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中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陈舒劼摘 要:空间想象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无意于继续传统文学观对地方美学的深耕营造,而是在表现空间物理形态变形与重组的诸多可能之时,聚焦于特定空间场域中各种关系的相互纠缠和彼此冲突。
网络作为科幻空间想象的变量和增量,进一步动摇了关于主体、真实、身份等概念的既有认知。
发现空间的丰富性、分析空间构成诸要素的生产与相互作用、思考面对空间的价值立场,是未来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3-0184-09DOI:10.13644/31-1112.2021.03.017作者简介:陈舒劼,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福建 福州 350025)小宇宙中只剩下漂流瓶和生态球。
……在一千米见方的宇宙中……几只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环境中静静地漂浮着,有一条小鱼从一只水球中蹦出,跃入另一只水球,轻盈地穿游于绿藻之间。
①看着那蓝色的星球,我像是看着母亲的瞳仁,泪水在我的眼中打转,我哽咽着说:“是的,孩子,那是地球。
”②这时,在人类无法去到的天空中,聚满了亿万双叹为观止的眼睛。
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的特质,可从上述三段引文中略见一斑。
这三段引文分别来自三部小说的结尾:刘慈欣的《三体Ⅲ》和《超新星纪元》,以及韩松的《高铁》。
《三体Ⅲ》———同时也是整个“三体”系列———终结于这段人造小宇宙的全知视角描述之中,而《超新星纪元》和《高铁》则贡献了一组视线相反的空间关系:从地外的宇宙空间回观地球母星,收稿日期:2020-12-08① 刘慈欣:《三体Ⅲ》,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513页。
②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页。
③ 韩松:《高铁》,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从《三体》透视科幻文学在我国的现状与社会意义

013[摘 要] 小说《三体》、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及电视剧《三体》获国民热捧。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曲折,不被主流文学所接纳,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它能起到重要作用。
以《三体》为例,剖析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从唯物史观和社会学角度解读科幻文学所带来的社会、教育意义并展望未来。
[关 键 词] 《三体》;科幻文学;社会意义从《三体》透视科幻文学在我国的现状与社会意义廖书伦一、搭建交流的理性平台:科幻文学初涉(一)科幻文学背景知识《辞海》对科幻文学的定义为:“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由此可见,科幻文学是科学与幻想的有机结合。
自然科学的进步变革、技术的发展升级是科幻文学发展的源动力,科幻文学反过来体现出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与传统的幻想、神话相比,科幻文学大大拓宽了文学可触及的领域,以理性化视角将与时俱进的宏大话题纳入文学性活动,例如外星文明、宇宙空间、科技伦理、未来社会等。
(二)纵观科幻文学发展史:长期被排挤,游走在主流文学边缘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1]。
科幻文学起源于工业化伴随的现代化进程,是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文学。
不幸的是,在西方科幻文学即使在最辉煌的时刻也不被主流文学所承认[2]。
20世纪初,科幻文学传入我国掀起小高峰,最早的一部作品为《月球殖民地小说》;20世纪50年代有作品浮现,由于受苏联影响,大多为少儿科幻,且在此之后,国内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长期边界模糊[3]100;20世纪70年代迎来高峰,而80年代因“科文之争”被打压与忽视,只有四川《科幻世界》杂志残存。
在科幻同仁的坚持下,中国科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复苏,直到今天的初步繁荣,进入“新生代科幻”时期[4]。
回顾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史,曲折且充满险阻,断代现象严重,缺乏产业实力。
(三)进入新时代,科幻文学大有可为在20世纪初我国初步实现政治近代化的背景下,出于反封建的使命需要,文学界盛行启蒙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现代化逐步发生[5]。
2022_年度中国短篇科幻小说创作综述

2022年,我国各平台短篇科幻小说①发表近400篇,这一数字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发表平台包括书刊、科幻专业线上平台与科幻主题征文等。
本年度中国短篇科幻小说创作继续保持了主题多样性、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态势,呈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新气象:从创作群体来看,2022年的短篇科幻小说创作队伍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年轻的新秀作家势力尤其强劲,这一年发表的很多好作品均为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的新作;从创作主题来看,作者们在世俗、灾难、中国元素等方面不断挖掘与深耕,探索了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写作风格。
这一年的新作中,既有描写宇宙星海的佳作,又有观照历史和现实人物生活的新尝试;既有对神话世界的模仿,又有对未来人机伦理问题的追问;既有严肃沉重的灾难和现实主义大作,又有戏谑俏皮轻松的小作品。
一、世俗的镜像国内学界一直关注中国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反馈与想象,并将其视为一种整体特征和未来继续深化的趋势。
在彰显人类意志、地方性描写与元宇宙建构等方面,2022年的中国短篇科幻小说的现实书写呈现出一股鲜明的“世俗性”倾向。
*通信作者:李珂,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讲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研究方向为科幻文学、比较文学等。
*************.cn。
①本文将2.5万字以内的科幻小说定义为短篇科幻小说,数字统计来源于中文科幻数据库https://。
该数据库汇集了实体书刊、在线专业平台和专业征文奖三大类发表平台的科幻小说。
2022年度中国短篇科幻小说创作综述李 珂*(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常州 213164)(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 2022年度中国短篇科幻小说创作继续保持了主题多样性、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态势,呈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新气象。
