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1模板

合集下载

常规试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常规试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一、血、尿、粪常规 1.血常规(1)红细胞(RBC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 X1012/L 、成年女性:(3.5-5.0)X10i2/L 、新生儿:(6.0-7.0)X10i2/L 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变化 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 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 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 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 )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 /L 、成年女性:110-150g /L 、新生儿:170—200g / L 临床意义: 见红细胞计数。

3 .血细胞比容(HCT )参考值:男性:0.428-0.506L/L 、女性:0.367-0.475L/L (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 )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 参考值:82-92fl (1L=1015fl );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 参考值:27-3lpg (1克=1012pg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g / L(参考值)(1)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X 109/L ;新生儿:(15〜20)X 109 /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 5%-5%、嗜碱粒性细 胞:0% —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1)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

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

病理性变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急性感 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精选.pdf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精选.pdf

(2) 白细胞分类( 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 -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 -70%、嗜酸性粒细胞: 0. 5% -5 %、嗜碱粒性细 胞: 0%- 1%、淋巴细胞: 20% -40%、单核细胞: 3% -8%
(1) 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
D 过多;④多
八、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
(一 )血清铁测定 (参考值 ) 亚铁嗪显色法:男性 (临床意义 )
11-30umol / L ,女性 9— 27umol / L
1、 血清铁增高 ①肝细胞损害;②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③血液病,包括非缺铁性贫血、再 障及白血病。
2、 血清铁降低: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二 )血清总铁结合力
降低具体临床意义。 HDL-C 与 TG 呈负相关系,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损害、肾
病综合征。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参考值 ) 沉淀法: 2.07-2.00mmol / L 3.15-3.61mmol / L 为边 缘升高,≥ 3.64mmol /为升高。 (临床意义) HDL-C 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关系。 (二)脂蛋白( a)、 LP ( a) (参考值 ) ∠ 300 mg/ L (临床意义) 脂蛋白( a)升高已作为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十二、血糖
单纯小细胞性贫 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急性溶贫 和再障 慢性感染、尿毒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慢性缺血、缺铁性贫 血
8 白细胞 (WBC) (参考值 ) (1) 白细胞计数 成人:( 4- 10)× 109/ L ;新生儿: (15~20) ×109/L

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ppt课件

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ppt课件

▪ 非特异性的检验项目是目前医学检验的主 要方法,非高度特异,需要结合其他检验。 如:ALT升高,不能就诊断为乙肝,需要结 合乙肝三系、乙肝DNA和临床表现来确诊。 目前大部分的临床化学、血液学和免疫学属 于这一种。
2、某些检验项目的生理性变化
例:红细胞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体力劳动者,登山运动员、高山
红细胞医学决定性水平
(1) 6.8×10^ 12/L 红细胞增多症。
(2) 3.5×10^ 12/L 限,应寻找原因。
(3) 1.5×10^ 12/L 水平
高于此值之上考虑 为诊断贫血的界 考虑输血的决定性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 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标本溶血引起的假性高血钾 某些激素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值
4、医学检验结果的参考值和参考 范围
▪ 过去人们用“正常值”这个字眼,现在仍然 有延用。医学发展认为人从健康到疾病的过 程中,某些指标往往是逐步变化的,不少指 标只是在症状明显是才超出正常范围。加上 年龄差异、制定标准时的人数偏少等,正常 值的代表性收到限制,因而提出并建立了参 考值和参考范围。
地区居民红细胞增多;妊娠中后期、6个月至 2岁婴幼儿、部分老年人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沉降率: 生理性增高:年幼小儿、经期、妊娠3个月 至产后1个月
3、客观因素的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影响、饮食影响、标本质量影响、标 本采集时间影响、检测方法的影响。 口服铁剂导致大便隐血假阳性 餐后检查引起血脂浓度大幅度提高
摄入大量青霉素、尿pH小于4时,则可出现假 阴性。
联合不同时间的同一指标:
消化道出血的判断: 血红蛋白的变化

