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欺诈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电商诈骗案例分析

电商诈骗案例分析

电商诈骗案例分析电商诈骗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虚假交易或欺诈行为,以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商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消费者和商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电商市场的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几起典型的电商诈骗案例,来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案例一,虚假宣传。

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店铺宣传称其销售的产品具有祛痘祛斑的神奇效果,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然而,实际购买后发现产品并无明显效果,甚至出现了过敏反应。

经调查发现,该店铺在宣传中夸大了产品的功效,存在虚假宣传的行为。

案例二,虚假交易。

一名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台价格低廉的电子产品,但收到的却是假冒伪劣商品。

经过投诉后,发现卖家已经将店铺关闭,消费者无法追究责任。

案例三,钓鱼网站。

一些不法分子会在电商平台上发布虚假商品信息,引诱消费者点击链接进入虚假网站,盗取个人信息或进行非法交易。

这种钓鱼网站往往伪装成正规的电商平台,很难被消费者识别。

以上案例反映了电商诈骗的几种典型形式:虚假宣传、虚假交易和钓鱼网站。

这些行为给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对电商平台的信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电商诈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监管。

电商平台应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严格审核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虚假宣传和虚假交易的打击力度。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

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应保持理性,不轻信虚假宣传,提高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最后,建立投诉渠道。

电商平台应建立健全的投诉渠道,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解决纠纷,维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电商诈骗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

消费者要增强风险意识,电商平台要加强自律和监管,共同营造诚信、公平的电商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放心购物。

电商平台交易行为中的诈骗风险分析

电商平台交易行为中的诈骗风险分析

电商平台交易行为中的诈骗风险分析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人们购买商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价格更加实惠。

但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交易风险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交易平台的诈骗行为。

尽管电商平台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防止诈骗,但随着诈骗技巧的不断升级,诈骗风险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电商平台交易行为中的诈骗风险分析入手,对诈骗行为进行深入剖析。

一、电商平台诈骗的类型在电商平台上,诈骗行为通常表现为三类:虚假交易、虚假商品、虚假退货。

1.虚假交易虚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不存在或存在虚假信息的交易,例如虚假转账、虚假支付等。

交易双方之间的虚假交易通常是采用虚假的商品信息或图片来欺骗消费者,从而获得钱财或物品。

虚假交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骗取定金、电话诈骗、微信转账等。

2.虚假商品虚假商品是指以虚假信息或图片来诈骗消费者的行为,包括以次充好、假货等。

虚假商品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虚假广告、虚假保证等。

3.虚假退货虚假退货是指消费者在进行退货时,以虚假的退货理由来骗取商家的退款。

二、诈骗行为的特点1.利用技术漏洞诈骗行为是利用技术漏洞来进行的。

平台上出现诈骗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电子商务平台自身的技术难以保证货源的信息、付款信息和交易信息不会被盗用。

盗用有可能涉及商家自身的利益,也有可能涉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2.利用消费者不了解的规则和条款消费者在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时,通常不会认真阅读所有的规则和条款。

一些不法商家会利用消费者对条款和规则不了解的特点,制定一些针对性的诈骗方案。

3.民间出租账号诈骗行为的实施者通常会从民间获取商家账号。

他们通过这些账号发布虚假信息,在平台上进行诈骗行为。

这样的行为对商家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也对消费者的信任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防范电商中的诈骗风险1.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消费者在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时,需要提高警惕,建立正确的消费心态,认真学习平台的使用规则和条款,从而降低被诈骗的风险。

诈骗手段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诈骗手段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诈骗手段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诈骗手段也日益翻新,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本文将对近期发生的几起诈骗案例进行分析,揭示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和心理特点,以及受害者的防范盲点。

二、案例分析1. 网络购物诈骗案例一:某日,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后,接到自称是客服的电话,称订单出现异常,需要重新支付。

消费者在未核实情况下,按照对方指示操作,结果被骗走数千元。

分析:此类诈骗利用了消费者对网购流程的不熟悉和对客服的信任,通过电话或短信引导消费者进行操作。

防范措施包括核实来电身份,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以及通过官方渠道解决问题。

2. 金融投资诈骗案例二:投资者被推荐参与所谓的“高回报”投资项目,前期小额投资确实获得了回报,但随着投资额度的增加,最终发现资金无法取回,损失惨重。

分析:诈骗分子利用人们追求高收益的心理,通过虚构的投资项目吸引投资者。

防范措施包括谨慎对待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投资。

3. 电话诈骗案例三:受害者接到自称是银行的电话,告知其账户异常,要求提供个人信息进行核实。

受害者在紧张情绪下泄露了个人信息,导致账户被盗。

分析:电话诈骗利用了人们对银行等机构的信任,通过制造紧张情绪迫使受害者泄露信息。

防范措施包括不轻信陌生电话,及时与银行官方联系核实情况。

4. 情感诈骗案例四:受害者在网络上结识了所谓的“理想伴侣”,在对方甜言蜜语的攻势下,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骗取了大量钱财。

