如选用GB6654-1996《压力容器用钢板》标准,其厚度负偏差C1可忽略不计。

腐蚀裕量C2为防止容器元件由于腐蚀、机械磨损而导至厚度的削弱减薄,应考虑腐蚀裕量。对有腐蚀或磨损的零件,应根据预期的容器寿命和介质对钢材的腐蚀速率而定。

注:腐蚀分类:

①均匀腐蚀金属表面出现各部分的腐蚀速度大致相同的连续腐蚀;

②非均匀腐蚀金属表面各部分具有不同速度的连续性破坏;

③局部腐蚀局部发生腐蚀,如点蚀(呈一个个的点状)和斑点腐蚀(呈一个个的斑点

状);

④应力腐蚀由侵蚀介质和应力同时作用下所导致的腐蚀;

⑤晶间腐蚀是金属晶粒界面的腐蚀。

标准中的材料的腐蚀速率,是对于均匀腐蚀而言,亦即钢材表面的腐蚀速率(毫米/年)各处基本相同。

腐蚀裕量C2 = 腐蚀速率X设计使用年限

(毫米/年X年 = 毫米)

在考虑腐蚀的同时,也应考虑容器可能发生的机械磨损。

此外,由于金属所处的介质情况(如介质的腐蚀性、浓度和温度)不同,腐蚀程度不同,因此,采用不同的腐蚀裕量。

GB150中规定“介质为压缩空气、水蒸气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制容器,腐蚀裕量不少于1 mm”。

3.5.6最小厚度

容器在较低内压力作用下,按厚度计算方法得到的厚度很小,虽然能满足容器的强度要求,但刚度不够。为解决刚度问题,GB150中规定了壳体加工成形后不包括腐蚀裕量的最小厚度:

a)对碳素钢、低合金钢制容器,不小于3 mm;

b)对高合金钢制容器,不小于2 mm。

因此,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制的容器的最小名义厚度应不小于4 mm。

3.6 许用应力

容器使用钢材常用指标是力学性能,在D类容器中,主要指标是材料的抗拉强度σb和屈服点σs(或σ0.2)。

容器使用中达到屈服或断裂时即为破坏,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控制容器的材料受力处在安全范围内,即除以系数n,n称为材料许用应力系数(即是设计安全系数)。

从钢常温抗拉强度考虑,设计安全系数取3;

按钢的设计温度下的屈服强度考虑选用的设计安全系数:对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取1.6;对高合金钢取1.5。

将钢材的抗拉强度σb和屈服点σs分别除以各自的设计安全系数后,取二值的小者作为材料的许用应力。

说明:考虑安全系数是基于如下因素:

①材料的性能稳定性存在偏差;②估算载荷状态及数值偏差;③计算方法

的精确程度;④制造工艺及允许偏差;⑤检验手段及严格程度;⑥使用中的操作经验等六个方面。

在确定具体材料的许用应力时,还要结合材料的质量因素。

GB150所用钢板材料的许用应力按GB150标准的第4章各材料表中的规定。

螺栓材料的许用应力,是从考虑屈服的情况考虑,安全系数选高了一些,详见GB150表3-1和表3-2。

3.7 焊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系数

3.7.1 焊接接头分类和要求

压力容器筒体与筒体,筒体与封头的连接,封头的拼接,不允许采用搭接结构。也不允许存在十字焊缝。

容器主要受压部分的焊接接头分为A、B、C、D 四类,具体规定是:

a)A类焊接接头圆筒部分的纵向接头,半球形封头与圆筒连接的环向接头,各种凸形封头的所有拼焊接头,嵌(qian)入式接管与壳体对接的接头。

b)B类焊接接头壳体部分的环向接头,锥形封头小端、长颈法兰等与接管连接的接头。

c)C类焊接接头平盖、管板与圆筒非对接连接的接头,法兰与壳体、接管连接的接头,内封头与圆筒连接的搭接接头。

d)D类焊接接头接管、人孔、凸缘、补强圈等与壳体连接的接头。

压力容器的所有A、B类焊接接头均需按GB150标准和设计图样的规定进行无损检测(RT或UT)。

下列情况的压力容器的A类及B类焊接接头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检测(材料厚度≤38mm时,应采用射线检测):

①第二类压力容器中,易燃介质的反应容器或储存容器;

②设计压力大于5.0MPa的压力容器;

③筒体厚度大于30mm的碳素钢和厚度大于25mm的低合金钢或奥氏体不锈耐酸

钢制压力容器;

④盛装高度和极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

⑤耐压试验为气压试验的压力容器;

⑥使用后无法进行内部检验或耐压试验的压力容器;

⑦焊缝系数为1.0的压力容器(无缝钢管制的筒体和压力容器本体最后焊接的

一条环焊缝除外,但应提供保证其焊接质量的相应焊接工艺);

图样规定进行局部无损检测A类和B类焊接接头,局部无损检测的检测长度为不少于每条焊缝长度的20%,且不小于250mm。且下列焊接接头应全部检测:

①所有的T型焊接接头;

②开孔区域内(以开孔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圆内)的焊接接头;

③被补强圈支座垫板等其他元件所覆盖的焊接接头;

④拼接封头和拼接管板的焊接接头;

⑤公称直径大于250mm接管的环焊缝按容器本体考虑。合格级别按容器要求。

除另有规定,不允许采用降低焊接接头系数而不进行无损检测。

设计用的焊接结构可参见GB150的附录J。焊接结构。

3.7.2 焊接接头系数

焊接接头系数ф应根据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型式及无损检测的长度比例确定。

注:焊接接头系数有的称为焊缝系数,即是焊缝的强度与母材强度之比。

双面焊对接接头和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的对接接头:

100%无损检测ф = 1.00

局部无损检测ф = 0.85

说明: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的对接焊缝,是指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焊缝,按双面焊评定(含焊接试板的评定),如氩弧焊打底的焊缝或带陶瓷、铜衬垫的焊缝等。

单面焊对接接头(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

100%无损检测ф = 0.9

局部无损检测ф = 0.8

说明:这里应注意到1)是对接接头;2)全焊透结构;3)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垫板如何才算密贴,看法并不一致,一般以焊接工艺评定为准。

3.8 压力试验和试验压力

压力试验是容器制造中检查容器质量的必需工序。它主要检查容器的强度、刚度和焊接接头及可拆的密封连接处的密封质量。压力试验方法有液压试验、气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压力试验的种类、试验压力值和要求,应在图样中注明。

3.8。1 液压试验

液压试验是压力容器常用耐压试验方法。试验液体一般采用水,也可采用不致发生危险的其它液体。

对奥氏体不锈钢制造的容器水压试验应控制水的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5mg/L 3.8.1.1内压容器

液压试验P T= 1.25P [σ]/[σ]t

式中P-- 设计压力 MPa ;

P T -- 试验压力 MPa

[σ] -- 容器元件材料在试验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

[σ]t -- 容器元件材料在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

此液压试验压力P T为常用的压力,也是最小试验压力。

如果名义厚度远大于计算厚度,为达到试验的目的,也可适当的提高试验压力,但确定新的试验压力值时,应进行应力校核,用试验压力值计算的换算应力σΤ应符合如下规定:

бs(б0.2)—圆筒材料在试验温度下的屈服点(或残余变形为0.2%时的屈服强度), MPa

3.8.1.2 外压和真空容器,

以内压进行液压试验: P T= 1.25 P

容器液压试验合格的条件是:①无滲漏;②无可见的变形;③试验过程中无异常的响声。

3.8。2 气压试验

对于不适合作液压试验的容器,例如容器内不允许有微量残留液体,或由于结构原因不能充满液体的容器,可采用气压试验。

内压容器的气压试验压力PT= 1.15 P[σ]/[σ]t,设计校核结果,应满足如下要求:

外压和真空容器,以内压进行气压试验,气压试验压力为:P T = 1.15 P

气压试验应有安全措施,该安全措施应经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单位安全部门检查监督。试验所用气体应为干燥洁净的空气、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碳素钢