实验报告结果分析模板(3篇)

实验报告结果分析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名称)实验,探究(实验目的),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实验原理的来源、实验原理的应用等)2. 实验仪器与材料(列举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和材料,并简要说明其作用)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三、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整理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经过处理后的数据)2. 实验现象(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泡产生等)四、结果分析1.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2.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目的、实验假设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原因)(1)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说明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2)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性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性,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如实验误差、实验条件控制不当等。

(3)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3.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目的达成(2)实验假设成立或不成立(3)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五、实验改进建议1. 实验方法改进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具体措施。

2. 实验条件优化针对实验条件控制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优化实验条件的方法。

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改进针对实验数据分析方法不合理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改进数据分析方法的具体措施。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按照规范格式进行标注)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报告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阅读。

2. 实验结果应真实可靠,数据准确。

3. 结果分析应深入、全面,具有说服力。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课件.doc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课件.doc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一、血、尿、粪常规1.血常规(1) 红细胞(RBC)12/L、成年女性:(3.5-5.0)X10 12/L、新生儿:(6.0-7.0)X10 12/L(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X10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 /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3.血细胞比容(HCT)参考值:男性:0.428-0.506L/L 、女性:0.367-0.475L/L (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参考值:82-92fl(1L=1015fl)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7-3lpg(1 克=1012pg)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g/L 临床意义:MCV 、MCH 和MCHC 三项指标主要用于贫血的学分类,见表。

MCV (fl )MCH(pg) MCHC(g/l) RDW 常见疾病常规80-100 27-34 320-360 <15%大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正常叶酸及维生素B12 缺乏巨幼红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贫和再障单纯小细胞性贫<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慢性感染、尿毒症血小细胞低色素性<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慢性缺血、缺铁性贫贫血血8 白细胞(WBC)(参考值)9/L;新生儿:(15~20)×109/L(1)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2)白细胞分类(DC)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1) 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5篇范例)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5篇范例)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5篇范例)第一篇: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血常规血红蛋白(Hgb)男性120~160g∕淋巴细胞LYMPH(20﹪~40﹪) L,女性 110~150 g单核细胞MONO(3﹪~8﹪)∕L红细胞压积HCT 0.35—0.45红细胞(RBC):男性(4.5~5.5)×平均红细胞容MCV 80—100fl1012∕L女性(3.5~5.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1210∕L34pg白细胞(WBC)成人(4.0~10.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910 ∕L度 MCHC 320--360 g∕L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网织红细胞(Rtc)成人百分数(0.5中性杆状粒细胞(1﹪~5﹪)﹪~1.5﹪)中性分叶粒细胞NEUT(50﹪~70﹪)血小板计数 PLT嗜酸性粒细胞EO(0.5﹪~5﹪)(100~300)×109∕L或10-30万嗜碱性粒细胞BASO(0﹪~1﹪) /mm3血糖(BS)空腹:成人:2.9-6.2mmol/L(70-110mg/dl)60岁以上:4.5-6.4mmol/L(80-115mg/dl)进食后2小时:小于6.7 mmol/L(小于120mg/dl)血离子钾离子 K 3.5—5.5mmol∕L 血清铁Fe 9.8—27.7umol∕L 钠离子 Na 135—145mmol∕L血清锌Zn 10.7—19.5umol∕L氯离子 Cl 101—111mmol∕L 镁离子Mg 0.7 —1.2mmol∕L 钙离子Ca 2.1—2.8mmol∕L无机磷P 0.8—1.5mmol∕L肾功能总蛋白 TP:60.0克~80.0克/升血尿素氮BUN:2.90~7.14 mmol∕L(8毫克~21毫克/分升)血肌酐(CRE):53.0~132.6 umol∕L(0.6毫克~1.5毫克/分升)血尿酸 UA:142.0~416.0 umol∕L(2.3毫克~6.9毫克/分升)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2—31umol∕L(50-65vol%)血脂:总胆固醇(TC):正常值 3.36-5.18mmol/L(130-200mg/dl)血沉: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甘油三酯(TG):正常值<1.70mmol/L(<150mg/dl),男性0.45-1.81mmol/L(40-160mg/dl)女性0.23-1.22mmol/L(20-108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值<3.12 mmol/L(120 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C):正常值0.91-2.19mmol/L(35-84mg/dl),一般要求 >45 mg/dl为正常, <35 mg/dl为异常肝功:总蛋白(TP)60—82g/L 胆碱酯酶(CHE):5000—15000U/L白蛋白(ALB)35—56g/L碱性磷酸酶ALT:35—150U/L球蛋白(GLO)20—30g/L 总胆红素TBIL:3.5—22umol∕L 白蛋白/球蛋白A/G:1-1.5 直接胆红素DBIL:0—6.3umo∕谷草转氨酶(AST)0—40U/L L谷丙转氨酶(ALT)0—40U/L间接胆红素IBIL:0—15umol∕L r-谷氨酰转肽酶(GGT):0—60U/L 总胆汁酸 TBA 0—20umol∕L淀粉酶:胰淀粉酶P-AMY:42-210 U/L 血清:80-180U/dl 尿:11-1200 U/dl乙肝五项1.HBsAg(表面抗原)2.HBsAb(表面抗体)3.HBeAg(E抗原)4.HBeAb(E抗体)5.HBcAB(核心抗体)A:1、3、5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检验报告单的判读参考模板

