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研究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品质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在食品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风味物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并介绍其研究的重要性。
一、风味物质的定义和种类风味物质是指在食品中存在的可以赋予其特殊风味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存在于食材的天然成分之中,如香草中的香兰素、大蒜中的硫化物等。
此外,风味物质还可以通过加工和调味品的添加等方式进行增加。
风味物质的种类繁多,分为天然风味物质和人工风味物质两大类。
天然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天然提取物,如橘子的柠檬醛、苹果的香气物质等。
而人工风味物质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产生,如人造香精和调味品中的各种化合物。
二、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风味物质是食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影响食品的风味、口感和香气等方面。
各种风味物质的存在和相互配合,使食品呈现出独特的风味特点。
例如,烤肉的香气、巧克力的甜味和咖啡的苦味,都是不同风味物质的作用结果。
风味物质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不仅止于风味,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香气等方面。
加入适量的风味物质可以使食品更加美味,增加人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
同时,风味物质还可以改变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等重要品质指标,提高食品的保鲜期和贮存性,延长食品的使用寿命。
三、风味物质的研究意义风味物质的研究对食品加工和品质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不同风味物质的作用机制,可以为食品工艺的改进提供指导。
例如,在制作某种食品时,研究其所含风味物质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参数,以提高产品的风味品质。
其次,风味物质的研究对于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也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应用到食品中,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对这些添加剂中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只有确保这些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才能保证食品品质的可靠性。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1
氨基酸及多肽类 L-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 因体积太大,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6000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6000 会产生苦味。 会产生苦味。
第八章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
8.1 概述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 的感受。
16
鲜味和鲜味物质: 6. 鲜味和鲜味物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比例混合, 味提高6 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
8
风味物质
5
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呈味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味的变调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 西喝开水有甜感。 西喝开水有甜感。
食品风味物质

第8章风味物质8.1概述8.1.1风味的概念通常指的风味(Flavour)就是食品风味,食品风味的基本概念是: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这类感觉主要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见表1)。
由于食品风味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对风味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或民族的特殊倾向性和习惯性。
表1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感官反应分类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化学感觉嗅觉:香、臭、···触觉:硬、粘、热、凉、物理感觉运动感觉:滑、干、视觉:色、形状、心理感觉听觉:声音实际上,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就风味一词而言,“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因此狭义上讲,食品风味就是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嗅觉(smell)俗称气味,是各种挥发成份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作用,通常有香、腥、臭之分,嗅感千差万别,其中香就又可描述为果香、花香、焦香、树脂香、药香、肉香等若干种。
味觉(taste)俗称滋味,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对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作用,味的分类相对简单,有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味,另外还有涩、辛辣、热和清凉味等。
8.1.2风味物质的特点风味物质是指能够改善口感,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食品风味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通常根据味感与嗅感特点分类,如酸味物质、香味物质。
但是同类风味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构特点,酸味物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但香味物质结构差异很大。
(2)除开少数几种味感物质作用浓度较高以外,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
很多嗅感物质的作用浓度在ppm 、ppb、ppt (10-6、10-9、10-12)数量级。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创造新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饮料的口感,使其 更加丰富多样。例如,果汁饮料中的 果味香精、碳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感,开发出 新的饮料品种。例如,茶饮料中的茶 味香精、咖啡饮料中的咖啡味香精等。
