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发酵工程实验》教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发酵工程实验》教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步骤。
2. 掌握实罐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3. 能够独立完成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实验。
教学重点:1.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 实罐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发酵培养基的配比和制备过程。
2. 实罐灭菌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发酵培养基的制备1. 课堂导入(5分钟)介绍发酵培养基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步骤。
2. 讲解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15分钟)讲解培养基的配比、称量、溶解和调节pH等步骤。
3. 学生实验操作(45分钟)学生分组,按照发酵培养基的配比和制备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实验结果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发酵培养基制备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二课时:实罐灭菌1. 课堂导入(5分钟)介绍实罐灭菌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实罐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2. 讲解实罐灭菌原理和操作技巧(15分钟)讲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实罐灭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操作(45分钟)学生分组,按照实罐灭菌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实验结果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罐灭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 学生对发酵培养基制备和实罐灭菌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发酵培养基原料、实验用具、实罐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PH计、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五、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和意义。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3.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工艺第三章 培养基制备 第二节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

第二节 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
项目 产地 及加工方法
表3-5 甘蔗糖蜜的成分
比重
蔗糖 (%)
转化糖 (%)
全糖 (%)
灰分 (%)
蛋白质 (%)
广东(亚硫酸法) 广东(碳酸法) 四川(碳酸法)
0. 49 1.40
33.00 27.00 35.80
18.08 20.00 19.00
51.98 47.00 54.80
第二节 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
(2) 种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 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 “种子”。所以种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 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要高些,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好, 这样可达到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繁殖。种子培 养基的成分要考虑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维持稳定的pH, 其组成还要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征而定。一般种子培养 基都用营养丰富而完全的天然有机氮源,因为有些氨基酸 能刺激孢子发芽。但无机氮源容易利用,有利于菌体迅速 生长,所以种子培养基中常包括有机及无机氮源。最后一 级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最好能较接近发酵培养基,这样可使 种子进入发酵培养基后能迅速适应,快速生长。
