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具体意思和例子

形而上学的具体意思和例子一、什么是形而上学呢?1. 简单来说呀,形而上学就像是去探究那些特别特别基本的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盖房子之前得先弄清楚地基怎么打,这个地基呢就是那些特别基础的东西。
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呀、本质呀、实体这些最最根源性的概念。
比如说,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物质呢,还是有一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性的东西呢?这就是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
2. 从哲学的角度看呀,它就像是站在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俯瞰整个知识的大厦,然后思考这个大厦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样的。
它不会满足于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是想要深入到现象背后去挖掘那个最根本的原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花是红的,草是绿的,这是现象。
但是形而上学就会问,为什么我们能感知到红和绿呢?这种感知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本质的东西在决定着呢?3. 形而上学还研究一些超验的东西。
什么是超验呢?就是超出我们日常经验之外的。
比如说上帝是否存在呀?灵魂是什么样的呢?这些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可能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形而上学就会大胆地去探讨这些问题。
就像我们在黑夜里抬头看星星,星星那么遥远,但是我们还是想要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对于那些超验的东西就有着这样的好奇心。
二、形而上学的例子1. 在古希腊的时候,有个哲学家叫柏拉图。
他提出了理念论,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他认为呀,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的世界。
现实世界里的东西都是对理念世界里的东西的模仿。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圆形的东西,像盘子呀、车轮呀,它们都是对那个完美的圆形理念的模仿。
这个圆形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而现实中的圆形物体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这就是从本质和现象的角度来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把现实中的东西归结到一个更抽象、更本质的理念上。
2. 再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想要找到一个绝对确定的东西,他怀疑一切,但是最后他发现,当他在怀疑的时候,他的思维是存在的,所以他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结论。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相对主义,诡辩论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否认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所谓静止就是指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式的运动而言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正是由于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一方面,才能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事物,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诡辩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
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柏拉图对话录:形而上学的思辨

柏拉图对话录:形而上学的思辨
导语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形而上学是柏拉图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让我们跟随柏拉图的思考,探讨形而上学的奥秘。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形而上学是探讨世界的本原,超越感官经验和物质现实的思辨活动。
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
1.理念的存在: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理念的投射,真实
存在的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2.智者的追求:只有智者通过哲学的思辨和智慧的指引,才能逐渐接
近理念的本源,达到智慧之境。
三、形而上学的现实意义
形而上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引导人类认识和探索生活意义的有力工具。
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我们可以超越表象,深入探讨存在的本质和真理,指引人们走向更高的智慧境界。
结语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面明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世界的底层结构,探究生命的奥秘。
让我们引领思想的风向,追寻智慧的光芒,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将一直为我们指引光明的前行之路。
以上是本次针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考的精彩内容,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丝哲学的启迪。
若你对形而上学的探讨感兴趣,不妨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更多哲学的奥秘!。
形而上学问题

总目录
10
形而上学问题
(六)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非决定论的理由: 非决定论的理由:
1) 2) 3) 4)
因果关系不过是人的一种习惯性心理联想 概率性问题 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问题 人的活动的不确定性问题(动机) 人的活动的不确定性问题(动机)
总目录
11
形而上学问题
(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思考题: 思考题: 1,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是否是规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 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 序列是否是人类历史的规律? 序列是否是人类历史的规律?
