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有气味物质的一般特征: ①具有挥发性; ②既具有水溶性(才能透过嗅觉感受器 的粘膜层),又具有脂溶性(才能通过感受 细胞的脂膜); ③分子量在26~300之间。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都并非由一种 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多种呈香物质 的综合反映。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 称为“头香物”。
表9-1 蔬菜的香味物质
蔬菜类 萝卜
化学成分 甲基硫醇、异硫氰酸丙烯酯
蒜 葱类 姜
二丙烯基二硫化物、甲基丙烯基二硫化物、丙 烯硫醚
丙烯硫醚、丙烯基二硫化物、甲基硫醇、二 丙烷基二硫化物、二丙基二硫化物
姜醇、水芹烯、姜萜、烯
花椒
天竺葵醇、香茅醇
芥类
硫氰酸酯、异硫氰酯、二甲基硫醚
叶菜类
叶醇
黄瓜
2,6壬二烯醛、己烯乙醛、壬烯乙醛
烯醛(阈值为10-5)。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2.蔬菜的香气成分 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
特点: 总体香气较弱,但气味多样。 香气成分:不同的蔬菜不尽相同,香气物质有:
含硫化合物(硫醚、硫醇、异硫氰酸酯、亚砜)、 不饱和醇醛、萜烯类、杂环衍生物(吡嗪衍生物、 吡喃)等。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11
O-OH
8 裂解酶
2 COOH
14
11
8
HO-O
2 COOH
裂解酶
CHO 已醛
+ HC O
羰基酸
COOH
CHO+羰 基 酸还 原 酶源自酶 构 异3c-壬 烯 醇
CH 2 OH
CHO 2t-壬 烯 醛
还原酶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

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风味化学是食品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食品的味觉相关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领域中涉及风味化学的资料,重点探讨食品中的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
正文内容:一、香味物质1.香味物质的分类香味物质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
天然香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包括花草植物的挥发油、树脂、香脂等。
人工香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改性天然香料得到的,分为单一香料和复合香料两种。
2.香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提取和分离香味物质是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方法包括蒸馏、萃取、萃取剂等。
蒸馏是将含香味物质的食材加热,通过蒸气冷凝得到香味物质。
萃取是使用溶剂从食材中提取香味物质。
3.香味物质的影响因素香味物质的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氧气、酶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香味物质的影响,可以优化食品的味道和储存条件。
二、味觉物质1.味觉的基本类型人类的味觉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甘、酸、苦、咸和鲜。
每种味觉基本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如糖对应甘味,柠檬汁对应酸味等。
2.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是味蕾中的感受器与味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味觉物质分子与味蕾感受器结合后,会触发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
3.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两种。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类感官进行味觉感知,如舌尖试尝法。
仪器分析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味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例如,使用香草精提高面包的香气,使用咖啡因增强咖啡的苦味等。
2.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味觉物质的应用广泛,可以在食品加工中调整食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例如,添加甜味剂调节饮料的甜度,添加酸味剂增加果酱的酸味等。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1
氨基酸及多肽类 L-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 因体积太大,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6000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6000 会产生苦味。 会产生苦味。
第八章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
8.1 概述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 的感受。
16
鲜味和鲜味物质: 6. 鲜味和鲜味物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比例混合, 味提高6 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
8
风味物质
5