在制备培养基时水质的影响也应注意,各地区的深井 水和自来水的质量有很大差别。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 成分简单的孢子培养基有较大的影响。在制酒或啤酒工业 中更要注意选择水源、控制水的硬度、含铁量、含氯量及 氨态、硝酸态和亚硝酸态氮的含量,一般常用电渗析或离 子交换树脂等进行水的纯化。
第二节 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
第二节 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
第三,要注意生理酸、碱性盐和pH的变化情况,以 及最适pH的控制范围等,综合考虑选用什么生理酸碱性 物质及用量,从而保证在整个发酵过程中pH都能维持在 最佳状态(有时也可考虑用中间补料来控制pH)
生产工艺第三章 培养基制备 第三节培养基的配制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3.渗透压 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营养物质要有合适的浓度。营 养物质的浓度太低,不仅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对营养物质 的需求,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提高设备的 利用率。但是,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过高时,由于培 养基的渗透压太大,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此外培养基中 的各种离子的浓度比例也会影响到培养基的渗透压和微生 物的代谢活动,因此,培养基中各种离子的比例需求要平 衡。在发酵生产过程中,在不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 谢转化率的情况下,通常趋向在较高浓度下进行发酵,以 提高产物产量,并尽可能选育高渗透压的生产菌珠。当然, 培养基浓度太大会使培养基黏度增加和溶氧量降低。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1.根据微生物的培养需要 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成分是不同的,要确 定一个合适的培养基,就需要了解生产用菌种的来源、 生理生化特性和一般的营养要求,根据不同生产菌种的 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 等确定培养基。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2.营养成分比例恰当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之间应有适当的比例,培养基 中的碳氮的比例(C/N)在发酵工业中尤其重要。如培养 基中氮肥源过多,会引起微生物生长过于旺盛,而不利于 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微生物菌体生长过于缓慢。当 培养基中的碳源供应不足时,容易引起微生物菌体的衰老 和自溶。培养基的碳氮比不仅会影响微生物菌体的生长, 同时也会影响到发酵的代谢途径。不同的微生物菌种、不 同的发酵产物所要求的碳氮比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微生 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对培养基的碳氮比的要求也是不一 样的。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为了减少实验次数,可考虑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数 学方法来确定培养基给分和浓度,它可以通过比较少的实 验次数而得到较满意的结果,另处,还可通过方差分析, 确定哪些因素影响较大,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发酵工程培养基

糖蜜使用的注意点:
除糖份外,含有较多的杂质,其中有些是有用的, 但是许多都会对发酵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进行预 处理。
例:谷氨酸发酵
有害物资:胶体成分(起泡、结晶)、钙盐(结 晶)、生物素(发酵控制)。
预处理:澄清→脱钙→脱除生物素 例:柠檬酸发酵 有害物质:铁离子含量高(导致异柠檬酸的生成)。 预处理:→黄血盐
但过多的初始葡萄糖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引 起葡萄糖效应,这主要是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阻遏造成。
另外过多葡萄糖会过分加速菌体呼吸,以致 溶解氧不能满足需要,使一些中间代谢物积 累,pH下降,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
2.糖蜜 又称糖浆,俗称糖稀。
生物发酵工业所用的糖蜜,主要是指制糖工 业上的废糖蜜,它是甘蔗糖厂或甜菜糖厂的 一种副产品。
又如肠膜状明串珠菌的生长需要补充10种维 生素、19种氨基酸、3种嘌呤及嘧啶等。
2.前体
能直接结合到产物中,而自身结构没有多大 变化,但是产物产量却有较大提高。
青霉素:分子量356
苯乙酸:分子量136
如青霉素生产中,加入玉米浆,产量增加, 原因是玉米浆含有苯乙酸,被优先结合到青 霉素分子中去。
速效氮源。
无机氮源的迅速利用会引起pH的变化。 生理酸性物质:硫酸铵。 生理碱性物质:硝酸钠。
