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的意义及方法

早读的意义及方法
早读的意义及方法

早读的意义及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但我从汕尾市区学校的调查交流了解到,作为语文朗读的重要阵地——早读课,其现状却不尽人意。首先是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许多学校,早读时间成了可以随意被挪用、挤占的公共时间。其次是早读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许多老师面对一天天的早读认为只要到岗就行,放之任之。还有一些教师早读时找学生谈话,允许学生做练习等等。现实情况下,甚至有些老师把早读课当成了一堂正课来上。早读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如果早读气氛沉闷、内容单一、形式枯燥,无疑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可见,要改变现状,上好早读,老师首先要明确早读课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从思想上的重视到教学实际上的落实,精心组织好每一节早读,从而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营造一天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早读具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早读时学生放声朗读,可以振奋精神,舒发胸腔之气,克服学生经过一晚休息后神经活动的“惰性”,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由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和热情,创设一个朝气蓬勃的早晨。人人都放声朗读,形成浓烈的环境气氛,互相感染,引发共鸣,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能够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当美妙之处。其实,孩子是需要早读的,走进校门,就听到朗朗的书声,多开心啊!叶圣陶也认为“吟诵”是“一种享受”,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创设朗读的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使早读形成书声琅琅的局面。

其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其基本任务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然而,要在40分钟的课堂内很好地落实学生的读书实践,在时间和面向全体上都难免局限,所以学生读书实践的主阵地应是早读课。从一篇新课文的初步感知到已学课文的回头巩固,从老师教给的读书方法的消化到读好课文的成功感的体验,都可在早读课供给的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实现。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把诵读列为“读书三到”之首,认为“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朗读是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过程,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它所获得的信息会比听与看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深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熟读、博读、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吸取作品营养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自然能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目的,使读的内容转化为写的语言素材。

由上可见,早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认真引导和帮助学生全情投入到朗读中去,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朝气蓬勃的早晨。具体要做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