分析:情感诈骗利用了人们对于情感的渴望,通过建立虚假的亲密关系来骗取钱财。

防范措施包括保持理性,不轻易相信网络中的陌生人,以及在金钱往来时保持谨慎。

三、防范建议1.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公众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任何涉及金钱和个人信息的请求都要保持警惕。

2. 核实信息来源:在接到任何电话或信息时,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诈骗热点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诈骗热点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诈骗热点案例分析报告范文诈骗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诈骗意识,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本文将对一些典型的诈骗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防范诈骗的参考。

案例一:网络购物诈骗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购物诈骗也变得日益猖獗。

诈骗者通常会在一些不知名的网站或者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当消费者付款后,诈骗者便会消失,导致消费者损失财产。

例如,某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款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通过私下转账的方式支付了款项,但最终没有收到手机,联系卖家时发现已被拉黑。

防范建议:- 购物时选择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

- 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要保持警惕。

- 避免私下转账,使用平台提供的支付方式。

案例二:电话诈骗电话诈骗是诈骗者通过电话与受害者沟通,以各种理由诱使受害者转账。

常见的有假冒银行工作人员、公安人员等身份,谎称受害者涉及某些案件,要求其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

例如,某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其信用卡被盗刷,需要立即转账至指定账户以避免进一步损失,最终被骗。

防范建议:- 接到陌生电话时,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 核实来电者身份,必要时可挂断电话后回拨官方客服电话。

- 银行等机构不会要求客户将资金转入私人账户。

案例三:投资诈骗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诈骗也日益增多。

诈骗者通常会以高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所谓的“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没有实际的盈利模式,一旦投资者投入资金,诈骗者便会消失。

例如,某投资者被推荐投资一个海外房地产项目,承诺高额回报,结果发现项目根本不存在。

防范建议:- 对于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要保持谨慎。

- 仔细研究投资项目,了解其盈利模式和风险。

- 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投资,避免私下交易。

案例四:情感诈骗情感诈骗是指诈骗者通过建立情感联系,获取受害者信任后,以各种理由向受害者索要钱财。

线上购物诈骗常见问题及预防

线上购物诈骗常见问题及预防

线上购物诈骗常见问题及预防一、线上购物诈骗的常见问题1、虚假网站和链接诈骗分子常常会创建与知名购物网站相似的虚假网站,或者通过发送虚假链接来诱骗消费者登录。

一旦消费者在这些虚假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诈骗分子就能够窃取这些敏感信息,从而进行盗刷或其他非法活动。

2、假冒客服诈骗消费者在购物后,可能会接到自称是购物平台客服的电话或短信,告知消费者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退款或重新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诈骗分子会诱导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3、低价诱惑诈骗有些诈骗分子会在网络上发布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

当消费者付款后,要么收到的是假冒伪劣商品,要么根本收不到商品。

4、中奖诈骗消费者可能会收到所谓的中奖通知,声称在购物过程中幸运地中了大奖,但需要先缴纳一定的手续费或税款才能领取奖品。

一旦消费者支付了这笔费用,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奖是一场骗局。

5、个人信息泄露在一些不正规的购物平台或网站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泄露。

诈骗分子获取这些信息后,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诈骗活动。

二、线上购物诈骗的预防措施1、提高警惕,识别虚假网站和链接在进行线上购物时,一定要仔细核对网站的网址,确保是官方正规的购物平台。

对于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收到的链接,不要轻易点击,尤其是那些要求输入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的链接。

如果对链接的真实性存在疑问,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官方网站,或者直接拨打购物平台的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2、谨慎对待客服来电和短信如果接到自称是客服的电话或短信,要保持警惕。

不要随意相信对方的话,更不要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

正规的购物平台客服一般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消费者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如果对客服的身份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购物平台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比如登录官方网站查看客服联系方式,或者在购物平台的 APP 内与客服进行沟通。

