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优秀教案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 优秀教案

课题: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课型:新授课 是否进行多媒体教学:是 授课时数:1课时 学具:数学书、铅笔、橡皮、直尺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分为三个课时,“课桌有多长〞为第二课时,这局部内容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使的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学生以前可能见过别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什么关系以及如何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等,缺乏明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 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为单 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 力及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平安教育主要内容: 教学主要过程: 〔提前两分钟整纪律:学具准备,静息等待上课铃。〕 一、创设情境:

师:〔课前板书:“厘米〞的认识,值日生上课。〕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都拥有一张自己的课桌,我们每天都坐在我们的课桌前学习,那你们想知道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吗?我们的老朋友淘气和笑笑和你们一样,也很好奇他们课桌的长度,于是有一天放学他们就约着一起来测量了一下他们课桌的长度。〔PPT展示书上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统一长度单位: 师:笑笑的测量结果是:课桌有6拃长,淘气的测量结果是:课桌有4支铅笔长。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测量的明明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出选择的工具不同即可。〕 师: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了,淘气和笑笑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当然测量结果就不一样啦。反过来,要使我们的测量结果一致,我们就得统一测量工具。 那同学们知道,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吗? 生:尺。 2.认识尺子: 师:没错,尺,尺子的种类有很多,不仅有你们手里的这种学生用尺,还有很多其他类型。〔PPT展示尺子的不同种类〕 〔1〕认识刻度线、“0刻度〞: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刘老师带来的这把尺子,说一说,你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PPT展示直尺,板书:认识尺子。〕 生: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数字0,1,2,3 (10) 师:真棒~你观察到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里刘老师要考考大家了,0以前我们就认识了,那请你想一想,这个0在尺子上有什么用呢? 生:表示起点。 师:非常好,这个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尺子上它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0刻度〞。〔板书:0刻度〕那除了这些数字,你还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很多短的线,还有一些长一点的线; 师:很会观察嘛,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板书:刻度线〕,有数字对

二年级数学教案 课桌有多长(全国一等奖)

教学设计 课题:《课桌有多长》年级: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单位:灵川县定江镇法源小学参赛者:秦丽云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定江镇法源小学秦丽云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教具:PPT课件,,彩条纸、文具,直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学校新买了一批课桌,想不想知道这些课桌的长度啊 (学生回答)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桌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 1、看图估量课桌有多长 2、观察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1厘米。 4、说一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认识、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学习使用尺子测量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这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和体验1厘米的实际意义,让其对1厘米有个初步的感知,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5、动手测量彩条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彩条,自主探讨测量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智勇大冲关,巩固练习 1、第一关:火眼金睛 看一看,说一说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快速读出测量刻度,引导学生说出“一端对准O刻度,另一 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第二关:小小操作家 动手量一量 3、第三关:我是画画家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4、第四关:观察小能人 观察图片,判断正误。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的形式探讨并巩固测量的具体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5、“断尺” 6、测量课桌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六安市人民路小学东校张德利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此外,教材在“练一练”中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 学情分析: 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

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准备:1厘米的小棒,图钉,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一起来猜猜看吧。课件出示(我有一个好朋友,每个教室都会有,书包吃在肚子里,不会说话不会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课桌有多长的问题。 要想知道课桌有多长,我们得知道课桌的长在哪里?摸一摸,(课件出示)红线经过的地方就是课桌的长。 师:请同学们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测量方法,用桌子上的工具来测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课桌有多长》教案

《课桌有多长》教案 《课桌有多长》教案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

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9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优秀教案

