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课件.ppt

合集下载

《轨迹方程的求法》课件

《轨迹方程的求法》课件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 轨迹方程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揭示隐藏的运动 规律和模式。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总结与展望
轨迹方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轨迹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 重要工具,对于物理学、工程学 、航天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轨迹方程,我们可以精确地 预测物体未来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为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
据。
掌握轨迹方程的求法,有助于提 高我们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和 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04
1.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动点坐标之间的关 系。
2. 运用代数方法,将坐标关系转化为轨迹 方程。
05
06
3. 化简轨迹方程,得到最终结果。
参数法
定义:参数法是指引入参数来
适用范:适用于已知条件较
步骤
表示动点的坐标,从而得到轨
迹方程的方法。
01
为复杂,需要引入参数来表示
动点坐标的情况。
02
03
1. 引入参数,表示动点的坐标 。
3. 根据轨迹上点的坐标,推导出轨迹 方程。
03
常见轨迹方程的求解示例
圆轨迹方程的求解
总结词
通过已知条件,利用圆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定理,求解圆心 和半径。
详细描述
首先确定圆上的三个点,然后利用圆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定 理,即圆心在三个点的中垂线交点上,半径等于三个点到圆 心距离的和的一半,求解出圆心和半径,即可得到圆的轨迹 方程。
轨迹方程可以用来描述行星、卫星等 天体的运动轨迹,帮助我们理解宇宙 中的运动规律。
在物理中,有时需要研究两物体碰撞 后的运动轨迹,通过建立轨迹方程并 求解,可以了解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练习
1.一动圆与圆
外切,同时与圆 x2 + y2 − 6x − 91 = 0内切,求动圆圆心
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2. 动圆 M 过定点 P(-4,0),且与圆 :C x2+ -y2 8x = 0 相切,求动圆圆心 M 的轨迹方程。 1.在∆ABC 中,B,C 坐标分别为(-3,0),(3,0),且三角形周长为 16,则点 A 的轨迹方 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物1线.)定的义定法义:,如则果可动先点设P出的轨运迹动方规程律,合再乎根我据们已已知知条的件某,种待曲定线方(程如中圆的、常椭数圆,即、可双得曲到线轨、迹抛 方程。 P 满2.足直的译等法量:关如系果易动于点建立P 的,运则动可规以律先是表否示合出乎点我P们所熟满知足的的某几些何曲上线的的等定量义关难系以,判再用断点,但P 点的 坐标(x,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 P 运动的某个几何 量y=tg,(以t)此,量进作而为通参过变消数参,化分为别轨建迹立的普P 点通坐方标程xF,(yx与,该y)参=数0。t 的函数关系 x=f(t),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 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 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 运出动相规关律点已P'知的,坐(标该,点然坐后标把满P足'的某坐已标知代曲入线已方知程曲),线则方可程以,设即出可得P(到x动,点y),P 的用轨(迹x,方y程)。表示
题目 6:已知点 P 是圆(x +1)2 + y2 =16 上的动点,圆心为 B ,A(1,0) 是圆内的定点;PA 的中垂线交 BP 于点Q .(1)求点Q 的轨迹C 的方程;

轨迹方程的求法 通用精品课件

轨迹方程的求法 通用精品课件

以直线DC为x轴,线段DC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椭圆方程为 x 2
y2 +
= 1 (a>b>0)

a2 b2
|AD| + |AC| = 2a,|BD| + |BC| = 2a
所以,|AD| + |BD| + |AC| + |BC| = 4a 即 8 + 4 2 = 4a
例8.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斜边BC
在已知曲线上运动,代入已知曲线得出M的方 程.M和P是什么关系?回到图中仔细分析,连 接AQ会怎么样?点M与Δ AFQ是什么关系?


xP


yP
1 3x 2
3y 2
本题答案: y2 8 (x 1). 33
轨迹为以(-1/3,0)顶点,开口向右的抛物线(除去顶点).
18.已知直线L1⊥直线L2,垂足为M,点N ∈L2,(如图)以A,B为端点 的曲线段C上任意一点到L1的距离与到N的距离相等.若ΔAMN 为锐角三角形,且|AM|=√17,|AN|=3,|BN|=6.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A)圆 (B)双曲线 (C)椭圆 (D)抛物线
6.已知一曲线是与两个定点O(0,0)、A(3,0)距离的比为 1:2的点的轨迹,则此曲线的方程是__(x___1_)2___y_2 __4__.
x2 y2 1 (x 3)2 y2 2
平方化简得:(x 1)2 y2 4 (P78)
4.当所求动点的运动受一些几何量(距离、角度、 斜率、坐标等)制约时,可考虑用参数法求解.
5.求得的轨迹方程要与动点的轨迹一一对应,否则要 “多退少补”,多余的点要剔除,不足的点要补充.