和低合金钢压力容器气压试验用气体的温度不得低于150C。设计采用气压试验,应注明安全要求。

3.8,3 气密性试验:

压力容器的气密性试验要求,见《容规》第101条和第102条的规定。

介质的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的压力容器,应在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气密性试验,需作气密性试验时,试验压力、试验介质和检验要求应在图样中注明。

夹套容器压力试验的试验压力和方法,应在图样中注明。

4.对材料的要求

GB150在压力容器用钢的要求方面含三部分,即:

①正文第4章:材料;

②附录A(标准的附录):材料的补充规定;

③附录H(提示的附录):材料的指导性规定。

在这些章节中,主要是对受压元件用材料的规定。

GB150对受压元件未定义。

注:根据《容规》第25条规定,压力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是:压力容器的筒体、封头(端盖)、人孔盖、人孔法兰、人孔接管、膨胀节、开孔补强圈、设备法兰、球罐的球壳板、换热器的管板和换热管、M36以上的设备主螺栓及公称直径大于等于250mm的接管和管法兰。

4.1 选择压力容器用钢应考虑的因素

1)选材地合理性是保证压力容器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压力容器选择受压元件用钢材时,必须选用GB150第四章的材料表中列出的钢材。而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焊接者,也应选用焊接性能良好的钢材。

2)选择压力容器用钢应考虑的因素有:压力容器的使用条件,如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介质特性和操作特点;可焊性良好;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加工难度)和经济合理等。

说明:可焊性方面,应靠虑控制钢的含碳量或碳当量,含碳量大的,焊接性能下降,容易产生裂纹,且塑性下降,不利于冷热成形,压力容器焊接用钢的碳含量应为C≤0.25%。

从钢的冶炼上,应采用平炉电炉或氧气转炉冶炼的镇静钢。因为沸腾钢中含有FeO,脱氧情况差,成材率虽高,但质量差。镇静钢是一种充分脱氧的钢,成材率较低,但钢中杂质少,气泡和疏松性少,质量高。

目前,由于平炉冶炼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此法逐步被淘汰。

降低钢中的硫、磷含量:因为硫、磷均为钢中的有害杂质,硫与铁在晶界处生成低熔点

使焊缝硫化铁(FeS),热加工时易产生热脆,即称热脆性,焊接时,硫和氧结合产生SO

2

P),明显的降低钢的中产生气孔和疏松,影响焊接接头的质量;磷与铁形成磷化三铁(Fe

3

塑性韧性,尤其是低温时更差,属冷脆现象,磷过多,焊接变坏,易产生裂纹。

由于磷和硫是矿石中带来的,随着冶炼技术的进长和压力容器质量要求的提高,磷、硫含量将逐步降低,要求的磷、硫含量为:P≤0.030%;S≤0.020%.

3)GB150中对材料的修改情况是:

2002年起,取消Q235-A.F和Q235-A钢板在受压元件中的应用;

《制造许可》中规定,对用于焊接接构的压力容器用钢磷、硫含量:磷P≤0.O30%,硫S≤0.020%。,并规定钢的含碳量应不大于0.25%,且按下式计算的碳当量Ceq 不大于0.45%。

Ceq = C + Si∕24 + Mn∕6 + Ni∕40 + Cr∕5 + Mo∕4 + V∕14

材料的机械强度丧失达到很大的数值。晶间腐蚀的倾向,主要决定于钢的含碳量,其原因是:当钢加热到不太高的温度(600-8000C)时,由于富铬的碳化物在晶界上析出,使固溶体晶界上贫铬,结果,晶界未能钝化,使其耐腐蚀性变差,解决的办法是:a)采用钢在1080-11 500C的固溶处理,使碳重新溶入奥氏体固溶体;b)将钢中碳含量降低至≤0.03%;c)加入形成稳定碳化物的元素钛或铌到钢中,加钛量应≥5C%,但含钛的不锈钢的加热温度不应超过11000C,以免碳化钛重新溶入固溶体中,重新产生碳化铬而发生贫铬现象。

4.3 钢管

4.3.1 钢管的标准及许用应力按GB150的表4-3钢管许用应力的规定。

D类压力容器常用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管牌号有:10 20 20G 16Mn 。

10和20钢管,依据标准为:GB8163-87《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20G 和 16Mn 钢管,依据标准为:GB6479《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钢管》。

常用的不锈钢管0Cr18Ni9、 00Cr19Ni10 和0Cr18Ni10Ti依据标准为:

GB13296-91《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14796-94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4.3.2 关于不锈钢焊接钢管在压力容器中的使用问题:

在附录A的A4.2中有明确规定。

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见A4.2.1)应遵循GB12771-91《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的规定。具体要求是:壁厚允许偏差为±12.5%;钢管的弯曲度不大于1.55mm/m;逐根进行蜗流或射线(对大直径管)及水压试验合格;

检测标准按JB/T4730-2005.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中的相关部分,水压试验压力为容器设计压力的2倍,保压时间为10秒,管壁无渗漏现象。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的使用范围规定如下:容器使用温度定为0Cr18Ni9、 00Cr19Ni10 和0Cr18Ni10Ti等钢号的相应允许使用温度;容器设计压力不大于

6.4MPa;管壁厚不大于8mm;不得用于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的介质;焊接接头系

数为0.85,即按相同钢号的许用应力乘以0.85的焊接接头系数。

4.4 钢锻件

钢锻件的标准及许用应力按GB150表4-5的规定,钢锻件的标准和常用钢锻件为:

JB4726-2000《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中的 20、35和16Mn

JB4727-2000《低温压力容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中的16MnD JB4728-2000《压力容器用不锈钢锻件》中的0Cr18Ni9、00Cr19Ni10 和0C r18Ni10。

4.5焊接材料

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焊接选用的焊条(焊接材料)的參考原则是:

①满足力学性能的要求,保持等强度,考虑满足冲击韧性和伸长率的要求;

②化学成分相当;

③根据工程重要性、危险性、焊接位置、刚性大小、施焊条件、焊接经验选择

焊条;

④考虑经济性和容易获得;

碳钢和低合金钢之间焊接,一般要求所选用的焊材焊成的焊接接头,其强度不低于强度较低的一侧母材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而接头的韧性和塑性应不低于强度较高而塑性韧性较差的母材。

首次选用的焊接材料,应按JB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和J B/T4709-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的规定。压力容器用焊条定货时,应按JB/T 4747-2002《压力容器用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焊接材料的标准有:

GB/T5117-1995《碳钢焊条》;

GB/T5118-1995《低合金钢焊条》;

GB/T983-1995《不锈钢焊条》;

GB/T984-2001《堆焊焊条》;

GB/T14957-1994《熔化焊用钢丝》;

GB/T14958-1994《气体保护焊用钢丝》;

GB/T8110-1995《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GB4241-84《焊接用不锈钢盘条》;

GB4242-84《焊接用不锈钢丝》;

GB4343-84《惰性气体保护焊接用不锈钢棒及钢丝》。

YB/T5091-1993《惰性气体保护焊用不锈钢棒及钢丝》;

YB/T5092-1996《焊接用不锈钢丝》;

GB/T5293-1999《埋弧焊用碳素钢焊丝和焊剂》;

GB/T12470-1999《埋弧焊用低合金钢焊丝和焊剂》;

4.6 采用国外钢材的要求

采用国外的钢材,应是国外相应压力容器最新标准所允许使用的钢材;其使用范围不应超出该标准的规定,同时也不应超过GB150第4章材料相近钢材的规定。4.7 一些钢材的代用规定

1)钢材的代用的一般原则是:代用材料应与被代用的钢材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化学成分、交货状态、检验项目、性能指标和检验率以及尺寸公差和外形质量等。

2)代用图样规定的钢材时,应取得原设计单位的同意。

3)钢板代用:

①GB712-88《船体用结构钢》中的A级钢板,可代用Q235-A(不得作受压元

件);B级钢板在钢厂按标准要求进行冲击试验合格后,可代用Q235-C钢板,未作冲击试验的钢板,则只能代用Q235-B钢板;