3、理性对待低价商品不要被过于诱人的低价商品所迷惑。

如果价格低得离谱,很可能是诈骗陷阱。

网络购物中欺诈行为分析及防范策略

网络购物中欺诈行为分析及防范策略

网络购物中欺诈行为分析及防范策略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通过网络实现购物的人越来越多。

但网络购物中的欺诈事件频繁发生,与传统购物相比,欺诈的方式、手段更多,比例更高,严重制约着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1 网络购物欺诈行为内涵和表现形式分析为什么网络购物会产生如此多的欺诈行为呢?这主要根源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个特点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高效的同时,也让网络购物和传统购物相比具有更多的风险性。

网络购物欺诈不仅对消费者有很大的损害,而且对整个社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1.1 网络购物欺诈行为的内涵及发展阶段分析1.1.1 网络购物欺诈行为的内涵网络购物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网络发布虚假广告、不真实的陈述、隐瞒事实真相、或使用其他不正当引诱方式,使消费者做出不恰当的选择而购买其产品或接受服务网络欺诈的基本内涵是商家缺乏诚信,为牟取暴利,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而达到欺诈的目的;电脑黑客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利用商务网站的漏洞入侵网站盗取用户的资料,进行欺诈。

网络购物欺诈局有虚拟性、隐蔽性、欺诈性、空间性、危害性等特点。

1.1.2 网络购物欺诈行为的发展阶段分析网络购物发展初期,欺诈者运用传统的欺诈,在网络中发布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在网络中通过邮局汇款的方式进行欺诈;网络发展到网络银行出现阶段时,消费者通过绑定银行账号信息在网络中购物,欺诈者就运用网络技术,诱骗消费者点击携带病毒的网页,从而获得其账号信息进行诈骗;网络购物欺诈发展到现在,欺诈者运用更隐蔽的方式,更先进的网络工具,发展为“网络钓鱼”网站,骗取其登陆账号和密码进行欺诈,或设置格式条款,与发布信息不符的商品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等欺诈手段。

1.2 网络购物欺诈行为的途径及手段网络购物中欺诈是一种不法经营者利用网络欺骗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它反映了经营者信用差和社会信用监管机制缺失的状况。

电商平台欺诈案例分析

电商平台欺诈案例分析

电商平台欺诈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逐渐成为人们购物消费的主要方式。

然而,电商平台上的欺诈行为也随之频发。

本文将针对电商平台欺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一、案例背景某电商平台是一家知名的购物网站,拥有海量的商品和庞大的用户群体。

然而,近期频繁出现一些欺诈案例,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以下将针对具体的欺诈案例进行分析。

二、欺诈案例分析1. 案例一:虚假宣传与商品质量不符消费者A购买了一款手机,在网页上显示该手机具有超长续航时间和高像素等优点。

然而,当消费者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续航时间不符合宣传,并且像素也较差。

消费者A感到被欺骗,认为电商平台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 案例二:侵犯个人隐私泄露消费者B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件衣服,并在评论区发表了个人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随后,消费者B接到了各种推销电话和短信,她怀疑是电商平台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了商家或第三方,因此产生了隐私泄露的担忧。

3. 案例三:虚假交易和假货问题消费者C购买了一款名牌手表,在网页上显示是正品,价格比市场价便宜很多。

然而,当消费者收到手表后发现,产品的质量极差,甚至是假货。

消费者C怀疑电商平台存在虚假交易行为和售假问题。

三、案例原因分析1. 缺乏监管机制部分电商平台对商家的真实信息核查不严,导致一些不良商家获得了开店和销售商品的机会。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欺诈行为层出不穷。

2. 营销手段的不当使用为了吸引用户和提升销量,一些电商平台往往会夸大宣传或者使用虚假手段营销商品,导致消费者的误导和购买后的不满。

3. 个人信息保护不完善部分电商平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存在缺陷,容易被不法分子获取和滥用。

这使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进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信任危机。

四、应对措施建议1. 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电商平台应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核查,确保开店的商家符合一定的资质要求。

同时,要建立评估体系,对商家的信誉进行评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减少欺诈行为的发生。

网络诈骗案例分析:虚假电商平台

网络诈骗案例分析:虚假电商平台

网络诈骗案例分析:虚假电商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诈骗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

其中,虚假电商平台案例尤为突出。

本文将对虚假电商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诈骗手段和应对策略。

一、案例描述某市民小王在一家名叫“优购商城”的电商平台上看中了一款价值2000元的手机,并在平台上进行了购买。

在等待了一个月后,小王并没有收到商品,联系客服后得到的回复是商品已经发货,并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快递单号。

