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详解

合集下载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2. 泻下剂多有苦寒之性,不宜长期使用 ,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注意事项
1. 注意药量,避免过量引起腹泻等不良 反应。
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腹痛等胃 肠道反应,以及乏力、心 悸等全身症状。
应对措施
1. 若出现胃肠道反应,可 减量或停用,并观察症状 变化。
3. 对于不良反应较重的情 况,应及时就医,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
方剂学课件-泻下剂
目录 CONTENTS
• 泻下剂的概述 • 泻下剂的组成与功效 • 常用泻下剂的介绍 • 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泻下剂的概述
泻下剂的定义
01
泻下剂:指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 、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等作用的 一类方剂。
02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 热内结等需要泻下的人群。
禁忌人群
孕妇、身体虚弱者、脾胃虚寒者 、年老体衰者等,以及患有肠道 器质性病变的人群应慎用或禁用 。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泻下剂 ,如丸、散、汤剂等,遵循医嘱或说明 书规定的剂量和用法。
3. 使用泻下剂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油腻食物。
2. 若出现全身症状,应立 即停药并就医。
05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泻下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结词
泻下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主要用于通便、排毒,缓解肠道压力,减轻病情。
详细描述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如肠梗阻、便秘等,泻下剂能够软化粪便、润滑肠道,促 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对于肠梗阻等紧急情况,泻下剂有助于清除 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肠道压力,缓解病情。

中医中药方剂学12泻下剂

中医中药方剂学12泻下剂

2020/3/3
方剂学
4、逐水—攻逐水饮—蓄水重证
代表方:一级方:十枣汤
5、攻补兼施—攻邪扶正—正虚里实
代表方:二级方:黄龙汤
2020/3/3
方剂学
七、使用注意:
1、辨表里 2、别虚实 3、中病即止 4、禁慎范围 5、调护
2020/3/3
方剂学
大承气汤《伤寒论》
一、组成:
1、主要配伍—大黄配芒硝 2、厚朴的用量

诸药以蜜为丸
润燥滑肠
2020/3/3
方剂学
二、组方特点:
1、在治法上体现润。
2、配伍上多用果仁多脂类药与攻下药同用。
3、润不滋腻,下不伤正。
三、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四、主治:
1、脾约便秘证(胃肠燥热,脾津液不足之证)
何谓脾约?
2020/3/3
方剂学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满而痛,心 烦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7、 体虚无实或孕妇禁用。 8、 反甘草。
软坚散结,泻热导滞 活血化瘀
清利湿热,消痈散结
臣药 佐药
诸药合用,攻而行之,荡涤湿热瘀血,促进肠痈 消散。
2020/3/3
方剂学
四、应用:
1、肠痈有湿热瘀滞和寒湿瘀滞之分,本方只用于 湿 热瘀滞之肠痈,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苔 薄黄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 2、重用大黄、冬瓜仁各30克。 3、注意老人、孕妇、体虚慎用。重型急性化脓性 或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禁用。
大黄—泻热通便—实—君 泻热通便强
芒硝—润燥软坚—燥—臣

厚朴—行气除满—满 佐*行气除痞满 下 枳实—下气消痞—痞
2、为何能峻下热结?
2020/3/3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泻下剂简介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

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

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因而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下法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第一节寒下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

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实热积滞于肠胃,易致气机升降阻滞,甚则导致气滞血瘀,故常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桃仁、丹皮等。

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在这种情况,你用寒下的办法,能够一下子就把 热顿然而解,大便一通,热就顿然而解,不是逐 渐的下降。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它虽然肚子里面有很多 的有形之积,看上去肚子并不高起,跟气胀,水 都不同,但是它有一点:肚子硬,所以这个问题, 有时候讲到“痞满燥实,腹大满痛”,如果是初 上临床,或对这个情况少见的时候,往往产生怀 疑:它肚子有东西,怎么肚子是这样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舌苔。
我们刚才非常强调颜色,强调上面津液的多少,但是我们 现在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些病人往往在医院里经过输液了, 输液以后,舌苔就改变了,从上面看是白滑,你透过白苔, 可以看到黄苔,还有一些透过白苔看不到黄苔,是寒凉药 用的太多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可以验证:辨舌验齿,有句话叫 “前板枯燥”,就是门牙,因为嘴一张开,就看到前面的 牙齿,比里边的牙齿清楚,而且前面的牙齿是平的,好看。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急下存阴”,因为到了 这个时候,所存的阴液很少了,不赶快急救的话, 就要阴竭阳亡,这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运 用
本方为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对于早期未 成脓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也 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还是已成未溃, 均应以实证热证为主。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现代研究:具有抑菌作用(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促进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作 用。
泻下剂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积滞,正气亏虚证; ( 黄龙汤)
〖典型病案〗 曹××,男,40岁。 •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 病史:大便常年5日1行,干燥难解,甚 是费力。伴脘腹隐痛不舒,遇冷更甚,得 温按则舒。望其唇面,皆呈青苍之色。 脉沉弦而缓。
• 诊断:冷积便秘。 • 方药:温脾汤加味。炮附子12克,干姜6克, 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 服药后大便自利,脘腹舒适,继服2剂。便秘 基本缓解。偶有腹痛大便不畅,即自服附子 理中丸数日,诸症即逝。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方解
大承气汤
相 须 为 用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方剂学课件12泻下剂

