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海上平台用静电聚结原油脱水设备试验研究

海上平台用静电聚结原油脱水设备试验研究

1 静电聚结脱水机理
静电聚结脱水是利用电场作用破坏原油乳化
] 5 4 6] - , , 使水滴互相吸引 、 并最终与原 液[ 聚结和沉降 [
油彻底分离的过程 。 1. 1 静电场水滴聚结过程 通常 , 静电场中水滴的聚 结 分 为 3 个 阶 段 , 第1 阶段 , 液滴互相接触 并 在 不 同 聚 结 力 的 作 用 下 趋 于
( ) 3
原油乳化液中的水滴在外加电场中会产生电泳 聚结和偶极聚结 , 而在交流电场下 , 偶极聚结是主导
] 1 1 2 1 - 。 水滴因 感 应 产 生 诱 导 偶 极 子 , 顺电场方 因素 [
适用研究 , 效果满足要求 , 但整套设备的内部结构非 常复杂 , 加工制 造 的 成 本 较 高 。 为 此 有 必 要 研 究 高 效内置式静电聚结 原 油 脱 水 技 术 , 设计出新型原油 脱水处理装置 , 以简化油田原油处理流程 、 减少处理 设施并缩小设备尺 寸 , 达到缩减平台面积和减轻上 部设施质量的目的 。 本文对静电场中水滴聚结和沉降分离机理展开 研究 , 通过静电聚结 脱 水 试 验 分 析 了 不 同 因 素 对 脱 水效果的影响 , 并依 据 海 上 试 验 结 果 优 化 静 电 聚 结 工艺流程和结构参 数 , 最终完成静电聚结原油脱水 工艺流程和设备研制 。
: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w a t e r c o a l e s c e n c e a n d s e a r a t i o n, t h e e x e r i m e n t o f c r u d e o i l d e - p p , h d r a t i o n w a s c o m l e t e da n d t h e n t h e e f f e c t o f d i f f e r e n t f a c t o r s o n d e h d r a t i o n w a s a n a l z e d o n y p y y a t r o c e s s a n d d e s i n w e r e o t i m i z e d a n d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s o l u t i o n f o r h i h t h e r e s u l t s . T h e e r o i l -w p g p g l a t f o r m. 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w a t e r c o n t e n t i n i v e n b t h e t e s t o n t h e o f f s h o r e f i e l d s w a s p g y o i l d e c r e a s e s d u e t o t h e 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f i e l d . T h e d e h d r a t i o n r a t e d e c r e a s e s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w a - y , t e r c o n t e n tw h i l e i t e n l a r e s b i n c r e a s i n t h e v o l t a e a n d t i m e . T h e t e c h n o l o f o r c r u d e o i l d e - g y g g g y , h d r a r o c e s s o f c r u d e o i l s e a r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t i o n b 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c o a l e s c e n c e w i l l s i m l i f t h e y p p y p y s e a r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a n d d e c r e a s e s i z e . p y : ; ; K e w o r d s o f f s h o r e l a t f o r m; 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c o a l e s c e n c e c r u d e o i l d e h d r a t i o n t e s t p y y 需要对 目前海洋石油 开 发 后 期 产 液 大 幅 增 加 , 原油处理设备升级改造以提高原有设备效率或采用 高效紧凑型的设 备 。 对 于 边 际 油 田 的 开 发 , 尤其重 质原油 , 国内外常规原油处理技术采用 “ 高压级三相 分离器 → 低压级三相 分 离 器 → 电 脱 水 器 ” 的工艺流 程, 整个处理流程 体 积 庞 大 、 油 水 分 离 效 率 低、 运行 耗能高 、 工作不 稳 定 。 新 型 的 原 油 处 理 技 术 采 用 静 电聚结技术 , 通过电 场 作 用 将 原 油 中 的 分 散 相 聚 结 成较大粒径的水颗粒 , 从而加速油沉降分离 , 提高油 水分离效率 ; 国外多 家 公 司 进 行 了 大 量 静 电 聚 结 原 油脱水技 术 的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工 作 , 例如英国 B d r a - f o r d大 学 与 B t c o 集 团 的 合 作、 t h a m t o n P、 N a S o u p