掩盖不良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饮料中的不良口感, 提高接受度。例如,用甜味剂掩盖药 味。
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增强肉香味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肉制品的肉香味,提高其品质和接受度。例如, 在火腿、香肠等肉制品中添加的香辛料、调味料等。
掩盖不良气味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肉制品中的不良气味,提高接受度。例如,用香 辛料掩盖猪肉的腥味。
创造新口味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味,开发出新的肉制品品种。例如,各种口 味的火腿、香肠等肉制品。
05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与安全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含量通常较低,但过量摄 入可能导致不适或中毒。例如,某些香料和 调味品中的苯甲酸和山梨酸等防腐剂,过量 摄入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限量标准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 织制定了食品中风味物质的限量标准。这些 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数据,以确保消费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 风味物质概述 • 风味物质的主要种类 • 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01
风味物质概述
风味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品风味的化 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食品本身含 有的,也可以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
分类
风味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来源 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如脂肪族、芳 香族、含硫化合物等。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体验和化学物质的交互。
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风味物质的来源与分类: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
这些物质在口腔内刺激味觉和嗅觉器官,产生综合的生理感觉,即食品的风味。
风味物质可以分为香味和滋味两部分。
香味主要由挥发性物质产生,如醛、酮等,而滋味则主要由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产生,如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
风味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在食品中对风味的直接影响较少,但通过与风味物质的特殊结构位点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影响食品的风味。
例如,醛类化合物能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反应,导致蛋白质构象和折叠程度发生改变,使其更容易与风味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风味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常是可逆的,但如果挥发性物质以共价键的方式与蛋白质结合,这种结合则可能是不可逆的。
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蛋白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食品的风味。
风味物质的相乘作用:当两种或多种具备相似味感的物质同时进入口腔时,它们的味觉强度可能会超越各自单独使用时的强度之和,这种现象称为相乘作用或协同作用。
例如,谷氨酸和肌苷酸在食品中的同时使用可以显著增强鲜味感。
食品基质成分和结构对风味释放的影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风味的释放受到食品基质成分和食品结构的影响。
释放速度可能比正常情况下更快或更慢,从而导致不同的风味感觉。
因此,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改善食品风味特性和设计高品质健康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体验和化学物质的交互。
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改进食品的风味特性,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物的味道往往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赋予食物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提升人们的食欲和食物体验。
针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更好地开发新的食物产品,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风味物质是一种化学物质,通常来自于食物中的天然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是食物的气味分子、调味料中的化学成分或者添加在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对于食品味道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方面,主要关注食物的口感,如脆、软、酥、嫩等。
而化学方面则更关注食物的香味成分,如芳香化合物和酯类物质等。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风味物质和人工风味物质。
天然风味物质通常来自于天然食物,如植物的果实、香料、木材等。
这些物质通过提取和精制等过程得到,添加在食品中可以增加食物的天然香味和口感。
人工风味物质则是经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结构和性质与天然风味物质相似,但通常更便宜且稳定性更好。
人工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以增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风味物质能够增加食物的诱惑力。
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使人们产生进食的欲望。
其次,风味物质能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在食品烹调的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风味物质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提升食物的品质。