正确使用生理酸碱性物质,对稳定和调节发 酵过程的pH有积极作用。
氨水:
在发酵中除可以调节pH外,它也是一种容易 被利用的氮源,在许多抗生素的生产中得到 普遍使用。
氨水因碱性较强,因此使用时要防止局部过 碱,加强搅拌,并少量多次地加入。
铁:
《发酵工程实验》教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一、实验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通风发酵的基本原理及过程,掌握上罐操作技术,掌握流加补料控制技术。
(1)发酵罐及管路、空气过滤器灭菌操作及发酵罐系统管路的熟悉(2)实罐灭菌—培养基灭菌实验二、实验原理2.1 培养基组分的种类和作用: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前体2.2 实罐灭菌原理保温温度(℃)加热保温冷却温度(℃)时间(min)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10升发酵罐(PH仪,培养液及酸碱液流加装置,蠕动泵),1台;淀粉水解糖液、尿素等原料。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酵母菌经扩大培养后,接入10升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培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分批培养或分批补料培养,测定酵母浓度。
主要内容有: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配制、面包酵母种子扩大培养基配制、流加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总流程:斜面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所需仪器物品:灭菌锅、试管、棉塞、培养基原料、培养箱300毫升种子液、500ml三角瓶三只、装液100ml、培养基、培养摇瓶、纱布。
发酵培养基制备,灭菌。
面包酵母菌的培养基组成:酵母斜面培养基:10º麦芽汁固体斜面,PH5.0酵母摇瓶培养基:10º麦芽汁,PH5.0或葡萄糖10%,玉米浆1%,尿素0.2%,PH5.0酵母分批发酵培养基:玉米淀粉经液化、糖化,折合葡萄糖浓度为10%、玉米浆1%,尿素0.2%,PH5.5。
五、实验报告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原理;发酵系统的结构与操作方法;实罐灭菌工艺。
附:机械搅拌发酵系统介绍:1 技术指标1.1 概述具有温度、转速、氧气流量、空气流量、pH 、DO 、补料、消泡显示及控制功能,并配有机械消泡浆。
1.2指标1.2.1温度:自动控制范围:自来水温+5℃~ 50℃﹙±0.2 ℃﹚显示范围:0 ~150 ℃1.2.2搅拌转速:调速范围50 ~1000±5rpm1.2.3空气流量:显示控制范围0 ~ 10L/min1.2.4pH显示控制:2 ~12pH±0.05﹙酸碱双向﹚1.2.5溶解氧:0 ~150±2℅1.2.6补料、消泡蠕动泵各一台1.2.7 罐体总容积10L,设计压力2.0kg/c㎡、最高工作压力2.0kg/c ㎡,设计工作温度131 ℃1.2.8 灭菌方法:手动控制蒸汽消毒灭菌1.2.9 功率:主机:3kw, 单相220v1.2.10 气源:2 ~4kg/c㎡1.2.11 蒸汽: 2 ~4kg/c㎡2 管路说明该流程图中空气管路阀门的标号为“AXX”,蒸汽管路阀门的标号为“SXX”,冷却水管路阀门标号为“WXX”,冷凝水管路阀门标号为“VXX”,电磁阀标号为“CXX”,物料管路阀门标号为“PXX”,冷冻水管路标号为“CWX”,其它气体管路标号为“NXX”。
实验五、培养基制备及灭菌乳酸发酵、酒精发酵

实验五、培养基制备及灭菌乳酸发酵、酒精发酵一、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一) 、实验目的学习几类微生物常用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方法。
(二) 、实验材料 1.药品试剂: 2.器皿及材料:3.仪器设备: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烘箱。
(三) 、实验原理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人工配制的营养基质, 其中含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 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配制培养基时,应根据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将其所 需的营养物质以合理的方法加以配制。
配制好的培养基还应具有适宜的 pH,经过灭菌,杀 死其中所有的微生物后才能使用。
(四) 、实验方法 1、培养基的配制①.根据实验和研究对象,选择培养基,本实验着重配制下列培养基(见下表):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 琼脂培养基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牛肉膏 3 克 去皮马铃薯 200 克 可溶性淀粉 20 克 蛋白胨10 克 葡萄糖/蔗糖 20 克 K 2HPO 4·3H 2O 0.5 克 NaCl 5 克 琼脂 18 克 MgSO 4·7H 2O0.5 克 琼脂18 克FeSO 4·7H 2O 0.01 克 NaCl 0.5 克 KNO 3 1.0 克 琼脂18 克水 1000mL 1000mL 1000mL 组成成分pH7.2~7.46.5 7 适合于培养 的微生物一般腐生细菌一般真菌一般放线菌②.称量:根据配制培养基总量,准确称取各成份于烧杯中。