创作群体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年轻的新秀作家势力尤其强劲,很多好作品均为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的新作。
从创作主题来看,作者们在世俗、灾难、中国元素等方面不断挖掘与深耕,探索了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写作风格:既有描写宇宙星海的佳作,又有观照历史和现实人物生活的新尝试;既有对神话世界的模仿,又有对未来人机伦理问题的追问;既有严肃沉重的灾难和现实主义大作,又有戏谑俏皮轻松的小作品。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现实的结合体,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元素、未来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1900年代初开始,梳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的经典作品和代表作家,以及科幻文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1900年代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科学,科技成果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造成了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始萌芽。
首批中国科幻小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如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中所呈现的“化蛇人”、“机关虎”等形象,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一次尝试。
这些作品开始带有明显的科幻元素,虽然在当时并未被定义为科幻文学,但它们对后来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大规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幻文学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科幻作品着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形象。
经典作品如严文井的《冰河》、王晋康的《春回大地》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向往与期望,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但也奠定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文学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政策也为中国科幻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思维方式。
由于受到西方现代科幻文学的影响,中国科幻作家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作品中开始涌现出更多的社会批判、探索人性和未来的想象。
代表作家有王晋康、许自力、韩少功、刘慈欣等,他们的作品如《盘丝洞》、《超新星纪元》、《三体》等,都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更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和科技的向往也愈发强烈。
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的现实意义解读

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的现实意义解读发布时间:2021-03-03T15:43:17.0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上作者:时应权、李新新[导读] :《三体》系列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经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后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该小说在国内外热度不减。
作品在国内有超过百万册的销量,成为近几十年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被引进到美国的中国长篇科幻小说。
对《三体》系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因此,本论文拟以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为研究对象,解读四川成都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时应权、李新新 610039摘要:《三体》系列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经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后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该小说在国内外热度不减。
作品在国内有超过百万册的销量,成为近几十年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被引进到美国的中国长篇科幻小说。
对《三体》系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因此,本论文拟以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为研究对象,解读其科幻外衣包裹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现实意义;刘慈欣引言:《三体》系列是以宇宙为背景,完成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从未知到对抗,到人类文明几乎灭亡这样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宏大叙事。
《三体》系列是科幻小说,但是在科幻外衣的包裹之下彰显的是现实社会的光辉。
刘媛评论道:“《三体》关注的现实主要是落在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进行,使我们了解了过去的灾难,也清楚当今的现实”[1]。
纳杨认为“‘地球往事’系列中蕴含的深切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描写,很好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2]。
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切入刘慈欣《三体》系列,其核心问题是始终贯穿在刘慈欣的“地球往事”系列中的主线——地球危机。
近两年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创作观察

近两年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创作观察刘瀚诚 三丰本文的讨论范围是近两年在中国大陆以纸质书刊形式出版、总字数在8万字以上,以中文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
数量上看,中文长篇科幻小说的出版规模较前几年有所下降,共计出版新作188部。
其中,有72部作品此前曾在网络文学平台发表,在这两年才以纸质书形式首次出版。
