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及简答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称皮质脊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早期不出现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3.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4.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
5.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中脑上丘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病变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累及上丘的破坏性病灶可导致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6.阿-罗瞳孔(Argyell-Robertson瞳孔):发生在神经梅毒病人中,在半数左右的脊髓痨或者麻痹性痴呆病人中出现,主要是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调节反射是在看东西有远向近时,两眼向中间辐辏、瞳孔缩小)。
7.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其临床意义不明。
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只在暗处用强光持续照射时瞳孔缓慢收缩,停止光照后瞳孔缓慢散大。
调节反射也缓慢出现喝缓慢恢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主讲人:耿昆地点:放松治疗室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一)发病危险因素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康复护理学复习题

《康复护理学》作业习题第一章概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康复医学2.康复护理学二、填空题1.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残者的和得到恢复,重建患者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其,以平等资格。
2. 康复医学着眼于,因而具有、、,并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3. 指导康复治疗的四大原则是、、、。
4. WHO提出康复服务的方式有、、。
三、单项选择题1.关于康复护理的对象,下列的描述是错误的。
A.躯体残疾者B.功能障碍的老年病人C.急性期的病人除外D.功能障碍的慢性病患人2.下列不属于全面康复的范畴。
A.心理、脏器及肢体功能B.家庭功能C.日常生活能力3.康复护理不强调。
A.“自我护理”和“协同护理”B.“特别护理”和“周到的照顾”C.鼓励家属参与D.充分发挥伤病残者的潜能四、问答题1.康复护理学有何新进展?2.康复护理应遵循哪些原则?3.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哪些?第二章康复护理评定【习题】一、名词解释1.ADL(狭义)2.分离性感觉障碍3.残疾二、填空题1.国际上通常把残疾分为、和三类。
2.格拉斯哥昏迷量从、、等三个方面综合评价病人的。
3.活动受限是指按正常方式进行的日常活动能力的和工作能力的,它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的。
4.认知包括、、、、、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感觉障碍。
B.感觉模糊C.感觉过敏D.感觉倒错2.徒手肌力检查的优点是。
A.适用于不同肌力的肌肉测试B.可测试握力和捏力C.只能测试4级以上的肌力D.只能测试4级以下的肌力3.下列不会对徒手肌力检查产生干扰。
A.疼痛、疲劳、运动、饱餐B.病人和检查者的体位C.检查者的经验D.肌肉收缩的力量4.为了避免干扰,进行感觉评定时应让受检者。
A.洗手B.采取坐位C.采取卧位D.闭目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昏迷的界定是。
A.≤3分为昏迷B.≤8分为昏迷C.≤10分为昏迷D.≤15分为昏迷6.关于失语症,正确的描述是。
A.后天性语言功能障碍B.先天性语言功能障碍C.后天性构音功能障碍D.先天性构音功能障碍7.下列是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常用工具。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一、概述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 disorder)是一组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抽搐、木僵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但其症状与神经解剖特征或生理功能不相符。
这些症状一般不会在另一种分离障碍(如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出现。
此类患者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神经科、五官科、急诊科、康复科等非精神科部门,但常没有提供合适的诊疗。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分离性神经症状会持续多年。
应激或内心冲突、人际冲突容易激发分离性神经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现实的心理应激或创伤,一部分慢性疼痛、外伤患者也可出现上述症状。
因此,ICD-11 不再强调个体心理社会因素与症状的因果关系。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多发生于女性,男女比例为 1:2~1:5。
患者可以在各年龄段发病。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常与躯体疾病、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在被观察或关注时常加重。
患者也可能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对症状的焦虑增加时,症状也趋于加重。
以下常见类型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
1.运动障碍(1)肢体瘫痪:可表现单个肌群、单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高或降低。
肌张力增高者常固定于某种姿势,被动活动时出现明显抵抗。
慢性患者可有肢体挛缩或呈现废用性肌萎缩。
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神经系统损害证据。
例如,对下肢瘫痪患者,令其在卧位做健侧腿抬举动作,患侧会相应用力下压,可以此与器质性偏瘫相鉴别。
(2)肢体异常运动:表现多样,常见表现包括:①肢体粗大震颤或不规则抽动,类似舞蹈样动作,但缺乏舞蹈病、抽动障碍的特征;②与情感爆发相应的手足乱舞或四肢挺直,可有扯头发、揪衣服、捶胸、打脸、撞头、发怪声,可以伴有恍惚障碍;③起立不能、步态障碍:患者上肢可有粗大震颤,剧烈摇动;下肢在卧、立位时运动正常,但不能站立,起身需要他人支撑,否则向一边倾倒,但通常不会跌倒;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时双足并拢,或呈摇摆步态,呈严重共济失调。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诊断详述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诊断详述*导读: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发病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
男多于女,曾有家族史报告。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有三方面,症状的程度与空洞发展早晚有很大关系。
一般病程进展较缓慢,早期出现的症状多呈节段性分布,最先影响上肢。
当空洞进一步扩大时,髓内的灰质和其外的白质传导束也被累及,于空洞腔以下出现传导束功能障碍。
因此,早期病人的症状比较局限和轻微,晚期症状则表现广泛甚至出现截瘫。
1.感觉症状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
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
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2.运动症状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
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
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
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
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
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综合征。
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
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
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
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
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碰、创伤。
晚期病人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诊断根据慢性发病和临床表现的特点,有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上肢发生下运动神经元性运动障碍,下肢发生上运动神经元性运动障碍等,多能做出明确诊断。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和重点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重点感觉障碍。
