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珠三角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珠三角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关键词 : 自主创新模式 ;装备制造 业 ;创新绩 效 ;结构方程模 式 中图分类号 :F 6 . U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9 (0 1 2— 0 1 0 0 0— 65 2 1 )2 00 — 7
E p rc lAn l ss o h o e ,P r o m a c n a t r f I d p n e tI n v to m iia a y i n t e M d s e f r n e a d F c o s o n e e d n n o a i n f M n f c u i g Eq i m n u t y i h e r v r Det o a u a t rn u p e tI d s r n t e P a lRi e l n a
谭蓉娟 掌
( 东工业大 学经济与 贸易学院 ,广 东广州 5 0 2 ) 广 15 0
摘要 :珠 江三 角洲是我 国三 大装备 制造 业基地 之 一,其装备 制造业近 年来取 得 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 ,但产 业大 而 不强 、 自主创新 能力薄弱等 问题依 然 突 出。提升 产业 创新 能力 的关键在 于选择 适合 产 业发展 的 自主 创新模 式。 通过对珠 江三 角洲装备制造 企业的深入调研 ,构建结构 方程模 型 ,对珠 三角装备 制造 企业 自主创 新模 式以及创 新绩效进行探 索性和验证性 因素分析 。结果表 明 ,创新 意识等 7项关键 性 因素 对 自主创 新模 式和 创新绩 效产生 显著影响 ,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 效之 间存在 明显 的非递 归关 系。在 此基 础上 ,提 出提升 产业创新 能力 的政 策建 议 ,为企业、政府创新战略 的制 定提供 决策依据 。
P a v rDet a d a i e e o me t n r c n e r .B tt ep o l ms ae si usa dn :t ee up n n n e d Ri e l h sma er p d d v lp n e e t a s u r b e r t lo ttn i g h q ime t a i y h l ma — fc u i g i i a e a t n n e c p b l y o d p n e n v t n i e k a t r sb g r t r h n s o g a d t a a i t f n e e d n i o ai sw a .We b l v h t h e s e i te n h t r h i i t n o ei e t a e k y i u h e t s s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论文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论文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摘要:运用dea和granger检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其创新动力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来自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技术进步效应低下。

文章分析了各子行业优势、劣势,并对其创新资源配置给出了指导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verifies the innovation power in china by using dea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not strong, and most of the innovations of the industries are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lack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ffect is l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 of wea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ffers r & d guidance to the investment activities of the various sub-sectors.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数据包络分(dea);格兰杰因果检验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granger causality test中图分类号:[th-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25-030 引言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处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 1 3卷 第 3期
201 3焦
Vo 1 . 1 3 .No . 3
Ma r ., 2 01 3
3 月
基于Ma l m q u i s t 指数的装备制造业 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宫 晓 莉 ,金 波
( 太 原 科 技 大 学 经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太原 0 3 0 0 2 4 )

盯 略 性 问题 。本 文 将 装 备 制 造 业创 新 效 率及 其 影 响 因素 纳 入 一 个 完整 的理 论 一 实 证 分 析 框 架 , 运 用 Ma l mq 制 造 业 经 济 总 量 不 断增 长 的 同 时 , 如 何 有 效 的提 高行 业 效 率 , 已成 为制 造 业发 展 中迫切 需 要 解 决 的 战
装备 制造 业 作 为 制 造 业 的基 础 , 不 仅 是 一 个 国 家 社会 生产 力 全面发 展 的基本 条 件 , 是 实现 现代 化 的 基础 , 也是 一 国的 国际竞 争力 的根 本体 现 。装备 制造
业 不仅 是三 大产 业进 一 步发展 的保 障 , 更 是 关系 到 国

产 d
著 的 地 区为 沿 海 地 区 , 其 次 为 中部 地 区 、 东 北地 区和 西 部 地 区 。行 业 技 术 水 平 、 地 区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以及 行 业 开 放 程 度 的 回 归 系数 为 正 , 人 力 资 本存 量 的 回 归 系数 为 负 。最 后 , 对提 高装 备 制 造 业 创 新 效 率提 出政 策 性 建 议 。
F D I 的进 入带 来大 量适 用技 术 , 人员 在 区域 内 的流 动 提 高 了企业 的 管理水 平 , 并 向企业 转移 了生 产技 术 。 从 各 国学 者 的研 究来 看 , 效率 的度 量方 法 可 以分 为 两种 : 计 量经 济学 方 法 和 数 学 规划 方法 , 前者 是 参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关键环节要点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关键环节要点

