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质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第4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简要介绍)

第4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简要介绍)

中生代中期的生物面貌
(4)新生代( 0.7 - 0亿年前)
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是最新的地质时期。生物发展 逐渐接近现代生物特征,所以取名新生代。陆生动物以大量 出现哺乳类为特征。植物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第三纪之 后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喜 马拉雅山系和美州西海岸的海岸山脉及安底斯山脉等年轻而 高大的山脉,形成了现今的海洋和大陆分布格局。
地壳的构造运动生物发生和演变的特征都会记录在不同时期的岩石之中生物发生和演变的特征都会记录在不同时期的岩石之中运用现代地质学知识通过比较和推理可恢复地球的运用现代地质学知识通过比较和推理可恢复地球的特别是地壳的演化历史过程
第4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构造
• 4.1 地质年代 • 4.2地质构造 • 4.3 地质构造对建设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及设防原 则 • 4.4 地质图及其阅读
4.2.2 地质年代表 有了划分相对年代,绝对年龄的原则,就可以按年 代的顺序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按照年代顺序排列, 用来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称 为地质年代表。其内容主要包括各个地质年代单位及其开 始和延续的年龄。 (1)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学家根据地壳的几次大的构造变动和生物演变 的阶段性,把地质历史分为宙、代、纪、世称为地质年代 单位。对于特定地质年代内所形成的岩石体,称为时间地 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2)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在1756年提出,现代地质年代表在19世 纪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和充实。
各种褶皱构造
2、褶曲 1)褶曲的基本形式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老,而外侧岩层较新, 称为背斜。其在地面的出露特征是从中心到两侧岩层从老到新对称重 复出现。
褶皱构造:褶皱“一词表明了原来平坦的岩层,受构造运动力的作用形成褶曲。岩层褶皱 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都已发生改变,但其连续性未受到破坏。构造运动是导致褶皱存 在的直接原因。 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 ,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 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 构造与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 构造与地貌
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3/1 。
◆若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 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 穹隆构造;


顺地貌——背斜山**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王家坡
向斜山
逆地貌**
背 斜 谷
◆构造盆地;
指核部为新岩层,翼部为较老岩层,岩层 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构造。

第四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 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 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 ◆新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二、地质构造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 通常某些低产土壤,如沼泽地、盐碱土 等大多数与地质基础属构造盆地有关。 必须了解盆的地质构造特点,才能采取 相应措施以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 改良沼泽地,引水进行灌溉,减少土壤 含盐量以改良盐碱土。
三、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 关系
• 在山区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常需进行修筑梯田, 引水上山,作坝蓄水等农田水利工程,它们与地 质构造的关系密切。
④平卧褶曲(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乎 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 另一翼发生倒转。
倒转褶曲
台湾
◆按平面形态,褶曲可分为三类
①短轴褶曲:其平面呈长圆状,长/宽 约 3/1 ~ 10/1 之间;
②线状褶曲
其平面呈长条状,长/宽一般>10/1 ;
B A B CBA
B C
B A
③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巨观结构和微观构造,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的断裂、抬升、沉降、变形等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硬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处于下面的地幔和上面的地表之间,分为陆壳和海壳两个部分。

由于地幔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地壳会发生各种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地壳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性地壳运动和表现性地壳运动。

构造性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内部产生构造的变化,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表现性地壳运动是指地壳表面的变化,比如河流的冲刷、沉积、侵蚀等。

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有三个:岩浆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和地壳内部的应力。

岩浆的运动是指地幔中的岩浆通过裂隙和断层进入地壳,形成火山和地热现象。

板块的运动是指地球表层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之间通过构造和断层相互移动。

地壳内部的应力是指由于板块的运动和地幔的岩浆运动,地壳内部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产生断裂、抬升、沉降、变形等现象。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对地球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壳运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形。

比如,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中两块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造成的。

其次,地壳运动也可以改变地壳内部的构造。

通过地震的研究可以发现地壳的断裂和变形情况,进而推测地壳内部的构造。

最后,地壳运动也能够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比如,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灰尘,导致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的破坏。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内部结构,为预测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提供依据,促进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也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深入探索地球的奥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某区域地质简图为载体,考查背斜、向斜的特点及 岩层的新老关系,主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答案 (1)A (2)A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背斜、向斜的判断及形成的构造地貌 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 获得的钻探数据,下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和埋藏深度。据此完 成第1~3题。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以水平方 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 图示
向为主
断层位 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岩层运 以垂直方 动方向 一侧岩体相对 上升 向为主 地表 常成为 块状山 或高地
形态
另一侧岩体相对下降 常形成 谷地 或低地
举例 华山 、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方法
图示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未侵蚀 常形成山岭
地貌
常形成谷地或盆 断层相对上升的

