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

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谈谈十四行诗十四行诗〔Sonnet又译作商籁〕首创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
提到十四行诗,人们就要推崇意大利的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FrancecoPetrarca1304—1374〕。
他的《歌集》包括三百多首诗,大多是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
他运用十四行诗的诗体写了少量政治题材的抒情短诗,谴责君主们争权夺利,制造内战,呼吁意大利的和平和统一,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
但大量的十四行诗却是抒发爱情之作。
我们看到,他的诗使人们对天神的爱降格到对凡人的爱,使天堂的生活转变到人世间,充满了早期人文主义的精神。
这种直抒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现世生活的诗歌使诗的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欧洲抒情诗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使诗歌发出耀眼的光辉。
彼特拉克少年时代旅居法国南部普洛温斯多年。
当时普洛温斯在政治上是独立的,民间文艺活动频繁,文化兴盛。
关于普洛温斯的民族文学,马恩曾有极高的评价:“……它的诗当时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
”(注1)彼特拉克深受普洛温斯骑士抒情诗歌的熏陶,吸收了其民间文学的传统。
普洛温斯诗人又叫行吟诗人,其诗歌内容常有歌颂爱情和荣誉的篇什,富有冒险游侠精神。
流传最广泛的是其“破晓歌”,描写骑士和贵妇人破晓时的惜别之情。
它揭露了虚伪的封建婚姻关系,故不无反封建的意义。
但在十三世纪初,这些普洛温斯的行吟诗人被教皇斥为“异端”,加之北方的英国和法国的贵族又常欺压他们,他们因之逃亡国外。
一些到达意大利的诗人把抒情诗的传统带来,这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彼特拉克继承了普洛温斯世俗诗歌的传统,讴歌对爱情的真挚浓烈和忠贞不二,描写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幸福的追求,克服了以往宗教劝喻诗的抽象隐晦和梦幻虚构的因素,充满了对现世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十四行诗体语句整齐,短小精悍,在欧洲各国沿用至今,成为数百年来历久不衰的诗体。
以英国而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诗人汤姆斯·魏阿特〔SirThomaWyatt1503—1542〕就是第一个用英语创作十四行诗的。
中文十四行诗

中文十四行诗摘要:一、引言二、十四行诗的起源与发展三、十四行诗的特点与分类四、十四行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与地位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十四行诗是一种源于欧洲的诗歌形式,自传入我国后,逐渐在我国文学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对十四行诗的起源、特点、分类以及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进行探讨。
二、十四行诗的起源与发展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于13 世纪开始出现。
其雏形为彼得拉克的“彼得拉克体”,每句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四个音节。
后来,这种形式传到英国,出现了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体”,每句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四个音节。
这一形式传入我国后,十四行诗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
三、十四行诗的特点与分类1.特点:(1)形式上,十四行诗通常由十四行五句组成,每句五个音节,共计四十个音节。
(2)内容上,十四行诗主题丰富,既有对爱情、自然、人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3)语言上,十四行诗讲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
2.分类:(1)根据韵脚,可分为押韵式和交韵式。
(2)根据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四、十四行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与地位自十四行诗传入我国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涉猎这一文学形式。
如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等,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化,还为中国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五、结语十四行诗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形式,传入我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十四行诗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谈十四行诗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熟运用,凸显 了 其 非 凡 的 才 华。 今 天,以 冯 至 《十 四 行 集》中
十四行诗的形式和音韵为例,浅谈十 四 行 诗 对 冯 至 诗 歌 创 作
的影响,有助 于 认 识 长 期 来 被 “边 缘 化 ”的 诗 人 冯 至 及 其 作
品,也有助于感受西方文学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
一、西风东渐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的十四行诗体。但十四行诗有严格 的 格 律,我 又 担 心 削 足 适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履,妨碍抒写的自由。正好里尔克《给 奥 尔 弗 斯 的 十 四 行 诗》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
给代树立了榜样。”[10]7 《十四行集》有二十 七 首 十 四 行 诗。 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12]27
[
2]
31
在思想内容上,它 一 改 诗 人 早 期 “狭 窄 的 感 情,个 人
的哀愁” 的情调,而 是 “看 出 抗 战 时 期 一 个 知 识 分 子 怎 样
[
3]
1
对待外界的事物,对待自己钦佩的 人 物,对 自 然 界、生 物 的 感
觉。”
[
4]
249-250
在艺术上,冯 至 对 十 四 行 诗 这 种 西 方 律 诗 的 娴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里尔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诗人 越 来 越 钟 情 于 里 尔 克。 留 德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期间,冯至翻译 了 很 多 里 尔 克 的 作 品。 回 国 后 一 段 时 期,冯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至仍 然 是 介 绍 和 翻 译 里 尔 克,
1936 年 诗 人 作 悼 念 文 章 《里 尔
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 格 律。 而 是 在 里 尔 克 的 影 响 下 采 用
中文十四行诗

中文十四行诗摘要:一、概述中文十四行诗的起源与发展二、分析中文十四行诗的特点与魅力三、探讨创作中文十四行诗的技巧与方法四、总结中文十四行诗的价值与影响正文:中文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形式。
它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来传入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形式。
中文十四行诗在保留原有西方十四行诗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文十四行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严谨:与西方十四行诗一样,中文十四行诗也有固定的诗行数和押韵规律。
通常分为三个小节,每个小节四句,共计十二句。
最后两句为押韵句,用以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情感。
2.音韵优美:中文十四行诗注重音韵的搭配与变化,通过音韵的和谐与抑扬顿挫,营造出优美的诗意氛围。
3.语言精炼:中文十四行诗要求用词精准,表达深刻,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丰富的内涵。
4.意象生动:中文十四行诗善于运用具象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观念具象化,使诗歌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要创作出优秀的中文十四行诗,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技巧:1.把握主题:在创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题,以便更好地组织诗篇结构和表达思想情感。