2012年 5月学术交流 May , 2012总第 218期第 5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8No.5[收稿日期 ]2012-01-20[作者简介 ]任春华 (1963- , 女 , 黑龙江绥化人 , 副教授 , 从事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学研究。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关键环节任春华(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 哈尔滨 150080[摘要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产业关联的带动作用 , 它居于现代工业化的主导地位 , 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口 ,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成长 , 有利于推进企业的重组、合并以及公司化改造。

鉴于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安全性差、生产水平低、基础技术条件落后、工艺技术长期依赖进口以及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 ,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环节为 :夯实基础技术 ,要自主创新 , 改造传统产业 , 企业实行联合协作 , 用好自筹资金 , 培育和发展市场 , 发展中场产业 , 发展集群产业 , 政府政策引导和建立技术转移中心。

[关键词 ]高端装备制造业 ; 十大环节 ; 工业化 ; 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2 05-0060-04所谓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的是现代制造业的尖端部分 (高端 , 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和各类传统产业技术的集成载体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 它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 , 它能带动相关产业和一些大的行业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它具有产业关联的带动作用。

先进的装备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 它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无论工业、农业 , 还是国防、航天都离不开相关的机械装备。

如军事上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 石油煤炭开采、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大型工程所需的成套设备 , 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都离不开相关装备和设备。

产学研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就 必 须 要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 必 须 进 行 自 要 就 主 创 新 。 对 国 际 竞 争 日 益 激 烈 、 技 进 步 日新 月 异 的 新 形 势 , 面 科
国 ,总体 而 言装 备 制 造 业 粗 放 的 发展 方式 还 没 有 根 本 转 变 , 片
经 济 发 展 和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推 进 , 使 竞 争 已经 从 价 格 竞 争 、
目。装 备 制 造 业作 为重 工 业 的核 心 组 成 部 分 , 改 革 开 放 浪潮 在
中 取 得 了 空 前 的 发 展 。 2 0 年 我 国 装 备 制 造 业 总 产 值 达 到 08
2 1 第 5期 0 0年
T AN I I J N SCI ENCE ECHN0L &T OGY
61
韩 东旭 李广周 ( 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5 ) 049
产 学研合作 提高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能 力的有效途径
【 要心产业, 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提高装备制造
本 的 “ 波 科 学城 ” 发 达 国 家 的产 学 研 一 体 化 建 设 也 ~ 直 在 筑 等
这 些 问题 突 出反 映 了我 国 装 备 制 造业 的弊 病 : 乏核 心 技 缺
术 , 外 依 存 度 高 , 重 缺 乏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少 自主 知 识产 权 对 严 缺
积 极推 动 本 国科 技 水 平 和 国 民经 济 的 发 展 。 些 国 家 企业 在 激 这 烈 的 国 际 竞 争 中所 表 现 出 的强 大 竞 争 力 更是 我 们 有 目共 睹 的 。
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是提 高整 个产业 竞争力和生存力的关键 , 阐述 了通过产 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发展 的举措 。

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体系构建: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赛迪顾问产业政策研究中心韩向宏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

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就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国产装备对国内市场的整体满足度不到60%,在重大装备领域更低,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精微加工设备(如半导体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的49%、日本的38%和德国的48.5%。

就装备的技术含量而言,我国目前只能算是第二方阵中的成员。

体系构建匮乏: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病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我国装备制造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1.2%,比日本等发达国家低4个百分点;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例不合理,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36,工业发达国家通常是1∶3。

2、创新人才缺乏情况突出。

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尤其缺乏重大装备和系统设计的带头人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3、政府对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一些企业只重视设备进口而忽视技术引进,或重视技术引进而忽视消化吸收,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4、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作为主力军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低水平复制制造能力还很普遍。