一侧,常成为块状
侵蚀后 背斜顶部受张力产 向斜槽部受挤压, 山或高地;相对下
构造 地貌
生裂隙,常被侵蚀成 不易被侵蚀,常形 沉的一侧,常形成
地貌
谷地
成山岭
谷地或低地;沿断
层线常发育成沟
图示
谷、河流,有时形
成泉、湖泊
B.东谷为背斜侵蚀形成
C.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
D.七里冲属于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答案 4.C 5.C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老峰为断块山,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峰丛 林立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为冰川地貌的特点;庐 山在长江以南,图示长江在庐山左侧即北侧,不能确定五老峰的东西坡度特 点。第5题,虎背岭处为断层;东谷为向斜;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七里 冲属于向斜谷地。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溺谷,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 阶地以及建筑物等.
河流阶地。
2.古环境
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70m。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我 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 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3. 测量数据
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 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 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1953年甘肃省山丹县城与十里铺之间,测 得一条基线全长1188.931m,1954年地震后 缩短了7.7cm。
4. 考古
1749年意大利人从火山 灰中将一古镇废墟挖 掘出来。在城镇废墟 中耸立着三根高12m 的大理石柱,每根石 柱上均保留着相同的 地质遗迹:
如何解释在几百米深的浅海中堆积了上 千上万米厚的地层呢?
2. 岩相分析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 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 相和海陆过渡相(如三角洲相)三类。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 反映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 异.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一地区岩层的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 映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环境 巨变多与地壳运动有关.
5.7m未被海水淹没过 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有海生动物蛀孔 2.7米 火山灰掩没 3.6米
柱面光滑
考证得知:这个城镇建于公元前105年的古罗马 时代.公元75年维苏维火山喷发将其部分掩没. 石柱在13世纪下沉到海面以下6.3m;17世纪开 始上升。18世纪中期升出海面,以后又下降, 1826年石柱被淹没了0.3m,1954年被淹2.5m。
4
2
4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能量大的海浪,先将沙滩的沙子搬运到海平面以 上较安静的区域,然后对海岸线的基岩发生侵蚀 作用,形成浪蚀阶地
22、古地理构造的演化
23、晶形的变换
24、阿尔卑斯山罗纳冰川的消融
25、垂直侵蚀和V字型侵蚀
26、一组应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在不同部位发 生纯剪切和简单剪切
27、长石三角图长石类质同象替代很发育, 化学组成常用Orx,Aby,Anz(x+y+z=100) 表示。Or、Ab和An分别代表 KAlSi3O8、NaAlSi3O8和CaAl2Si2O8 3种组分。 也就是Or-钾长石,Ab-钠长石,An-钙长石
18、加拿大冰盖的扩大和消融对海平面的影响 加拿大冰盖的变化对南极洲冰盖的影响
• 加拿大冰盖的变化对北美附近的海平面的 影响
• 细节展示
19、冰川消融对旧金山湾的影响
20、冰川消融对波斯湾的影响
21、能量不同的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
能量小的海浪,搬运海岸线附近沙滩的沙子,沙 滩对波浪具有缓冲作用,可以对海岸线起到一定 的保护。
28、晶体的对称要素 对称面
旋转反伸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29、晶形结构的旋转
30、等大球体的六方最紧密堆积
31、不同方向晶体生长差异对晶形的影响 左边v1=v2,右边v1>v2
32、晶体单元格的推导过程
1、大洋中脊的形成
2、晶洞的形成
3、石油沿背斜发生的运移和聚集,形成油藏
4、石油沿断层发生泄漏
5、地层受力发生弯曲、断裂、沉降、沉积等过 程
5、地层受力发生弯曲、断裂、沉降、沉积 等过程
7、河流的沉积作用
8、地层发生伸展和旋转 伴随着地幔上涌, 频繁的火山活动, 而后接受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 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 会出现沉积间断。
2、厚度分析法:
通过厚度分析法,可以获得 地壳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沉积物的厚度主要决定于地壳的 下降幅度。如果海底稳定,则沉积物 厚度不会超过海水深度;如果海底不 断上升,则沉积物厚度必然小于海水 深度;当海底缓慢下降时,可形成巨 厚的沉积物,如天津蓟县一带震旦亚 界浅海相岩层厚度近10000米。
300°
走向 120°
倾向 210° 35°
倾角
可标记为: S E 120o
NW300o
,SW210°,∠35°
(一)水平构造
◆是指层面水平或基本水平 ( 倾角 < 5°)的岩层。
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 走向和倾向,倾角为 0°。
水平构造常见于构造 运动相对微弱的地区, 沉 积岩层得以保持水平状态。
②不整合接触:
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 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 “ 假整合 ” ,不 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 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 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 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 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 变化。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二)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
★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确定
主要依据地壳运动过程中所遗留下来 的地质记录,包括地层剖面中的岩相变化、 岩层厚度、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等。
1、沉积岩相分析法:
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 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 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 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 行地球表面, 沿着大地水准球面 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 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 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 运动 ” 。
——其速度为( 几 — 几十mm)/a 。
2、垂直运动
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 的缓慢升降运动。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 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二)倾斜构造
◆指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
一定夹角( 5°~ 85°)的岩层。
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
岩层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单斜
岩层可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
顺向坡

逆 顺向坡




单面山 岩层倾角 < 40°
猪背岭 岩层倾角> 40°
(三)褶皱构造
◆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
▲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 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 称为 “ 海退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 。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 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 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 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沉积旋回
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 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 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 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 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 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第四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 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 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 ◆新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 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 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 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 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 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二、地质构造
台湾清水断层崖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 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 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 垂直运动又称为 “ 造陆运动 ” 。
◆垂直运动的特点: 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 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
1 . 褶曲形态要素
◆核:B
◆翼:EF、EG
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则导致剥蚀,所 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接触关系,是分析和阐明 地壳运动的证据。
①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 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 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 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 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沉积相的分类
◆海侵(浸)层位与海退层位
▲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 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 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 侵层位 ”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 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 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 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