此外,风味物质还能够改善食物的质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嚼劲,使人们有更好的食用体验。
然而,风味物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觉和口感需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添加在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例如,一些合成风味物质可能会含有致癌物质或者过敏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在食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添加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对于风味物质的研究也正不断深入发展。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发酵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香味物质,如酸 奶中的乳酸、面包中的酵母代谢产物等 。
VS
烹调
烹调过程中会通过热解、美拉德反应等产 生香味物质,如烤肉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 等。
人工添加
香精和香料
为了增加食品的香味,生产商可能会 在食品中添加香精和香料,如柠檬香 精、香草精等。
调味品
调味品如酱油、醋、辣椒酱等也可以 为食品增加香味。
挥发性
挥发性是指香味物质能够从食品中释 放出来,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 性质。香味物质的挥发性决定了它们 在食品中的释放速度和持久性。
挥发性强的香味物质能够在食品温度 下迅速释放,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而挥发性弱的物质则释放缓慢,给 人以柔和的香气感受。
阈值
阈值是指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最 低浓度,不同的香味物质具有不同的 阈值。
增强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增强食品的口感
香味物质能够影响食品的口感,使食品更加细腻、 丰富和多层次。
提升食品的香味
适当的香味物质可以增强食品的香味,使食品更 加诱人和美味。
增加食品的层次感
通过不同香味物质的搭配和调和,可以使食品的 味道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增加食品的发新的香味物质,可以创造出新的食品品种,满足 消费者对新鲜感和多样化的需求。
产生各种香味。
脂肪族化合物通常具有甜味、酸 味、苦味、辣味等味道,以及清 新的香味,对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有重要贡献。
芳香族化合物
1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特性的化合物,通 常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分子结构和独特的香味特征。
2
例如,苯乙烯、苯乙醇、苯乙醛等都是常见的芳 香族化合物,它们在花香、果香、茶香等食品香 味中起到重要作用。
9 食品的风味物质

图7—21 柚皮苷的结构
4.氨基酸和肽类中的苦味物质
一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都有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常有明显的令人厌恶的
苦味。氨基酸苦味的强弱与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有关;
小肽的苦味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6000的肽才可能有苦味。
第九章
一、风味的概念
食品的风味物质
概述
第一节
狭义: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广义:摄入的食品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 觉、痛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 印象。
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
刺激物 感官反应
味觉(甜、苦、酸、咸等) 嗅觉(香、臭等)
分类
化学感觉
食物
触觉(硬、软、粘、热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颜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六、辣味与辣味物质
辣味:是由香辛料中的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尖利的刺痛
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
辣味刺激舌和口腔的触觉神经,同时也会机械刺激鼻 腔,有时甚至对皮肤也产生灼烧感。
第七节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食品香气
生物合成
化学反应
酶的直接或间 接催化形成
非酶化学反应
食品中香气物质形成的途径或来源大致有以下5方面:
4 食物调香
食物的调香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香气增强剂或异味
掩蔽剂来显著增加原有食品的香气强度或掩盖原有 食品具有的不愉快的气味。
常用香气增强剂:L-谷氨酸钠,5′-肌苷酸, 5′-鸟苷酸,麦芽酚,乙基麦芽酚
第八节 食品加热形成的香气物质
1 加热食品中的香气成分 香气来源:①食品中原有的香气物质受热挥发(损失);② 食品中的其它组分受热发生降解或相互作用生成新的香气物 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鲜味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 配合时可以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 在欧美各国将鲜味物质列为风味增效剂 或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
❖ 在我国食品调味的长期实践中,鲜味已 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故仍将鲜味作为 一种单独的味感列出。
❖ 至于其他的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 和清凉味,一般认为不是直接通过刺激 味蕾细胞而产生,不列为单独的味感。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
❖ 酸味:PH在3.0下,酸味强烈 ❖ 酸味物质 • 醋酸 • 柠檬酸 • 苹果酸 • 酒石酸 • 乳酸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
❖ 苦味:各种生物碱、糖苷、某些多烯类和氨基 酸。小分子肽片断。
❖ 苦味物质: • 茶碱、咖啡碱、可可碱 • 啤酒中的苦味 • 糖苷类氨基酸和肽类苦味物质
❖ 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 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等;
❖ 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 成分;
❖ 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 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 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 6c 壬二烯醛(阈值为10-5)。