②GB713-1997《锅炉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中的20g钢板可代用Q235-C

钢板。

4)钢管代用:GB3087-82《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中的10和20钢管,可代用 GB8163-1999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中相应的钢管。

4.8 特殊工作环境下的选材

关于介质处于NaOH湿H2S应力腐蚀时的选材问题,可见《容规》126页,关于“压力容器选材与介质”的说明。

5.内压圆筒和内压球体的计算

5.1内压圆筒和内压球体计算的理论基础

1)强度理论:内压容器的破坏有四种强度理论,比较为人们接受的有第一、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

①第一强度理论即最大主应力理论,它认为引起材料断裂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最大

主应力。亦即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主应力达到材料单向拉伸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材料则发生断裂破坏,其当量应力强度为S = б1。

②第三强度理论即最大剪应力理论,它认为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最大

剪应力。亦即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剪应力达到材料屈服时的最大剪应力值,材料则发生屈服破坏,其当量应力强度为S = б1-б 3 。

③第四强度理论即最大应变能理论,它认为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最大

变形能。亦即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其内部积累的变形能达到材料单向拉伸屈服时的应变能,材料即发生屈服破坏,其当量应力强度为:

2)GB150-1998标准中计算公式主要以第一强度理论为基础(结果比较接近)。并采用平面应力状态(忽略第三向应力)。如果考虑第三向的应力,则是第三强度理论。

5.2 内压圆筒计算

1)设计温度下的计算厚度按下式计算:

公式适用范围:Pc≤0.4Ф[σ]t或Do/Di≤1.5

式中:δ- 圆筒的计算厚度 mm;

Pc–计算压力,MPa;

Di –圆筒内直径,mm;

[σ]t–设计温度下圆筒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Ф–焊接接头系数。

2)公式来源:

用第一强度理论,以圆筒平均直径为基准计算的环向应力,考虑了圆筒内壁上最大主应力与平均拉应力的差值进行了修正,并考虑了纵向焊缝(A类焊接接头)在强度方面相对于母材的削弱。

公式中应力的推导是根据薄膜应力理论。

3) 公式推导:

设直径D筒体受内压力为P的作用,圆筒上的任一小单元上受三个主应力环向应力σ 1 、轴向应力σ2和径向应力σ3的作用,求应力时,可通过中心轴线沿纵向将圆筒切成两部分,去除一部分以应力代替,根据力平衡理论,在纵向截面厚度产生内应力σ1,其合力与外部作用的压力作用平衡,设圆筒直径为D,长度为L,厚度为δ,按平衡关系则有:

2 Lδσ1 = P D L

σ1 = P D/2δ

沿垂直主轴线的截面将圆筒体切开,在圆形横截面上的应力为σ2,产生平衡的条件为:.πDσ2δ =1/4 πD2 P;

σ2= P D/4δ

径向应力σ3= P,可见σ1=2σ2,并远大于σ3,故采用σ1 = P D/2δ,即:

δ= P D/2σ1,令D=Di+δ, P = p c代入,σ1以Ф[σ]t代入,

则得到:。

4)如已知δn、P c、 Di;则圆筒体的计算应力σt为:

式中бt≤Ф[σ]t

式中:δe为有效厚度。

5)设计温度下,筒体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Pw]为:

5.3 球壳计算

1)设计温度下的计算厚度公式:

2)设计温度下,球壳计算应力公式:

式中бt≤Ф[σ]t

3)设计温度下,球壳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公式:

6.外压圆筒和外压球壳的设计

许多化工石油用的容器,由于工艺原因需要在外压或真空下操作,如真空罐和真空蒸餾塔,有的容器带有夹套,夹套内是带压蒸汽,使内筒受到外部压力。

通常,内压低于外压的容器,称为外压容器。

外压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容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差值。

对夹套容器,指夹套顶部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差值。

确定外压容器的设计压力时,应考虑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外压力差。

确定真空容器壳体的厚度时,设计压力按受外压考虑。当装有真空泄放阀,以及相类似的安全控制装置时,设计压力=1.25△P,或0.1MPa的低值,△P为内外压力差。未装安全控制装置时,取0.1 MPa。

容器工作中失效的状态有:强度失效,刚度失效和稳定失效三种。

①强度失效:容器在载荷作用下,发生过量变形或破裂。如内压容器的破坏;

②刚度失效:容器发生过量的弹性变形,导致丧失正常的承受能力。如容器不能

满足最小厚度要求导致刚度不足而失效;

③稳定失效:容器在载荷作用下,形状突然发生改变,导致丧失工作能力。如外

压容器的失稳破坏。

外压容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上述三种失效的可能性,才能确保容器的安全使用。

在满足刚度要求的情况下,外压容器的破坏有两种形式,即强度不足引起的破坏和失稳引起的破坏两种。因此,设计应包括强度计算和稳定性校核。因失稳往往在强度破坏之前发生,故稳定性计算是外压容器设计中的主要考虑的问题。

6. 1受均匀外压的圆筒(和外压管子)

在GB150第6章中,外压圆筒和外压管子所需的有效厚度δe用查图计算法,使用的图为图6-2~图6-10,计算步骤如下:

6.1.1 Do/δe≥20的圆筒和管子

1)假设δn, 令δe =δn-C,C=C1+C2 ,定出L/D O和Do/δe Do为筒体的外直径;L为筒体的计算长度,L值取圆筒上两相邻支撑线(此线处的截面有足够的惯性矩)的距离,其值按图6-1的各示图选取。

如图6-1a中,L=L

+2hi/3

1

为圆筒部分的长度(含封头的两直边)的总和;

L

1

hi为封头曲面深度。

2)查图6-2,在图的左方找到L/D O点,过此点沿水平线右移,与Do/δe 线相交,遇中间值用内插法,如L/D O>50,则取50。若L/D O<0.05,则取0.05;

3)连此交点沿垂直方向下移,在图的下方得到系数A。也可查表6-1得到A 值。

4)按所用材料选用图6-3~图6-10,在图下方找到系数A。

若A落在设计温度下材料线的右方,则过此点上移,与设计温度下材料线相交,遇中间温度值采用插入法,再过此交点水平方向右移,在图的右方得到系数B。

通过B按下式求出许用外压力[P],MPa;

6-1

若所得A值落在设计温度下材料线的左方,则计算许用应力[P]为:

6-2

E是设计温度下材料的弹性模量,MPa;

5)算出的[P]应大于或等于P C,P C为计算外压力,否则,应重新按上述步骤重算。直到[P]>P C,且接近于P C为止。

6.1.2 Do/δe<20的圆筒和管子

a)按6.1.1的步骤计算得到B值,但对Do/δe < 4的圆筒和管子的A值应

按下式计算:

,当A>0.1时,取A=0.1;由A值,并根据材料牌号,通过表6-2至表6-9中的相应曲线数据表查B值;

b)[P]按下式计算:

式中:σo为应力,其值取或或的较小值。

c) 算出的[P]应大于或等于P C,P C为计算外压力,否则,应重新假设名义

厚度δn,并重复上述步骤计算。直到[P]>P C,且接近于P C为止。

6.2 外压球壳

外压球壳所需的有效厚度按以下步骤计算:

假设δn,令δe =δn-C 定出Ro/δe;

用式下计算系数A

根据相应的材料图查出B,并按式下求出[P],

如在材料线图中A落在材料线的左方,则按下式6-5计算许用压力:

----------- ------------- 6-5

[P]应大于或等于P c,否则须再假设δn,重复上述计算,直至[P]大于且接近P c为止。

6.3 受外压圆筒和球壳计算图的来源简介

6.3.1 失稳现象和临界压力

1)在外压圆筒壁厚计算中,GB15O采用图表计算法,用简单的计算程序,借助两种图(表)求出结果。

两种图(表)中,一种是仅与几何形状参数有关的线图;另一种是仅与材料有关的线图。通过查图表计算许用压力,从而确定筒体的厚度。

计算受均匀外压下的圆筒壳体的膜应力,只需将外压力代入内压计算公式则可。

实际上,通常使用的外压圆筒形容器,当外压产生的压应力尚未达到材料的屈服点时,就会突然发生失去原形的压扁或褶皱现象,这主要是弯曲应力引起的,使壳体丧失稳定,这种现象,称为失稳。