总目录
8
形而上学问题
(六)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宿命论: 决定论与宿命论: 决定论认为, 决定论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是它的先行原因的不可避 认为 免的结果.(科学;乐观;行动主义) .(科学 免的结果.(科学;乐观;行动主义) 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迷信;悲观) 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迷信;悲观) 认为 .(迷信
总目录
17
形而上学问题
(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 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 没有 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的背后深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 偶然性的背后深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 ,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形而上学问题
(一)形而上学问题举例: 形而上学问题举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什么和别人不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什么和别人不同? 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世界为什么存在? 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世界为什么存在? 人是否有灵魂?我的愿望从哪里来?它是自由的吗? 人是否有灵魂?我的愿望从哪里来?它是自由的吗? 有没有神的存在?假如有,神是什么样? 有没有神的存在?假如有,神是什么样? 我的生活是我自己可以选择的吗?或者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我的生活是我自己可以选择的吗?或者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1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2哲学范畴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
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
3形而下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哲学中指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与表示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的“形而上”对称。
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是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4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
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Under what possible circumstances is a person who exists at one tim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that exists at another time?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3)
论证:我在某种情境下有关于某事物的感 觉,别人在这种情境下也有关于该事物的 感觉,因而证明该事物独立于我的感觉而 存在。 反驳:别人的感觉是否和我的感觉相同, 是可疑的。 对我来说,其他人也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 ,他们的客观实在性正是有待证明的。
缸中之脑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 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 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 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 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 感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 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 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 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 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 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
想象一下,一个人抢劫银行被逮捕后, 大声喊冤:“你们抓错人了,你们该抓 的是当时抢银行的那个人!” 如果你是警察,你有什么理由说:“就 是你抢的!”有这样一个经历时间变化 而维持同一的“你”吗?
一个杀人犯在羁押期间洗心革面,成为 虔诚的佛教徒。现在是否还应该对这名 囚犯处以死刑?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责任、惩罚的概念, 就必须承认人格同一的可能性。
存在就是被感知
哲学分类基本划分

哲学分类基本划分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分类。
以下将根据基本的哲学分类,介绍几个重要的哲学领域。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领域之一,它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存在和本质之间是否有区别?存在是否是永恒的还是有限的?形而上学还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及因果关系和可能性等问题。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和知识的起源、本质和范围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什么限制?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认识论还关注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及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的区别等。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善和恶?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人类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伦理学还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决策和伦理行为的理论和实践等。