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学情分析: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所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谜语 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 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谜底:课桌 师:是的,谜底就是我们的课桌,课桌呀,使我们学习的好伙伴,那它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怎么知道它有多长呢? 生1:用尺子量一量。 生2:用书量一量。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方法。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想知道课桌有多长,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情境引入课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学习新知 1.出示PPT(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图),学生观察图,讨论交流。 师:他们分别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生:笑笑用手拃,淘气用铅笔 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笑笑是将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两端的长度我们称为1拃,淘气是用铅笔测量的。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测量的结果。笑笑测得是6拃长,淘气测得是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2课桌有多长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2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地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分析原因: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有的用书测量,有的用笔测量,还有的用手测量,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那该怎样测量呢,我们来听听智慧爷爷怎么说吧!适时用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2认识测量工具和厘米。 (1)介绍尺子。 测量物体的长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简单介绍各种尺子的名称、用途),我们手中拿的是直尺,课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2)认识直尺。 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完整介绍:直尺上标有许多刻度线,0表示开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小结: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写作cm。 (3)认识1厘米。 师:从刻度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能比划1厘米的长度吗?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宽约1厘米,图钉长约1厘米。 师:在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 生:从1到2,从5到6…… 小结:直尺上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到8之间呢? 猜一猜,从数字2到5之间,6到8之间,0到6之间分别是多少厘米? 同桌互相说一说。 比一比,4厘米有多长?5厘米有多长? 3量铅笔。 (1)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写字的铅笔有多长,量完后请一学生上台展示,大家教师出示尺子,学生观察汇报,发现尺子的特点。 仔细观察,发现并感受1 cm的实际长度。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测量的方法。 动手操作,画一画。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 师大版 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并理解厘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2. 能够实际测量并比较物体的长度、宽度及高度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的概念及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测量并比较物体的长度、宽度及高度等。 教学准备: 1. 教材:《课桌有多长》(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册。 2. 教具:量尺、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橡皮。 3. 视觉资料:PPT、图表等。 教学步骤: 一、热身和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长度的概念及大、小比较等。 2. 通过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如果我们想要量出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二、讲解与引导(25分钟)

1. 通过教材《课桌有多长》中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直观地展 示厘米的概念及大小关系,并比较厘米与其他单位(如米、分米、 毫米等)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物展示(如采用教具量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测,并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为什么我们用量尺从0开始数?用量尺测长度的时候,要凑到哪里算?为什么要减少低头、斜看的情况等)。 3. 通过问题和例子,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并提高他 们的应用能力(如度量体温、衣物大小等)。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 1. 通过PPT等视觉资料,展示一些需要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 等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题方法,并结合实物展示来检 验所得结论。 2.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利用量尺测量教室内某些物体(如课桌、椅子等)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并以图表形式展示测量结果和计 算方法,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 通过反思讲解过程,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和体会并分享课堂体验。 教学方式: 1. 讲解引导:采用直观呈现和语言解说的方式,结合实例进行 讲解和引导。 2. 个人自学: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主动思考和探究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 教学评价: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理解“长度”的概念,能够用毫米、厘米对物品进行测量。 2. 能够根据实例理解低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 3. 能够掌握“用长度单位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能够识别毫米、厘米并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毫米、厘米等 长度单位,根据实例进行测量。 2. 学生在测量长度时需要注意精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毫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 2. 学生掌握精确测量长度的方法,避免出现疏漏。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课桌有多长》这个故事中的数学知识点。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了解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钢笔、圆珠笔、书等让学生猜测它 们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想一想如何才能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

第二步:讲授 1. 老师讲授“用长度单位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和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等。 2.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观察教室的物品,并学习如何用毫米或厘米来测量物品的长度。 3. 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精度、单位等。 第三步:练习 教师将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尝试测量,然后与同桌分享结果,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第四步:总结 教师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让学生理解“长度”这个概念、记住不同的长度单位及其使用方法。 第五步:作业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写出物品的名称和用毫米或厘米测量后的长度,并带回班级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和长度单位,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数学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1)

