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中医妇科主要文献评述
妇科领域文献记载中医诊疗方法

妇科领域文献记载中医诊疗方法
在妇科领域,中医诊疗方法在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1. 《骨空论》和《腹中论》等古代医籍详细描述了妇科杂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包括“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石瘕”等。
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阐述了妇女妊娠、产后和杂病三篇,其中包括论二首、脉证三十一条、方三十一首,为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活血化瘀法是仲景用以治疗妇女因瘀血所致的月经不利、少腹胀满疼痛以及产后腹痛的主要方法。
仲景一再指出月经不利同时合并有少腹胀满疼痛的,则为血瘀证,同时由于血瘀而导致血不循经,表现为月经一月再见,故用活血化瘀之土瓜根散或抵当汤治疗则为经验之谈。
4. 对于产后腹痛,如先用行气和血无效者,必然为血瘀所致之腹痛,则应以活血化瘀之法治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中医古籍或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著名医家及代表著作: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疾育”为妇科病,《山海经》二、春秋战国奠基时期,扁鹊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但是称为“带下医”《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初步见解,最早记载胚胎发育,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张仲景《金贵要略方论》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癥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下和纳药的外治法。
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华佗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晋代王叔和《脉经》提出“居经”、“闭年”之说,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南齐褚橙《褚氏遗书》从摄生角度,提出晚婚与节育的主张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各期保健要点隋《诸病源候论》,是综合性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五、唐朝王焘《外台秘要》有关于妊娠、难产、产后、崩中、带下、前阴诸疾的论述,记载了若干堕胎段产的方法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昝殷《产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六、宋朝陈自明《妇科大全良方》,承前启后,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标志着中医妇科以形成七、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代表性著作:《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证治准绳·妇科》、《景岳全书·妇人规》、《邯郸遗稿》赵献可《医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肾的专著八、清代与民国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亟斋居士《达生篇》、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张山雷《绅士女科技要笺正》女性生殖器别称阴户,又名“四边”,系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最早见于《校注妇人良方》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见于《脉经》阴道、子门是女性内生殖器的一部分,子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中医妇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妇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妇科护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盆腔炎辨证施护体会.《医学信息》.2013年19期.金芳.[2].一种新型中医妇科熏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年28期.杨玉荣.王洪英.袁洪军.[3].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中国中医急症》.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孙津津.[4].《中医妇科护理学》临床带教教学方法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6年5期.岳炜.吴静欢.[5].时间管理在中医妇科专家预约门诊中的应用.《护理与康复》.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6期.裴金霞.冯莺.俞琦.任玲.[6].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中医药学刊》.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6年10期.岳炜.吴静欢.[7].妇科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6期.姜春丽.[8].浅析中医妇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年86期.杨冬梅.[9].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11期.毛翠英.[10].PBL教学法在中医妇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总结.《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9期.王颖.二、中医妇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作者:朱二苓.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1(学位年度)[2].理气通腑汤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苗利.中医妇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学位年度)[3]卵巢储备功能不全患者中医证型及发病因素相关性研究.作者:姜智熙.中医妇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学位年度)[4].