(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偏瘫及同向性偏盲。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病变时产生Horner征,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A起始段、两侧颈内A末端、两侧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连通形成,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A和颈内A交界处、前交通A和大脑前A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症(交感N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 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共济运动由小脑、脊髓、前庭、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可由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电报式语言,讲话少,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发音\语调障碍,语法差,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以严重听理解障碍为特点,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流利,语量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较多语义错语,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 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找词困难,赘语,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消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大题部分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
分离性感觉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也称为虚幻感觉障碍或尤金型多感官自主失调综合征(JHMDS)。
该障碍的症状包括身体和环境感受的异常、五官功能紊乱、时间和空间感知的改变等。
这些症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
尽管分离性感觉障碍并不常见,但它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真实而严重的,可能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患者常常报告感觉自己脱离了自己的身体,或者感觉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不真实的联系。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身体的变形、部分失去感觉或感觉异常,或者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运动中出现问题。
脑部的正常处理环境信息的能力受到影响,患者有时可能无法准确地感知时间的流逝,或者感到时间在放慢或加速。
空间感知也可能受到干扰,导致患者产生物体大小和距离的错觉。
此外,分离性感觉障碍还可能导致感官功能紊乱,如视觉、听觉或触觉异常。
尽管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一些可能的诱因和因素被认为与此病症有关。
这些因素包括创伤历史、焦虑和抑郁症状、使用药物或物质滥用等。
治疗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应对他们的症状,包括情绪管理和应对焦虑的技巧。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或抗
精神病药物,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总的来说,分离性感觉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经历身体和环境感知的异常。
这种障碍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明显的困扰。
尽管它并不常见,但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真实而严重的。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帮助患者应对和管理症状的关键。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

分离性感觉障碍名词解释摘要:离性感觉障碍是指一种躯体感觉失灵的情况,这种感觉失灵会影响日常的活动,使患者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身体部位,除此之外,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这篇文章将首先讨论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病因,然后结合临床实例来解释病症的进展以及特征,最后分析治疗此病的方法和背后的挑战。
分离性感觉障碍(SSD)是指一种躯体感觉失灵的情况,这种感觉失灵会影响日常的活动,使患者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身体部位。
SSD也可以被称为混合感觉神经病,因为它由感觉神经病变症状引发。
这些症状包括触觉过敏和植物神经症,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它们原本来自同一部位的敏感现象。
这种感觉失灵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好比说,他们会感觉到身体的异常和恐惧,以及失去自我认同和安全感。
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一些损伤引起的神经可塑性紊乱;另外也可能是病毒或者传染病的影响;有一些病症可能是由遗传所导致的。
有些患者还表现出了定向错误的双侧同时运动,这使得他们定位自己的身体部位变得困难。
患者可能会在睡眠时出现肢体惊奔等异常现象,而这些现象在治疗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以学生小明为例,他被诊断出患有SSD,他觉得自己的手掌和小腿变得很敏感,这使得几乎每件事都会非常痛苦。
此外,他还会出现肢体惊扰,双侧同时运动等症状,这使他在定位自己身体部位时变得困难。
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特征可以分为六种:触觉减敏、过度疼痛感受、肌肉肌腱问题、惊奔反射和受损的智能功能。
触觉减敏是SSD患者最主要表现,其表现为触觉超敏,甚至最轻微的受到刺激都会引起强烈疼痛。
过度疼痛感受指的是即使不受到刺激,患者也会感到疼痛。
肌肉肌腱的问题指的是患者会感觉到肌肉肌腱的异常紧张,这可能会导致肌肉僵硬和出现抽筋。
惊奔反射指的是患者会在睡眠中出现惊奔的反射,这会让患者突然醒来,极其痛苦。
受损的智能功能是指患者会出现学习和记忆力的障碍。
治疗SSD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晚间护理、康复训练、镇定剂治疗和多学科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相信很多朋友对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疾病不怎么了解,那么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
想要了解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哦!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
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
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没有任何的知觉。
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部分丧失。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
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后角型脊髓损害,多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前连合型脊髓损害,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分离性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如下: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一、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
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
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
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
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
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
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二、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
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
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相关介绍。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已经知道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了。
从上
面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分离性感觉障碍的定义、症状及治疗方法,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好的认识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