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隔药饼灸临床应用研究

腧穴
8
25
次髎
6
00
阴陵泉
4
00
三阴交
3
50
子宫
2
50
命门
7
75
丰隆
5
75
中极
3
75
膝眼
3
25
归来
2
50
大肠俞
频 次(次)
10
9
9
9
8
8
7
7
7
6
频 率(% )
2
50
2
25
2
25
2
25
2
00
2
00
1
75
1
75
1
75
1
50
2
3 隔药饼灸治 疗 适 应 证 的 腧 穴 分 布 部 位 对 纳 入
4
原发性痛经
关元
(
5)、肱 骨 外 上 髁 炎 (
4)、桡 骨 茎 突 狭 窄 性 腱 鞘
4
高脂血症
内 膜 异 位 症(
3)、不 孕(
2)、子 宫 肌 瘤 (
2)、脊 髓
损 伤 神 经 源 性 膀 胱 疾 病(
2)、产 后 尿 潴 留(
1)
骨骼肌肉
4
5
65
疾病类型
现频率 最 高 的 3 个 穴 位 依 次 为 足 三 里、关 元、神 阙、肾
表 1 隔药饼灸治疗疾病谱按系统分类统计结果
慢 性 盆 腔 炎(
5)、原 发 性 痛 经 (
4)、小 儿 原 发 性
6
5
颈椎病
中风后尿失禁
2
1 隔 药 饼 灸 治 疗 疾 病 分 析 纳 入 的 124 篇 文 献
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硬化等病理改变 , 其中脂质 、脂蛋 白和载脂蛋白与之密切相关 。当 TC、TG、HDL 、LDL 、Apo - A 和 Apo - B 等代谢或运转失常 , 可产 生血脂异常而致动脉壁粥样硬块 , 造成动脉硬化 [5 ]。中医认为高血脂 症是由于饮食不当 , 年高脏衰或其 它病引发 , 导致脾肾之脏失常 , 或 使脂质不能正常运转 , 或多余脂质 排泄不及成为脂浊 , 阻于脉道 , 气 血不畅 。其为本虚标实 , 邪实正虚 之证 , 虚为脾肾肝虚损 , 实为脂浊 阻滞 , 故治当以健脾化浊 , 活血化 淤 ,补益肝肾为法 。
(例)
有效率 % 88. 57 60. 00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载脂蛋 白的比较 见表 2。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脂过高
可作为人体的病理基础 , 导致动脉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 -x ±s)
组别 n
TC (mmoHDL - C (mmol/ L)
99.
5 Scanu AM , Lawn RM , Berg K, et al. LP(a) and atheroslerosis . Ann Intern Med ,2002. l5(2) : 209~2l5. (2006 - 11 - 09 收稿/ 编辑 刘 强)
艾灸运用于临床治疗与强身 , 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历代 医家多重视灸法 , 认为灸法可疏风 解表 ,温寒散邪 ; 温经通络 ,活血逐 痹 ; 回阳固脱 , 升阳举陷 ; 消瘀散 结 , 拔毒泄热 ; 防病保健 , 延年益 寿 。明代医家李梃《医学入门》有 言 : “虚者灸之 , 使火气以助元气 也 ; 实者灸之 , 使实邪随火气发散 也 ; 寒者灸之 ,使其气复温也 ; 热者 灸之 , 引郁热之气外发 。”《神灸经 论》言 :“取艾之辛香作柱 , 能通过 十二经 , 入三阴 , 理气血 , 以治百
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87例

8 7 例 均 为 我 院 门诊 及住 院患 者 。 男4 9 例 ,女 3 8 例; 年龄最小 l 4 岁 ,最 大 7 8 岁 ;病 程 最 短 3 个 月 ,最 长 3 8 个
月。
诊断标准为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经常规对症治疗3 个 月以上病情无明显好转 ,一侧 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 失或不对称 ,睑裂变大 ,病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低垂 , 患者不能额 、皱眉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露白,不能鼓 腮 、吹 口哨 ,口角斜 ,面部表情肌呆滞或面部瘫痪肌挛
隔药饼 灸配合 针刺 治疗 顽 固性面神经麻痹8 7 例
来 明
( 重庆市奉节县 中医院康复科 ,重庆 奉节 4 0 4 6 0 0 )
[ 中图分类号 ]R 2 4 5 . 8 2 5 . 1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5) 0 5 — 0 4 4 4 — 0 1
显改 变 。 4 治疗 效 果 ,
眼睑闭合不全者 。选取2 5 m m 毫针 ,针刺局部 常规消毒 , 右手将上眼睑轻轻提起 ,右手持针 ,分别从两端沿眼轮
匝肌 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向 内进针 5 m m,或 眼 睑正 中 向下 进 针 5 m m( 注 意针刺的角度 ,防止针尖刺人 内眼睑而伤及眼球 )。②
缩 面 肌痉 挛 。 2 治 疗 方法 针刺疗法 。①眼部 眼睑上部周 围取穴 :适宜顽固性
程间隔休息2 ~ 5 天 ,治疗4 个疗程。
3 疗效标 准
痊愈 :面部表 情正常 ,眼睑闭合 ,鼓腮如 常 ,鼻
唇 沟对 称 ,肌痉 挛 停 止 ,面 部瘫 痪 肌 挛缩 恢 复 正 常 。显 效 :无 明显不适感 ,面肌表情动作有轻度不对称 ,面肌 痉 挛 基 本 消 失 ,偶 有 抽 动 。好 转 :患 侧 面 肌 有 一 定 进 步 ,但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无效 :症状体征无 明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隔物(药饼)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在面部出现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表情失常,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传统中医认为面瘫属于“中风”范畴,而隔物灸法则被认为是一种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其通过在患者身体上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灸疗,以促进气血循环,恢复患处的神经肌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本文旨在对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选择60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诊断标准确定为面瘫病,年龄范围为20-6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
面瘫病患者应有面瘫的临床症状,如面部肌肉无力,表情僵硬,眼睑下垂等。
二、研究方法1.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本研究采用传统中医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患者。
具体操作为在面瘫患者身体上的特定穴位上放置专门制作的隔物(药饼),然后在隔物上点燃中药制成的药烟,以温热的方式进行灸疗。
每次灸疗的时间和频率按照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
2. 治疗评估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面部肌肉力量、面部表情、眼睑下垂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以确定隔物灸法治疗的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1.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的安全性在本研究中,60例面瘫病患者接受隔物灸法治疗,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只有个别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轻微的局部红肿和疼痛,但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缓解,并不影响治疗的继续进行。