课桌有多长 北师大数学二上第六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小棒、记录单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小棒、彩色荧光笔一只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课桌工厂的叔叔请我们测量课桌有多长,我们的课堂来了三位好朋友,小鹿、小狗、小蜗牛,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测量的吗? 出示PPT课件。(小鹿说) 生1:小鹿说课桌是我的身体那么长。 生2:小狗说课桌是我的两个身体那么长。 生3:小蜗牛说课桌是我的4个身体那么长。 师:工人叔叔应该相信谁呢?同样是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相同呢? 生:用他们身体的长度去测,因为身体长度不相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工人叔叔准确的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 生1:用统一的工具,同样的工具。 生2:用相同的标准去测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当我们测量像课桌这样较短的物体时,选择的工具是直尺。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不同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测量工具——直尺(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生:直尺上有很多竖线。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教材通过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认识刻度尺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并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通过小熊量铅笔,找出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最后安排了丰富的测量活动,如估测学具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意识等。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仅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什么旁边写字、学习? 大家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统一长度单位。

我们先来看一段微视频。 (视频中,学生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结果为7支铅笔长、10拃、4本数学书棱长) 从这段视频中,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那你知道在生活中,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2.认识尺子。 我们接着看一段微视频。 (视频内容:1.介绍刻度尺结构:(1)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叫做刻度,其中,0叫做0刻度。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表示起点,当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都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这个0刻度线;(2)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这些线都叫做刻度线;(3)字母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2.介绍1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时1厘米。)师:大家记住了吗?好,那老师要考考大家。 板贴样尺,指着尺子上各部分,学生回答。 (1)认识刻度线:尺子上长长短短的线。 (2)认识0刻度:表示起点,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都要把物体的一段对准这个0; (3)认识cm:这是厘米的英文缩写。 3.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尺子上还有1厘米吗? 从刻度2到刻度3,从刻度3到刻度4…… 小结: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2)感受1厘米的长度: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教材第51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尺子、铅笔、文具袋(含图钉、方格纸、小方块)。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 一、情境引入 师: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再把测量结果告诉他们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 师:同样长的课桌边,同学们有不同的测量方法,那么工人叔叔以谁的测量结果为准呢?(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问题1情境图) 师: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教师引导:看一看,两个小朋友分别是用什么工具测量课桌长的。(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 学生汇报:①小女孩用“拃”量,量得课桌有6拃长。 ②小男孩用铅笔量,量得课桌有4支铅笔长。 ③他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课桌长的结果不同,是因为选取的测量标准不一样。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怎样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呢?如果去一一验证,这样不是很麻烦吗?(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和不同的数,使学生对尺子的认识更深刻) 教师明确:尺子上的“cm”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通常用字母“cm”表示。 3.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引导学生拿出尺子观察) 板书:尺子上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自由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提示:如尺子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2)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互相比划、小组比划,全班汇报)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事先发给小组的学具袋里有图钉、方格纸、小方块等)可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 最后在尺子上再看看1厘米有多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 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 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质疑、启思、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课件、一立方厘米的小方块73块、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智慧老爷爷的班上要换一批新的课桌,但必须先量出课桌的长度才能换上和这些课桌大小相等的桌子,乐于助人的小芳和乐乐来帮忙了,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二、探究新知 1、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情境图,说一说他们的测量工具和结果? 生:小芳是用手来测量,乐乐用铅笔来测量。 生:小芳量出来课桌长6拃,(师介绍一拃的长度)乐乐量出来课桌有4支铅笔长。 (2)思考: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同呢? 生思考、回答:因为他们测量时用的东西不一样长。