轨迹方程的求法

轨迹方程的求法

轨迹方程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参数法、交轨法,待定系数法。

求轨迹方程,一定要注意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要注意区别“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直接法:如果动点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不需要特殊的技巧,易于表述成含x,y 的等式,就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之为直接法;例1、已知直角坐标系中,点Q (2,0),圆C 的方程为221x y +=,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MQ 的比等于常数()0λλ>,求动点M 的轨迹。

◎◎如图,圆1O 与圆2O 的半径都是1,124O O =. 过动点P 分别作圆2O 、圆2O 的切线PM PN ,(M N ,分别为切点),使得PM . 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2.定义法:运用解析几何中一些常用定义(例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可从曲线定义出发直接写出轨迹方程,或从曲线定义出发建立关系式,从而求出轨迹方程。

例2、动圆过定点,02p ⎛⎫ ⎪⎝⎭,且与直线2p x =-相切,其中0p >.求动圆圆心C 的轨迹的方程.◎◎ 已知圆C 的方程为 (x-2)2+y 2=100,点A 的坐标为(-2,0),M 为圆C 上任一点,AM 的垂直平分线交CM 于点P ,求点P 的方程。

◎◎已知A 、B 、C 是直线l 上的三点,且|AB|=|BC|=6,⊙O ′切直线l 于点A ,又过B 、C 作⊙O ′异于l 的两切线,设这两切线交于点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三、代入法:动点所满足的条件不易表述或求出,但形成轨迹的动点P(x,y)却随另一动点Q(x ’,y ’)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且动点Q 的轨迹为给定或容易求得,则可先将x ’,y ’表示为x,y 的式子,再代入Q 的轨迹方程,然而整理得P 的轨迹方程,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

例3、P 是椭圆191622=+y x 上的动点, 作PD ⊥y 轴, D 为垂足, 求PD 中点的轨迹方程.◎◎已知椭圆)0(12222>>=+b a by a x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 1(-c ,0)、F 2(c ,0),Q 是椭圆外的动点,满足.2||1a F =点P 是线段F 1Q 与该椭圆的交点,点T 在线段F 2Q 上,并且满足.0||,022≠=⋅TF TF PT 求点T 的轨迹C 的方程.练习:1、方程y=122+--x x 表示的曲线是: ( )A 、双曲线B 、半圆C 、两条射线D 、抛物线2. 抛物线的准线l 的方程是y =1, 且抛物线恒过点P (1,-1), 则抛物线焦点弦的另一个端点Q 的轨迹方程是( ).A. (x -1)2=-8(y -1)B. (x -1)2=-8(y -1) (x ≠1)C. (y -1)2=8(x -1)D. (y -1)2=8(x -1) (x ≠1)3、动点p 与定点A(-1,0), B(1,0)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1,则p 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1B 、x 2+y 2=1(x ≠±1)C 、x 2+y 2=1(x ≠1)D 、y=21x -4、一动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之和的2倍,等于该点到原点距离的平方,则动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2(x+y)B 、x 2+y 2=2|x+y|C 、x 2+y 2=2(|x|+|y|)D 、x 2+y 2=2(x -y)5、动点P 到直线x=1的距离与它到点A (4,0)的距离之比为2,则P 点的轨迹是:( )A 、中心在原点的椭圆B 、中心在(5,0)的椭圆C 、中点在原点的双曲线D 、中心在(5,0)的双曲线6、已知圆x 2+y 2=4,过A (4,0)作圆的割线ABC ,则弦BC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2+y 2=4B 、(x -2)2+y 2=4(0≤x <1)C 、(x -1)2+y 2=4D 、(x -1)2+y 2=4(0≤x <1)7 . P 是椭圆191622=+y x 上的动点, 作PD ⊥y 轴, D 为垂足, 则PD 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 A. 116922=+y x B. 196422=+y x C. 14922=+y x D. 19422=+y x 8、若一动圆与两圆x 2+y 2=1, x 2+y 2-8x+12=0都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为: ( )A 、抛物线B 、圆C 、双曲线的一支D 、椭圆9、点M 到F (3,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4=0 的距离小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A 、y 2=12xB 、y 2=12x(x>0)C 、y 2=6xD 、y 2=6x(x>0)10、已知圆x 2+y 2=1,点A (1,0),△ABC 内接于圆,且∠BAC=60°,当B 、C 在圆上运动时,BC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21B 、x 2+y 2=41C 、x 2+y 2=21(x<21)D 、x 2+y 2=41(x<41) 11、抛物线过点M (2,-4),且以x 轴为准线,此抛物线顶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2+(y+4)2=16 (0)y ¹B 、(x -2)2+4(y+2)2=16 (0)y ¹C 、(x -2)2-(y+4)2=16D 、(x -2)2+4(y+4)2=161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为(0,±52)的椭圆被直线3x -y -2=0截得的弦的中点的横坐标为21,则椭圆方程为 ( ) 222222222222A. 1 B. 1 C. 1 D.12575752525757525x y x y x y x y +=+=+=+= 13、已知⊙O :x 2+y 2=a 2, A(-a, 0), B(a, 0), P 1, P 2为⊙O 上关于x 轴对称的两点,则直线AP 1与直线BP 2的交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A 、x 2+y 2=2a 2B 、x 2+y 2=4a 2C 、x 2-y 2=4a 2D 、x 2-y 2=a 214、动圆与x 轴相切,且被直线y=x 所截得的弦长为2,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一课件: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2课时)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一课件: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2课时)