方剂学课件12泻下剂

附子 辛热—温阳祛寒 大黄 苦寒—攻下积滞
相制温阳攻冷积—君
干姜 辛热-----------助附子温阳祛寒
芒硝 咸寒--------软坚 助大黄攻积 臣
当归 甘温--------润肠
人参 当归甘温—益气,合姜附温补脾阳 ----佐 甘草 甘温—调和药性,且助补中 -------使
2019/9/15
课件
2、益气补脾,以制水湿。 3、缓和逐水药毒性,使下不伤正。
2019/9/15
课件
26
复习思考题 :
比较济川煎与麻子仁丸组成、功用、主 治之异同?
2019/9/15
课件
27
随证加减——变化成方
刘某,男,7岁。
初起微有恶寒,旋即发烧,体温 高达40.6℃。头痛无汗,微有咳嗽, 口渴喜饮,食欲不振,舌苔中心微 黄,脉象浮数。(董建华医案)
3、使用注意:①孕妇禁用、得效则止。
②煎药法。 4、加减变化方
பைடு நூலகம்
①小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 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②调胃承气汤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味承气汤
③复方大承气汤
2019/9/15
课件
10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一、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主治:肠痈初起(脓未成或脓已成而未 溃之证)。
芒硝 桃仁 冬瓜仁
软坚散结,泻热导滞 活血化瘀
清利湿热,消痈散结
臣药 佐药
诸药合用,攻而行之,荡涤湿热瘀血,促进肠痈 消散。
2019/9/15
课件
12
四、应用:
1、肠痈有湿热瘀滞和寒湿瘀滞之分,本方只用于 湿 热瘀滞之肠痈,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苔 薄黄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 2、重用大黄、冬瓜仁各30克。 3、注意老人、孕妇、体虚慎用。重型急性化脓性 或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禁用。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 芒硝、甘草
功效:泻热通 便,消食导滞
主治:阳明腑 实证,热结便 秘,腹胀腹痛, 苔黄厚,脉滑

方解:大黄泻 热通便,芒硝 软坚润燥,甘 草调和诸药, 共奏泻热通便
之功。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 枳实、大黄、厚朴、杏 仁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 消胀
主治:肠燥便秘,腹胀 腹痛
寒热泻下剂:适用于寒热错杂, 脾胃虚弱,大便不通,腹痛腹胀 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泻下:适用于热邪内侵,脾胃 积热,大便秘结,口干口臭等症 状。
寒热泻下剂的注意事项:使用寒 热泻下剂时,要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药物。
03
泻下剂的禁忌症
孕妇禁用
泻下剂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孕妇应避免使用泻下剂,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产后及月经期妇女慎用
产后妇女: 产后身体 虚弱,不 宜使用泻 下剂
月经期妇 女:月经 期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月经 不调、痛 经等问题
孕妇:孕 妇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流产、 早产等问 题
老年人: 老年人体 质较弱, 使用泻下 剂可能导 致脱水、 电解质紊 乱等问题
儿童:儿 童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腹泻、 脱水等问 题
作用机理: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泻下剂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注意用量和用法,避免过度泻下,损 伤正气。
虚证泻下
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症状:大便稀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中益气 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第2章泻下剂

第2章泻下剂
方剂学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方剂学
【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 桃
仁五十个(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
(9g)
【方歌】大黄牡丹硝桃冬, 泻热破瘀治肠痈。 金匮要略书中方, 适应湿热瘀滞证。
方剂学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
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
方剂学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 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 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 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 脉滑实。 3.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剂学
大承气汤 同 组 枳实 厚朴 枳实 厚朴 成 异 芒硝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 黄 芒硝 炙甘草 厚朴 炒莱菔子 枳实 桃仁 赤芍 芒硝 复方大承气汤
功 同 用 异