③.配制:a.先从总量水中,取少量水溶解药品,遇不易溶药品,加热溶解。
b. 对易发生沉淀的药品,如 K2HPO4 与 MgSO4 会产生絮状沉淀,应分开溶解,最后加入培养基。
对非溶性药品如 CaCO3 等亦需最后加入。
c. 马铃薯去皮后称重,切成 1cm 3 左右的小块,加水煮沸 20~30 分钟,用四层纱布过滤后,取其清液供配制用。
d. 可溶性淀粉先用少量水搅匀,然后徐徐倒入煮沸的溶液中溶解。
发酵工程第章-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A、凝固培养基 :即遇热可融化,冷却后则凝固的固 体培养基
B、非可逆性凝固培养基:指有血清凝固成的固体培 养基或由无机硅胶配成的凝固后即不能再融化的固体 培养基
C、天然固体培养基:由天然固体状基质直接制成的 培养基,如麸皮,米糠,木屑等
D、滤膜:是一种坚韧且带有无数微孔的醋酸纤维薄 膜,把它制成圆片状覆盖在营养琼脂或浸有培养液的 纤维衬垫上,形成了具有固体培养基性质的培养条件。
第二节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一、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 1、酸解法: 定义:以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
压下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方法. 优点:设备要求简单,水解时间短(20min),设备
生产能力大 缺点:高温高压下进行,设备要求耐腐蚀、耐高温、
耐高压,副反应多,对原料要求严格,淀粉颗粒不宜 过大,淀粉乳浓度不能过高。
第五节 培养基灭菌
一、消毒与灭菌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消毒: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
外的病源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 细菌芽孢。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 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消灭杂菌和防止杂菌污染
二、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物理灭 菌(射线、微波等)、化学灭菌(各种化学药 品);
功能:构成菌体、含氮代谢物;
3.无机盐
磷酸盐、钾盐、钙盐等矿物盐 铁、锰、钴等微量元素
功能:构成菌体,参与酶的组成,维持酶活性, 调节渗透压,调节pH值,维持氧化还原电位;
4.特殊生长因子:硫胺素、生物素、对氨基苯甲 酸、肌酸等
功能:酶的辅助部分,维持生命活动;
5.发酵的促进剂与抑制剂
发酵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加入有利于调节产物 的形成,而并不促进微生物的生长,这些物质 包括前体、促进剂和抑制剂
发酵工程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传统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过程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集成。
现代发酵工程:是将DNA重组及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术、组学及代谢网络调控技术、过程工程优化与放大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发酵工程融合,大大提高传统发酵技术水平,拓展传统发酵应用领域和产品范围的一种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体系(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天然生物体或人工改造的生物体对原料进行加工,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生物体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
发酵工程发展史:1900以前自然发酵阶段:酿造工业1900—1940 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固体培养基,纯粹培养1940—1950 通气搅拌纯培养发酵技术的建立: 丙酮丁醇发酵,标志:纯种培养深层发酵生产青霉素1950—1960 诱变技术与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耗氧发酵实现规模化纯培养发酵1960—1970 开拓发酵原料时期(石油发酵时期)1970年以后进入基因工程菌发酵时期,以及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全面发展发酵工艺过程:1、菌种以及确定的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2、培养基,发酵罐和辅助设备的灭菌3、大规模的有活性、纯种的种子培养物的生产4、发酵罐中微生物最优的生长条件下产物的大规模生产5、产物的提纯、纯化6、发酵废液的处理第二章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与技术工业微生物是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的关键,而菌种又是工业微生物的核心。