5、国内市场资源仍未能充分利用,用户支持装备国产化的氛围还未形成,自主创新产品推广使用难度较大。

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 0 9级 硕 士 研 究 生
收 稿 日期 :O 0 0 —3 21— 3 1
装备 制造 业 是 民经济 的基 础性 和战 略性 产业 , 创新 是产 业科 技进 步和 竞争 力 的基础 。 由于我 国是 发
展 中 国家 ,技 术进 口是改善 我 同装备 制造技术 业 水 平的重要来源。 然而 , 随着我 闰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 这种技术引进的模式在 同内存在明 弊端 建立装备制
作 者 简 介 : 勇 刚 ( 9 0 , , 北 天 门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 庆 4 0 4 ) 济 与 管理 学 院 管理 科 学 与 工 程 专 业 2 0 吴 1 8 一) 男 湖 重 重 007 经 0 8级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技 术创 新 ; 研 李春 燕 ( 9 5 , , 庆 丰 都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数 量 经 济 学专 业 1 8 一) 女 重 重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 1期 00 3
Ju a o hnqn n e i f ̄i c n eho g ( ̄a Si csE i n N .3 2 1 om' fC ogi U i tt o J g v :y s e eadT cnl yS i c ne di ) n o  ̄ l e t o o 1 00
二 、 备 制 造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的 内涵 装
杨 德林 、 宝 春认 为 , 陈 企业 自主创 新 是指 依 靠 自
身力量 独 A研 究开发 、 进行 技术 创新 的活 动 。傅家 骥 教 授早 在 19 9 8年 就指 出 , 自主创新 是企业 通过 自身
的努 力或联 合攻 关探 索技 术 的突破 , 并在 此基 础上 推 动 创新 的后续 环 节 , 成 技 术 的商 品化 , 完 获得 商 业利 润, 以达 到预 期 目标 的一种 创新 活动 。 刘风 朝等 指 出 ,

关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研究的综述

关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研究的综述
业的创新面临着威胁 ,要通过加大 R D投入 、提 高大学 & 教育水平 、重视员工再 教育 、鼓励 税制 改革和完 善 投资
确提 出的 “ 要大力发展装 备制造业 ” 。装备 制造业是为 国 民经 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 术装备 的企业 总称 ,它覆 盖 了
机械 、电子 、武器 弹药 制造业 中生 产投资类 产 品的全部 企业 ,它所 提供 的产 品包括 系统 、主机 、零部 件 、元器 件 和技 术服务。 ・

22 OO年) 》把 自主创新定义为 :自主创新 ,就是从增强
欧洲委员会 的集 体研究 显示 ,要从 大 学、企业 、政 .
府三个角度 ,通过 鼓励产学 研结合 、保 护企业 自主知识
国家创新能力 出发 ,加强 原始创新 、集 成创新 和引进 消
化吸收再创新。 自此 , 自主创 新的 内涵得到 了国家 的确 定。
22 关 于创新能 力的培育的研究 ,
套完整 的 自主创新 理论 体系。 目前应用最广 泛的是科
技部副部长 尚勇提 出的 自主创新 的三个 含义 ,即原 始性
创新 、集成创新 以及 引进技术 的消化吸 收和再创 新。并 且 2O O6年 《 国家中长期 科学 和技 术发展 规划纲要 (06 20
政策 等提高美 国制造业 的创 新能力 。JnY ue等人参 考 a ot i 美国乔治亚 州 的调查 结果 ,以纸浆 制 造业 为研 究 对象 ,
提出要在商 品和服务 上进行产 品创新 、在 运输 和技术 上 实施 流程创新 、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上进行组织创新 、 在销售技巧和分销渠道上进行市场创新。
自主创新是 在发展中 国家技 术创新 的背景下提 出的
概 念 。 国 内 最早 涉及 自主 创新 概 念 可 以追 溯 到 2 世 纪 9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限制、技术封锁不断加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难以掌握未来发展战略的主动权。

强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已成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本文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耦合度和关联度,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转化吸收能力的总耦合关联度较高,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作用非常显著。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depth and breadth of our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s technical limitations, technical embargo imposed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china rising, key,core technology dominated the situation i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focusing on improv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developing core technologies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seize the strategic high ground of competition, is an essential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enterpris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of coupling degrees and associate degrees, our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utput capac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upled with the total transforming absorption capacity of associate degrees higher, input capacity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s are significant.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耦合度;关联度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novation;coupling;associate degree中图分类号:tj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009-031 文献综述对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行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比较有典型性的有:黄鲁成,张红彩(2007)在分析技术创新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时,得出北京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存在对立性。