泻下热结
峻下热结 轻下热结 缓下热结 行气活血 阳明腑实证
痞、满、 主 治 异 燥、实俱 备的阳明 腑实重证
痞、满、实 有燥、实而 单纯性肠梗阻, 之阳明腑实 无痞、满之 属于阳明腑实, 轻证 阳明腑实轻 气胀较明显者 证
方剂学
诊断为直肠粘膜下脓肿。给予青霉素 钠800万u,日1次静点,2天后病人体温至 39℃,疼痛未见减轻,大便至今未行且腹 痛明显,于是给予大陷胸汤2剂以泻火通里,
方由大黄l0g,芒硝10g ,枳实15g,蒲公英 20g,地丁20g,服药后疼痛减轻,体温降 至正常,大便已通,在原方基础上去枳实、 芒硝,又连续2剂,症状消失而痊愈。
方剂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治: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
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 配伍: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
配伍峻下之品; 配伍益气之品。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 附子 细辛 • 〖主治〗寒积腹痛证。 • 〖病机〗寒实内结。 • 〖治则〗泻下寒结。
主证病机分析
使—甘草——1 调和药,性 2 助人参。之用
配伍特点
•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 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运用
•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
• 本方治疗热结旁流证属通因通用之法。
• 本方治疗热厥证属寒因寒用之法。
• 本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痉病、发狂属釜底 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大承气汤用法
•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配伍特点
• 一、泻下与行气并重 大黄、芒硝泻下热结; 厚朴、枳实行气宽肠。
• 寒积里实证
•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 • 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 • 寒实佐证——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
┌附子 ── 1温里散寒,2制约大黄之寒。 │ 君┤ │ └大黄 ── 荡涤积结(去性取用)。
臣佐 ── 细辛——散寒止痛,助附子之用。
本方用药特点
• 1、大黄、附子同用,属去性取用之法。 • 2、附子用量较大,体现以温为主,属温下
大 承 气 汤 组 成 趣 记
主证病机分析
• 热实互结于肠胃,腑气闭塞,里热亢盛,津 液大伤。
• 痞—自觉心中痞塞硬坚 • 满—腹胁满急胀 • 燥—肠中燥粪干结 • 实—实热内结 • 舌红苔黄,脉沉实
方解
• 君 大黄 苦寒泄热通便 • 臣 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 • 佐 厚朴 下气除满 • 使 枳实 行气消痞 • 合用助芒硝、大黄加速积滞排泄。
脾阳不足 阴寒内盛 寒积中阻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
┌ 附子 ——温补脾,肾,祛寒止痛,祛除寒性

君┤ │ └ 大黄 ——泻下积,滞 软坚。散结
┌ 芒硝

臣┤

└ 干姜
——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温—中助阳,助附祛子寒止痛
佐——人参 当归 ——益气补脾养血
• 功效 泻除宿食、燥屎、水饮;荡涤实热。
• 主治 大便秘结之里实证。
• 常用药物 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 为主组成。
大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 〖病机〗热实互结于肠胃。 • 〖治则〗峻下热结 。
•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 按之则鞕,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 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 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治 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 二、讲究用法和用量 厚朴用量倍于大黄;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运用
•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附方
• 1、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 功用: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 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 重者。
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佐┐
┌ 清利湿热
├ 冬瓜子─┤
使┘
└ 排脓散结
运用
•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
脉滑数。
•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
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
第二节 温下
概述
• 含义: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 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里寒实证。
•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 致。
•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为阳明 腑实证之常见伴见症状。
•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泻的症状。 热结旁流是由于积滞所致的腹泻。
• 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寒的症状。热厥证 是由于里热亢盛,格阴于外,阳气不能布达 于四肢所致。
•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峻下热结,以救阴 液。
• 2、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 功用:缓下热结。
•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 痛,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 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 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 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 黄 芒硝
•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 较明显者。
三承气汤组成及煎服法
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煎服法

√ √ √ √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冲服芒硝


√ √ 三物同煎
调胃 √ √
√ 先煎大黄炙草,冲服芒硝
• 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 畅,故名“承气”。
第二章泻下剂Fra bibliotek概说• 一、含义: 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
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 证。 • 二、范围:
A:寒下 B:温下 C:润下 D:逐水 E:攻补兼施 • 三、注意事项: ① 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
②中病即止。 ③注意饮食。
第一节 寒下
概述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 硝
• 〖主治〗肠痈初起。 • 〖病机〗肠间湿热,气滞血瘀。 • 〖治则〗泻下湿热,凉血活血。
方解
┌ 大黄 泻下湿热,活血化瘀┐


君┤

┌ 破血散瘀
└ 桃仁─┤
└ 助通下
├ 两药合用,泻热化瘀解毒



┌ 芒硝──
臣┤
└ 牡丹──
之法。
运用
• 辨证要点: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 弦紧。
• 使用注意:大黄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 〖组成〗大黄 附子 当归 人参 芒硝 干姜 甘草
〖主治〗阳虚寒积腹痛。 • 〖病机〗气阳两虚,寒实内结。 • 〖治则〗温里散寒,补正(气、血、阳)
泻下
主证病机分析
• 阳虚寒积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