深水浮式平台新型静电聚结原油脱水技术现场试验

深水浮式平台新型静电聚结原油脱水技术现场试验

深水浮式平台新型静电聚结原油脱水技术现场试验张明;王春升;郑晓鹏;尚超;王海燕【摘要】研发的新型原油静电聚结脱水技术,创新性地采用绝缘电极施加电场加速油水分离,能适应高含水率原油的脱水工况.将试验样机在流花11-1 FPSO和渤中34-1平台进行现场中试试验,结果表明:静电聚结原油脱水技术可适应高含水原油脱水处理工况,且比常规自由水分离器效率提高50%以上.未来新型静电聚结原油脱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大幅降低深水浮式平台的尺寸和重量,有力促进深水油田的开发.%The new crude oil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dehydration technology uses insulated electrodes which can adapt to the high water content crude oil dehydration.The field tests are implemented at LH11-1 FPSO and BZ34-1 platform.In the field test,the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dehydration equipment work stability in high water cut crude oil and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by 50 %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gravity separator.The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technology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size and weight of deepwater floating platform.【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平台》【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深水浮式平台;静电聚结;原油脱水【作者】张明;王春升;郑晓鹏;尚超;王海燕【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6海上油田生产后期普遍进入高含水期,井口含水率高达90%以上。

海上稠油对原油脱水处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海上稠油对原油脱水处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海上稠油对原油脱水的影响及对策海上稠油热采技术是近年来为海上稠油开采开发的一项新技术。

该技术在取得了不错的增油效果的同时,也给海上原油处理带来了一些困难。

本文针对海上稠油热采原油脱水困难的问题,研究了化学添加剂对原油破乳脱水的影响,对海上稠油热采化学添加剂的使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近年,凭借着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安全可控,节能环保等特点,海上多元热流体热采采油技术快速发展,在油田已取得明显的增油效果,油田采油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海上稠油提供了强有力的开采方法。

然而在完成注热后的海上热采井自喷期间,油田原油处理平台经常出现原油破乳脱水困难的问题。

影响原油破乳脱水的因素主要有原油油品性质、含水和破乳温度等。

除了上述原因外,海上热采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添加剂对稠油的破乳脱水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热采添加剂对原油脱水的影响不可忽视。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海上热采过程中添加常用的化学添加剂(防膨剂、缓蚀剂)对原油破乳脱水的影响。

1.实验部分1.1.仪器和主要药物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自动混调器,石油产品水分测定器,二甲苯"石油醚,均为分析试剂。

防膨剂。

实验油样包括两类:从油田处理平台取样,整个油田的混合原油;直接从热采井井口取样,为单井原油。

1.2. 实验方法原油乳状液样品处理和含水测定。

参照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将现场取回的新鲜原油乳状液样品放入48度,比预定脱水温度低5-10度的恒温水浴中静置0.5h后,将游离水分出,搅拌均匀后使用.并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经处理的CEP 原油乳状液样品的水含量为27.4%。