2.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的有效性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后,60例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力量、面部表情、眼睑下垂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面部表情更加灵活自然,眼睑下垂程度减轻,肌肉力量得到增强。
并且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效果仍然稳定。
四、研究结论通过对60例面瘫病患者的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我们得出结论:隔物灸法治疗面瘫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针刺加隔药饼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疗效观察

针刺加隔药饼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隔药饼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隔药饼灸加针刺治疗组及普通针刺对照组,10次为一疗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刺加隔药饼灸能够有效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法隔药饼灸腰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
此病常见于20~50岁人群,男多于女,多有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1]。
临床表现主要是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2年作者运用针刺加隔药饼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单纯针刺进行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②X线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变化;③自愿参加临床观察,并配合治疗和随访。
符合条件对象共100人,其中男62人,女38人;年龄最小32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41.8±6.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7年,平均病程(57.8±6.1)d。
采用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2003)[2]:①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咳嗽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以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阳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X线摄片提示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60例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隔物(药饼)灸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面瘫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评估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共选取60例面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接受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为面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面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表情不对称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所致。
隔物(药饼)灸法是一种采用药饼隔离灸疗点,经过热刺激、药物渗透等方式,通过调节经络、增加气血循环,达到治疗面瘫病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隔物(药饼)灸法治疗面瘫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医治疗面瘫病提供临床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60例面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25-60岁。
符合以下标准:符合面瘫病临床诊断标准,未接受过面瘫病相关手术治疗,无严重心血管、肝肾等器官疾病,无重大精神障碍等。
2. 研究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传统中医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进行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观察面瘫病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同的临床观察。
三、研究结果经过隔物(药饼)灸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后2周面部肌肉张力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面部表情恢复情况良好。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安全性问题及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不如观察组明显。
四、讨论。
隔药饼灸对健康人血细胞系列变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隔 药 饼 灸 对 健 康人 血 细 胞 的 影 响 。方 法 选 择 4 例 健 康 人 员 , 熟 地 、 药 、 萸 等 为 主 O 将 山 山
方 的 药物 制 成 药饼 置 于神 阙 、 元 、 三 里 、 俞 、 俞 等 穴 施 灸 , 剐 在 施 灸前 、 进 行 血 常 规 检 查 , 进 行 对 比分 关 足 脾 肾 分 后 并 析 。结 果 隔 药 饼 灸 后 红 细 胞 、 均 红 细 胞 血 红 蛋 白含 量 、 细胞 、 平 白 中间 细胞 、 中性 粒 细 胞 等 指 标 均 发 生 非 常 显 著 的 变化 ,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00 ) 差 均 d . 1 。结 论 隔 药饼 灸 能 改 变健康 人 血 细 胞 的状 态 , 节机 体 血 细 胞 的免 疫 功 能 。 调
细 胞 和 嗜酸 性 粒 细 胞 , 核一 噬 细 胞 在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的诱 单 巨
1 3 2 检 测 方法 ..