发酵工业常用微生物分类:细菌、放线菌、酵母、霉菌工业微生物获得途径:1、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的菌株,从中筛选所需菌株2、由自然界采集样品,从中进行分离筛选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标本采集→样品预处理→目的菌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菌种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菌种的退化和防止:菌种退化是指整个菌体在多次接种传代过程中逐渐造成菌种发酵力或繁殖力下降或发酵产物得率低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 丝氨酸 苏氨酸
O CH CH3
菌株 嗜甘油棒状杆菌 谷氨酸小球菌
前体物质 甘氨酸 高丝氨酸
OH
+ NaHSO3
HO
C CH3
OSO2Na
2ADP 2ATP 2ADP 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2ATP 丙酮酸
NaHSO3 乙醛 Pi 甘油 H 2O 加成物
NAD NADH +H 磷酸二羟丙酮 α-磷酸甘油
配制培养基时注意: ( 1 ) CaCO3 要待培养基 pH 调好后在加入, 将 pH调到中性, CaCO3 起作用,在酸性中, 碳酸钙则失去作用。 ( 2)培养基中钙盐过多时,会引起磷酸钙 沉淀,降低了培养基中可溶性P的含量,因 此,当培养基中磷和钙均要求较高浓度时, 可将二者分别灭菌或逐步补加。 (3)轻质碳酸钙和重质碳酸钙两种规格, 控制其中氧化钙等。
NADH +H NAD
前体物质一般说来,少加可提高产 量,但浓度不可过高,因为:
1、前体物质对产生菌有毒性,不应多加 。 2、微生物对前体有氧化(解毒)作用 ,高浓度时 将其氧化而不能进入产物。因此,多加,不仅成本 高,且无作用。 由于这两个原因,前体与加入应采用少量 多次 或连续滴加(流加),以避免前体物质浓度过大。 如:在青霉素发酵中分5-8次分批加入。
1、Fe
作用:铁是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 氢酶的组成部分,因此是菌体有氧代谢不可缺 少的元素。 铁对谷氨酸菌有促进生长作用,但培养基中的 铁含量过高,会使发酵单位降低。 在抗生素生产中,培养基中铁含量过高,可能 会抑制抗生素合成。如:
青霉素:培养基中Fe2+含量 6ug/ml 无影响 60 ug /ml 降低30% 300 ug /ml 降低90% 链霉素:铁对灰色链霉菌的生长影响较 小但对其合成影响较大,浓度增大,显著 抑制链合成,其最适浓度为1-2ppm 除 Fe2+ 的 方法:对于新制或搁置多日的 铁罐须先用 硫酸氨 或 稀硫酸 洗涤后,再以 不接种的培养基空转几天,进行预处理, 以消除Fe2+的影响,然后再投入正式生产, 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不锈钢罐。
花生饼
黄豆饼
菜籽饼
棉籽粕
缺点:大多为天然原料加工制作的天然化合物, 成分比较复杂不稳定。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 同和储存时间等都会影响发酵水平。 如抗生素生产:(麦白霉素)黄豆饼粉质量 要求:黄色粉末霉变虫蛀(热榨) 。
四、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作用: 微量元素常作为一些酶的辅基或激活剂。如 Mg、S 、P、 Fe、 K、 Na、 Mn、 Co、 Zn 等。
酰胺酶活力 N-甲基乙酰胺(非基质、诱导物)
乙酰胺 (基质、诱导物) 酰胺诱导物浓度(mm)
②另一类是产物而非基质为酶的诱导物。
酶 葡萄糖淀粉酶 淀粉酶 葡聚碳酶 微生物 黑曲霉 基质 淀粉 产物诱导物 麦芽糖 异麦芽糖 麦芽 糊精 异麦芽糖
嗜热芽孢杆菌 淀粉 青霉菌 葡聚糖
(2)、抑制剂
添加到发酵液中可增加所需代谢产物的浓度 而抑制副产物的产生 。 例1:四环素发酵采用金色链霉菌 通过添加溴化物竞争性抑氯剂和其它抑氯剂 (巯基抑氯剂、M-促进剂),抑制氯原子进入四 环素的分子结构中,而使7-氯四环素(金霉素, 氯化物为金霉素合成的前体)产量减到最少, 提高四环素产量。
三、氮源
作用: 构成菌体细胞物质(氨基酸,蛋白质, 核酸)和含N代谢物的组分(如含N抗生素, 青霉素)。 常用N源可分为二类: (1) 无机氮源 (2) 有机氮源
1、 无机氮源:
如:氨水,硫酸氨,NaNO3、NH4NO3等 优点:无机N成分稳定,引起生产波动性 小,易吸收。利用快,而蛋白质利用时需 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后再行利用,在抗生 素生产中无机氮源常作为辅助氮源。 缺点:有些无机氮源利用过程中会使培养 基的pH发生变化。既可以引起pH上升, 也可以引起pH下降。如:
2、 P
作用: 磷酸盐是核酸,核蛋白等重要细胞物 质的组成部分,在糖代谢磷酸化中也需要 P(为高能磷酸键的组成部分),在菌体 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 作用。 P含量的控制: 在抗生素生产中特别注意:
生长期: 微生物经糖代谢,产生大量菌丝, P有刺激生长作用。 生产期: 产物合成,此阶段 P 含量较低, 不易检测出,磷酸盐如何影响抗生素合成, 有大量文献报道(有关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机制研究)。另外,谷氨酸合成中, P 过 高会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使菌 体生长旺盛,而产酸很低。
例2:谷氨酸发酵中使用青霉素