热采添加剂、原油乳状液和破乳剂混合液的配制。

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原油乳状液,置于恒温水浴中,开启搅拌,根据实验设计,添加不同浓度的防膨剂和缓蚀剂,配制成热采添加剂与原油乳状液的混合液(未加添加剂的样品为空白)、将此混合液置于恒温水浴中老化处理4h随后,将恒温水浴温度升至破乳温度,按在搅拌下缓慢加入破乳剂,人工振荡200次,排气.观察脱水体积. 将加入破乳剂的混合液置于恒温水浴中,观察12h后的脱水体积,并观察油水界面和脱出水的颜色!测定净化油的含水率。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三)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三)
价值
对 于不带极 性 电荷 的中性水 颗粒 而言 ,当受 电
基 金项 目: 国家 83计 划专 题 课 题 (0 7 A 6 2 5 ;北 京 市属 高 等学 校 人 才 强 教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 H 2 0 0 24) 0 8年 度 教 育 6 20A 0Z2 ) P R 09 6 1 ;2 0 部 留学 回国 人 员科 研 启 动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可资利用 的静 电 聚结机理 主要 有 电泳聚结 、偶 极聚 结和介 电泳 聚结等 3大类 ,这 里仅介 绍介 电泳 聚结 的机理及 其实 施方 式 。
I 1 介 电泳聚 结 的机理 .
力与 电场强度 的平 方相 关 ,所 以 即使将 电场强 度 的 方 向反 向 ,介 电泳 聚结力 的方 向也 不会改 变 ,诱导
取 得 了成功应 用之 外 ,V t ie基 于全新 静 电聚 e oAbl c
结 机理 而研发 的低 含 水 量 聚结 器 ( o trC n Lw Wa o. e tn C a se ,简称 L WA C或 V E e t ol cr e O C IC—L W)还 有 可 能使传 统 的油井产 出液分 离处 理工 艺流程 发 生较 大变化 ¨ 。笔者 在详 细分析 讨论 A 电场 下 静 电聚 J C 结 破乳机 理 的 基础 上 ,首次 在 国 内对 L WA C的 O C

8 一 2
石 油 机 械 C IAPT O E M M C IE Y HN E R L U A HN R
21 0 0年
第3 8卷
第 8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国 外 石 油机 械
原 油 脱 水 用 紧 凑 型 静 电预 聚 结 技 术 ( ) 三

高效静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研究

高效静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研究

高效静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研究李春贤【摘要】为提高海上采油平台油水分离设备的效率,在绝缘电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全面研究了影响高效静电聚结脱水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件、使用M2复合电极,在温度不低于70 ℃、电压2000V左右、停留时间不低于10 min条件下,不同水含量乳化液的静电聚结脱水率均可达到80%;脱水温度和电压对静电聚结脱水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条件下,乳化液的静电聚结脱水率随电压的升高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70℃是QHD32-6原油乳化液脱水温度的转折点,当脱水温度高于此温度时,脱后含水趋于稳定;绝缘电极在高含水乳化液中的耐压性可通过增加绝缘层厚度实现.【期刊名称】《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油水分离;静电聚结;绝缘电极;脱水【作者】李春贤【作者单位】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技术研发中心,河南洛阳471003【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海洋油田进一步开发,其产出液水含量大幅增加,导致平台上原有的预处理设备和水处理设备不能满足油水分离要求,但改造方案往往受制于有限的平台空间和成本,因而提高原有设备效率或采用高效且规模小的设备成了有效解决生产问题的途径。

相关资料[1-5]显示,国外目前在高含水原油脱水领域推出油水分离设备的厂家有Hamworthy,AkerSolutions和NATCO等,其代表性静电预聚结器技术有EIPC(电脉冲感应聚结器)、CEC(紧凑型静电聚结器)和VIEC(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器)。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人员 [6-13]虽然认识到了绝缘电极在高含水原油油水分离技术中的重要性,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加之国外的技术保密,现在急需开发新型的静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

通过筛选合适的绝缘材料,研究了电压、温度、沉降时间和水含量等因素对静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的影响。

提高油田集输联合站原油脱水效果的对策探讨

提高油田集输联合站原油脱水效果的对策探讨

提高油田集输联合站原油脱水效果的对策探讨随着油田开采量的增加,原油脱水处理成为油田集输联合站管理的重要问题。

原油脱水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油田开采效益,还关系到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本文将从原油脱水的工艺流程、脱水设备的管理和优化、脱水处理的技术措施等方面探讨提高油田集输联合站原油脱水效果的对策。

一、工艺流程的合理设计原油脱水的工艺流程是保证脱水效果的基础,合理的工艺流程能够保证油水分离的效果,实现油水的高效分离。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先沉淀后过滤、先过滤后沉淀、先静电除水后过滤等多种工艺流程。

其中,先沉淀后过滤的工艺流程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优势在于可以将附着在沉淀物上的悬浮物和一些化学污染物去除。