(2)已知 F1,F2 分别为双曲线x52-y42=1 的左、右焦点,P(3,1)为双曲线内一
点,点 A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则|AP|+|AF2|的最小值为( C )
A. 37+4
B. 37-4
C. 37-2 5
D. 37+2 5
【解析】 因为|AP|+|AF2|=|AP|+|AF1|-2 5,所以要求|AP|+|AF2|的最小 值,只需求|AP|+|AF1|的最小值.
【解析】 双曲线的两个焦点 F1(-4,0),F2(4,0)分别为两圆的圆心,且 两圆的半径分别为 r1=2,r2=1,易知|PM|max=|PF1|+2,|PN|min=|PF2|-1,故|PM| -|PN|的最大值为|PF1|+2-(|PF2|-1)=|PF1|-|PF2|+3=2+3=5.
(2)如图,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 x2-y42=1,点 A 的坐标为(- 5,0),B 是圆 x2+(y- 5)2=1 上的点,点 C 为其圆心,点 M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求|MA|+|MB| 的最小值.
思考题 1 (1)如图,在△ABC 中,已知|AB|=4 2,且三内角 A,B,C 满 足 2sin A+sin C=2sin B,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顶点 C 的轨迹方程.
【思路分析】 建立坐标系后利用正弦定理与双曲线的定义确定轨迹方程. 【解析】 以 AB 边所在的直线为 x 轴,AB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立平面 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 A(-2 2,0),B(2 2,0).
如图,连接 F1P 交双曲线的右支于点 A0.当点 A 位于点 A0 处时,|AP|+|AF1| 最小,最小值为|PF1|= [3-(-3)]2+12= 37.故|AP|+|AF2|的最小值为 37- 2 5.

轨迹方程的求法PPT教学课件

轨迹方程的求法PPT教学课件

的性质可得 : y0 1 1 , y0 1 2. x0 m,x0 Nhomakorabea22
2
解得
:
x0
4 4m 5
,
y0
2m 5
3
,
点B '( x0 ,
y0 )在椭圆上,( 4
4m )2 5
4( 2m 5
3)2
4,
整理得2m m 3 0解得m 1或m 3 2
点P的轨迹方程为y 2x 1或y 2x 3 , 2
刷油漆
镀铬
涂油
一.防止金属的腐蚀 二.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三.合理有效开采矿物 四.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P
引直线x y 2的垂线,垂足为N . Q
求线段QN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
O
x
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极少数不活泼的
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
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元素名称 质量分数/% 元素名称 质量分数/%
铝(Al)
7.73
镁(Mg)
例1.如图,已知动圆过定点(1, 0), 且与直线x 1相切。求 动圆圆心轨迹C的方程.
练习:
1.如图,已知定点A(2, 0),定圆 M : ( x 2)2 y2 25, P是M上 的动点, 线段AP的中垂线与MP 交于Q , 求Q的轨迹.
y P
Q MO A
x
2.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M(2,0),AB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3y-6=0,AD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为3x+y+2=0. (1)求矩形ABCD外接圆的方程; (2)若动圆P过点N(-2,0), 且与矩形ABCD的外接圆外切, 求动圆P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曲线与方程 课件(共35张PPT)