容器失稳分为周向失稳和轴(经向)向失稳两种,周向失稳是因周向压缩薄膜应力所引起,轴向失稳是由容器轴向压缩薄膜应力造成的。容器周向失稳时,其横截面由圆形变成波形,轴向失稳时,原为直线的素线变为波形线。按容器的失稳范围大小,分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通常外压容器的压瘪属于整体失稳。

在某外压力下,形状突然发生改变而产生瘪塌的失效形式,称为失稳,断面由容器被压瘪失稳时的最小外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临界压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与壳体用的材料及其几何尺寸有关,几何尺寸包括圆筒计算长度L、外直径D0和有效厚度δe,用比值L/ D0和δe/ D0表达。

2)临界压力、临界应力与圆筒计算长度的关系

①非常长的圆筒体(长圆筒),两端的加强件对圆筒抗外压的能力起不了加

强作用,失稳时圆筒截面压瘪成二波形,此时对临界压力有影响的只是外直径D 0和筒体的有效厚度δe,即δe/ D0,此时的临界压力P cr为:

P cr=2.2E(δe/ D0)3 ----------①

式中:E-材料的弹性模量,MPa;

根据临界压力求临界应力бcr的公式为бcr=P crDo/2δe,

该公式可改写为

Pcr=2бcr(δe/ D0)

2бcr(δe/ D0)= 2.2E(δe/ D0)3

бcr/ E =1.1(δe/ D0)2----------①1

在①式中,如采用稳定系数m(即许用压力为临界压力的1/m,并取计算压力等于许用压力,通常取m=3)即[P]=Pcr/m

则计算压力为:令P C=[P];;式中可解出有效厚度,

相应的有效厚度为:,如以m=3 代入,计算得的名义厚度为

不起作用的最小长度,称为临界长度,用Lcr表示,其值为:

当L≥Lcr,则该长度为L的圆筒为长圆筒。

②中等长度的圆筒,其长度L<Lcr,此时圆筒的临界压力P cr与L/ D0和

δe/ D0有关,其值为:

P cr=2.8E(δe/ D0)2。5/(L/Do) --------------②

2бcr(δe/ D0)= 2.8E(δe/ D0)2。5 /(L/Do)

бcr/ E =1.4(δe/ D0)1。5/(L/Do) ---------------②1

A=бcr/ E =1.4(δe/ D0)1。5/(L/Do)

③短圆筒:L足够短,使圆筒的破坏仅受材料的强度所确定,可按内压公式

计算。

6.3.2 线图表绘制基理

在①1和②1式中,令A =бcr/ E,此处A是应变,则得①2及②2:

A =1.1(δe/ D0)2 -------------------①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国标委工交函[2004]2号 关于批准GB150- 1998《钢制压力容器》 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的函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你标委会以锅容标委〔2003〕秘字28号文和锅容标委〔2003〕秘字35号文报批的GB150- 1998《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通知单,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于__________ 年4月1日起实施,并在《xx标准化》杂志年第3期上公布。 修改单见附件。 附件:GB150- 1998《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 二0(四年一月十六日 附件: GB150- 1998《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 本修改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_____ 年1月16日批准,自 ___ 年4月1日起实施。 2引用标准 a)删除标准JB2536-80压力容器油漆、包装和运输 b)增加以下4个标准: JB/T 4736-2002 补强圈 JB/T 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JB/T 4747-2002压力容器用钢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JB/T 4711-2003压力容器xx与运输包装 10制造、检验与验收 a) 10.1.2条中增加新条文: 10.1.2.1压力容器用封头的制造、检验和验收还应符合JB/T 4746 2002。 10.1.2.2在JB/T 4736-2002标准范围内的补强圈还应符合JB/T 4736 2002。 10.1.2.3压力容器用钢焊条应符合JB/T4747 2002。 b) 10.10.3条修订为:容器的xx与运输包装应符合JB/T 4711 2003。 主题词:国家标准修改单函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____ 年2月6日印发 录入:芦菁校对:xx寒 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标准不断完善,在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合理采用了xxASME忸-1卷、XXJISB837?8285标准的最新成果,修订了原标准的不合理的或与其它标准法规不相吻合的部分内容,制订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 在制订GB150-98标准时,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70BJ 010-2011 铬钼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制造及验收工程技术条件

公司标准70BJ010-2011 代替:70BJ010-2005 铬钼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 制造及验收工程技术条件第 1 页共 18 页 朱玫张国信李法海陈崇刚2011-04-15 2011-04-20 编制校审标准化审核审定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目 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2) 4 材料 (2) 5 制造 (8) 6 无损检测 (12) 7 焊后热处理及水压试验 (13) 8 涂敷和包装运输 (1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最高操作温度不大于440℃且壳体基层板厚不大于100mm,基层材料为 15CrMoR(H)、14Cr1MoR(H)及与此相当的铬钼钢,复层为S11306、S11348、S30403、S30408、S32168、S31603、S31608及与此相当的不锈钢的铬钼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在材料、制造、检验以及包装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按GB 150设计的铬钼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的制造及验收,不适用于按分析设计标准设计的铬钼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的制造和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 钢制压力容器 GB/T2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T228 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T229 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GB/T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713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GB985.1 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 GB985.2 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GB/T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3077 合金结构钢 GB/T 4334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GB/T4338 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 GB/T5118 低合金钢焊条

GB4708 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JB4708-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规则、试验方法和合格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钢制压力容器的气焊、焊条电弧焊、埋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钨极气体保护焊、电渣焊、耐蚀堆焊等焊接工艺评定。 2 总则 (1)焊接工艺评定应以可靠的钢材焊接性能为依据,并在产品焊接之前完成。(2)接工艺评定一般过程是:拟定焊接工艺指导书、施焊试件和制取试样、检验试件和试样、测定焊接接头是否具有所要求的使用性能、提出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对拟定的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评定。 3 对接焊缝、角焊缝焊接工艺评定规则 (1)评定对接焊缝焊接工艺时,采用对接焊缝试件。对接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亦。试件用角焊缝缝焊接 工艺时,可采缝用于角焊(厚度不限)。评定非受压角焊适。反,之亦可于管材的对接焊缝对接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适用(2)板材压用于非受缝,反之亦可(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适用于板材角焊试(3)管与 板角焊缝件评 )。限度的有效范围不角焊缝焊件时,焊件厚 。素、和次要因素工艺因素分为重要因素、补加因(4)焊接接工 艺因素。接头抗拉强度和弯曲性能的焊重要因素:是指影响焊接需验时,试艺因素。当规定进行冲击性补加因素:是指影响焊接接头冲击韧的焊接工素。增加补加因。响明显影的焊接工艺因素素次要因:是指 对测定的力学性能无(5)评定规则焊接方法需重定新评焊接 方法-改变。工艺评定焊接素a 当变更任何一个重要因时都需要重新试冲焊击 韧性,时则可按增加或变更的补加因素增何b当增加或变更任一个补加因素行试验。件进书。但需重新编制焊接工艺指导艺要更c 当变次要因素时不需重新评定焊接工,别接方法分工艺或焊接可以缝一条焊使用两种或两种上焊接方法时,按每种焊同d 当评定。合焊接焊方法,焊接工艺接试件,进行组种两亦行进评定;可使用种或两以上应,但艺法、焊接工焊种用,于合组合评定格后用焊件时可以采其中一或几种接方有件焊厚度的于适方焊每确条相,不因补素要其保证重因、加素变按关款定种接法用。范效围则规定评别组-材母 a 当重要因素、补加因素不变时,某一钢号母材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可以用于同