❖ 2.蔬菜的香气成分 ❖ 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
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 鲜味与鲜味物质 ❖ 鲜味:原味和香气以及质地协调时,可感
觉到鲜味。 ❖ 鲜味物质: • 鲜味氨基酸盐:谷氨酸钠 • 鲜味核苷酸 • 其他鲜味剂
涩味及涩味物质 ❖ 涩味:茶水、红葡萄酒 辣味及辣味物质 ❖ 辣味
分类:热辣和辛辣两种 ❖ 辣味物质:红辣椒、胡椒、花椒、姜、
蒜、葱、韭菜
❖ 所谓阈值是指能够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 浓度(以mol/m3,%或mg/kg单位表示), 一种物质的阈值越小,表明该物质的敏 感性越强。
10.2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 一、甜味和甜味物质
✓ 甜味:用甜度表示 ✓ 甜味物质 ✓ 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 ❖ 山梨糖醇 ❖ 甘草 ❖ 甜叶菊苷 ❖ 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 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 ❖ 甜蜜素
成。 ❖ (1)葫芦科和茄科 ❖ 具有显著的青鲜气味。 ❖ 特征气味物有C6或C9的不饱和醇、醛及吡
❖ 时间:人的味觉从味感物质刺激味蕾到 感受滋味,时间仅仅需要1.5~4.0ms, 比视觉、听觉、触觉都要快,这是神经 传递的结果,而其他感觉的传递需要通 过一系列次级化学反应来传递,因此比 较慢。
❖ 味的阈值
人对4种味感的感觉速度以咸味最快,苦 味反应最慢,但是从对味的敏感性来看,苦味 往往更容易被察觉到,这就涉及到一个味感强 度的测量和表达问题,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品尝统计法,由味觉专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品 尝评定,得出一个统计值,并采用阈值味衡量 标准。
会产生香蕉气味。
❖ (3)大多数是非营养物质。 ❖ (4)呈味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
性的关系。
❖ (5) 稳定性差,容易被破坏。
10.1 味觉生理
❖ 一、味的概念 ❖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
感应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性的,但是多数情 况下是复合性的。
❖ 目前世界各国对味感的分类并不一致。 ❖ 日本:甜、苦、酸、咸、辣5类。 ❖ 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6类。 ❖ 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不正常
❖ 二、味感的生理基础 口腔内味感的主要受体是味蕾。 味蕾的数目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加而减 少。
❖ 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 部位,尤其是甜味、苦味和鲜味物质, 其分子结构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要求, 这反映在舌头上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 敏感性。
❖ 位置:一般来说,舌在前端对甜味最敏 感,舌尖和边缘对咸味较为敏感,靠腮 的两边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最为敏 感(因人而异,并不一定绝对)。
第十章 食品风味物质
❖ 一、风味的概念 ❖ “狭义”的观点认为,“风味”决定人们
对食品的选择,接受和吸收,它是食物刺激 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综合生理响应,按 照这个定义,风味主要是指食物刺激人类感 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
❖ “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主要是指 由摄入人口腔的食物使人产生的各种感 觉,主要是指味觉、嗅觉、触觉等所具 有的总的特性,它包括了食物刺激人类 感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和物理感觉,认 为是这些感觉的总和。
❖ 4. 加热分解
❖ 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 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 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 的香气。
❖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
❖ 1.水果的香气成分
❖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 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
❖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 醇类,此外还有酯类、萜类、酮类,挥 发酸等。
❖ “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风味”意指食物 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的综合而产 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它包含了味、嗅、视、 听等感官反应而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 觉,是这些感觉的综合效应。
❖ 二、风味的评价 ❖ 感官评定分析 ❖ 色谱分析方法 ❖ 三、风味物质的特点: ❖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 (1) 种类繁多,相互影响。 ❖ (2) 含量极微,效果显著 ❖ 在水中乙酸异戊酯含量达到5×10-6mg/Kg,就
味8类。 ❖ 我国:甜、苦பைடு நூலகம்酸、咸、辣、鲜、涩7类。
还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有凉、碱味等。
❖ 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咸4 类,辣味是食物刺激人的口腔粘膜、鼻 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 痛觉。
❖ 涩味是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而凝固时产 生的一种收敛的感觉,与触觉神经末梢 有关。这二种味感与甜、苦、酸、咸四 种刺激味蕾的基本味感有所不同,但是 就食品的调味而言,也可以看作是两种 独立的味感。
10.3 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 一、食品中香味物质形成途径 ❖ 1.生物合成
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主 要是由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 挥发物。
❖ 2.酶直接作用
❖ 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 成分。
❖ 3.酶间接作用
❖ 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前体, 形成香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