曲线与方程  课件(共35张PPT)
曲线与方程
最新考纲展示
1.了解方程的曲线与 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 思想和利用坐标法研究几 何问题的基本方法.
3.能够根据所给条件选 择适当的方法求曲线的轨 迹方程.
一、曲线与方程的定义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
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如下的对应关系:
(2)证明:设 E(xE,yE),F(xF,yF),依题意,
y=k1x+3,
由y92+x2=1
⇒(k21+9)x2+6k1x=0,①
解得 x=0 或 x=-k216+k19. 所以 xE=-k216+k19,yE=k1-k216+k19+3=2k721-+39k21, ∴E-k126+k19,2k721-+39k21. ∵k1k2=-9,∴k2=-k91.用 k2=-k91替代①中的 k1, 同理可得 Fk126+k19,3kk2121- +297. 显然 E,F 关于原点对称,∴直接 EF 必过原点 O.
曲线的交点问题(师生共研)
例 2 (2015 年南京模拟)设 0<θ<π2,曲线 x2sin θ+y2cos θ=1 和 x2cos θ-y2sin θ=1 有 4 个不同的交点.
(1)求θ的取值范围; (2)证明:这4个点共圆,并求圆的半径的取值范围.
解 析 (1) 两 曲 线 的 交 点 坐 标 (x , y) 满 足 方 程 组 x2sin θ+y2cos θ=1, x2=sin θ+cos θ, x2cos θ-y2sin θ=1, 即y2=cos θ-sin θ.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2015年广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中,已知A(1,1),B(4,1),C(2,3),则AB边上的高的方

轨迹方程的求法

轨迹方程的求法

轨迹方程的求法一、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建、设、限、代、化” 1、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2、设动点坐标(),x y ;3、限制条件列出来(如一些几何等量关系);4、代入:用坐标代换条件,得到方程(),0f x y =;5、化简(最后要剔除不符合条件的点).例1、过点()2,4P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1l 、2l ,1l 交x 轴于A 点,2l 交y 轴于B 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1:平面内动点M 与两定点()1,0A -、()2,0B 构成MAB ∆,且2MBA MAB ∠=∠,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2: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3: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2,0Q 和圆221C x y +=:,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MQ 的比等于常数(0)λλ>,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二、定义法:如果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以依据定义求出轨迹方程.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 规律可寻:(1)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还要看所求轨迹是否是完整的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如果不是完整的曲线,则应对其中的变量x 或y 进行限制.例2、(1)求与圆221:(3)1C x y ++=外切,且与222:(3)81C x y -+=内切的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2)已知圆221:(3)1C x y ++=和圆222:(3)9C x y -+=,动圆M 同时与圆1C 及圆2C 相外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1:已知1,02A ⎛⎫- ⎪⎝⎭,B 是圆221:42F x y ⎛⎫-+= ⎪⎝⎭(F 为圆心)上一动点,线段AB 的垂直平方线交BF 于点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2:已知1,02A ⎛⎫- ⎪⎝⎭,B 是圆2211:24F x y ⎛⎫-+= ⎪⎝⎭(F 为圆心)上一动点,线段AB 的垂直平方线交BF 于点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到点()1,0F 的距离比它到y 轴的距离多1,求点M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4:已知点1F 、2F 分别是椭圆22:171617C x y +=的两个焦点,直线1l 过点2F 且垂直于椭圆长轴,动直线2l 垂直1l 于点G ,线段1GF 的垂直平分线交2l 于点H ,求点H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5:在极坐标系Ox 中,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sin 2ρθ=,点M 是直线l 上任意一点,点P 在射线OM 上,且满足4OP OM ⋅=,记点P 的轨迹方程为C ,求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三、相关点法:有些问题中,其动点满足的条件不便用等式列出,但动点是随着另一动点(称之为相关点)而运动的,如果相关点所满足的条件是明显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动点坐标表示相关点坐标,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 “相关点法”的基本步骤:(1)设点:设被动点的坐标为(),x y ,主动点的坐标为()00,x y ;(2)求关系式:求出两个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式()()00,,x f x y y g x y =⎧⎪⎨=⎪⎩; (3)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便可得到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例3、已知点P 是圆22:4C x y +=上任意一点,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求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1:已知在ABC ∆中,()2,0A -,()0,2B -,第三个顶点C 在曲线231y x =-上动点,求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2:已知点P 是圆22:25C x y +=上任意一点,点D 是点P 在x 轴上的投影,点M 为PD 上一点,且满足45MD PD =,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 的轨迹方程.四、参数法:如果动点(),P x y 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容易找,可以考虑将,x y 用一个或几个参数表示,最后消参数,得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轨迹方程.常用参数有角度θ、直线的斜率、点的横、纵坐标,线段的长度等.例4、过抛物线24y x =的顶点O 引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求线段AB 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1:设椭圆方程为2214y x +=,过点()0,1M 的直线l 交椭圆于,A B ,O 是坐标原点,直线l 的动点P 满足()12OP OA OB =+,当直线l 绕点M 旋转时,求点P 的轨迹方程.五、交轨法:写出动点所满足的两个轨迹方程后,组成方程组分别求出,x y ,再消去参数,即可求解,这种方法一般适合于求两条动直线交点的轨迹方程.例5、设1A 、2A 是椭圆22195x y +=的长轴的两端点,1P 、2P 是垂直于12A A 的弦的端点,求直线11A P 与22A P 的交点的轨迹方程.巩固训练1:已知双曲线2212x y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A 、2A ,点()11,P x y 、()11,Q x y -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求直线1A P 与2A Q 的交点的轨迹E 的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2.求与圆 A: (x-5)2+y2=49和圆B:(x+5)2+y 2=1 都 外切的圆的圆心 P 的轨迹方程____x9_2 _y_1y_62___1_(_x__.0) 解:由题知:| PB | r 1,
| PA | r 7
P r
∴| PA | -| PB | = 6 <10=|AB| 1
1、与圆C: (x-2)2 + y2=1 外切,且与直线x+1=0相切的 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2、 已知圆 A : (x 2)2 y2 25 ,B(2,0)
是圆内一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PB的垂 直平分线与半径AP交于点M,求点的轨迹方程
Mp
AB
当P在圆上运动时,求M的轨迹方程。
练习4. 已知圆F1:(x 2)2 y2 2,动圆M过定点
F2(2,0),且与圆F1相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为_____________.
y
M
o
x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小结
1、直接法:
2、定义法 3 、相关点法 (也称坐标转移法):
所求动点M的运动依赖于一已知曲 线上的一个动点M0的运动,将M0的坐 标用M的坐标表示,代入已知曲线, 所得的方程即为所求.
为 1 ,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 是什么图形。 2
解:设点M的坐标是 (x, y)
由题意得 MO 1 MA 2