热敏灸防治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作者:钟雪.中医妇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三、中医妇科护理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X线下输卵管导管扩通术的护理.孟茜.王秀针.连方.张建伟,2005全国中医妇科第五次学术研讨会[2]人工授精后早孕妇女的心态分析及护理启示.周晓星.孙晓霞.孟茜,2005全国中医妇科第五次学术研讨会[3]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孙锐.王虹,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4]输卵管性不孕中医治疗意义及护理.张桂花.覃雪.包晓武,2013第十三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5]消炎痛栓直肠给药术后镇痛的观察及护理.黄晶.刘丽.王荣.艾树彬.马俊华,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6]崩漏的辨证施护.刘丽秀.王婷婷,2011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7]妊娠恶阻的中医护理.黄晶.马俊华.艾树彬,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8]月经病中医预防法初探.雷磊.李慧芳,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9]针刺治疗妇科术后腑气不通的效果观察.郭雪芳,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10]中药"消霉灵"在妇科中的应用.何馨,20022003年全国中医护理工作经验学术交流会议。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中国医学博大精深,其中中医妇科学就是其组成部分之一,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妇科学发展至今,经过将近20年左右的历史发展变迁,中医妇科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临床科学。
中医妇科学的理论知识结构主要是由妇科的病理特征、治疗时出现的病发规律等组成,这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妇女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文章探讨研究了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前景,希望能对中医妇科的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标签:中医妇科学;渊源;发展从中医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医妇科学是非常具有医学特色的中医类临床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医妇科学也同样具备了强大的优势。
时代女性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殖的健康问题,加上国家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的政策,以至于妇女同胞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中医妇科学进行预防生殖方面的障碍和如何更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
当然妇女生殖保障事业得到如此快速地发展,这与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渊源及临床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相信如果没有中医妇科学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医妇科学不可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1.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渊源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历史悠久,这门科学的产生对中华民族的人丁兴旺及繁荣昌盛都做出过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医妇科学最早主要是在女性的生理解剖还有妇科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
中医妇科学最早是被运用在女性的生育方面。
大概在距今有3000年之久的殷商时期,那时的甲骨文卜辞中曾清楚地记载着当时女性的生育问题:《烈女传》中记载着周文王的母亲对太壬进行胎教,胎教要求孕妇必须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等等;《易经》中提到妇女不孕,女子三岁不孕的记录;《曲礼》中也记载了娶妻不娶同姓,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初步了解血缘亲近者结婚,对生育存在着不利因素,实际上具有现代优生学意义;《左传》记录下了三个难产病例;《史记》向人们讲述了扁鹊为带下医;淳于意保留的六例妇科病案等等[1]。
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中医妇科主要著作及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中医妇科主要著作及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中医妇科主要著作及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的知识点,详情如下:1.《经效产宝》又称《产宝》,为唐·昝殷所著。
成书于公元853年。
该书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
本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
书末续编,还收载了宋代一些产科名著的内容,从而更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对后世产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妇人大全良方》义名《妇人良方》、《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为宋·陈自明所著。
成书于1237年。
《校注妇人良方》,为明·薛己所校注《校注妇人良方》而成。
薛己对原书部分内容作了增删,还逐条附加了按语及治验。
本书论理精详,条目清晰,对经、孕、产、带等8门所属诸病,均先明生理、病理,后列诊断、治疗以及防护等,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和启发。
3.《邯郸遗稿》为明·赵献可所著。
约成书于1617年。
全书不分卷次。
先论妇女异于男子的生理特点,提出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命门之火是其主宰,继而对妇科常见病及妇科杂病加以论述。