钢制压力容器Word版

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标准不断完善,在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合理采用了美国ASME Ⅷ-1卷、日本 JISB8370~8285标准的最新成果,修订了原标准的不合理的或与其它标准法规不相吻合的部分内容,制订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 在制订GB150-98标准时,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撤消了部分单元设备和自成体系的受压元件设计内容,另行制订产品标准,使 GB150成为压力容器的基础标准。 将GB150-89第8章“卧式容器”从标准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内容将单独出标准 JB4731-98《钢制卧式容器》,现已报批。 将第9章“直立容器”和相关的附录F“直立容器高振型计算”从标准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内容将纳入修订后的JB4710-92《钢制塔式容器》之中,成为塔式容器的产品标准。 撤消附录E“U型膨胀节”,独立出新标准GB16749-97《压力容器波形膨胀节》,已于1997年8月1日实施。 撤消附录H“钢制压力容器渗透探伤”和附录L例题,前者并入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加第1号修改单,后者尚未编制出来。 充分体现近年来在冶金、制造和无损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标准能够反映和应用各行业技术进步的成果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例如新增加撤消了一些钢材的牌号,严格了钢板超声检测的要求。 以实施中取得的经验为依据,修正原标准中的错误和不足,完善标准的技术内容,力求先进。 充分协调本标准和相关标准、法规在技术内容上的一致性,以利于将标准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各个环节。 1998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并要求从1998年10月1日起执行。学习和贯彻新GB150标准是提高压力容器质量,保证压力容器安全使用的前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习和贯彻新GB150,本文将新、旧GB150标准中的主要变化,以表格方式逐项对比,在比较项目中,为了做到准确,读者便于查阅,尽可能摘引部分原文或对有关规定加以阐述。 1 压力容器标准体系 详见表1。 表1 压力容器标准体系

GB-150 钢制压力容器

1.Q345R 的屈服强度ReL 的下限值为345 MPa 。 2.在正常应力水平情况下,Q235R 的使用温度下限为 。 3.用于壳体的厚度大于 30 mm 的20R 应在正火状态下使用。 4.为什么容器用钢要降低硫磷含量? 磷铁生成低熔点共晶体,分布在晶界,减弱晶面结合,使焊缝发脆,降低冲击韧性,而硫化物在加热时出现脆性,有热裂倾向。 5.GB150规定的外压周向稳定安全系数是 3.0 ,在GB150的公式和图表中是怎样体现的? 6.对于同时承受两个室压力作用的受压元件,其计算压力应考虑两室间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差。 7.焊接系数的取值取决于 焊接接头的型式 和 无损检测长度比例 。 8.对于不能以GB150来确定结构尺寸的受压元件,GB150允许用 应力分析验证性实验分析 和 对比经验设计 方法设计。 9.内压圆筒厚度计算公式为c t i c P D P -=φσδ][2。 10.钢材的许用应力应同时考虑材料的抗拉强度、 屈服强度 、 持久强度 和蠕变极限。 11.圆筒中径公式假设圆筒中的应力沿壁厚都是均匀分布的,实际上高压厚壁圆筒中的环向应力沿壁厚是不均匀分布的,最大环向应力位于圆筒 内 壁。 12.周边简支的圆平板,在内压作用下,最大应力发生在平板 中心 ,周边固支的圆平板,最大应力发生于 边缘 ,是 弯曲 应力。 13.整体补强的型式有:a.增加壳体厚度;b.采用厚壁管;c.整体补强 锻件 。 14.壳体圆形开孔时,开孔直径是指接管内径加 2 倍厚度附加量。 15.椭圆封头和碟形封头在过渡区开孔时,所需补强面积A 的计算中,壳体计算厚度是指 椭圆封头的计算厚度 ,而在0.8i D 范围内开孔时,壳体计算厚度按锥壳计算。 16.垫片起到有效密封作用的宽度位于垫片的 外径 侧。 17.当螺栓中心圆b D 受法兰径向结构要求控制时,为紧缩b D ,宜改选直径较小的螺柱。

压力容器焊接标准规范

压力容器焊接标准规范 目录 JB 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标准释义一、前言...................................................................... ... 2 二、标准原 理.................................................................. ..... 3 三、范 围 ................................................................. ......... 8 四、术 语.................................................................. ........ 9 五、总 则.................................................................. ....... 10 六、对接焊缝、角焊缝焊接工艺评定规 则 ................................................. 12 七、耐蚀堆焊工艺评定规 则 (30) 八、试验要求和结果评 价 ............................................................... 31 九、附录A 不锈钢复合钢焊接工艺评 定 ................................................. 41 十、型式试验评定方 法 ................................................................. 43 十一、焊接工艺评定一般过 程 ........................................................... 45 十二、

铝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规程

铝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铝及铝合金压力容器的手工钨极氩弧焊和熔化极氩弧焊的焊接; 2 准备 2.1 铝及铝合金的焊接除应执行本工艺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法律法规及规定;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第一部分:无缝圆管 《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 《铝及铝合金焊丝》 《铝及铝合金焊接管》 《铝制焊接容器》 2.2 材料 2.2.1 一般规定 工程中使用的母材和焊丝应具备出厂质量合格证或质量复验合格报告,并优先选用已列入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母材和焊丝,母材和焊丝应妥善保管,防止损伤、污染和腐蚀;当选用国外材料时,其使用范围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并应有该材料的质量证明书; 2.2.2 母材 2.2.2.1 工程选用的母材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规定; 2.2.2.2 当对母材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图样或相应的技术条件上标明; 2.2.2.3 施工单位对设备、容器和管道的材料的代用,必须事先取得原设计单位的设计修改证明文件,并对改动部位作详细记载; 2.2.2.4 损伤和锈蚀严重的母材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2.3 焊接材料 2.2. 3.1 母材焊接所选用的焊丝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铝及铝合金焊丝》GB/T10858的规定; 2.2. 3.2 选用焊丝时应综合考虑母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使用条件因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接纯铝时应选用纯度与母材相同或比母材高的焊丝; (2)焊接铝锰合金时应选用含锰量与母材相近的焊丝或铝硅合金焊丝; (3)焊接铝镁合金时应选用含镁量与母材相同或比母材高的焊丝; (4)异种铝及铝合金的焊接应选用与抗拉强度较高的母材相应的焊丝 2.2. 3.3 焊接时所使用的氩气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纯氩》GB4842的规定; 2.2. 3.4 手工钨极氩弧焊电极应选用铈钨极,也可选用钍钨极,施焊前应根据焊接电流的大小正确选用钨极直径; 2.3 作业人员 2.3.1 铝及铝合金施工应具有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或国家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监察机构有关法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2.3.2 主要作业人员:焊工,管道工,无损探伤工