小王产生了怀疑,结果通过查询发现该单号并没有物流记录。

经过进一步调查,小王发现“优购商城”实际并不存在,他成了虚假电商平台的受害者。

二、诈骗手段分析1.虚假网站设立虚假电商平台往往通过设立虚假网站进行诈骗。

他们模仿知名电商平台的页面设计和功能,打造出一个看上去正规的购物网站。

有的甚至会购买类似的域名,采取虚假广告宣传手段提高知名度。

2.虚假商品宣传虚假电商平台会在网站上发布虚假的商品宣传,通过低价、高性能的诱惑来吸引消费者下单购买。

这些虚假商品通常都是以很低的价格进行宣传,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库存或实际商品。

3.虚假交易流程一旦消费者下单购买了虚假电商平台的商品,他们往往会给出虚假的交易流程,包括虚假的订单号、虚假的物流信息等,以达到“让消费者相信已经购买了商品”的目的。

4.欺诈手段层出不穷虚假电商平台还存在各种欺诈手段,如虚假的转账账户、虚假的客服回复等。

甚至有些诈骗分子还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继续欺骗受害者,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二次诈骗。

三、虚假电商平台的危害1.对消费者的经济损失虚假电商平台的最大危害就是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他们通过虚假商品宣传和交易流程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导致消费者花费了金钱却得不到任何实际商品。

2.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虚假电商平台的行为不仅仅是对消费者财产上的损害,还会对消费者的权益产生影响。