师补充:所以在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师:小芳和乐乐也很苦恼,这该怎么办呢?这时,智慧爷爷告诉他们,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说一说,你们都见过那些尺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尺子,而我们学生常用的是直尺。 2、认一认,建立1厘米的表象 (1)出示一把空尺,没有刻度线和数字、字母。 师:老师有一把尺子,可是用的时间太久,把上面的东西都磨掉了,今天老师把它放大了放在大屏幕上,看一看你自己的尺子,说一说,老师的这把尺子上都少了哪些东西? 生:老师的尺子上少了许多条线,还少了数字。 (2)认识刻度线 出示长短不一的刻度线。 介绍:这些线一样长吗?(不一样长) 师:这些在尺子上有长有短的线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刻度线。(板书)尺子上长线和短线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像这样两根短线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一小格,两根长线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一大格。 (3)认识刻度 师:尺子上都有哪些数字? 生:0 1 2 3 4 5 6 7 8 9 10 师:(出示数字),在尺子上的这些数字也有它的名字,它们叫刻度(板书)它叫刻度0,它叫刻度1…… 师:(指着刻度0)0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0表示什么都没有,开始、起点。 师:是的,0在这里表示起点(板书) (4)厘米的表示方法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发现字母cm,师介绍:cm是英语单词centimeter的缩写,猜一猜它表示什么呢?cm表示厘米。所以1厘米,我们还可以写成1cm。(板书)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

《课桌有多长》优秀教案

课桌有多长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

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课桌有多长(一等奖创新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一等奖创新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 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盲盒、1厘米小棒、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5分钟) 师:(摇一摇身后的盲盒)同学们,猜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看,这是一个盲盒,想不想里面有什么呢?那就要测量出这个盲盒有多长,你们有什么测量的方法呢?(如果没有尺子的情况下,能否借助身边的物体来测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盲盒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 师:为什么同样的盲盒测量结果不一样?看来要想知道这个盲盒有多长,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也可以用字母cm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尺子。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一认。(15分钟) ①认识尺子。请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短不同的竖线叫刻度线,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叫刻度数,数字几在尺子上就叫刻度几,知道刻度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齐读3遍)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字母用cm表示,平时书写长度单位时可以写厘米,也可以写cm。 ②介绍1 厘米。指出:从刻度0 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即一大格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哇,你这么厉害找到了1个1厘米,又找到一个,你也很厉害,)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③建立1 厘米的表象。现在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在自己的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厘米,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请同学们先将小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再将小棒移开,像这样来回操作感受1厘米的长度。现在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比划出1厘米。好,请大家睁开眼睛,将小棒放回手指中检验是否正确。都正确了吗?现在把小棒送回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观察的眼睛,找到了这么多。 ④认识几厘米。 刚刚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1厘米就是1大格。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3厘米、5厘米呢?有什么发现?刻度0很重要,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不是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请同学们看,这条线的起点是,终点是几,所以这两个数相差几厘米,也就是将大刻度数减小刻度数就是实际测量的长度,我们来验证一下。 活动二:量一量。(10分钟) ①现在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那盲盒究竟有多长呢?为了方便同学们测量,老师将盲盒请到了学习卡中,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尝试在学习卡中测量盲盒的长度,并把盲盒的长度填在学习卡上吧。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测量方法。 ③投影出示4位同学测量盲盒的方法。请同学们将尺子请回原处,刚刚老师发现有同学是这样量的,它们这样量对吗说说你的想法。出示测量正确方法,你们觉得他测量对了吗?那他是怎么测量的,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师: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刻度0,再看物体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教案1

课桌有多长 教学课题: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第 51、52页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只管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尺子是每个学生必配的学习用具),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看!我们教室的课桌摆得多整齐呀,想不想知道这些课桌的长度?(生:想!)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 (演示课件2,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 活动一:不同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非标准单位测量,引出标砖单位测量的必要性。) 师:(把代替课桌的纸板粘到黑板上,师边说边用手在纸板上比划长度)我们课桌的长度是一样的!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测量出它的长度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学生回答釆用铅笔、书本、手等工具,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共6篇)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共6篇〕 第1篇:《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题: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的: 1、再次经历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局部作为测量的长度单位。快看!〔播放古时候人们测量长度的视频〕

师:同样的一匹布,为什么两个人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总结:也就是说测量之前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刻度尺。 师:你们知道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比拟准确吗?如今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预设: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ppt:介绍0刻度,表示起点〔开场〕;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刻度线〕 师:这些数字、线有什么规律吗?生1:3种长度的线都叫刻度线。 生2:数字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生3:cm就是厘米。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是较短的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的这一段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