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呈味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味的变调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 西喝开水有甜感。 西喝开水有甜感。
食品化学风味

5′-肌苷单磷酸( 5 ′-IMP)
5 ′-核糖核苷酸( 5 ′-GMP)
对鲜味受体还未了解,有人认为可能是 膜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
食品化学风味
28
§3风味化合物形成的途径
食品化学风味
29
一、生物合成
1、植物中脂肪氧合酶对脂肪酸的作用
– 这是经常发生的反应,如食用香菇的特征 香味物质有1—辛烯—3—醇,1—辛烯— 3—酮,2—辛烯醇等。Wuren—berger等人 实验证明亚油酸裂解途径可以如下图,能 生成1—辛烯—3—醇。
l (3)没有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 叠效应等。
食品化学风味
15
最近为了将此理论的有效性延伸至强甜味物
质,又在这个理论中增加了第三点,即在甜
味分子中存在着一个具有适当立体结构的亲 油区(常以γ表示) ,它与味觉受体的类似 亲油区域可以相互吸引。甜味分子的亲油结 回本节 构为次甲基(—CH2—),甲基(—CH3) 或苯基(—C6H5)。强甜味分子的几何形状使 其所有的活性单元(AH,B和“γ”)都能与受 体接触,形成一个三角形构象,见图:
食品化学风味
18
根据这种设想,在特定的受体部分中AH/B单 元的取向决定分子的甜味与苦味,而这些特 定的受体部位则位于受体腔的平坦底部。有 些受体部位的取向只适合苦味分子,当分子 能与这样的受体部分相匹配时,它产生苦味 回本节 感,而那些能与甜味部位相匹配的分子产生 甜味感。如果一个分子的几何形状使它能按 上述两种方向取向,就能产生苦或甜感。这 种模式对氨基酸似乎特别适合,D型氨基酸 是甜的,L型则是苦的。由于甜味受体的疏 水部位(即γ点)的亲油性是无方向性的, 它既可以参与产生甜味,也可参与产生苦味。
食品化学风味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创造新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饮料的口感,使其 更加丰富多样。例如,果汁饮料中的 果味香精、碳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感,开发出 新的饮料品种。例如,茶饮料中的茶 味香精、咖啡饮料中的咖啡味香精等。
掩盖不良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饮料中的不良口感, 提高接受度。例如,用甜味剂掩盖药 味。
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增强肉香味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肉制品的肉香味,提高其品质和接受度。例如, 在火腿、香肠等肉制品中添加的香辛料、调味料等。
掩盖不良气味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肉制品中的不良气味,提高接受度。例如,用香 辛料掩盖猪肉的腥味。
创造新口味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味,开发出新的肉制品品种。例如,各种口 味的火腿、香肠等肉制品。
05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与安全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含量通常较低,但过量摄 入可能导致不适或中毒。例如,某些香料和 调味品中的苯甲酸和山梨酸等防腐剂,过量 摄入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限量标准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 织制定了食品中风味物质的限量标准。这些 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数据,以确保消费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 风味物质概述 • 风味物质的主要种类 • 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01
风味物质概述
风味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品风味的化 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食品本身含 有的,也可以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
分类
风味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来源 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如脂肪族、芳 香族、含硫化合物等。
食品风味物质

❖ 鲜味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 配合时可以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 在欧美各国将鲜味物质列为风味增效剂 或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
❖ 在我国食品调味的长期实践中,鲜味已 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故仍将鲜味作为 一种单独的味感列出。
❖ 至于其他的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 和清凉味,一般认为不是直接通过刺激 味蕾细胞而产生,不列为单独的味感。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
❖ 酸味:PH在3.0下,酸味强烈 ❖ 酸味物质 • 醋酸 • 柠檬酸 • 苹果酸 • 酒石酸 • 乳酸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
❖ 苦味:各种生物碱、糖苷、某些多烯类和氨基 酸。小分子肽片断。
❖ 苦味物质: • 茶碱、咖啡碱、可可碱 • 啤酒中的苦味 • 糖苷类氨基酸和肽类苦味物质
❖ 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 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等;