以废糖蜜为原料时,若原料中生物素含量 很高,则无法直接利用(影响产物分泌)。 添加青霉素,可解除生物素过剩的影响而生 成谷氨酸。原因是青霉素使菌体细胞壁的生 物合成受阻,细胞壁失去了保护细胞膜的性 能,又由于膜内外渗透压差引起了二次膜的 变化,而使细胞膜受到机械损伤,失去渗透 障碍物,遂使谷氨酸排出。
2、有机氮源
如:黄豆饼粉,酵母粉,鱼粉,棉籽饼 粉,蛋白胨等。 特点:营养丰富,除含丰富的蛋白胨外, 还含许多游离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直接被 微生物所利用,另外还有一些多肽,生长 素等。有些氨基酸还可作为产物的组成。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的合成前体α- 氨基己二酸、半胱氨酸,缬氨酸,使用氮 源的目的除供给菌体生长繁殖的营养外, 还为抗生素合成提供前体物质。
第三节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发酵工业中的生产菌种,有的不能直接利用淀 粉,而只能利用糖类进行发酵,如谷氨酸、啤酒、 酒精生产,必须先将淀粉质原料,如大米,小麦 等制成淀粉水解液(糖),才能供发酵用。即淀 粉水解糖的制备。这成为许多发酵工厂必不可少 的一道生产工序。
(3)、表面活性剂
如:吐温-80(Tween80)等,起分散剂作用, 改善发酵液的传质条件。又如新洁尔灭,在低 浓度时对菌体分散有利。
(4)、缓冲剂
控制培养基的pH,特别是在有机酸发酵中, 产物为酸(如乳酸等),添加CaCO3作为pH缓 冲剂。
(5)、消泡剂
发酵培养基中含丰富的蛋白质,加之通气, 搅拌,因而产生大量泡沫。泡沫过多,一方面 容易造成逃液,另一方面增加染菌机会。因此 培养基中须加消泡剂。加入方式有两种: ① 基础料中添加,防止前期产生泡沫。 ② 有些菌对油敏感,亦可在产生泡沫时加。由 于消泡剂对氧的传递有阻碍作用,故应尽量少 加。
二、碳 源
作用: 用来供给菌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构成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的 C 架来源。是 培养基中的主要组分之一。 常用的碳源主要有三类: A、 糖类: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 湖精,乳糖等。 B、脂肪和油 。 C、 有机酸及低碳醇类,烃类物质等其他 。
1、糖 类
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湖精, 乳糖等。 由于微生物所含酶系统并不完全一,乳糖,糊精和淀 粉是霉菌和放线菌容易利用的C源,大部分 细菌不含淀粉酶,不能直接利用淀粉。
淀粉 淀粉酶 液化 糖化酶 葡萄糖
由于大多数细菌,酵母不能直接利用 淀粉,生产中增加-制糖过程,如: 北京棒状杆菌发酵生产味精大米→淀粉 蕃薯淀粉(鲜蕃薯或蕃薯干)→葡萄糖 链霉菌生产螺旋霉素:复合C源→淀粉 +葡萄糖
2、脂肪和油
霉菌和放线菌除糖外还可利用油和脂肪 作为C源,因其含脂肪酶。利用过程:
(NH4)2SO4 → 2NH3 + H2SO4 NH3 通过转氨作用被利用,使发酵液 中不存在NH3 生理酸性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体现 出酸性的无机盐类。 NaNO3 + 4H2 → NH3 + 2H2O + NaOH 先还原硝基氮为氨,再利用 生理碱性物质: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 质的盐类。 所以(NH4)2SO4 ,NaNO3 既可用作氮源, 又可用于调节pH。
第一节
培养基成分
水 碳 源
培养基的五大要素
氮 源 生长因子 无机盐
一、水:
作用: (1)水是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成分(约 占78%)其余为蛋白质,核酸,脂肪等。 (2)水还是发酵过程中所有生化反应的溶 剂,营养及O2(DO)的吸收,废物的 排泄等均通过水来进行。 (3)分泌的产物也在水相中。水的多少, 影响到传质。
2、代谢调节剂
(1)、促进剂
既不是营养,也不是前体,但加入后可明 显提高产量的物质。例:
L-甲硫氨酸 β-巴比妥
头孢菌素 利福霉素
促进剂在酶制剂生产中用得较广泛,许多酶为 诱导酶,另外为组成酶。酶的诱导物常见有两类:
①、酶的基质(底物)及基质(底物)的结构类似物
酶 β-半乳糖苷酶 纤维素酶 Try酶 青霉素-β-内酰胺酶 葡萄糖氧化酶 基质 类似诱导物 乳糖 异丙基-β-D-硫半乳糖苷 纤维素 2-葡萄糖-β-葡萄糖苷 L-Try D-Try D-苯丙氨酸 苄青霉素 甲霉素 葡萄糖 α-甲基-D-葡萄糖
良好的培养基应该满足下列要求:
1、营养丰富,配比合理:营养全(C、N、 无机盐、生长因子),且比例适当,特别 是C/N. 2、利于产物提取(丰产不丰收,拿不到产 品,利于提炼工艺的收率质量如:残糖低, 油量少,减少乳化,粘度,色素。 3、理化性质稳定:指培养基的各个组分。 4、来源丰富,价格低影响到生产成本。
油脂 脂肪酶 甘油 + 脂肪酸
β-氧化过程分解
有氧代谢
1分子脂肪酸
129个ATP
在某些抗生素(链霉素,青霉素、土霉 素)发酵中,完全用脂肪代替糖,发酵单 位并不比含糖培养基低 。发酵过程中加入 的油脂有消沫和补充C源双重作用。
3、 有机酸、低碳醇类及烃类物质
放线菌和霉菌对许多有机酸(如:乳酸,琥珀 酸,乙酸等)氧化能力很强,有机酸氧化产生能 量可供给菌体使用。石油发酵微生物可利用甲醇 (生产SCP的主要C源),有些菌利用14-18C 烃类物质合成产物。 有机酸及其盐作碳源,同时调节发酵过程中 pH易引起pH升高 。 一般使用有机酸盐,其氧化产生碱性物质: CH3COONa + 2O2 → 2CO2 + H2O + 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