检验报告单的判读参考模板

临床检验报告单的判读市场服务加入时间:2007-12-11 9:45:59 点击:1966临床检验报告是临床实验室最终劳动成果,只有及时和正确地进行判读,才能使其中蕴藏的信息体现全部价值。

以下对一些重要的常用检验报告单的判读一一作了介绍。

一、临床检验报告单的基础知识1、临床检验报告单的内容(1)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号、诊断、医师、开单日期等(2)标本的信息,空腹/餐后(静脉)血、动脉血、血清/血浆、尿液等(3)测定的信息,包括项目、结果、计量单位、参考(值)范围/正常结果(4)检验者的信息,包括医院和实验室名称、检验者和核对者,化验日期时间2、参考(值)范围/正常结果“参考值”是以一定数量的、具有明确背景资料的(可区别于阳性状况的)人群所测得的结果,经过统计学处理(包括95%测定值)得到的范围。

有时对定性测定结果,用“正常结果”代替“参考值”。

临床实际应用中,还会采用“医学决定水平”或“临界(Cutoff)值”,“医学决定水平”系指经综合分析参考值与病理值的分布并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可作为临床处理的“阈值”。

化验结果会因生理变异和实验变异造成误差,“医学决定水平”往往能够避免由此导致错误的治疗。

例如:葡萄糖的参考值为3.6~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可考虑为糖尿病,<2.8mmol/L为低血糖症;血清钾的参考值为3.5~5.3mmol/L,若<3.0mmol/L为低血钾、且应予治疗,>5.8mmol/L应查找原因,>7.5mmol/L须予以治疗。

这些提示不同处置的各个阈值统称为“医学决定水平”。

每张化验报告单中的每个所测项目都应附有参考值范围。

不同来源的参考值可由于测定方法不同、群体的各种差异、甚至统计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都以化验报告所附的为准。

3、测定结果的计量单位检验报告应采用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984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发),常用的有mol/L,U/L和g/L等;还有前缀(毫m=10-3,微u=10-6,纳n=10-9,皮p=10-12,飞f=10-15,千k=103,兆M=106,吉G=109,太T=1012)4、打印报告的单位前有时结合科学计数,例如“×1012 /L”,然而被打成“×10E12/L”或“×10ˆ12/L”就不太规范(若打成T/L更好)。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血常规(一)®红细胞计数®参考值®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4.5-5.0)×1012/L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血常规(二)血红蛋白®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血常规(三)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4.0-10.0 ×109/L白细胞分类®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淋巴细胞:0.2-0.4®单核细胞:0.03-0.08血常规(四)®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7,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