2.善用修辞: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3.注重情感抒发:中文十四行诗强调情感的表达,要在诗篇中注入真挚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4.掌握韵律:遵循中文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使诗歌韵律优美,和谐统一。
中文十四行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丰富了我国的诗歌文化,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中文十四行诗,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发掘这种诗歌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总之,中文十四行诗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诗歌形式,它既保留了西方十四行诗的严谨结构,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优美韵律。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十四行集》深受许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下面我将就《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十四行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冯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行与行之间紧密连接,呈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声情并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其次,《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
冯至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细腻而深入的文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冯至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词句精炼而富有音韵感。
他又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他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凝结成短小精悍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最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上。
冯至将西方诗歌的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象征等,使得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他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致力于诗歌的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得《十四行集》呈现出独特而前卫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十四行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等方面。
它不仅是冯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十四行集》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冯至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十四行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创作

十四行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创作近代中国十四行诗的传播与创作,凸显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融合,更蕴含着中国近代文学的探索历程。
典籍中的足音十四行诗又称“斯宾塞体”,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由诗人斯宾塞发掘和繁荣。
其结构为每个诗节由10个韵脚相同的音节组成,前两行称为联句,后十二行称为四重句。
而其韵式则有较高的要求,结构多种多样但各自相对独立,一般不按照任何次序进行排列。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十四行诗构思基于绝句与律诗,这两者一般都是由五言或七言组成,而明清以前则较多采用七言。
所以十四行诗虽然外来结构,但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也有基础,与古典绝句相近,与现代诗形可以兼容。
十九世纪末,中国近代文学开始洋泾浜,西方文学成为中国文人探索的尤其是诗歌领域中的重要文化资源。
十四行诗在当时的欧美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自然成为了中国近代新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介与创作并行十四行诗最初进入中国是通过翻译传入,近代最早介绍十四行诗的是康有为,1898年康有为译有名的十四行诗集,做了一个全译本的介绍,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其后国人陆续翻译了银时代、浮士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作家的作品,补充着中国文人的想象力。
在翻译的同时,中国文人还不断尝试着自己的创作。
郁达夫、丁玲、张岱年、龚自珍等都尝试着创作十四行诗,即使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也曾写过十四行诗。
不难看出,十四行诗已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其既有译介之功,也独具创造之能。
纷扰与理性早期,中国文人对于十四行诗的评价有些分歧。
而这也导致了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创作大致经历了明显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本土十四行诗派的开始阶段。
由于这个阶段诗人们对样式与形式的模仿过度,以至于十四行诗的文学品质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各种规矩的遵循让人们的写作自由受到了限制,因此对十四行诗的评价存在了争议。
而在这时,董作宾《国士无双》中所代表的绝世人物在中国文坛上颇受关注,他的十四行诗便成为了当时的代表之一。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一、冯至十四行诗的定义和起源1.1 什么是冯至十四行诗冯至十四行诗,简称冯至诗,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创造的一种诗体形式。
这种诗体借鉴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则与特点。
1.2 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文学界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诗人冯至开始尝试写作十四行诗。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作,冯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十四行诗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十四行诗之父。
二、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和形式要素2.1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冯至十四行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纯粹的艺术性:冯至十四行诗以艺术性为首要追求,注重诗歌的美感和音韵的优美,追求诗歌的审美价值。
•短小精炼:每首冯至十四行诗仅有14行,字数有限,因此要求诗人能够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定型结构:冯至十四行诗采用了莎士比亚诗体的结构,其中前两行为双韵,后两行为交叉韵,依此类推,最后两行为回韵。
•主题多样: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表达。
2.2 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包括:•行数:每首诗共14行,按照特定的押韵方式排列。
•韵律:冯至十四行诗遵循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律,前两行和后两行的韵脚相同,依此类推。
•篇幅:每行字数不固定,整体篇幅相对较短。
三、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3.1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创作冯至十四行诗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押韵技巧:要注意诗句中的押韵安排,将诗句组织成符合要求的韵脚形式。
•行与行之间的衔接:要注意每一行与前后行之间的衔接,使整体诗句流畅自然。
•简洁凝练的表达:由于字数有限,要求诗人能够用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选题与主题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使诗歌更具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2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方法创作冯至十四行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灵感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用心感受,然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触。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兼谈冯至《十四行集》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兼谈冯至《十四行集》