四、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原则的哲学领域。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如何确立?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和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等。
政治哲学还涉及到权力分配和社会正义等问题。
五、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哲学领域。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美?美的标准和价值是什么?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什么?美学还涉及到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研究,以及美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等。
六、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思维规律的哲学领域。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正确的推理?推理规则和推理形式是什么?逻辑学还涉及到命题和谓词逻辑、演绎和归纳推理等问题。
七、语言哲学语言哲学是研究语言和意义的哲学领域。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语言如何表达意义?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的结构和语义如何理解?语言哲学还涉及到语言的使用和交流,以及语义学和语用学等问题。
这些哲学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交叉影响。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有什么不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有什么不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整理了相关内容,来看一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辩证法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4.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的重要的哲学著作。
由吕克昂学园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得洛尼可(鼎盛年约公元前40年)编成。
由于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本书排在有关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故名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问题等。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确切地反映了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形而上学》。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卷四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关于“形而上学” ( 2003-1-30 15:41 )唐君毅先生在他的《哲学概论》一书如此说:在西方哲学中,所谓Metaphysics形而上学,原为后物理学之义,可包括Ontology与Cosmology。
后物理学之一名,虽由安德罗利卡斯Andronicus编亚里士多德书而来,但其所以将亚氏论第一原理之书,编次于物理学后,亦可涵有视此部之学问之讨论,乃“自然物之所以为自然物”之进一步或上一部的研究之义。
此正略同形而上之义。
Ontology之语根Onto指“实有”,Cosmology之语根Cosmos指宇宙。
则西方之此诸名之义,正为研究宇宙万有或全体实在事物共由之道或普遍表现之原理之学。
Metaphysics这个字是由Meta和physics两字合成,前者在希腊文是“在......之后”的意思,physics就是物理学。
马克思主义者喜欢把形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然后批评形上学如何如何,其实辩证法唯物论本身就是一套唯物主义的形上学,因为它断言宇宙最后的真实是物质。
形上学可以是唯心的也可以是唯物的,也可以都不是,这个唯心或唯物并不能决定什么。
马克思主义者喜欢把唯心论等同于形上学,事实上从古到今,形上学的思想体系非常繁富,绝对与唯心论不能等同!形而上学,一般而言,都是思辨的theorectical,也就是说是观解的,而非实践的practical。
比如说,宇宙的本质是水、是原子、是理型一直到莱布尼兹是单子等,或说是心灵,或说是物质等,无非都是人的思想所产生出来的思辨的东西,在佛家就叫这种种说法为“戏论”,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里的“二律背反”正好检验出正题和反题形成对立(比如说正题是:宇宙有开始。
反题则说宇宙没有开始。
与正题对立。
)经康德的检查,四个背反都是离开经验系列而作出超经验的论断的结果。
在知识上显然是一种假知识。
用现代的分析哲学去看,甚至是连假的资格都没有,只是语言的误用!康德正因为第一批判对形而上学的检定,故在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里,探寻人类的理性实践使用去重建一套形而上学,这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理论的核心在自由意志。
可惜自由意志在康德只是一个设准,而不像儒家所说的是真实地呈现,所以康德的形而上学只能是:METAPHYSICS OF MORAL, 而不是MORAL METAPHYSICS。
跟儒家的想法有差别。
一般而言,道家和佛家都是实践的形而上学,与西方主流的theorectical metaphysics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很容易了解,因为儒道佛都是通过实践的进路去彰显宇宙的真实,而不是透过思想去掌握这些理论。
所以前者是证知,而后者则是思知。