16MnR钢制压力容器埋弧焊焊接工艺

16Mn R钢制压力容器埋弧焊工艺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405厂(汉中市 723312) 李继辉 埋弧焊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焊接方法。它以焊缝成形美观、质量好、生产效率高、节约焊接材料、改善劳动条件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制造行业中。本文以16MnR钢制压力容器筒体焊接为例,总结了生产实践中所采取的焊接工艺,并介绍了焊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与环节,以确保焊接质量。 1 焊接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焊接10~36mm厚度的重要结构件,特别是要求很严格的二、三类压力容器筒体时,常在工件一面开60°Y形坡口,(一般坡口开在筒体内部),留6~8mm钝边,施焊一至数层(根据板厚确定),正面用碳弧气刨对焊缝进行清根,把未焊透及焊接缺陷(如气孔、夹杂等)刨掉,再用磨光机把刨槽内外的渗碳、渗铜,氧化层等磨掉,当有缺陷局部刨槽过深时,一般都采取焊条电弧焊补焊(材质要相同),使其达到一样的刨槽深度,然后用埋弧焊施焊1~2层,该焊接方法在压力容器生产制造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虽然工序多一些(开坡口、碳弧气刨等),但焊接质量容易保证。特别是焊缝外观成形美观,力学性能好,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容易保证。2 焊接材料 一般二、三类压力容器常用16MnR或16MnDR钢制造,其质量和规格应符合国标G B150—1998和产品的技术要求。根据等强原则和考虑要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所采用的焊材匹配如下:<4mm的H10Mn2焊丝, S J101焊剂。定位焊(补焊)用J507焊条,并要求使用前烘干。焊剂在使用前烘干300~350℃,并保温1~2h。 3 焊接工艺参数 采用美国林肯NA~3型埋弧焊机,直流反接,焊接试板厚为12mm。试验采用60°Y形坡口,钝边8mm,间隙0~1mm。对焊接电流、电压、焊速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焊接试验,正面焊后,反面用碳弧气刨清根(用<6mm 的碳棒刨深3mm左右),再焊接一层。焊后依据国标G 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等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其中σb>490MPa,弯曲角100°。X射线检验I级为合格。 通过多次试验,优选出了如表1所示的最佳焊接工艺参数,并经过实际生产中应用证明,所选用的焊材和焊接工艺是合理的。 表1 焊接工艺参数 板厚δ/mm焊接顺序焊丝直径d/mm焊接电流I/A电弧电压U/V焊接速度v/(cm?min)-1 12 正(里)4580~60031~3235~40 反(外)4620~65033~3435~40 4 焊接生产中应注意的事项 4.1 焊前应注意的事项 (1)焊前用磨光机把坡口两侧20mm内的铁锈打磨干净,露出金属光泽。清除坡口附近的铁锈及污物。最后用丙酮刷洗坡口附近的油污,等丙酮完全挥发后才能焊接。 (2)焊前焊剂要按规定的温度进行烘干并保温。下班前回收好焊剂,放到焊剂保温箱里并保温,以免受潮。 (3)焊剂要保持洁净,焊前把施焊部位清扫干净,切忌把铁锈等脏物混入焊剂中,影响焊缝质量。 (4)保证工件的装配质量,切忌强行组对,造成应力过大。 (5)焊前要定位焊好引弧板、焊接试板及收弧板,组对时一定注意对平对齐,同时间隙不宜过大,特别是带坡口时,引弧板(收弧板)和焊接试板一端也应割出一定坡口角度,与工件对好,防止焊件烧穿。 (6)焊前应把地线接牢固,对好焊嘴和指针,并注意 ? 3 4 ? 焊接 2004(6)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规程

岳阳建华工程有限公司焊接通用工艺规程 文件号: 修改单:0 第 1 页共 58页焊接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1年 7月 10 日发布 2012年 1月 1 日实施 目录

一:总则---------------------------------------------------3 二:焊工 ------------------------------------------------- 3 三焊接工艺评定 -----------------------------------------5 四:焊接材料-----------------------------------------------9 五:焊前准备----------------------------------------------11 六:焊接--------------------------------------------------14 6.1预热: --------------------------------------------14 6.2手工电弧焊焊接:-----------------------------------15 6.3 埋弧自动焊焊接:----------------------------------16 6.4不锈钢材料焊接:----------------------------------18 6.5手工钨极氩弧焊:-----------------------------------19 6.6换热器管束焊接:-----------------------------------21 6.7管一板自动焊焊接:---------------------------------23 6.8 CO2气体保护焊:-----------------------------------25 6.9复合钢的焊接 -------------------------------------29 七:焊工钢印打印位置规定----------------------------------43 八:焊缝外观质量检查标准--------------------------------- 45 九:焊缝返修规定----------------------------------------- 47 十:焊接材料选用原则--------------------------------------49 一:总则 1.1本规程适用于我厂碳素钢、低合金钢、珠光体耐热钢等金属材料手工电弧焊,钨极氩弧焊,换热管管束焊接,管板自动焊,复合钢的焊接,气体保护焊和埋弧自动焊。以及返

《钢制压力容器》

《钢制压力容器》 Steel Pressure Vessels 2004.4.19 3 总论 3.4定义 3.4.1压力 除注明者外,压力均指表压力。 3.4.2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容器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 3.4.3设计压力 设计压力指设定的容器顶部的最高压力,与相应的设计温度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其值不低于工作压力。 3.4.4计算压力 计算压力指在相应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元件厚度的压力,其中包括液注静压力。当元件所承受的液注静压力小于5%设计压力时,可忽略不计。 3.4.5试验压力 试验压力指在压力试验时,容器顶部的压力。 3.4.6设计温度 设计温度指容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设定的元件的金属温度(沿元件金属截面的温度平均值)。设计温度与设计压力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 标志在铭牌上的设计温度应是壳体设计温度的最高值或最低值。 3.4.7试验温度 试验温度指压力试验时,壳体的金属温度。 3.4.8厚度 3.4.8.1 计算厚度 计算厚度指按各章公式计算得到的厚度。需要时,尚应计入其他载荷所需厚度(见3.5.4)。 3.4.8.2 设计厚度 设计厚度指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 3.4.8.3 名义厚度 名义厚度指计设计厚度加上钢材负偏差后向上圆整至钢材标准规格的厚度。即标注在图样上的厚度。 3.4.8.4 有效厚度

有效厚度指名义厚度减去腐蚀裕量和钢板负偏差。 3.5 设计的一般规定 3.5.1 确定设计压力时,应考虑: 容器上装有超压泄放装置时,应按附录B(标准的附录)的规定确定设计压力。 对于盛装液化气体的容器,在规定的充装系数范围内,设计压力应根据工作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金属温度确定。。 确定外压容器的设计压力时,应考虑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外压力差。 确定真空容器的壳体厚度时,设计压力按承受外压考虑。当装有安全控制装置(如真空泄放阀)时,设计压力取1.25倍最大内外压力差或0.1Mpa两者中的低值;当无安全控制装置时,取0.Mpa。 由两室或两个以上压力室组成的容器,如夹套容器,确定设计压力时,应考虑各室之间的最大压力差。 3.5.2 确定设计温度时,应考虑: 设计温度不得低于元件金属在工作状态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对于0℃以下的金属温度,设计温度不得高于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低温容器的设计温度按附录C(标准的附录)确定。 容器各部分在工作状态下的金属温度不同时,可分别设定每部分的设计温度。 元件的金属温度可用传热计算求得,或在已使用的同类容器上测定,或按内部介质温度确定。 3.5.3 对于不同工况的容器,应按最苛刻的工况设计,并在图样或相应技术条件中注明各工况的压力和温度值。 3.5.4 载荷 设计时应考虑以下载荷: a)内压、外压或最大压差; b)液体静压力; 需要时还应考虑下列载荷: c)容器的自重(包括内件和填料等),以及正常工作条件下或压力试验状态下内装物料的重力载荷; d)附属设备及隔热材料、衬里、管道、扶梯、平台等的重力载荷;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B 4708—2000 JB/T 4709—2000 JB 4744—2000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钢制压力容不得器焊接规程 钢制压力容不得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 Welding procedure qualification for steel pressure vessels Welding specification for steel pressure vessels Mechanical property tests of product welded test coupons for steel pressure vessels 2000—08—15发布 2000—10—01实施 国家机械工业局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发布

关于发布《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等四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机管[2000]401令 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的压力容器行业标准审批程序,现发布《钢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等四项行业标准,编号与名称如下: 强制性标准: JB 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代替JB 4708—1992) JB 4710—2000钢制塔式容器(代替JB 4710—1992) JB 4744—2000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代替 GBl50—1998附录 E) 推荐性标准: JB/T4709—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代替JB/T4709—1992) 以上标准于 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其出版发行工作责成全国压力容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期组织完成。 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2000年 8月15日