本书重视脾肾,倡命门学说,认为妇科病与气血失调、中气虚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以命门水火的盛衰为主,治疗上以六味、八味丸为主滋水养火。
4.《景岳全书·妇人规》为明·张介宾所著。
成书于1624年。
《景岳全书》是张介宾总结前人及毕生经验,博采众说,于晚年编辑而成。
其学术观点“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是张介宾对人体阴阳状态的著名观点,强调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转化,“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
这些论述对妇科的影响颇深,治疗妇科疾病侧重滋补精血调经。
他认为“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历代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历代文献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历史悠久,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中。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产后被称为“坐月子”,是女性在分娩后的重要恢复期,这个期间需要特别的调养和保护。
因此,针灸在产后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历代文献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黄帝内经》对产后疾病的论述《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产后的内容。
其中《素问·调经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等多篇文章论述了产后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在《素问·调经论》中指出,肝为筋木之脏,其气主疏泄。
肝气不舒则会出现瘀血,这对产妇来说,很容易形成产后痈疮,疔疮等情况。
因此,可以通过针灸方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例如,《灵兰秘典论》中指出,产妇常常会出现乳少、血瘀、恶露不下等情况,可以通过灸法治疗。
二、明清时期的经典著作中的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内容明清时期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许多中医经典著作的投影期。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教材、医著涉及了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内容。
比如:《金匮要略》、《医宗金鉴》、《针灸甲乙经》等。
在《金匮要略》中有关于产后疾病的内容主要在《卷四十六腹胀门》和《卷五十三妇人》中。
其中,《腹胀门》中提到,产后饮食不当,恶露不下,或者下乳过多,容易导致血虚,可采用血府逐瘀法穴位疏通,以调和气血,促进恶露排出。
《妇人》中则总结了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特点和方法,其中也有针对产后疾病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宗金鉴》也总结了许多治疗产后疾病的方法,以及对应的穴位。
例如,《卷九十六产科三》中提到了“产后头痛肩背痛”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求取疗效。
《针灸甲乙经》中也指出了产妇出现偏瘫、口眼歪斜等症状可采用针灸治疗。
三、近代医学文献对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研究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针灸治疗产后疾病进行了研究。
妇科中医典籍

妇科中医典籍一、妇科中医典籍的重要性妇科中医典籍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存在啊。
咱就说女性的身体吧,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各种生理变化复杂得很呢。
而这些妇科中医典籍就像是一本本宝藏之书,里面藏着好多好多关于女性健康的秘密。
在古代,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医疗技术,全靠这些中医们不断地摸索、总结。
这些典籍里记载了各种各样妇科病症的治疗方法。
比如说痛经,这可是好多女孩子的噩梦。
在典籍里可能就有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穴位等方法来缓解痛经的记载。
还有像产后的调理,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们身体虚弱,怎么通过中药膳食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这些在典籍里也有提及。
二、著名的妇科中医典籍1. 傅青主女科这可是妇科典籍里的经典之作啊。
傅青主那可是相当有名的医学家。
这部典籍对妇科疾病的论治特别系统。
里面把各种病症分得可细致了,像月经病就有好多种不同的类型,什么月经量少、月经量多、月经提前、月经推迟之类的,针对每一种情况都有对应的方剂。
比如说它里面的完带汤,对于治疗白带异常就很有效果呢。
而且这些方剂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2. 妇人大全良方这部书的内容超级丰富。
它涵盖了妇产科的各个方面,从受孕到生产,再到产后的各种问题。
它不仅仅是给出了治疗的方法,还对一些病症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像有的女性容易流产,书中就会从身体的气血、脏腑等方面去分析原因,然后再给出相应的调养建议。
它就像是一个妇科的百科全书,为古代的医者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参考。
三、如何学习妇科中医典籍学习这些典籍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首先呢,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这些概念得搞清楚。
不然看那些方剂的时候就会一头雾水。
然后呢,要多读多记。
这些典籍里的文字有时候比较古奥,所以要反复地研读,把那些方剂、病症的描述都记在心里。
还可以结合现代的一些中医研究成果来学习,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智慧。
比如说现代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对妇科疾病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角度去重新审视典籍里的方剂。
中医妇科医术渊源范文

中医妇科医术渊源范文1.引言中医妇科医术渊源范文1.1 概述中医妇科医术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妇女健康管理和治疗妇科疾病。