二、脱水设备的管理和优化在油田集输联合站,脱水设备是原油脱水的核心设备,其管理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原油脱水效果。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日常维护:定期清洁设备,保持设备表面的干燥和清洁;定期检查设备内部,清除堵塞和污垢。

2、合理选择和使用药剂:根据油水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药剂,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和脱水效果。

3、增加脱水设备的数量和容积:在保证设备运行稳定的前提下,增加设备数量和容积,可以提高脱水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油水分离效果。

三、脱水处理的技术措施1、增加静电除水设备:静电除水设备是原油脱水的重要设备,能有效地去除悬浮物和水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从而实现高效脱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静电除水设备的数量和容积,提高静电除水的效果。

2、采用化学脱水技术:化学脱水是一种新型的脱水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原油分子结构,降低表面张力,从而提高油水分离效果。

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优化调节操作参数:调节操作参数是提高原油脱水效果的关键,可以通过调节沉淀时间、油水分离时间、药剂剂量、PH值和温度等参数,实现脱水处理的最优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油田集输联合站原油脱水效果需要从工艺流程、脱水设备管理和优化、脱水处理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效稠油脱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效稠油脱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
高效稠油脱水工 艺技术研 究与应用
陈 攀 。 何 丽 l _ 吐 哈油 田公 司鲁 克沁 采油 厂 新疆 鄯善 8 3 8 2 0 2 2 . 吐 哈油 田公 司温米 采 油厂 新 疆 鄯 善 8 3 8 2 0 2
摘 要:油 田在开发 的过程 中,需要 面对各种 复杂的条件 。部分 油 田的性质 较为特殊 ,其原油 中胶质物含 量较 大,渗透性不佳 , 属 于稠 油 ,在其脱 水工艺方面 ,存在一定 的难度 ,需要采取 一定措施优化 其脱水效果 ,提 高原 油的采收率。本文结合某油 田的 情况 ,简单分析 了稠 油的特点及脱水 工艺的难 点 ,阐述 了其各 项参数 的确认方法 ,最后探讨 了其 配套 的脱 水技 术 ,为油 田的技 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油 田开发;稠油 ;脱水工 艺;技术 参数 ;方法脱水技术及其应用 3 . 1优化沉降罐 出油结构 沉 降罐 的结构对 于在稠 油 的脱水 效果有着 重要 的影 响作 用 ,需要对 其进行优 化 改造 。可 以适 当保 留一般 原油沉 降罐 的优 势 ,而 传统沉 降罐 中的 固定 集油槽 ,其会受 到沉 降罐液 位 高度 的影 响 ,不 能灵活 的变动 ,可 以将 去 除,而采用 浮动
入 。
良好 的 效 果 Ⅲ 。
2脱水工艺参数 的确定 影 响稠 油脱 水处 理效 果 的主 要 因素包 括脱 水温度 、稀 油 的 比例 、 药剂 的使 用 等 ,需 要 予 以确 认 ,具 体 确认 过 程 如 下:①脱水温度 原油的黏度会 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不 断降低, 二者 的密度也 会 出现较大 的差异 ,沉 降 、分 离 的速 度更快 , 且削弱 乳化膜 的机 械强度 ,脱水 的效 率更高 。如果 温度达 到 8 7 ℃,油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距 逐渐平缓 ,原 油与稀油 的比 例适 当 ,且温 度一 定时 ,即可 得到 良好 的脱 水效果 ;②稀 油 的 比例 在温度 、加药量一定 的条件 下,脱水效率会 随着 掺稀 比例 的增加而 提高 ,但 是其 比例 超过一 定 的范 围,会使得 蒸 发损耗 量增加 ,且 需要使 用更 多的破 乳剂 ,消耗 的燃料及 能 源 更 多。在温 度为 9 0 ℃左右 时 ,加 药量 在 1 5 0 m g / L 的条件 下 ,沉 降 2 4 小时后,稠油与稀油 的比例在 1: 1 . 2 ~ 1: 1 . 4 之 间 ,能够达 到脱水 的要求 j ;③破乳剂 的使用 破乳剂 需要表 面活性 较强 ,渗透 性 良好 ,具有 强大 的絮凝 力及聚 结力 ,无 腐 蚀性 ,价格 实惠 ,且不 能对 原油 的质 量带 来影 响,需要 综 合 考量 各种破 乳剂 的性 能,优选 性价 比高 的产 品。原油温 度 在8 5 ℃ 的条件下 ,破 乳剂的加药浓度保持 在i 0 0  ̄2 0 0 m g / L 之 间 ,沉 降 时间一般 为1 7 ~2 4 小时 ,原油 的含 水率则 会保 持在 1 . O % 以内,达到相应 的输 出标准 。