对 人 选 的受 试 者 在 艾 灸 前 1d及 施 灸 1 个
疗 程 结 束 后 第 2 进 行 血 细 胞 常 规 检 查 , 录 R c、 红 蛋 白 天 记 B 血 ( ) 红 细 胞 压 积 ( T) 红 细 胞 平 均 体 积 ( V) 红 细 胞 平 Hb 、 HC 、 MC 、
1 对 象 与方 法
11 研究对 象 .
4 O例 受 试 者 系 山 西 中医 学 院在 校 大 学 生 , 均
为 身 体 健 康 人 员 。其 中 男 2 O例 , 2 女 O例 ; 龄 2 . 8岁 。4 年 10 O 例 中 2例 未 坚 持 完 成 观 察 。 受 试 者 均在 灸前 及 隔 药饼 灸 1 O次 后 抽 取 静 脉 血 2mL 对 血 细 胞 系 列 变 化 进 行 检 测 观察 。 ,
隔中药饼温和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50例

符合 纳入标 准 者 ;有严 重 心 、肺 、肝 、肾等疾 病 及 精
神病 患者 ;未按规 定治 疗 ,无 法判 定 疗 效 者 ;影 响 疗 效判 断者 ;年龄低 于 4 0岁 或超过 7 5岁者 。
2 治 疗 方 法
2 1 治 疗组 :采 用 隔 中药 饼 温 和 灸 治 疗 。中 药饼 制 . 备 :取 乳香 、没 药 、公 丁草 、透 骨 草 、生 草乌 、威灵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卫 生部制 定 的 《 中药 新 药 临床 研究 指
导原则 ( 行 )口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5 试 》] O例 ,左 膝 6 例 ,右 膝 1 O例 ,双 膝 3 4例 ;对 照 组 5 0例 ,左 膝 8 例 ,右 膝 1 2例 ,双 膝 3 0例 。2组 之 间 年 龄 、性 别 、
> 3 % 且 % 5 ;未 愈 为 % 3 。 O 5 0
1 1 一般 资料 :1 0例 病人 均 来 自本 院 门诊 的 患者 。 . 0
其 中男 性 3 7例 ,女 性 6 3例 ;年 龄 最 小 4 1岁 ,最 大
7 5岁 ;病 程最 短半 个 月 ,最 长 1 8年 。诊 断标 准按 照
6 参 考 文 献
[ ] 筱 萸 主 编 . 药 新 药 临 床 研究 指 导 原 则 ( 行 ) M] 北 京 : 1郑 中 试 E .
中国 医 药 科 技 出版 社 , 0 2 1 51 9 2 0 :1 -1.
