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
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22年开篇创作到1929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
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
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血,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
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葹》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葹》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
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葹》……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葹》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
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
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
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
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
一冯沅君毕生为追求妇女解放而斗争,她身先士卒争取和男子同样受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 王再兴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摘 要] 与女性文学研究和创作相反的是,各种不令人乐观的社会文本仍然在持续出现。
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往何处去?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遵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以及学科化的历程,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男性学者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过程,会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 女性文学;男性学者;参与;想象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女性文化的社会文本中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在场”问题。
但在文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愈来愈热;女性文学创作愈来愈发展和开放,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等,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与前者问题相反的是,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一直在对两性性别关系提供着令人感觉鼓舞的“想像”性反映与诠释。
这里显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女性发展之路的文化资源,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来探求?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被有意忽视的境遇,从“五四”时起开始被改变。
女性作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意识迅即“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因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冲击力而被有的人称之为“传奇”。
丁玲、萧红、张爱玲等,正是其中的特出者。
但自延安时代、十七年、直到“文革”的近40年,从“翻身媳妇”到“女干部”再到“铁姑娘”,女性性别化的表达无论在文学文本还是在社会文本上,都在被逐渐淡化。
上世纪80年代新启蒙浪潮中,女性解放的潮流再度呈现,此后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会”言说的男权话语借用阶段(其实是当时“人的解放”叙事的一个支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角色”言说的性别冲突模式(女性的“私人化”经验和“欲望”成分开始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经验”言说的女性与自我冲突模式(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扩大的女性欲望向孤绝的内心聚焦)、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欲”言说的后现代主义平面展现模式(女性的欲望叙事依托“通过身体写作”的理论被大规模合法化)。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诗性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艺术视阀

向往 , 游 离 于 古 典 人 文 情 怀 之 外 的 浓 郁 的 悲 悯 情 怀 和
对 人 间 现 实 的 温 情 观 照 。迟 子 建 曾 经 说 过 : “ 我 对 文 学 和人 生的思考 , 与 我的故 乡 , 与 我 的童 年 , 与 我 所 热 爱 的 大 自然 是 紧 密 相 连 的 。 ” ④综 观 女 性 乡 土 小 说 , 回 中图分类 号 :ຫໍສະໝຸດ J O 1 文献标 识码 : A
小 说 的诗性 品质就 是小说 的文 体 、 语言 、 形象 、 表 现形式 乃 至精神 特性 在 审 美纬 度 上所 呈 现 出的诗 意 特征 。乡村 虽 然 内在 地 潜 伏 着 “ 原 型 ”的 诗 意 , 但 小
“ 诗 意 乡村 ”, 完 成诗性 叙事所 共 同采用 的叙事 策 略。
一
者, 以及叙 事者 的叙述方 式 和建构 。 ”
女性作 家 的乡 土小 说 打破 了传 统 小说 的文体 模 式 , 闲散 的结构 , 从容 或 舒 缓 的语 调 , 梦 幻 般 的联 想 , 纯净 而又 空灵 的叙述 , 使小说“ 翱 翔 于 散 文 和 诗 的 天 地” , 成为 一种 “ 有 意味 的形 式 ” 。而 女 性 乡 土小 说 浓 郁 的 诗 情 不 仅 来 自于 这 种 独 特 的 叙 事 文 体 和 叙 述 语言 , 而 且 来 自于 作 者 对 叙 事 内容 和 叙 事 风 格 的 独 特 理解 和把 握 , 主要表现 为X t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处 的 诗 意
口 李静 诗 性 叙 事: 2 0 世纪 中 国 女 性 作 家乡 土 小 说 的 艺 术 视阀
HUNDR ED S C H00L S I N ART S
1 7 4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文学武丁玲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左翼革命作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也就经常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1929年最早的一篇研究丁玲的文章算起,距今也有80年,丁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把丁玲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建国前、建国后、新时期,并对丁玲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向进行了思考。
一、建国前的丁玲研究(1929-1948)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丁玲的成名几乎是一个奇迹。
她于1927年1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梦珂》,紧接着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其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也于1928年10月出版。
从此丁玲便名声鹊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现在能查寻到的最早的有关丁玲的评论文章是钱杏邨在1929年《海风周报》第1期发表的《(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但这篇文章还停留在对作家创作的简单描述上。
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值得注意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是毅真的《丁玲女士》,这篇文章主要评论了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认为这些小说“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文章的敏锐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丁玲出现的意义,那就是复活了已经沉寂的文坛和“五四”文学的灵魂。
此后,随着丁玲转向左翼文学创作,写出了《韦护》、《水》、《田家冲》等一系列小说后,她已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家的关注。
钱谦吾(钱杏邨)的《丁玲》一方面比较早地注意到丁玲早期小说中思想和审美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但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丁玲早期创作中表现了一种所谓世纪末的病态心理,充满了消极因素。
钱谦吾的这种评论很能代表早期某些左翼文学批评家的价值取向,机械套用前苏联的拉普理论来剪裁文学的丰富现象。
这种峻急的、简单化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尤其是莎菲型女性的丰富内涵。
20世纪20年代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

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眵在当时,冯沅君以 自由恋爱一抗婚一逃婚的模式,强烈冲击封建礼教, 塑造了反抗型女性的形象。当然,由于这种对女性自
我的探索混同在人的解放思潮中,并没有完全突出女
到精神都经历了痛苦的流浪。由于自身的性别角色,女