海上油田特稠油静电聚结脱水实验研究

海上油田特稠油静电聚结脱水实验研究

海上油田特稠油静电聚结脱水实验研究张明;王春升;郑晓鹏;尚超;王海燕【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7(029)004【摘要】针对渤海特稠油的原油黏度大、油品密度高,油水分离十分困难的特点,研制了绝缘电极并开展了室内自然沉降和静电聚结脱水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绝缘电极可以适应高含水特稠油脱水工况,对于初始含水70%~90%的乳化液,处理温度110℃C,在适当的电场强度和药剂浓度作用下,沉降时间40 min,脱后含水可以低于30%;对于初始含水30%~60%的乳化液,处理温度130℃C,在适当的电场强度和药剂浓度作用下,沉降时间40 min,脱后含水可以低于30%,满足相关规范中对进入常规电脱水器进一步处理的要求.通过与自然沉降脱水实验进行对比,静电聚结脱水技术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特稠油脱水效率,大幅降低海上特稠油脱水设备的尺寸和质量.本文实验结果对海上特稠油静电聚结脱水处理工艺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总页数】5页(P159-163)【作者】张明;王春升;郑晓鹏;尚超;王海燕【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868【相关文献】1.海上平台用静电聚结原油脱水设备试验研究 [J], 刘新福;王春升;尚超;孙婧;郑晓鹏;张明2.新型高含水原油静电聚结脱水器在流花11-1油田的现场试验 [J], 郑晓鹏;王春升;张明;尚超3.海上油田原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技术研究 [J], 尚超;王春升;郑晓鹏;张明;孙婧;王海燕;4.海上油田原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技术研究 [J], 尚超;王春升;郑晓鹏;张明;孙婧;王海燕5.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实验研究 [J], 尚超;王春升;张明;郑晓鹏;王海燕;申明周;崔新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卷增刊1 中国造船Vol.60 Special 1 2019年1月SHIPBUILDING OF CHINA Jan. 2019文章编号:1000-4882(2019)S1-0286-05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实验研究尚超1,王春升1,张明1,郑晓鹏1,王海燕1,申明周2,崔新安2(1.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7;2.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技术研发中心,洛阳471003)摘要针对海上油田稠油原油黏度大、密度高,仅靠重力分离油水停留时间长的特点,开展了静电聚结技术研究,该技术借助电场作用加速稠油的油水分离,大大缩短油水分离时间,为海上油田稠油脱水提供可行的技术手段。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52%含水稠油在静电聚结作用下停留时间40 min的脱水效果,与依靠重力沉降停留7 h的脱水效果相当。

论文研究结果对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处理工艺研究和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中图分类号:TE868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稠油的黏度大、密度高,一些特稠油黏度甚至在10000 mpa·s以上,密度却与水十分接近,仅靠重力分离十分困难。

而且稠油一般含沥青质、胶质较多,容易形成乳化液,进一步增加了分离难度。

目前陆上油田针对稠油处理的主要方法为掺混稀油和大罐沉降,特稠油的脱水沉降时间通常在20~30h 以上,意味着处理设备水力停留时间长、尺寸和重量大。

但寸土寸金的海上平台空间有限,尤其深水浮式平台对重量和空间非常敏感,因此稠油脱水处理模式不能完全照搬陆上稠油脱水处理模式,有必要研究高效稠油脱水处理技术,为海上油田稠油高效脱水探寻有效的处理手段和技术方案。