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

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气味和酸碱度
有机磷中毒尿有大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有烂苹果味 ;苯丙酮尿症患者尿有鼠臭味。 尿液PH值,平均6.5,波动在4.5-8.0
PH值降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口服氯化铵及 维生素等酸性药物等。
PH值增高:碱中毒、尿潴留、膀胱潴留、应用利尿 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尿液比重
【参考值】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 幼儿较低。 【临床意义】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 结核和一些血液病。
三、血小板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PLT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障、急性
白血病、巨幼贫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太多如ITP、TTP 、DIC、上呼吸道感染和输血后血小板减少、脾大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粒、急性感染、急性 溶血和癌症患者。
1.急性与慢性感染、炎症的鉴别诊断 2.结核病、风湿病的病情观察 3.组织损伤与坏死的鉴别 4.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鉴别
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温氏法 百分比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临床意义】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脱水、真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见于贫血。
尿液检验
一、尿量
【正常值】1000-2000 ml/24h(成人) 【临床意义】 尿量增多:24h尿量大于2500ml,称为多尿,多见于内分 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慢 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 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L,称为少尿; 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
相对性增多: 1、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 、异常血红蛋白病、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 肾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临床意义]
生理性减少: 15岁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血沉
血沉(ESR):血细胞沉降率,血沉速度快慢与血 浆粘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红细胞 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临床常用血 沉反应红细胞间聚集力的指标。可以反应身体内 部某些疾病,无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于诊断任何 疾病。
[参考值] 男性0-15 / 1h末,女性0-20 / 1h末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皮 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粒、MM、特发性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 病(如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 放射线损伤,异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单、药物过敏、输 血、血透。
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
<(110-120)g/L <90g/L <60g/L <30g/L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贫血的分类
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失血、溶贫及缺铁贫、巨幼贫治疗后。 减少见于再障、急性白血病。
血沉
病理性血沉加快:
各种炎症、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活动性肺结核、肾 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关、SLE、硬皮病、动脉炎等。 组织损伤和坏死:如手术、心梗、骨折、严重创伤、烧伤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严重贫血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沉检测的适应征
临床执业医师(含助理)资格考试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1
检验科:李雅柠 2016年6月
血常规检验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新生儿:红细胞明显增 高、两周后下降,6-7岁 最低
男性:25岁-35岁达高峰
女性:13岁-15岁达高值 ,21岁-35岁低水平,以 后渐渐增高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临床意义]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 少的疾病。
肾性少尿:各种肾实质改变导致。 肾后性少尿: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及梗阻或排尿功 能障碍导致。
Hale Waihona Puke 二、尿液外观1、血尿: 若每升尿液含血量大于1ML,即可呈现淡红色则称为
肉眼血尿。若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每高倍镜 视野平均红细胞>3个则称为镜下血尿。 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结石、炎症、肿瘤、外伤等,也可见于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镜检: 多形性RBC>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急性肾小 球肾炎、紫癜、狼疮肾等 多形性RBC<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结石、 膀胱炎等。
二、 白细胞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1、WBC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109/L 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急性中 毒、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障、巨幼贫 、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亢、自免病。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 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 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1、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在尿中,可使尿液呈现酱油 色、浓茶色、红葡萄酒色。 2、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血管内溶血,如溶贫、血型不 合的输血反应、PNH等。
肌红蛋白尿主要见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3、胆红素尿:尿内含大量结合胆红素,尿液颜色变深,震 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消失,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 疸。 4、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5、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糜尿和乳糜血尿见于丝虫病和肾周 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 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