作家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女性解放的尴尬,她们在那
性的身份。而且,由于女性身份的顾虑,冯沅君笔下的
者的注意。从女性角度探索女性自我,正代表了中国 女性文学发生期的开端。在系列作品《旅行》、《隔绝》、
收稿日期:2010-08-06
不自觉认同传统礼教的某些方面和其中隐藏着的男
作者简介:曹艳红(19r77一),女,江苏常熟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 学及文化研究。
爱情被概括为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旅行》中的男女 主人公多日同行同宿,“同衾共枕,拥抱睡眠”却“坐怀 不乱”。在现代男性作家的笔下,大多并未因爱情中的
些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女性知识分子流浪叙事文学作
品中,逐步尝试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视角,在20世纪 20年代促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本文拟从冯 沅君、庐隐和丁玲的代表作品人手,探究在中国女性文
云”、“天边野鹤”的流浪心态,更要操持知识女性已不 习惯的家务,使得她们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那么,秉 凌吉士等男性都不符合她的要求,他们不能把莎菲作
承独身主义又如何?《何处是归程》就讨论了女子的两
种出路——结婚生子和不结婚为事业奋斗,结果都是
走向幻灭。庐隐借作品中的知识女性感慨道:“不傍涯
际的孤舟,终至老死于不得着落的苦趣中,彷徨的哀 音,可以赊不少人同情的眼泪,但紧系垂杨荫里的小 羊,也不胜束缚之悲,只是人世间,无处不密张罗网, 任你孙悟空跳脱的手段如何高,也难出如来佛的掌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 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 杜甫《兵 车行》 • 妻子〖wife〗 •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十 七为君妇。——《乐府诗集· 焦仲卿妻》 • 又如:新妇(新娘);夫妇(夫妻);妇子(妻与子);妇氏(妇家。 妻子的娘家);妇翁(妻父) • 儿媳〖daughter-in-law〗 • 子之妻曰妇。——《尔雅》 • 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论衡· 偶会》 •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玉台新咏· 古诗 • 为焦仲卿妻作》 • 又如:妇姑(婆媳)
•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创作”;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 代文学史教程》第二十一章中把“女性写作 空间的拓展”看作是“新的写作空间拓展” 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 列专章“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张炯编著《新 中国文学史》专列题为“女性文学的强旺” 的一编。以上四种教材,两种称“女性文 学”,两种称“女性写作”。在意义上似乎 可以互换。
•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 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 妇女的物质上的地位。 • 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 主要在“人”、“性”方面诉 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 整个男性社会。
• 例如:美国的凯特· 米丽特《性 政治学》(1970年)第一次引 入“父权制”概念,认为妇女 受压迫的根源是 • “父权制”。 将女性与男性 完全对立起来。
西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
•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 第二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初至60年代) • 第三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 • 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 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 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 等。她们主要要求从经济方面 诉求妇女解放,对后来的女权 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女 权运动影响很大。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舒怡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女性形象的建立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是在封建社会中那种以男权为主的时代,女性形象的剖析是无从下手的。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关于女性文学的作品不断出现,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触摸到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那种精神文化内涵和发展走向,将20世纪女性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文章所要探讨的主旨就是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引言自20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写作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走进自我内心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写作她们将女性的那种在长久压迫之后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书写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理解世界的途径。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女性形象的建立是曲折而又艰难的,同时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是曲折而又艰难的。
在20世纪的女性文学中,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形象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女性所要表现的那种自我形象、自我情感意识。
一、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迁1.1女性形象的觉醒女性形象的觉醒时期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四”运动时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和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流,思想革命的意识和“人”的意识在逐渐的发展,随之也促使着中国的女性在意识形态上得到了部分发展,女性形象在相关的女性文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发展尤其体现在一批批的女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五四浪潮之中,向封建社会的男权制度发起了反抗。
在这个时期丁玲、冰心、冯沅君等关注中国女性命运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向女性的形象发起了进攻,勇敢地为女性争取着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地位。
1.2女性形象的消融女性形象的消融处于20世纪的30年代-7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在20世纪初(1900-1919)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出现了一批女性小说作家。
她们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借助于报刊杂志等新的传播媒介,创作了大量新旧杂陈的小说作品,开创了女性成批介入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形成了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五四”以后女性小说创作的先导。
对这样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历史文学现象,现有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却大多未曾涉及。
本文试图在认真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批女性小说作家的生平、创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全文共分上、下编。
上编第一章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是对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概述。
第三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述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下编第四、五、六章则按时间先后(1900-1913、1914-1915、1916-1919)对37位女性小说作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介绍。
本文有关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作品的材料大多数是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从图书馆尘封已久的报刊杂志中翻检出来的第一手资料。
因这些资料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本文附印了所能找到的有关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照片和部分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