这些作品在网络连载阶段已积攒了规模庞大的读者群,其内容也经受住了考验,其“先发表后转化”的出版模式已成为一种降低出版风险的有效手段。
这两年的科幻创作在内容上呈现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在灾难肆虐和国际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危机叙事已成为这两年长篇科幻创作的主流题材,作品重点关注突发灾害的影响及应对。
其次,受国际环境影响,描绘国际政治博弈的长篇小说相比往年显著增加,且更加关注中国在解决世界性问题时扮演的角色。
其三,关注前沿科技的近未来题材作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科幻作者们尝试回应人们普遍所具有的科技引发的“后人类”身份焦虑。
其四,关注中国本土文化,注重树立科幻场域的本土话语权的作品则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此外,随着女性主义观念的觉醒,这两年还出现了一众优秀的女性主义长篇科幻小说,为中文科幻创作增添了亮色。
危机叙事成为主流题材这两年,灾难引发的社会动荡进一步延宕。
在国际舞台上,周边地区的诸多地缘冲突标志着我国周边的区域稳定发生变化;在国内,灾难无疑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焦虑,另一方面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关注焦点。
危机叙事也自然成为最近长篇科幻小说的主流题材。
在这两年的长篇科幻小说中,有接近三成作品都描绘了各式各样的灾难或危机,代表作品如苏晋的《病毒猎人:巴山猎蝠》、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圆太极的《无限天罗》、陈继明的《0.25秒的静止》、邓思渊的《先知机器》、牛煜琛的《地球大龟裂》、宝树的《灭绝古陆》、苏学军的《洪荒战纪》、仐三的《暗月纪元》和鲁般的《忒弥斯》等。
其中,《病毒猎人:巴山猎蝠》是直接体现疫情的、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之一。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在近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新文化运动对前现代文化进行了批判,追求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
科幻作品的涌现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幻想本位论》的文章,提倡“以真理和现实为原则,以艺术和想象为机械”,并把科幻作为文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始迎来了一个高潮。
当时,欧美科幻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使中国的科幻作家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科幻理念和思想。
著名的科幻作家、翻译家郭沫若在这个时期开始翻译并创作科幻小说。
他的著作《智者星辰》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毛泽东提出了“知识分子要自食其力”的口号,许多科幻作家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
相比之下,科幻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有一些作品涌现出来。
1977年,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邓小平上台后,他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其中包括“科技现代化”。
这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19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作家们开始创作更多的科幻小说,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广泛,包括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
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科幻文学进一步发展。
国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科幻作品的翻译和引进也不断增多,中国的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国外的科幻文学。
中国科幻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也得到了发展,推动了科幻文学的进一步繁荣。
中国科幻文学经历了起步、发展、停滞和重启的过程。
尽管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仍然充满创意和想象力,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科幻文学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好评中国优秀作品案例

好评中国优秀作品案例篇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近年来,中国文学创作越来越繁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等,还有绘本、小说集、传记等多样化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中国优秀作品的案例:1. 《活着》 - 作者余华这本小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
这本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和意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 《三体》 - 作者刘慈欣这本科幻小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讲述了人类和外星文明之间的对抗。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和宇宙的本质,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3. 《红楼梦》 - 作者曹雪芹这本小说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
这本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4. 《追风筝的人》 -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这本小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讲述了一个阿富汗人的生活经历。
这本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情感和人性,被誉为国际文学的经典之作。