钢制压力容器焊缝返修和修补工艺规程

钢制压力容器焊缝返修和修补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焊缝返修和修补的操作工艺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制造的压力容器焊缝返修和修补工作。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规程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质技监局锅发[ 1999 ]154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检察规程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HG20584—1998 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3、焊缝返修 3.1焊缝经检验后如发现有列不允许存在的缺陷时,允许返修。 3.2焊缝多次返修会降低焊缝质量且增加成本,故力求一次返修合格,同一部位(指焊补的填充金属重叠的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如超过两次,返修前应经制造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 3.3焊缝的返修工作必须经由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合格,并有经验的焊工担任,返修工艺措施应得到焊接责任工程师的同意,超过2次以上的返修,应将返修的次数、部位、返修后的无损检测结果和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字样记入压力容器质量证明书的产品制造报告中。 3.4返修前应对缺陷性质、形状和位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方案后才能返修。 3.5返修焊工应根据检验科返修通知单和无损检测测定划出的缺陷位置,在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返修。 3.6返修时采用碳弧气刨或砂轮打磨等方法来清除焊缝缺陷。 磨至金属。 3.9对于不要求抗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允许采用碳弧气刨清除缺陷,刨后应打磨去除渗碳层,对于某些不能使用碳弧气刨清除缺陷的不锈钢,应用其它方法清除缺陷。 3.10返修时应选用的焊接材料,焊条烘干温度比原烘干温度适当提高20℃。3.11有预热要求的产品返修前同样要预热温度适当提高30~50℃。 3.12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压力容器,一般应在热处理前进行返修。如在热处理后返修,返修后应再做热处理。 3.13压力试验后需返修的返修部位必须按原要求经无损检测合格。由于焊接接头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目录 一.基本概念 1.1 压力容器设计应遵循的法规和规程 1.2 标准和法规(规程)的关系。 1.3 压力容器的含义(定义) 1.4 压力容器设计标准简述 1.5 D1级和D2级压力容器说明 二.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1.范围 2.标准 3.总论 3.1 设计单位的资格和职责 3.3 GB150管辖的容器范围 3.4 定义及含义 3.5 设计参数选用的一般规定 3.6 许用应力 3.7 焊接接头系数 3.8 压力试验和试验压力 4.对材料的要求 4.1 选择压力容器用钢应考虑的因素 4. 2 D类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板 4.3 钢管 4.4 钢锻件 4. 5 焊接材料 4.6 采用国外钢材的要求 4.7 钢材的代用规定 4.8 特殊工作环境下的选材 5.内压圆筒和内压球体的计算 5. 1 内压圆筒和内压球体计算的理论基础 5.2 内压圆筒计算 5.3 球壳计算 6.外压圆筒和外压球壳的设计 6.1 受均匀外压的圆筒(和外压管子) 6.2 外压球壳 6.3 受外压圆筒和球壳计算图的来源简介 6.4 外压圆筒加强圈的计算 7.封头的设计和计算 7.1 封头标准 7.2 椭圆形封头 7. 3 碟形封头 7.4 球冠形封头 7.5 锥壳

8.开孔和开孔补强 8.1 开孔的作用 8.2 开检查孔的要求 8.3 开孔的形状和尺寸限制 8.4 补强要求 8.5 有效补强范围及补强面积 8.6 多个开孔的补强 9 法兰连接 9.1 简介 9.2 法兰连接密封原理 9. 3 法兰密封面的常用型式及优缺点 9.4 法兰型式 9.5 法兰连接计算要点 9.6 管法兰连接 10.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和验收 10.1 制造许可 10.2 材料验收及加工成形 10. 3 焊接 10.4 D类压力容器热处理 10.5 试板和试样 10.8 无损检测 10. 9 液压试验 10.10 容器出厂证明文件。 11.安全附件和超压泄放装置 11.1 安全附件 11.2 超压泄放装置 11.3 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 11.4 安全阀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01 简述 02 标准与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的关系。03基本章节 1 适用范围 2 组成 3 型号表示法 4 有关参数的确定 5 焊接接头系数 6 试验压力和试验温度 7 其它要点 8 管板计算 9 制造、检验与验收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技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编写本课程标准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和学时,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名称:《钢制压力容器焊接技术》 (二)课程代码: (三)学时:72学时 (四)适用专业:焊接加工专业 (五)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压力容器定义、分类、结构特点及相关法律、标准; (2)掌握并运用压力容器焊接工艺; (3)熟知压力容器检验规程。 2.技能目标 (1)通过焊接实例,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焊接工艺的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标准化作业能力; (2)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本课程教学标准内容的确定原则是 1.依据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技术技能的相关要求; 2.焊接加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特种设备焊接法规、标准。 (二)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1.基本知识 (1)压力容器基本知识 (2)延伸:特种设备基本知识 2.焊接技术 (1)低碳钢低合金钢压力容器的焊接 (2)耐热钢压力容器的焊接 (3)低温钢压力容器的焊接 (4)不锈钢压力容器的焊接 (5)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的焊接 (6)异种钢压力容器的焊接 (7)典型压力容器焊接实例 3.法规标准 (1)压力容器的检验及验收 (2)压力容器相关法律法规 (3)压力容器标准规范 四、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 1.熟知压力容器焊接技术的相关标准、规范。 2.掌握常见金属制压力容器的焊接规范,能够设计给定材料的焊接工艺参数。 3.了解压力容器检测手段和评定规则。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程所有知识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2.典型焊接实例教学。 3.利用标准的查找、下载以及对标准、法规的理解,训练学生标准化作业的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标准法规的更新、严肃性及执行力。 2.工艺设计的严谨性。 3.压力容器焊接技术的适用性。 六、课时分配表

GB《钢制压力容器》

国标委工交函[2004]2号关于批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的函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你标委会以锅容标委〔2003〕秘字28号文和锅容标委〔2003〕秘字35号文报批的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通知单,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4月1日起实施,并在《中国标准化》杂志2004年第3期上公布。 修改单见附件。 附件: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 二○○四年一月十六日 附件: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 本修改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1月16日批准,自2004年4月1日起实施。 2 引用标准 a)删除标准JB2536-80压力容器油漆、包装和运输 b)增加以下4个标准: JB/T 4736-2002 补强圈 JB/T 4746-2002 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JB/T 4747-2002 压力容器用钢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JB/T 4711-2003 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10 制造、检验与验收

a)10.1.2 条中增加新条文: 10.1.2.1 压力容器用封头的制造、检验和验收还应符合JB/T 4746-2002。 10.1.2.2 在JB/T 4736-2002标准范围内的补强圈还应符合JB/T 4736-2002。 10.1.2.3 压力容器用钢焊条应符合JB/T4747-2002。 b)10.10.3条修订为:容器的涂敷与运输包装应符合JB/T 4711-2003。 主题词:国家标准修改单函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2月6日印发 录入:芦菁校对:肖寒 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标准不断完善,在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合理采用了美国ASME Ⅷ-1卷、日本JISB8370~8285标准的最新成果,修订了原标准的不合理的或与其它标准法规不相吻合的部分内容,制订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 在制订GB150-98标准时,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撤消了部分单元设备和自成体系的受压元件设计内容,另行制订产品标准,使GB150成为压力容器的基础标准。 将GB150-89第8章“卧式容器”从标准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内容将单独出标准JB4731-98《钢制卧式容器》,现已报批。 将第9章“直立容器”和相关的附录F“直立容器高振型计算”从标准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内容将纳入修订后的JB4710-92《钢制塔式容器》之中,成为塔式容器的产品标准。 撤消附录E“U型膨胀节”,独立出新标准GB16749-97《压力容器波形膨胀节》,已于1997年8月1日实施。 撤消附录H“钢制压力容器渗透探伤”和附录L例题,前者并入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加第1号修改单,后者尚未编制出来。 充分体现近年来在冶金、制造和无损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标准能够反映和应用各行业技术进步的成果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例如新增加撤消了一些钢材的牌号,严格了钢板超声检测的要求。 以实施中取得的经验为依据,修正原标准中的错误和不足,完善标准的技术内容,力求先进。 充分协调本标准和相关标准、法规在技术内容上的一致性,以利于将标准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各个环节。 1998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并要求从1998年10月1日起