王子英
【期刊名称】《教育探索》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王子英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3
【相关文献】
1.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J], 田源
2.谈十四行诗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J], 孙雪;
3.谈十四行诗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J], 孙雪
4.德国文化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兼评《冯至评传》 [J], 李羚瑞;
5.房间、原野与路——论冯至十四行诗中的空间意象 [J], 张潇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
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
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
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
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
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
“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
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
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
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
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
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
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
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
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
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他的《十四行集》中依稀有着里尔克的影子。
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初版),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
《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和《有多少面容,多少语声》等诗作,在自我承担和生命的互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力,有着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我们来到郊外》、《几只出生的小狗》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惊醒和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他虽然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却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
这表明了中国现代诗人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吸纳外来艺术营养的能力,都已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罗伯特·培恩在《白马集》中说:“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
”
二、《十四行集》中的哲学思考
喜欢思考的诗人喜欢以哲理入诗,因为它不但能动之以情,还能晓之以理,给人以最愉快的审美感知方式。
文学艺术是哲学思想传达的合适的载体。
而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形式。
它既能赋予哲学以具体的形象,又可以“防止诗陷入纯感情的稚气里”(艾青《诗论》),使我们在想象中经验我们没有或者不能直接经验的东西。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诗歌与哲学是近邻。
”哲学需要诗魂去除其涩味,诗需有哲学的舍利子始能“意永”。
大哲学家,尤其是东方的哲学家,无不是本质上的诗人;而大诗人,尤其是以“意境”见长的中国诗人,都深得哲学的精髓。
诗人冯至将哲理入诗,除了受很深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外,还受个人接纳的外来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引入里尔克沉思诗风,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思传统。
冯至在战争阴影和残酷的黑暗笼罩人生,坚守与堕落、生与死的考验随时撞击着人们心灵的时代气氛中,表现了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合,体合为一”的精神。
这便是东方式的契合,即心灵状态与自然契合的中国现代十四行诗初探。
冯至对里尔克的接受,也同样有这样东方式的契合精神的渗透。
冯至十四行诗中与万物契合的境界,既是对里尔克观照万物存在的方式的创造性吸收,同时又汇入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
首先是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生存与死亡问题最为关注的除了鲁迅,就是冯至了。
而且像鲁迅一样,冯至同样是从死亡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生命,来反顾人生意义的。
所不同的是冯至比鲁迅更为乐观。
冯至强烈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界限,但是这种对生命的有限性的自觉认识,并没有使他产生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态度;相反,在他看来,“ 界限,是一个很可爱的名词,由此我们才能感到自由的意义”。
正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冯至把死亡看做是生命的辉煌完成,因而主张人应以“融容”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以饱满的热情倾注于现存的努力,以便领受生命这最完美的时刻——“在历史上有多少圣贤在临死时就这样完成他们生命里最完美的时刻”。
《十四行集》第二首《为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为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能让它化做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颗颗//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做一脉的青山默默。
”[2]
显然,在这里死亡被纳入生命之中,成为生命中最辉煌的完成:“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化作一脉青山默默。
”诗人向我们表明,他要反思自我,在时代演变中脱落一切可以脱落的东西,承担起现实赋予他作为一个诗人和艺术家的责任——探索存在、感受生命与死亡的奥秘。
无疑,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死亡是既定的,是生命向另外一个超验世界挺进的界限。
冯至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他主张把死亡纳入到人的现存之中,即根据不确定的但已知的死亡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三、中国式十四行诗的音律审美原则
诗论家通常把《十四行集》中的最后一首看做是冯至的诗歌艺术宣言:“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十四行集》之所以采取十四行的方式,冯至说:“我采用了十四行体,并没有想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然是为了自己的方便。
我用这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
正如李广田在论《十四行集》时所说的,‘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正宜于表现我所要表现的事物;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适当的安排。
”[3]冯至的美学原则是“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
他说:“我最不喜欢有一种诗为了凑字数、凑行数、凑押韵,把诗写得呆板没有生气,或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让人读了,喘不过气来。
”“我写十四行,并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
”[3]采用“变体”造成一种特殊的音律节奏,使冯至的十四行讲究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其节拍灵活多变,语调自然流畅,创建了一种精练清新的诗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