❖ 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 成分;
❖ 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 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 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 6c 壬二烯醛(阈值为10-5)。
❖ 2.蔬菜的香气成分 ❖ 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
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 鲜味与鲜味物质 ❖ 鲜味:原味和香气以及质地协调时,可感
觉到鲜味。 ❖ 鲜味物质: • 鲜味氨基酸盐:谷氨酸钠 • 鲜味核苷酸 • 其他鲜味剂
涩味及涩味物质 ❖ 涩味:茶水、红葡萄酒 辣味及辣味物质 ❖ 辣味
分类:热辣和辛辣两种 ❖ 辣味物质:红辣椒、胡椒、花椒、姜、
蒜、葱、韭菜
❖ 所谓阈值是指能够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 浓度(以mol/m3,%或mg/kg单位表示), 一种物质的阈值越小,表明该物质的敏 感性越强。
食品中的呈香物质

食品中的呈香物质食品中香气是由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所组成,是通过人的嗅觉来感知的。
嗅感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气味,是指挥发性分子或可随呼吸气流进入鼻子的微粒子刺激鼻腔嗅觉神经而产生的一类感觉。
香气、臭气和异味是通俗的气味分类,它是根据大众的感觉而进行的分类。
在学术界,为了探讨气体的本质,对气体的分类作了许多研究,目前还尚未完全成功。
在食品界也未形成专门的气味分类法,习惯上根据气味的生物来源和食品加工方法简单分为水果香气,蔬菜、茶叶、肉、烘烤、油炸、发酵香气等。
决定气味物质种类的主要因素是气味物质的结构。
很早人们就发现,气味物质的官能团与气味间有在某些相关性。
如挥发性酯多带有果味香气,将这类影响呈香物质的香气基团称之为发香基团。
常用的发香基团为羟基(—OH)、羧基(-COOH)、醛基(-CHO)、醚基(-C-O-C-)、酯基(-COO-)、羰基(-CO-)、苯基、硝基(-NO2)、亚硝基(-ONO)、酰胺基(-CONH2)、异硫氰基(-CNS)、内酯基等。
这些含有发香基团的化合物由于分子的碳链长短、不饱和键种类多少与位置、是否具有支链及取代基的位置等不同,其香味的强弱和有无都会有变化。
同时分子的几何异构对气味有着较强的影响,如顺式脂肪烯醇多呈清香,而反式异构体常呈脂肪臭气。
食品中呈香物质种类繁多,但含量极微,且多数为非营养物质,根据其化学结构的特点,常分为五类: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环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一、植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1.水果的香气成分此类香气比较单纯,是天然食品中具有高度爽快的香气,其香气成分中主要为萜类、醇类、酯类和醛类。
苹果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包括醇、醛和酯类。
异戊酸乙酯,乙醛和反-2-己烯醛为苹果的特征气味物。
香蕉的主要气味物包括酯、醇、芳香族化合物、羰基化合物。
其中以乙酸异戊酯为代表的乙、丙、丁酸与C4~C6醇构成的酯是香蕉的特征风味物,芳香族化合物有丁香酚、丁香酚甲醚、榄香素和黄樟脑。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发酵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香味物质,如酸 奶中的乳酸、面包中的酵母代谢产物等 。
VS
烹调
烹调过程中会通过热解、美拉德反应等产 生香味物质,如烤肉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 等。
人工添加
香精和香料
为了增加食品的香味,生产商可能会 在食品中添加香精和香料,如柠檬香 精、香草精等。
调味品
调味品如酱油、醋、辣椒酱等也可以 为食品增加香味。
挥发性
挥发性是指香味物质能够从食品中释 放出来,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 性质。香味物质的挥发性决定了它们 在食品中的释放速度和持久性。
挥发性强的香味物质能够在食品温度 下迅速释放,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而挥发性弱的物质则释放缓慢,给 人以柔和的香气感受。
阈值
阈值是指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最 低浓度,不同的香味物质具有不同的 阈值。
增强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增强食品的口感
香味物质能够影响食品的口感,使食品更加细腻、 丰富和多层次。
提升食品的香味
适当的香味物质可以增强食品的香味,使食品更 加诱人和美味。
增加食品的层次感
通过不同香味物质的搭配和调和,可以使食品的 味道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增加食品的发新的香味物质,可以创造出新的食品品种,满足 消费者对新鲜感和多样化的需求。
产生各种香味。
脂肪族化合物通常具有甜味、酸 味、苦味、辣味等味道,以及清 新的香味,对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有重要贡献。
芳香族化合物
1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特性的化合物,通 常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分子结构和独特的香味特征。
2
例如,苯乙烯、苯乙醇、苯乙醛等都是常见的芳 香族化合物,它们在花香、果香、茶香等食品香 味中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柠檬酸
是使用最广的酸味剂,工业上用黑曲霉发酵 法生产,它在柑桔类及浆果类水果中含量最 多,并且大都与苹果酸共存,它酸味圆润、 滋美,但后味延续较短。
苹果酸
几乎一切果实中都含有,以仁果类中最多, 酸味较柠檬酸强,呈味时间也长,与柠檬酸 合用,可强调酸味,工业上用合成法生产。
酒石酸