JB 4711---2000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标准释义

JB 4744—2000 《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 标准释义

《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作为GB l50的规定性附录在行业上已广泛应用。但随着我国压力容器标准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有必要将其制订成行业标准,以供GB l50及其相关标准(例如GB 151、GB 12337、JB 4710、JB 473l等)的配套引用。 本标准是在GBl50—1998附录巨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并参照国外同类标准而制订的。本标准与GB 150一1998附录E的主要差异如下: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除对单层容器A类焊接接头的产品焊接试板和力学性能试样提出要求外,对多层包扎及热套容器、锻焊容器、堆焊和复合钢板制容器的试板和试样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2)弯曲试样 取消原标准按钢种选择弯曲直径;按单面焊或双面焊选择冷弯角的评定指标。采取对所有压力容器用钢都选用弯轴直径为四倍板厚(D=4a);冷弯角a为180°的评定指标。这使整个焊接接头在较宽的范围内产生均匀的、具有20%的变形量。这样一方面足够考核焊接接头的塑性;另一方面不会因弯曲变形量超过焊接金属固有的塑性而导致误判。 (3)冲击试验 1)焊缝金属冲击试样 焊缝金属冲击试样分3个和6个两种,对于钢材标准抗拉强度下限σ b ≤540MPa的钢材(例如16MnR等),焊缝金属冲击试样为3个,取样位置沿用原标准的规定(图8中的I组)。 对于钢材标准抗拉强度下限σ b >540MPa,且试板厚度δ s >60mm的钢材,焊缝金属冲击试样 为6个,取样位置为图8中的I和Ⅱ两组。 增加焊缝金属冲击试样的原因: ①GB 6654《压力容器用钢板》对厚度大于60mm的钢板,拉伸、冲击试样规定在1/4板厚处取样。而产品试板的焊缝金属仅在表面取样,其内部焊缝质量未达到考核的目的。 ②ASME Ⅷ-1 UG-84(h)(3)对产品焊接试板冲击试验取样的要求,规定当板厚大于 1.5in(40mm)时,要取两组(图8中的Ⅰ和Ⅱ组)焊缝金属冲击试样。 2)不锈钢低温冲击合格指标 对碳钢和低合金钢我国标准参照1986年版的ASME Ⅷ-1按钢材的抗拉强度下限确定夏比冲击合格指标,而对奥氏体不锈钢却参照AD规范确定A KV ≥31J。这种多元化参照是否恰当,行业上有反映。 金重厂为此做了不锈钢低温冲击的试验(见《压力容器》2000年第3期),试验钢号有OCrl8Ni9、 0Crl8Nil0Ti、 304L、 316L、 0Crl7NJl4M02等;焊接方法有SMAW、SAW、GTAW;试验温度有7.5℃、-10℃、-70℃、-120℃和℃,共计有20多块试板。他们在测定冲击功的同时,也测定了每个试样的侧向膨胀量,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表明: ①不锈多焊缝金属冲击功与侧向膨胀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A KV ≥31J所对应的侧向膨

GB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J B4708-200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规则、试验方法和合格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钢制压力容器的气焊、焊条电弧焊、埋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钨极气体保护焊、电渣焊、耐蚀堆焊等焊接工艺评定。 2总则 (1)焊接工艺评定应以可靠的钢材焊接性能为依据,并在产品焊接之前完成。 (2)接工艺评定一般过程是:拟定焊接工艺指导书、施焊试件和制取试样、检验试件和试样、测定焊接接头是否具有所要求的使用性能、提出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对拟定的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评定。 3对接焊缝、角焊缝焊接工艺评定规则 (1)评定对接焊缝焊接工艺时,采用对接焊缝试件。对接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亦适用于角焊缝(厚度不限)。评定非受压角焊缝焊接工艺时,可采用角焊缝试件。(2)板材对接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适用于管材的对接焊缝,反之亦可。 (3)管与板角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适用于板材的角焊缝,反之亦可(用于非受压角焊缝焊件时,焊件厚度的有效范围不限)。 (4)焊接工艺因素分为重要因素、补加因素、和次要因素。 重要因素:是指影响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和弯曲性能的焊接工艺因素。 补加因素:是指影响焊接接头冲击韧性的焊接工艺因素。当规定进行冲击试验时,需增加补加因素。 次要因素:是指对测定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的焊接工艺因素。 (5)评定规则 焊接方法-改变焊接方法需重新评定 a当变更任何一个重要因素时都需要重新评定焊接工艺。 b当增加或变更任何一个补加因素时,则可按增加或变更的补加因素增焊冲击韧性试件进行试验。 c当变更次要因素时不需要重新评定焊接工艺,但需重新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 d当同一条焊缝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焊接方法时,可按每种焊接方法或焊接工艺分别进行评定;亦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焊接试件,进行组合评定。 组合评定合格后用于焊件时,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焊接方法、焊接工艺,但应保证其重要因素、补加因素不变,按相关条款确定每种焊接方法适用于焊件厚度的有效范围。 母材-组别评定规则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卡

焊接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ZY-1型反应釜的焊接工艺制定 材料:16MnR 焊接方法:CO2气体保护焊 要求: 1、看懂图纸 2、根据相关标准画出焊缝布置图,并标注焊缝类别 3、制定焊接工艺总则 4、设计焊接工艺卡 5、重要的焊缝制定相应的焊接工艺卡 6、工艺卡中应标明焊接检验的方法及标准 学生:班级:指导教师:

16MnR的焊接性分析: 16MnR的成分: 热裂纹:16MnR是普通低合金钢,是锅炉压力容器专用钢,锅炉压力容器的常用材料。它的强度较高、塑韧性零号。常见交货状态为热轧或正火。属低合金高强度钢,含Mn量较低。16MNR作为压力容器用钢,S,P含量比16Mn要少一些。含碳量比较低,且Mn/S比较高,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热裂纹,但材质成分不合格或者因严重偏析使局部C、S含量偏高时,可能会出现热裂纹。 解决措施是:工艺上尽量减小熔合比,选择焊材是采用低碳焊丝H03MnTi和含Si02较低的焊剂(本次CO2保护焊不需要焊剂),以此降低焊缝中的含碳量,从而解决热裂纹的问题。 冷裂纹:钢种的淬硬倾向、含氢量和拘束应力是焊接时产生冷裂纹的三大主要因素。下面也从这三方面分析16MnR的冷裂纹倾向。 1、淬硬倾向: 16MnR的碳当量计算: CE=C+1/6Mn+1/15Cu+1/15Ni+1/5Cr+1/5Mo+1/5V =0.15+1/6 x1.38 +1/15 x0.01+1/5 x0.017 =0.15+0.23+0.0007+0.0034 =0.3841 碳当量CE=0.3841<0.4可以看出其基本么有淬硬倾向 其含碳量低,在淬火时,如冷却速度不是太快,就会得到低碳马氏体组织,或者是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这些组织的硬度不高,故其淬硬倾向小,只有在冷却速度较快时,才会得到高碳马氏体组织,则有一定的淬硬倾向。 2、含氢量:焊缝中的氢主要来源于焊接材料中的水分、焊件坡口处的铁锈、油污,以及环境湿度等。对16MnR来说,只要板厚不太大且冷却速度控制得当,由于焊接温度高,增强了氢的活动能力,大部分氢从焊缝中扩散逸出。同时,当焊缝冷却时,其组织会由奥氏体向铁素体等转变,由于氢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大大高于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又会有部分氢逸出。最后,焊缝中的残余氢量就不足以形成冷裂纹。 3、拘束应力:焊缝中的应力主要包括热应力、组织应力和由于白身拘束条件所造成的应力。目前,普遍采用拘束度(R)综合表示这三种应力的大小,拘束度的计算可采用如下公式:R=K*δ 式中K为板厚拘束度系数,δ为板厚。 由上式可见,拘束度与材料板厚有很大关系,板厚越大,所造成的拘束度也越大,则拘束应力也就越大。本次课程设计用的钢板内壁为12mm,外壁为6mm,属于较薄的板,其拘束度较小。 综上以上几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6MnR钢在板厚不是太大,冷却速度适当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冷裂纹,只有在板厚(40mm以上)太大,冷速较快的情况下,才有出现冷裂纹的倾向,我们可以通过采用较小线能量+焊前适当预热等措施来预防。 热影响区脆化、软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