中医妇科医术起源于古代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传承,中医妇科医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保障妇女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妇科医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
中医妇科医术注重阴阳调理,主张“调经行气”,通过调整女性生理周期和恢复内外阴、子宫、乳房等器官的功能,整体调理女性身体,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
中医妇科医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如妇女脉象学说、经络理论、温病学说等,深受妇女患者的喜爱和信任。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妇科医术不断发展和进步。
古代的中医妇科医生通过丰富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很多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药和针灸疗法。
随着历代的发展,中医妇科医术不断吸收其他医学流派的优点,融合了内、外、儿、妇、皮肤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形成了更加完善和综合的理论体系。
现代的中医妇科医术不仅包括传统的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还引入了现代医学的检查技术,如超声波和血液检验等,为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之,中医妇科医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承载了千年来医者仁心和智慧的结晶。
中医妇科医术的渊源丰富而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妇科医术对于妇女健康的保护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
全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中医妇科医术的渊源和发展,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医妇科医术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百年中医妇科文献内容,主要见于一些妇科专著、论文及综合性医籍中。
笔者在编写《中医文献学。
民国至现代的中医妇科文献》中,经查考大量资料后,初步统计:近百年中医妇科著作有240余部,其中民国时期(1912~1949年)60余部,现代(截至1999年)约180余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约4000余篇(包括中西医结合)。
本着从理论价值和临床实用的角度出发,笔者对近百年中医妇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研究,但难免有不足之处,恳望同道指正。
1民国时期中医妇科文献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发展滞缓,有影响的专著不多,较有造诣和代表性的当数张山雷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其他如严鸿志所辑《女科精华》、《女科证治约旨》和《女科医案选粹》,恽铁樵的《妇科大略》,时逸人编著的《中国妇科病学》,杨志一所著的《妇科经验良方》等及张锡纯的综合性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资参考。
现将此期有影响的妇科文献研究如下:1.1《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专论妇科,提倡养肝肾、行气血《女科辑要》,为清代沈又彭(字尧封)选集诸家妇科医论,参合己见编辑而成,后经徐政杰补注,王孟英加按刊出。
张山雷喜其选论简要,"寥寥数十页,精当处勘透隐微,切中肯綮,多发前人所未发",王孟英所加按语,"更能刻进一层,洞见症结",因而详加笺正,用作授课教本。
但张氏的笺正,并非单纯对原文的阐释,而是多加驳辨,借题发挥,阐述他自己的学术思想。
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注释及引申其义,故曰笺正。
全书分上卷31节,论经病、带下、求子、胎前诸病等;下卷51节,论临产、产后诸病及妇人各种杂证。
逐条阐释,或为驳正,反复剖析,不厌其详。
强调辨证论治,反对固执不变。
学术上主张"妇女以血言","血虚者,即是肝肾阴液之虚"。
提倡滋肝肾,补气血。
补气注重行气,补血强调滋阴的治疗学思想。
例如:书中"经后腹痛,气血俱虚,宜八珍汤"条下,笺正曰:"经后腹痛,谓为气血俱虚,似矣。
然所谓血虚者,即是肝肾阴液之虚,岂四物汤方所能了事。
且阴虚于下者不宜升,川芎尚须慎用。
但借以行气中之滞,少许佐使......若谓腹痛是气虚,则大气壅滞而不利,所以结痛,宜用香附、乌药、青皮、大腹之类,使之流动吹嘘,对助运化。
"其认为一贯煎方"对女科血枯者,尤其针对"。
又如:"月事不来"条下,笺正曰:"血不足而月事不至......是血少而肝络不疏,宜滋养肝肾真阴,兼之宣络以疏达气滞。
"张氏对于方药的使用,具有独到的见解。
如治妇女血证,医家多用胶艾汤、奇效四物汤,但因该二方皆有当归,在血崩奇效四物汤条下,笺正指出:"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流动之品,助其遄行,未尝非活血益血之良药,惟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动,实为大禁。
"反对世俗谓"当归补血,归其所归"之空谈。
由此可见,张氏学术深湛,观事缜密,所作笺正独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书成于1922年,初版首行及书口题作"女科学讲义"。
1.2《医学衷中参西录》内设妇科,重视理脾胃、行气血此书虽非妇科专著,却内设"妇女科"和"女科方",记载许多有价值的女科资料。
虽论述病证不多,但理论和遣方用药都很有特色。
学术上重视调理脾胃,理气行气和活血化瘀。
妇科临床常用名方"安冲汤"、"固冲汤"、"温中汤"、"寿胎丸"等即出自该书。
如治室女闭经,用山药粥送服水蛭,扶正抑邪并举;治血瘀气滞之月经不调及不孕等,善用三棱、莪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例如在理冲汤条下指出:"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
......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
愚精心考验多年,......若论耗散气血,香附尤甚于三棱、莪术。
若论消磨症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
"可见其用药颇有经验和新意。
2现代中妇科文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事业的繁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妇科文献大量涌现。
一方面,各地名老中医的妇科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得到总结,出版了妇科理论和临床专著专集;另一方面,对历代妇科文献整理研究、编著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的中医妇科学教材及公开发表大量的妇科学术论文,为中医妇科学的继承与发扬开创了新的局面。