连续 灸 1 O次为 1疗程 ,治疗 2 疗程 。 个 2 2 对 照组 : 口服扶 他林 片 7 mg ( 京 诺 华制 药 厂 . 5 北 生产 ) ,每 天 1 ,1 1 ,连服 2 次 次 片 O天 。 2 3 观 察 方 法 :采 用 膝 关 节 功 能 评 价 积 分 表 评 分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86-289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18.75048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Xiaochan Jin, Yuefeng Tian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ShanxiReceived: Aug. 22nd,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Abstract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icking therapy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making acupoints, medicines, moxibustion trinity, acting on the body together.Through 15 year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this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 variety of dis-ease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external, gynecological, pediatric and other diseases. The typical cases of treating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past year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words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Rhinitis, Eczema, Sequelae of Fracture,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金晓蝉,田岳凤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收稿日期:2018年8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摘要隔药饼灸结合了贴敷疗法与艾灸疗法的特点,使穴位、药物、艾灸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机体。
通过临床十五年的观察,该疗法对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疗效,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的疾病。
选择近一年内治疗各科疾病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并对其效应机制分析、探讨。
金晓蝉,田岳凤关键词隔药饼灸,鼻炎,湿疹,骨折后遗症,膝骨关节炎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隔药饼灸是在隔物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适宜的药饼置于穴位与艾炷之间,结合中药与艾灸的作用,利用艾灸燃烧的热力促进药物渗透入腧穴,从而达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治疗作用,以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艾灸、中药、腧穴三者的联合运用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也扩大了疾病的主治范围,对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择选病案整理分析如下。
2. 临床医案2.1. 鼻炎徐某,女,50岁。
2017年11月29日初诊。
主诉:鼻塞、喷嚏反复发作10年余。
患者自诉10年来,不论四季,反复出现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并逐渐加重,遇冷、劳累尤甚,右侧严重。
平素怕冷,易于感冒。
饮食、睡眠、二便均可。
舌淡苔白,脉细数。
诊断:鼻炎(肺卫气虚)。
治则:益气固表,扶正祛风。
处方:①药饼灸取穴:大椎、陶道、风门(双侧)、肩外俞(双侧)、身柱、肺俞(双侧)、秉风(双侧)、夹脊。
药饼处方:防风20 g,白术15 g,黄芪20 g,白芷15 g,苏梗15 g,薄荷10 g,苍耳子10 g,川芎10 g,荆芥15 g。
药物研成粉末,制成药饼。
每穴3壮,隔日灸。
每穴3壮,隔日灸。
②针刺取穴(双侧):通天、曲池、列缺、合谷。
治疗3次后,鼻塞、喷嚏症状明显改善,继续原处方治疗一个疗程9次后,诸症消失,精神状态极大改善。
按语:患者身体消瘦,易感冒,其发病责之于肺气虚弱,卫表不固。
《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药饼以玉屏风散为基本方以益气固表,扶正祛风。
取督脉穴大椎、身柱,大椎为“诸阳之会”“阳脉之海”,可鼓舞全身阳气,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两肺俞之间,与肺脏联系密切,两穴合用加之艾灸温通作用,取温阳固表之功。
“阴病行阳”,取背俞穴肺俞以治肺脏病症,风门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且大椎、陶道、风门、肩外俞、身柱、肺俞、秉风、夹脊,除腧穴本身的治疗作用外,皆位于背部肺脏附近,同时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药饼灸之,将药饼益气扶正,与艾灸温阳固表及腧穴疏通经络三者紧密结合,协同作用。
2.2. 湿疹张某,女,58岁。
2018年6月6日初诊。
主诉:湿疹反复发作6年余,加重4月。
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散在红色丘疹,下肢尤甚。