==================基本上要说的上面已经说的很详尽了,我再补充一点.一,把"形而上学"等同于"僵硬的教条",这是国内对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误用,虽然这个误用很可能是有意为之的.在"正经"的哲学里边,没有人这么用.二,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用易经的「形而上」这个词加个「学」字来对译西语的metaphysics.哲学这个词包括比较广.古希腊的时候,数学物理学都可以包括在哲学里边去.文艺复兴以后,经验性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去,哲学仍然包括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论(人怎么认识世界,意识跟对象孰先孰后),伦理学,美学等等.形而上学多指本体论,有时候也成了哲学的代称.三,「形而下」就是有形体、可视可闻、总之可以具体经验的东西. 相对着,「形而上」就是不可视不可闻、没有具体形体的、也就是不可以经验的东西.四,所以,形而上学就是关与超越经验的事物的学问.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等等.我们都不能站到一个造物主的立场上去判断.我这么说,有人就讲了:你怎么知道有造物主?造物主是精神的是物质的,有人格没有?造物主又是谁造的呢?五,那么,对这些超越经验的东西,怎么研究呢?以前有两种方法:一是,有个预言家,告诉你他受到了上帝的启示,世界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你不能跟他理论,因为他也不跟你理论,因为你是人,你有你的局限.他是受了神启的,你肯定是错的.这种方法,是宗教的方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来解释那些人不能经验,不能解释,或尚未经验的事情.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人的理性,逻辑,思辨,去想.从已知的去推未知的.这种方法,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六,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能够用经验来证实的学问.但是我们对次不能满足.因为我们会想:经验能证实的东西只是物质的表面、是表象.物质背后肯定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来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原子分子却能出现这么多的变化.同样的细胞变成的人怎么有的天天上网,有的分秒必争的挣钱?亚里士多德把他自己的关与世界本质的想法放在了「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就是形而上学.七,「形而上学」怎么思考问题呢?我打个很不严谨但多少能说明形而上学研究的性质的比方:某个哲学家看到世界千变万化,此长彼消,而且在他眼里很不完美.他就设想一定有一个更完美的、永恒的世界.我们的现实世界只是这个理念世界的模仿,而且是拙劣的模仿.他看到人生老病死,且人性各异.他就设想在那个理念的世界里,一定有一个人的原型:包涵了我们世界里人的各种变化的原型.我们每个人只是这个原型的一个不同的、但是低了一级的模仿,imitation.八,在康德看来,以前的形而上学很多都是语言和逻辑的误用,所以康德要为哲学澄清语言,建立一个严密的思惟逻辑.所以康德的书叫「纯粹理性批判」.但是这个批判没有终结.随着现代实证科学的发展发达,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以前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的「形而上学」,大都靠不住.没有科学实证的「形而上学」,只能是你这么说可以,我那么说也可以的,高级的高度抽象的智力游戏.九,佛来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批判以前的形而上学是「语言的误用」,「语言游戏」,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够客观描述世界的逻辑语言体系.十,逻辑实证主义者们企图建立一个科学方法的模式,用来正确的准确的,客观的描述世界.但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最后大家发现,科学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任何一个客观的实验以前,都有一个预先的不客观的「假设」,而「假设」的提出(为什么是这个假设而不是那个假设),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十一,结果是,人,总是要「形而上学」的.很久没看哲学书了,难免有错,请指正.关与「形而上学」的译名日本中国孰先孰后,在网上查得一篇,摘出相应部分如下:与日制汉字新词入华相同时,中国学人也在从事创制译介西学术语新词汇的工作。
如以“理学”、“性理学”译哲学,“玄学”译形而上学,“格致学”译自然科学、科学,“计财学”、“平准学”译经济学,“名学”译逻辑学,“群学”译社会学,等等。
而日制汉字新词此时一般都经过几十年选择、锤炼,趋于定型,入华后往往取代尚处游移状态的中国自制译词。
如“哲学”取代“理学”,“形而上学”取代“玄学”、“经济学”取代“计财学”,“逻辑学”取代“名学”,“社会学”取代“群学”,“科学”取代“格致学”。
还有一些中国人音译的西洋术语,也被日制汉字意译词所代替,如“葛郎玛”改为“文法”,“赛因斯”改为“科学”,“德谟克拉西”改为“民主”,“德律风”改为“电话”,等等。
摘自冯天瑜、邓新华「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全文网址如下:/sklweb/magaz ... 2F1750?OpenDocument来谈谈比较哲学."形而上学"简而言之,就是从已知,通过精确的概念、严密的逻辑等理性思辨的手段,来推理出世界的本质等未知的事物.其所以如此,是西方文化,从希腊时代,便存在对人类"理性"的崇拜,以为理性的力量无限之大.中国的思想里,"理性"似乎没有这么尊显的地位,逻辑学的不发达乃一明证.有些说"理"的东西,大多是后来通过佛教的东渐从印度传来.禅宗,这一佛教的中国变种,摒弃了佛教里说理的部分,认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语言(人的理性的表象)的辩理只会带来迷茫.完全依赖感性的"悟",即主张完全从生活的细节里认识世界本质,通过感性"飞跃"到对世界本质的把握.就是说,西方的形而上学方法论,是从已知,通过理性思辨,一步一步推理,达到对世界本质的把握.东方的,中国的禅宗的"悟",是从已知,通过感性,飞跃到对世界的本质的把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叶,德国的佛莱格,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本来是奥地利人、后来师从罗素,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等开创的英美分析哲学流派,通过对语言逻辑的分析,发现以前的形而上学方法,大都源于错误的逻辑、语言的错误使用.在他们猛烈的批判下,几千年来建立起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大厦,哗啦啦地倒塌了.分析哲学家们认识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只好放弃对世界本质的追求,对之"存疑"而不论.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有这么一句名言:"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对世界的本质"保持沉默",成了禅宗与维特根斯坦的共同点.二者都认识到语言的局限和误区,放弃了通过语言追求世界本质的努力.不过禅宗仍然诉诸于人的"心有灵犀",而分析哲学则对此存而不论,专心去讨论语言本身的问题了.ChLIU:Billy先生一下子把一个哲学系的博士论文题目导入bbs里,让大家各抒己见,可说是善于引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