此期中医妇科文献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名老中医的专著专集,例如钱伯煊的《女科证治》和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整理的《钱伯煊妇科医案》,朱南孙等整理的《朱小南妇科经验选》,北京中医医院等整理的《刘奉五妇科经验》,广州中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编的《罗元恺医著选》和罗颂平等整理的《罗元恺女科述要》,哈荔田的《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班秀文的《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等。
这类著作约有10余家,20余种,主要总结个人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如钱伯煊之善用古方化裁,朱小南之重视理肝,刘奉五之治肝八法,罗元恺之善调脾肾,哈荔田对气分药之运用,裘笑梅中西结合,调理脾肾,班秀文灵活运用经方等,均具特色,各有千秋,为现代中医妇科之精华。
此外,还有一些荟萃性的著作,如吴大真等主编的《现代名中医妇科绝技》等。
二是临床实用性著作及教材类著作,这类文献数量较多,内容大多融汇古今,兼采各家,并结合一些现代医学知识,例如各版《中医妇科学》统编教材,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妇科临床手册》,陆德铭主编的《实用中医乳房病学》等。
还有一些妇科治方的汇编,如胡国华等编的《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等。
三是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注、汇编、研究类著作,例如何时希的《女科三书评按》和《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黄绳武的《傅青主女科评注》,牛兵占主编的《中医妇科名著集成》等。
四是众多的妇科专题论文,此类文献丰富,涉及的范围有:中医妇科的现状概况、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妇科经病、崩漏、带下、不孕、杂病、临床经验、方药运用、医案医话、教育书评等。
限于篇幅,笔者仅从这四类文献中摘取有代表性的简介如下:2.1《女科三书评按》和《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旁征博引,资料珍贵《女科三书评按》是何时希对唐.昝殷《经效产宝》,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和清.萧赓六《女科经论》三部妇产科古籍的评按。
何氏评按特点有三:一是何氏熟谙医理,精于内科,认为妇科许多疾患医理同于内科,故每借鉴内科来开扩妇科思路;二是何氏评按中对方剂的配伍组合有很多精深的理解;三是何氏长于文献考证(曾著《女科书籍解题》、《存佚女科书目录》等),对评按的三部医籍及书中涉及部分文献所作考略,多详实有据。
总而言之,何氏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对原著内容既有阐释赞赏,也有驳难批评,旁征博引,自成一家之说。
《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是何时希从20余种文献中辑佚的7种妇科文献,加上23种其他医书的零星佚文,合编为《女科医书佚文丛钞》,计作8种。
作者在每种书前均撰有对该书的考略,书中时有按语,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检阅。
本书所辑8种医书,自隋、唐、宋以迄明清,大多在国内已经散佚不全,或残缺不全。
其中隋人《产经》,唐.张杰《子母秘录》,杨归厚《产乳集验方》,宋人《产书》和杨康侯《万全护命方》均为失传已久的妇科著作,《产育保庆集》和《便产须知》则仅有残本或内容不完整的辑佚本,故本书所辑资料甚为珍贵,对祖国医学失传珍本的保存,起了较大的作用。
辑录之书,较有价值。
2.2《中医妇科临床手册》酌采古今,切合实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介绍妇科基础理论和证治概要,各论介绍月经、带下、胎前、产后、肿瘤、计划生育等妇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以中医病证名为主,也结合一些必要的现代医学病名,如"子宫内膜移位"、"滴虫性阴道炎"等。
参加本书编写的沈仲理、朱南孙、庞泮池、王大增等均为上海中医妇科名医,故书中汇聚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又酌采古今名著、名家及民间的经验效方,切合临床实用。
2.3《中医妇科名著集成》汇集整理,概括全貌本书为《历代中医名著文库》之一,上自唐代成书刊行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始,下迄清末之《女科秘诀大全》,共收录历代有代表性且有重要学术和文献价值的妇科专著20余种,计有《经效产宝》、《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万氏妇人科》、《宋氏妇科秘书》、《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女科正宗》、《女科经纶》、《达生编》、《产宝》、《妇科玉尺》、《胎产秘书》、《胎产新书》、《产孕集》、《竹林寺女科秘方》、《女科要旨》、《沈氏女科辑要》、《胎产指南》和《女科秘诀大全》。
该著撰有前言,略论中医妇科发展简史。
每书前有点校说明,记叙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提要、版本流传及点校方法等,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简要学术评价。
书后附有"未收名著提要",如《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女科证治准绳》、《妇人规》、《胎产心法》、《妇科心法要诀》、《女科切要》共8种,可引导读者了解和利用更多的妇科古籍。
本书兼综各家,以采摭汇编为主要特点,溯本求源,纲举目张。
阅读该书,可概览历代妇科主要名著,为学习妇科古籍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故此书为集妇科学之大成之作,起到了全面整理妇科学说的作用,是一本优秀的妇科文献汇编。
2.4妇科专题论文,体现成果,反映进展学术论文是现代中医妇科文献一个重要的部分。
从研究角度而言,一是古医籍及老中医经验的研究;二是临床研究;三是实验研究。
例如陆文彬整理了《女科要旨》学术经验,归结为调经重脾胃,妊娠主安胎,产后法仲景的理论观点及用药特点。
罗元恺和张琪对《内经》、《金匮要略》妇产科内容及临床应用分别作了阐释。
马大正还整理总结了张从正对经带胎产的临诊特色。
临床对妇科疾病每有研究及进展。
例如宫颈癌方面,丁希海等自拟内服血蛊回生汤,外敷阿魏化积膏治疗中晚期宫颈癌34例,治愈(细胞学检查3次阴性,存活5年以上者)24例,占70.6%,总有效率94.1%。
科研方面,例如模拟清代名医傅山妇科诊疗系统研制成功;孙宁铨等观察痛经散治疗前后血浆等标本中PGF2a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从近百年中医妇科文献的研究来看,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医妇科发展滞缓,有影响的专著较少,其中以张山雷氏专论妇科较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妇科专著从数量和质量上皆较近代丰富充实,学术观点各异,理论体系新颖,临床经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