予西药口服、外用治疗1个半月后治愈;后又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
4月前四肢部再次复发红色丘疹,左下肢尤甚,经西药对症治疗后,微有缓解,但仍无明显疗效,自觉瘙痒难忍,影响日常生活,遂来就诊。
患者饮食、二便、睡眠均可,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脉沉。
诊断:湿疮(湿疹)。
治则:健脾利湿止痒。
处方:①药饼灸取穴(左侧):下肢阿是、跗阳、中封、外丘、悬钟。
药饼制备:当归15 g、川芎9 g、赤芍10 g、生地12 g、苦参10 g、蛇床子12 g、白金晓蝉,田岳凤蒺藜12 g、白鲜皮12 g、地肤子12 g、荆芥10 g、防风10 g、薏仁15 g、苍耳子10 g、蝉蜕9 g、甘草6 g。
②针刺取穴(双侧):曲池、血海、三阴交、阴陵泉。
治疗1次后,下肢患处瘙痒感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丘疹已由红转淡,患处出现皮屑。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湿蕴是湿疹发生的本,故治疗湿疹以健脾祛湿为要。
选取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以运脾化湿,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清胃肠湿热,三阴交、血海以健脾利湿,补血活血止痒。
药饼以利湿祛风止痒的药物制备而成,置于皮损局部,以皮损部位为腧,通过艾灸燃烧的温通效应,直接将药物作用于皮损表面,既有利于发挥中药外敷的作用,又能内透入里激发经穴效应,标本兼治,以达到健脾利湿止痒。
2.3. 骨折后遗症杨某,女,35岁。
2017年10月11日初诊。
主诉: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0月余。
患者于17年1月(孕期35周)摔倒,致肩锁关节二度脱位,活动完全受限,予以推拿手法复位治疗一次。
产后4天X 线片显示:右侧肱骨头下外侧及大结节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
因在生产期,一直未行治疗,现右肩关节疼痛,阴雨天加重,外展、上举、后伸等活动均明显受限。
饮食、睡眠尚可。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查体:右侧肩前穴处压痛,前屈约90˚,外展约70˚,摸背约第3腰椎。
诊断:肩痹(肾虚湿阻)。
治则:补益肝肾,祛湿通络。
药饼灸取穴:肩中俞(双侧)、肩外俞(双侧)、肩髃(右侧)、肩髎(右侧)、肩前(右侧)、肩贞(右侧)。
药饼处方:熟地24 g、山茱萸15 g、生山药12 g、丹皮9 g、茯苓15 g、泽泻12 g、柴胡15g、白芍12 g、当归20 g、苍术15 g、防己12 g、鸡血藤15 g、干姜12 g、续断15 g、杜仲15 g、甘草6g。
每穴3壮,隔日灸。
以上处方灸治4次后,患者右肩外展、外旋活动范围增大,灸治7次右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治疗至11次右肩关节上举、后伸已自如,治疗2个疗程后,右肩关节压痛消失,上举、外展几乎不受限,摸背可至第8胸椎。
按语:骨折后遗症多因骨折后缺乏功能锻炼,调养失宜,复感风寒湿邪,使骨折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软组织的损伤[1]。
局部组织粘连则“不通则痛”,缺血循环障碍则“不荣则痛”。
选取肩三针为经验要穴,配合局部腧穴肩中俞、肩外俞,以艾灸之,以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疏利经气,“通则不痛”。
药饼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为方,灸之则更添温补气血之功,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荣则不痛”。
2.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张某,女,56岁。
2018年4月2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4月余,加重1周。
患者4月前自觉右膝关节有弹响声,继则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予口服骨康胶囊,疼痛有所缓解。
近1周双膝关节疼痛加重,遂来诊治。
查体:右膝关节局部皮温低,轻度浮肿,浮髌试验(-),左膝关节皮肤无明显红肿,双膝关节压痛。
饮食、睡眠可,便秘,舌红、苔薄白、脉沉缓。
诊断:膝痹(肾阳虚衰)。
治则:温补肾阳,逐瘀通络。
药饼灸取穴(双侧):血海、梁丘、犊鼻、鹤顶、内膝眼。
药饼处方:附子6 g、干姜15 g、鸡血藤15 g、防己15 g、川牛膝15 g、续断15 g、杜仲10 g、桂枝15 g、白芍12 g、甘草6 g。
每穴3壮,隔日灸。
药饼灸治疗1次后,膝关节浮肿明显消退;治疗8次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改善,基本活动较为灵活,治疗15次后,诸症消失,无其他不适。
按语:膝痹多由气血营卫亏虚,外感风寒湿所致。
血海为脾经腧穴具有补血养血,活血化瘀之功,同时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补血养血以祛风。
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善治疗痛证,且兼补益后天气血,膝眼为常见压痛点。
血海、梁丘、犊鼻又为膝三针,配伍使用能疏利关节,畅通气血。
《济生方》中有“痹症皆因体虚,腠理空虚而外感邪气而成”,患者年过半百,阳气渐衰,失于温煦,则双膝畏冷、发凉。
艾灸功善逐寒湿、通血脉、扶阳气,将艾灸与补肝肾,通经络的药饼合用,不仅能金晓蝉,田岳凤发挥二者的双重作用,还能激发膝关节局部经气,促进药物直达病所。
同时艾灸所具有的抗炎作用[2],能清除无菌性炎症,缓解关节浮肿,与药饼联合灸治,疗效显著。
3. 讨论隔药物灸疗法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不仅对隔蒜灸、隔盐灸、隔雄黄灸、隔瓦甑灸等多种灸法均有详细记载,还有用隔面饼灸治疮疡肿毒、隔雄黄灸治下痢、隔盐灸治疗霍乱等方法的记述。
至唐代,隔物灸迅速发展,孙思邈首创隔附片灸治疽痈,隔面饼灸治恶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隔豆豉、薤、黄土、面饼、附子等多种创新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