除了以上几本小说,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绘本《小王子》、小说集《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篇二: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文学创作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其中,一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界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例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另外,中国当代文学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阅读和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中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摘要:科幻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具有许多独特的社会价值,然而长期不受重视,不被大众所理解。
近代以来,我国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作品,中国科幻也从最初的模仿,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契合,科幻文学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发展历程能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近现代文学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的科幻小说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是纯粹的舶来品。
不过,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并非全无科幻的影子。
如《山海经》、《列子·汤问》中的《偃师》等。
中国并不缺乏幻想的传统,但是缺乏构建在科学理性上的想象力。
清朝末年,我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撬开,中国内忧外患,面临亡国的危险。
有识之士开始睁开眼看西方,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企图以吸取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实现“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失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戊戌维新思想启蒙的推动下,科幻小说也自然而然地传入中国。
这些作品引发了中国文化先行者们种种改造国家的幻想,丰富了当时读者的心灵,启发了中国的科幻创作。
鲁迅曾在《月界旅行·辩言》中写道“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
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
……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1鲁迅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普遍态度。
又如《空中飞艇<弁言>》中说“小说之益于国家、社会者有二:一政治小说,一工艺实业小说。
人人能读之,亦人人喜读之。
……使一科学书,强执人研究之,必不济矣。
此小说所以长也。
我国今日,输入西欧之学潮,新书新籍,翻译印刷者,汗牛充栋。
苟欲其事半功倍,全国普及乎?请自科学小说始。
”2这说明中国当时引进科幻小说,或称“科学小说”,是作为救国救民的一种工具,承担了科学普及的历史使命。
这些文字清楚地反映出当时国难当头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科1《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此注释是引文位置,未查到原文)学救国的理念,而这种背景也必然导致了对科幻作品片面的认识。
孙宝瑄在名为《忘山庐日记》中也写过类似的话“观科学小说,可以通种种格物致知原理”。
3还说“故观我国小说,不过排遣而已;观西人小说,大有助于学问也”4。
这其中则蕴含着当时人们对中国文化普遍而又有些片面的批判态度。
二、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科幻小说概要(一)晚清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至日本。
途中,他看到柴四郎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记》,大感惊讶,亲自翻译了该小说,并在1902年在《新小说》上连载《新中国未来记》。
他在绪言中说“顾确信此类之书,于中国前途,大有裨助”。
5《新中国未来记》想象了1962年,“我国维新五十周年大祝典”6“万国太平会议新成”7,以六十年后的视角,“追述”作者想象中的未来事。
书中着重描写了黄克强与李去病之间就“革命还是改良”进行的辩驳。
这部小说反映了变法失败之后,如梁启超一样的有识之士内心中关于“革命还是改良”的挣扎与彷徨。
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
书中对科学的叙述很多,包括力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医学、电学、化学等各各方面,其中提问、探索、发现的描写颇多,可见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子,及作者对中国人启蒙和进步,并最终引领世界的期盼。
许指严的《电世界》是一部带有乌托邦气质的理想小说。
其中描述了电王建立电世界,带领中国统一世界,让世界人民过上富足生活的过程。
其中体现了对西方科技稍带盲目的崇拜,和中国人民渴望复兴的朴素愿望,同时也带有天朝大国思想的残余。
晚清科幻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救国和启蒙成为最集中的两个命题。
这些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广泛地从各方面刻画社会的每一个角度,对政府和一切的社会恶现象进行抨击,并从事新思想新学识的灌输,作启蒙运动。
然而,由于中国科学素养的先天不足,科学和巫术、迷信的界限混杂,带有神秘论色彩的遗留;并且科学小说的作者在假作是多只是片断、零散地体现着自己对科学的点滴收获,少有系统全面的理解,而启蒙阶段较难避免的急进心态,也使这种理解更加断章取义,呈现消化不良的病态。
然而这些科幻小说真3《忘山庐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4同上5《新中国未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同上7同上诚地表达了对先进文明、理想社会的强烈向往,与“伪科学”有着本质区别,应该充分肯定基探索价值和先驱精神。
(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多种历史原因,科幻小说创作较少。
民国成立后,玩世态度与颓废趣味一直笼罩着清末的文坛,使得民初的小说并未能突破晚清创作的影响,重造时代风貌。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大旗似乎有利于科幻小说的创作,但反观当时科幻创作的实际成果,“五四”学术思想的新思潮,并未掀起科幻小说创作的波涛。
“五四”的“科学”呼吁未能带动科幻创作的风气,除了当时科学环境尚未成熟之外,与“五四”科学思潮的偏向有相当的关系。
“五四”时期的科学认知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一是严肃的科学专业研究。
“科学主义”的基点是对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方法与精神的过度崇拜。
一批接受西方系统的科学教育,具备严谨的科学专业修养的知识分子,致力于近代科学的引进与科学研究的开展,其活动是高度专业化的,只有专家才能加以鉴定、接受和发挥,“外行人”休想登堂入室。