常规的电脱水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该技术利用电场作用使水滴加速聚结、沉降,加速与原油分离。

目前,无论陆上油田还是海上油田,应用较为广泛。

但常规电脱水技术采用裸电极,当原油含水率超过30%时,难以建立起稳定的电场,使其应用场合有一定局限性。

为打破高含水率条件下不能顺利建立电场的技术瓶颈,中海油研究总院联合相关单位研制了新型原油静电聚结脱水器,该脱水器内部采用独特的复合电极结构,使其适用于高含水工况。

该脱水器在流花11-1油田(原油密度933 kg/m3)开展了现场试验[1-3],验证了静电聚结脱水器能够在原油高含水(原油综合含水率95%以上)工况下建立稳定电场,并有高效的原油脱水效果。

针对目前海上油田稠油脱水困难的局面,考虑到静电聚结脱水的高效性,作者所在课题组也针对渤海某油田稠油(特稠油)开展了静电聚结脱水试验研究,为海上油田稠油脱水处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60卷增刊1 尚 超,等: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实验研究287 1 稠油油品物性渤海某稠油油田采出液,其主要性质分析见表1和图1所示。

表1 渤海某稠油油田采出液主要性质分析结果参数水含量/% 盐含量(NaCl)/(mg/L) 酸值(KOH)/(mg/g) 粘度(80℃)/(mm2/s)数值52 2794 4.81 2278注:酸值是指中和1g油样中含酸所需的KOH的mg数。

图1 渤海某稠油油田采出液试样在显微镜下的形态从表1分析数据和图1可以看出:该稠油油田采出的原油含水较高,形成的乳化液非常稳定,加上粘度很大,油水分离难度会非常大。

2 稠油脱水试验研究2.1重力自然沉降脱水试验首先,在不同温度下,对该油田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进行了重力自然沉降脱水试验,将等量稠油采出液分别预热到指定温度,停留40min,记录出水量。

试验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含水52%稠油采出液重力自然沉降脱水试验结果温度/℃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液量/g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油/g 34.6 34.6 34.6 34.6 34.6 34.6 34.6 34.6 34.6 34.6水/g 35.4 35.4 35.4 35.4 35.4 35.4 35.4 35.4 35.4 35.4出水/g 0 0 0 0 0 0 0 0 2 4.8油含水/%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49.1 46.9从表2试验数据可以看出: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单靠重力自然沉降,温度120℃以下,几乎没有水沉降出来,即使温度升高到140℃,脱水效果也非常差,只有少量水脱出,脱后含水仍高达46.9%。

另外,作为对比,针对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在温度90℃下,又进行了长时间重力沉降的试验,试验发现:在90℃条件下,重力沉降1.5h才开始有少量水脱出,重力沉降超过7小时脱后含水才<30%288 中 国 造 船 学术论文(根据《SY/T0045-2008原油电脱水设计规范》进入电脱水器的原油水含量不宜大于30%[4])。

因此仅依靠常规分离器通过重力沉降对该稠油油田的稠油采出液进行处理,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生产,寻求更加高效的脱水技术极其必要。

2.2 静电聚结脱水试验为验证静电聚结技术对稠油脱水的作用效果,针对该稠油油田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进行静态静电聚结脱水试验,试验过程中,在重力自然沉降试验条件基础上,通过对变化温度、施加电压、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测试,验证静电聚结对稠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1)不同温度在加电2000 V ,停留时间40 min 的条件下,测试静电聚结脱水过程中,温度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试验情况如图2所示。

脱后含水量/%温度/℃图 2 静电聚结与自然沉降在不同温度下的脱水对比从图2可以看出: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采用静电聚结技术后,油水分离速度明显加快,温度越高,油水分离越快,130℃时脱后含水达到16.58%。