消费者在被虚假电商平台欺骗后,可能会对整个网络购物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方法:在购买商品前,一定要到相关网站的帮助中心好好熟悉交易流程和相关的规则。网上交易过程中,为了确保交易安全,请在收到商品并确认以后,才输入支付账户密码并同意付款。并且在交易的过程中,一点要保留好聊天记录,做日后投诉的证据[13]。
2.3及时到账却收不到货
伪造网络店铺和商品页面,伪装成卖家实施诈骗。通过伪造店铺和商品页面,并伪装成卖家,利用交易中的留言或IM聊天工具、邮件等方式散发钓鱼网站并用各种理由骗取买家点击进行诈骗[14]。
1.4支付欺诈
当选中商品后就需要登录网银,在这个阶段,最有可能遭遇的是黑客利用木马进行的键盘记录和屏幕记录,键盘记录能帮助黑客获得用户的登录帐号,屏幕记录则能将用户的每一步操作都记录下来,为黑客提供“教程”。另外,在用户通过IE成功登录网银后,一些“潜伏”在用户电脑中的病毒开始操控用户,如在用户汇钱、转帐时修改汇钱对象的帐号、姓名、金额等[7]。
1.1利用网络销售伪劣商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网上购物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由于其轻松便消费者开始接受这种购物形式。 但是, 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机大搞非法活动。不法分子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进行违法销售[2]。
解决方法:建议消费者慎重选择购物网站,优先选择一些知名网站或推荐信任商家进行交易,在与陌生卖家交易中,最好不要使用即时到账交易,避免交易风险和损失,推荐使用支付宝担保交易方式,保证交易安全顺利进行[15]。
参考文献:
[1]李峰,姚峰.解决电子商务信用瓶颈的方法[J].经济论坛,2004,(12):144-145
论网购中的商业欺诈现象
经济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072班王颖
摘要: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识别网络骗局,保护自身权益,成为广大网络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为了让大家了解网上购物过程中,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商业欺诈现象,加深对网购商业欺诈现象的认识,以防止受骗。并尽可能多的了解网上交易安全。笔者在分析了一些关于网上购物商业欺诈的几个问题后,构建了新的防止网购欺诈策略,以防止大家在以后的网购中放置上当受骗。
以上是笔者于网上浏览及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得出的几大类网购商业欺诈现象,经过本人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在此总结归纳出以下3点关于网购中存在的商业欺诈现象及解决方法。
2.1诱导买家提前确认付款
在卖家诱导买家提前确认付款案件中,均是买家受到卖家诱导,未遵守正常的交易支付流程而造成。往往是骗子卖家利用买家对购买流程的不熟悉,在买家购买之后、未收到商品之前就诱导其在网上确认已收到货。这样,买家的钱被划到骗子卖家那里,而货物却收不到。
1.3低价诱惑
一件原本万元的产品,现在仅用几百元就能买到。是不是你也有些心动了呢?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低价诱惑正是网络购物过程中的又一种常见欺诈形式。骗子先利用低价吸引用户进入假的钓鱼网站,用户一旦放松警惕,很有可能带来财产损失。便宜没好货,更何况价格相差甚多[5]。
解决方法:不用到一些小网站购买物品,特别是一些价格非常廉价的商品。设局者常常利用超低的价格做诱饵,吸引眼球。建议大家在网购的时候用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支付。比如支付宝、财付通等[6]。
解决方法:上购物前,最好事先了解一下想购买商品的相关常识,增加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买家一定要注意保留和掌柜交易时的聊天记录,以便发生纠纷时便于网站客服快速取证。另外,收货的时候一定要“先验货,再签收”。在快递公司员工送到货时当面打开货物,如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再签字,否则直接退货[10]。
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网络购物;商业欺诈交易安全防止受骗
1前言
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4.5万亿人民币,网购人数1.58亿人, 伴随着大量网上购物行为的发生,网上欺诈活动也日益猖獗,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图省事”的消费心理,通过虚假的网站、 华丽的页面、 超低的价格、伪造的证件,大肆骗取钱财。[1]网络经济的虚拟性,使得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况很难避免。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识别网络骗局,保护自身权益,成为广大网络消费者的关注焦点。笔者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网购商业欺诈现象,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全面地概括起来,网络购物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国内外商业欺诈现象及解决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王竹,方洁.网络用户欺诈侵权行为类型与特点研究[J].中国期刊网,2010
[3]白利勇.电子商务欺诈行为的入罪化思考[J].中国期刊网,2010
[4]杨杨.电子商务C2C模式欺诈因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0
[5]张晔.防范网络欺诈十条技巧[J].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2009
解决方法: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支付时尽量不要在别人的电脑中进行,特别是在网吧。经常使用网络支付的网友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电脑中有没有木马病毒的存在,确认自己的没问题的情况下才进行支付[8]。
1.5货不对板
“货不对板”在网购骗术中最常见到,主要有两种:卖家发错货、货品质量有问题。商品与网上描述不符,主要指买家认为卖家对其所销售商品的描述与商品的实际情况(颜色、品牌、品质等)有偏差,有卖家发错货(卖家发错货,商品描述与收到的货物不符)、质量有问题(描述中卖家承诺的质量与收到货的质量不符)[9]。
解决方法:要严格按照流程,不要贪方便。一定要等收到商品,确认其配件等都齐全,质量也无问题,才到后台“确认收货”。记住:一旦确认收货,则存放在官方支付平台账户中的货款就能够被卖家提现。在未确认之前,一切还来得及[11]。
2.2诱导买家误操作来骗取钱财
卖家通过利用买家不熟悉流程来错误引导,在没收到物品时就确认收货,从而有借口为自己开脱。买家即使是投诉也不知所措,没有足够的证据[12]。
1.2山寨网站骗钱财
这种欺诈也被称为“网络钓鱼”,欺诈者建立与商务网站类似的假网站,诱骗消费者进入该网站,留下其个人资料,从而实现欺诈。网络钓鱼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的网络欺诈的代名词,欺诈网站的目标信息包括:用户名、口令、银行卡号、信用卡号、身份证号码、手机号、邮箱地址、家庭地址等[3]。
解决方法:不要随意打开聊天工具中发送过来的陌生网址,不要打开陌生邮件和邮件中的附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一旦遇到需要输入账号、密码的环节,交易前一定要仔细核实网址是否准确无误,再进行填写[4]。
[13]http: / //sentinel / index . html /2005-01-07.
[14]http: / /www. ifccfbi . gov/index . asp /2005-01-07.
[15]http: / /pages . eachnet . com/st/page/help/trust_2008-10-03
[10]李宏涛.我国网上拍卖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article_8477. 82062. html
[11] 美国各州联手打击网上拍卖欺诈[N].人民邮电报,2003(5):9-9
[12]彭赓,吕本富,胡新爱.网上拍卖与信誉机制的缺陷[J].预测,2004(1):33-36
[6]秦绪栋.网购欺诈规制问题研究[J].江苏省吴江市人民法院,2009
[7]宋亦青.网络欺诈面面观[EB/OL]北京警察学院,2009
[8]郑辉.网络欺诈事件响应流程[EB/OL]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CCERT,2009
[9]王明良.网上拍卖欺诈行为约束机制[M].北京2009(8):7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