这样的思潮对于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并无立即的成效,因此对于当时的推动科学小说的创作仍未产生作用。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运动中科学思潮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思潮,虽然未能直接促成的发达,却为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和社会基础,“科学”逐渐为国人所重视,科学文艺的创作日益成熟,科幻小说在30年代后期展现了新的风貌。
然而受到日本侵华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影响,科幻小说复苏迹象夭折。
三、建国后的科幻小说概要及其反应的社会现实(一)文革前的科普化时期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科幻第一个特点鲜明的阶段,也是新中国科幻的起步阶段。
在此之前,中国科幻小说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科幻作家肖建亨指出:“我们的科学幻想小说,也只有到了解放之后才获得了真正的新生,获得了真正的原动力,才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8建国初期,苏联科幻文学得到了大量引进,为中国科幻注入了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新鲜血液。
50年代,现代中国人第一次可以在自己的国家中摆脱战乱,走上自强之路,以讨8《试论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发展——兼谈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一些争论》——《科学文艺》,1980(4)。
论未来为主要内容的科幻文学也应运而兴。
1954年,《中国少年报》刊发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自此以后,中国原创科幻小说屡见报端,许多作品广泛而深远,深受读者欢迎,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
例如,刘兴诗的《北方的云》便极具特色。
小说中讲述了运用热核反应进行人工降雨的故事,涉及了大量的大气科学的知识,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也带有粗暴的、苏联式的共产主义设想,给作品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迟叔昌的小说《“科学怪人”的奇想》,对比了新旧中国两位生物学家的个人遭遇。
同样的一项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科学技术,在新旧中国所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前者失败,让民族始终走在痛苦的深渊中;后者成功,将民族带入了更宽广的天地。
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新中国成立后大好前景的无限赞颂。
从中能看出当时中国人民的乐观精神,间接反映出中国人民切实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科幻仍然是科学普及的工具,鲁迅的倡导加上苏联科幻理论的传播,导致了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观念始终伴随着科幻的创作与传播。
即便如此,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迎来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孔庆东)9。
新时期之初的科幻小说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立刻从科普的窠臼中挣脱出来,而是仍走着科普的老路,科幻小说的创作观念不变。
这种局限性是由时代导致的,新中国的成立虽然能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一个安定的有利环境,但并不能立刻让国民的思想改头换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科幻作家也不例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国家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的时候,科幻文学也理应迎合国家实用性的需要,自然会把科普作为工作的中心。
(二)文革时期,文革之后的社会化时期及当代概述文革时期,写作科幻小说当时被看作是“唯心主义思想”,所以科幻作品极少。
文革之后,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推动下,科幻文学也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第六期上发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提出科幻文学无法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目的,至多也只能普及一点“科学的人生观”。
郑文光也在《科学文艺杂谈》中谈到:“科学幻想小说要不要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我认为是需要的。
”“如何利用科学幻想小说这一特定的文学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是今天科学幻想小说面临的任务。
”10英9《中国科幻小说概述》,孔庆东。
10《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此注释是引文位置,未查到原文)美的科幻作品及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科幻的发展造成了突出的影响,中外科幻作家的交流也逐渐展开。
科幻小说开始摆脱科普的束缚,开始描写社会生活。
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
《三体》通过对“文革”的细致描写,表达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同时把目光投向整个宇宙,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着中国科幻的最高水准。
新时期科幻的成就,间接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文化及政治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小结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科幻小说也历经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可以看到,科幻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基本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一一对应。
对其的研究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
参考书目:[1]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3]萧星寒.《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6。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