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

hansen(2000)运用1977--1987印度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企业内部研发、技术引进、资本品购买对于生产率的影响[2]。

jeffersonetal(2002)运用1997--1999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面板数据对r&d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对r&d支出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r&d强度低于外资和港澳台企业[3]。

philippeaghion(2005)等运用面板数据研究了美国产品市场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得出了它们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4]。

timothy adoption和 politieal troske(2005)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工厂中技术吸收和劳动力技能之间的关系,这是影响制造业创新的核心问题之一[5]。

王章豹,孙陈(2007)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角度,采用多指标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因子定权法等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排序分析[6]。

对装备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装备工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不一致性,也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是偏低的。

冯梅(2008)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技术进步和它的贡献率,实证分析了1996-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趋势,然后从定性的角度描述了技术进步路径、工业化模式以及制度变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7]。

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或创新效率的评价和度量上,而较少注意对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与国内现有实证研究不同,本文构建了以技术创新的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四个大指标16个小指标的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以2009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耦合度和关联度对创新产出—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转化吸收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从而挖掘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及瓶颈因素,了解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来源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日趋完善,度量的层次由单一的水平层面度量拓展到效率层面度量,度量的角度也从产出的角度拓展到投入的角度和保障、可持续角度的综合视角。

为了探究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构建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体系构建与说明如下:①创新资源的产出能力。

创新资源的产出能力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直接的创新收益和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生产领域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用以下指标来衡量: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

②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

创新资源的投入与配置决定着创新的规模和质量,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主要考核企业创新的投入程度。

本文选取以下四个指标来衡量: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开发新产品经费、新产品的开发项目数。

③技术创新的转化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技术创新的转化吸收能力是决定能否实现最终目的的关键环节。

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消化吸收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来衡量。

3 计量模型3.1 耦合度将关联系数按样本数求平均值可得到一个关联度矩阵γ,它反映了被分析系统内部对象之间耦合作用的错综关系。

关联度的计算公式为:γ■=■■ξ■(t)(n=1,2,…)其中,n是样本数,即为本文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指标数。

γ■表系统指标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当时0<γ■?燮0.35为低关联度,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弱,当0.35<γ■?燮0.65时为中等关联度,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中等,当0.65<γ■?燮0.85时为较高关联度,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较强;如果0.85<γ■?燮1,则两系统指标的相对变化几乎一致,它们间的耦合作用极强。

3.2 关联度在关联度矩阵基础上按行或列求γ■的平均值,可以得到一个分析序列组中某一指标与另一分析序列组的平均关联度:d■=■■γ■(i=1,2,…,m;j=1,2,…,l)d■=■■γ■(i=1,2,…,m;j=1,2,…,l)上述关联度可用来判断系统互相影响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为了从整体上分析系统耦合的协调程度,我们利用下式求解出分析系统的耦合度:c(t)=■■■ξ■(t)其中,c(t)是耦合度,m、l分别是相关分析序列组的指标数。

4 实证研究利用耦合度模型,我们以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以2009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之间进行耦合度和关联度评价分析,以此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保障能力、投入能力转化吸收能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并据此分析制约和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4.1 创新产出—投入能力的耦合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投入能力的总耦合关联度为0.672,表明它们之间的交互耦合效果较明显,二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具体来看,技术保障能力对专利申请数的耦合作用最强,达到0.722,其次是新产品产值与产品销售率,均为0.670,而与总资产贡献率的耦合度仅为0.634,相互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总的来说,表明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对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及产品销售率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4.2 创新产出—转化吸收能力的耦合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转化吸收能力的总耦合关联度高达为0.724,表明它们之间的交互耦合效果很明显,转化吸收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作用最强,因此,转化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具体来看,技术保障能力对新产品产值、产品销售率的耦合作用最强,达到0.744,而对专利申请数、总资产贡献率的耦合度依次为0.661、0.663,其影响作用相对较弱。

总的来看,技术创新的转化吸收能力对新产品产值及产品销售率均具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

5 基本结论5.1 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转化吸收能力的总耦合关联度高达为0.7248,它们之间的交互耦合效果很强,即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作用非常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