有三种,即D-、L-、D L-,存在于许多水果 中,以葡萄中含量最多,酸味更强,口感稍 涩,多与其它酸并用。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草 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其中α–酸占了85%左 右。 α–酸在新鲜酒花中含量在2-8%之间(质量标 准中要求达7%),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 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苦味变 劣。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α–酸有40~60%异构 化生成异α–酸。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 重要意义。 核黄素存在时,异α–酸经光氧化分解,可产 生老化风味。
辣味和涩味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 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 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味觉生理学
一、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 •多为不挥发物, •能溶于水, •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影响味觉的因素
2. 时间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3. 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1)味觉的相乘效果 (2)味觉的相消效果
ß-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r之间的关系
2)甜味物质
天然甜味剂:糖及其衍生物 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 (1)糖及其衍生物糖醇 常见的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及麦芽糖 等,它们的甜度有如下关系: 果糖>蔗糖>葡萄糖>麦芽糖
淀粉糖浆和异构糖浆
食品工业中经常使用的还有淀粉糖浆和异构 糖浆。淀粉糖浆是淀粉经不完全糖化而得的 产品,糖分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 糊精等。异构糖浆是以葡萄糖果为原料,在 异构酶作用下,使一部分葡萄糖异构化成果 糖而得,其甜度相当于蔗糖。
涩味
导致食品涩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鞣质,此外 还有草酸和香豆素、奎宁酸等。鞣质引起涩 味是舌粘膜蛋白质被鞣质物质凝固而发生的 感觉。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 质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 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 合而引起的。
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 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 缩合度适中的单宁具有涩味,缩合度超过8个 黄烷醇单体后,其溶解度大为降低,不再呈 涩味。 明矾、醛类也具有涩味。 常用脱涩方法: (1)焯水处理; (2)在果汁中加入蛋白质,使单宁沉淀。 (3)提高原料采用时的成熟度。
糖醇类甜味剂
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糖醇类甜味剂有木糖醇、 山梨醇、麦芽糖醇等。它们的代谢与胰岛素 无关,因而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它们也不能 被酵母菌和细菌发酵,因此是防龋的甜味剂。
(2)非糖天然甜味剂
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苷,甜度100-500倍于蔗糖,是 由甘草酸与2个葡萄糖醛酸组成的,我国民间惯用于 酱及腌渍食品。 从甜叶菊植物中提取的甜叶菊苷,甜度约300倍于蔗 糖,稳定安全性好,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 适于在糖尿病人用的低能量食品中作甜味剂。
辣味的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 灼痛的感觉,严格讲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 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辣味的分类
1.热辣味(hotness) 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温下不刺鼻(挥发性 不大),高温下能刺激咽喉粘膜。如:红辣椒主要 呈辣成分有辣椒素、二氢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碱。 2.辛辣味(pungency) 冲鼻的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和嗅觉器官有双重刺激, 常温下具有挥发性。 如:姜、葱、蒜等。
(4)合成甜味剂
现仍在使用的只有糖精,它甜度500-700倍于 蔗糖,后味微苦,据研究,哺乳动物长期饲 以含糖精1%的食物是无害的。一般认为,糖 精本身并不致癌,但是生产糖精时的中间产 物的结构与致癌物相似。我国允许使用的糖 精的最大用量不得超过O.15g/kg,而婴儿食 品中不允许使用。
2.酸味与酸味物质
3. 柚皮苷及新橙皮苷
它们是柑桔类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当将其水解 后,则苦味消失,据此可脱去橙汁的苦味。 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 精包埋等。 -环糊
4. 胆汁
它是动物肝脏分泌并贮存于胆中的一种液体, 味极苦,在禽、畜、鱼类加工中稍不注意, 破损胆囊就会导致无法洗净的极苦味,胆汁 中的主成分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酸.