鉴于在静电聚结作用下,90℃脱后含水已接近30%,考虑到现场生产条件及尽量降低能耗的需求,后续试验以90℃进行工艺优化。

(2)不同电压在稠油采出液温度90℃,加电40 min 。

测试不同电压对静电聚结脱水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脱后含水量/%电压/V图 3 脱后含水与施加电压的关系60卷 增刊1 尚 超,等:海上油田稠油静电聚结高效脱水实验研究 289从图3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脱后含水量随施加电压的升高而降低(剩余水逐渐减少),2000V 之前脱后含水降低幅度不大;当电压加大至2000V 之后,脱后含水开始大幅下降,电压在2500V 以后,脱后含水降幅趋于平缓,继续增加电压,脱后剩余水基本不再减少,甚至可能会因电压过高、电场强度过大使原本聚结的水滴再次破裂引起脱后含水微升的情况,而且继续增加电压能耗也会相应增大。

因此,本次稠油静电聚结脱水试验可将2500V 电压作为最优电压。

加电2500V 电压下,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脱后含水率小于30%,达到了可进入电脱进一步处理的条件。

(3)不同停留时间在温度90℃、加电2500V 的条件下,测试不同停留时间对静电聚结脱水的影响,具体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脱后含水量/%时间/min图4 脱后含水与停留时间的关系从图4所示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含水52%的稠油采出液脱后含水随停留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20~40 min 之间,脱后含水降幅最大,停留时间大于40 min 后,脱后含水降幅趋于平缓;停留时间40 min 时,脱后含水已降低到25%以下,鉴于停留时间与设备体积正相关,兼顾设备紧凑性和脱后含水需求(若进入电脱水器进一步处理,含水率要求<30%),停留时间可优选为40 min 。

3 结 语(1)本次试验的含水52%的渤海某油田稠油(粘度:2278 mm 2/s(80℃)),温度<120℃情况下,仅靠重力自然沉降40 min ,无法脱出水分。

在90℃下,重力沉降超过7 h 脱后含水才<30%。

因此,对于海上油田稠油(尤其特稠油)的处理,不能照搬陆上油田依靠大罐长时间重力沉降的模式,需要更加高效的脱水方式以减小处理设备体积,进而减小平台规模和工程投资。

(2)通过本次试验研究可知,静电聚结技术促进稠油脱水效果明显。

经过不同温度、不同电压、不同停留时间参数对脱水效果的影响试验,以及最佳参数的优选,含水52%稠油在90℃、2500V 电压、停留时间40 min 的条件下,脱后含水<25%,达到了进入电脱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为海上油田稠油脱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可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促进海上油田稠油规模开发。

290 中国造船学术论文参考文献[1]郑晓鹏, 王春升, 张明, 等.新型高含水原油静电聚结脱水器在流花11-1油田的现场试验[J].中国海上油气, 2015,27(1): 102-106.[2]崔新安, 彭松梓, 申明周, 等. 静电聚结原油脱水技术现场应用[J].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3, 30(3): 44-47.[3]彭松梓, 崔新安, 王春升, 等. 静电聚结原油脱水试验研究[J].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2, 29(5): 3-6.[4]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工程建设专标委. 原油电脱水设计规范: SY/T0045—2008[S].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Experimental Study on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Technology for Dehydration of Heavy Oil in Offshore OilfieldsSHANG Chao1, WANG Chunsheng1, ZHANG Ming1, ZHENG Xiaopeng1, WANG Haiyan1,SHEN Mingzhou2, CUI Xinan2(1.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7, China;2. SEG Luoyang R&D Center of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AbstractHeavy oil in offshore oilfield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iscosity, high density, and long retention time for separation by only grav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ydration of heavy oil,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technology was researc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it takes 40 minutes by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technology for hydration of heavy oil with 52% of water content, but it will take 7 hours by the effect of gravity settlement for dehydr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and design of highly efficient dehydration process of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for heavy oil in offshore oil fields.Keywords: offshore oilfield; heavy oil; electrostatic coalescence dehydration作者简介尚超男,1984年生,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