氯化钠(咸味): 盐酸(酸味): 蔗糖(甜味): 硫酸奎宁(苦味): 舌尖 舌边 舌根 0.25 0.24-0.25 0.28 0.01 0.006-0.007 0.016 0.49 0.72-0.76 0.79 0.00029 0.0002 0.00005
味觉感受部位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 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 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 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 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乳酸
四、苦味及苦味物质
苦味本身不是令人愉快的味感,但当与甜、 酸或其它味感恰当组合时,却形成了一些食 物的特殊风味,如苦瓜、莲子、白果等都有 一定苦味,但均被视为美味食品。 食物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碱、糖苷 及动物的胆汁,在几种味感中,苦味是最易 感知的。
一.呈苦机理
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模型及 疏水基团。 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味。 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 AH与B 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子的疏水 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 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鲜味物质
2. 鲜味核苷酸 主要的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 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而 产生。 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肌苷,进 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 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分是5-核 糖核苷酸。
(1)氨基酸 L-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它是 用发酵法生产的,味精要在NaCl存在下才有鲜味。 (2)核苷酸 在核苷酸中呈鲜味的有5‘-肌苷酸,5’-鸟苷酸和5‘黄苷酸,它们单独在水中并无鲜味,但与谷氨酸钠 共存时,则谷氨酸钠的鲜味增强达6倍。 在动物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 而产生的。肉类在屠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热” 方能变得美味可口,其原因就在于ATP变为5'-肌苷 酸需要时间。但鱼体完成这个过程所需时间很短。
鲜味
鲜味是食物的一种复杂美味,呈味成分有核 苷酸、氨基酸、酰胺、三甲基胺、肽,有机 酸等。
鲜味物的呈鲜机理
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 竞争作用。 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味提高6倍。
鲜味物质
1. 味精 (谷氨酸钠) L - 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
过有经验的感官评定专家和评价员直接依靠感官 进行评定,通过配比检验和强度排序检验,并经 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能反映 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
色谱分析:运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进行分析。
风味物质的特点
种类繁多,成分相当复杂。 含量甚微,效果非常显著。 除少数成分外,大多数是非营养性物质。 呈味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性的关系。 易被破坏的热不稳定物质。
10.1
味觉生理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 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 甜、苦、咸 辣味与涩味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甜味与甜味物质 1)甜味:沙伦贝格尔提出甜味物质和口腔中 的感受器是一对质子给予体(AH)和接受体 (B),两着之间通过一双氢键偶合, 产生 甜味感觉。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r (-CH2-, CH3, -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 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 和r)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 合,r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 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
(3)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
由一些本来不甜的非糖天然物经过改性加工,成为 高甜度的安全甜味剂。但它们的热稳定性较差。 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酰甲酯,商品名Aspartame,其组 成单体都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甜度150倍于蔗糖。 利用由柑桔的下脚科中提取的橙皮苷,采用酶反应 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工艺,可制取二氢查耳酮 (DHC),它100-2000倍于蔗糖的甜味。
味觉产生的神经过程
味觉产生的器官过程
舌头的乳突
丝状乳头 菌状乳 头
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 ,其次 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 10-14天更换1次 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一样 人对不同味觉的感觉速度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