x2 y2 1
(x 3)2 y2 2
两边平方,得
x2 y2 (x 3)2 y2

1 4
化简,得 x2 y2 2x 3 0
(x 1)2 y2 4 为点M的轨迹方程。
7
∴ P 的轨迹是以A, B为焦点,B (-5,0) o
A (5,0)
的双曲线的左支.
2a 6, c 5,
a 3,b2 c2 a2
16
x2 9
y2 16
1
(x 0)
题 型 三一
【例3】若曲线 x2 y2 1上有一动点P,O点为 4
坐标原点,M为线段OP的中点,求点M的轨迹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 如果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明确几何量的
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易于表述成含 x,y的等式,就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之 为直接法。用直接法求动点轨迹一般有建系, 设点,列式,化简,证明五个步骤,最后的证 明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挖”与“补”。
练习1:已知点 M与两个定点 O(0,0), A(3,0)距离的比
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步聚:
1、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求什么设什么,设动点的坐标为(x,y)
2、找关系(动点满足的几何等式) 3、列式(将几何等式代数化) 4、化简(化为标准的形式) 5、检验(除去不满足题意的点)
题 型一
【例1】已知M (4,0), N (1,0),若动点P满足
MN MP 6 | NP | .求P的轨迹方程。
方程.
y
MP
O
x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3、相关点法 (也称坐标转移法): 所求动点M的运动依赖于一已知曲线上的一 个动点M0的运动,将M0的坐标用M的坐标表示, 代入已知曲线,所得的方程即为所求.
练习3 : 如图,设P是圆x2 y2 25上的动点,点D是P
在x轴上的投影,M为PD上一点,且| MD | 4 | PD | . 5
点M的轨迹是圆心为(-1,0),半径长是2的圆
题 型二 【例2】一动圆与圆O1: (x+3)2+y2=1外切 , 与
圆O2: (x-3)2+y2=81内切, 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
方程是___2x_52___1y_62___1____. y
M
O1 O
O2
x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2、定义法
若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符合某圆锥曲线的 定义,则由曲线的定义写出轨迹方程的方法。
解,解解y::(():1,1解解 ()1)设设)M则则::设(动(1N1动动)M点)M设设点点MPP动P动(PP=xP点(=,x(点(x,xyP6,(-)x,(y|Px)-N4y,,(M,)Px,y4yM,N)|),,,NMyyM)M),MN,NMPMNP=MN6(M-|P6=NP3|P,N0(-)|P6,6||3P|N,NN0yPP),=|| P(1N-x=,-x(y1 方-=y程则 由 化 ∴则由化∴4),)1则由化∴是=已简点2已 简 点MMM,已简点椭6M知得由 化 ∴由 化 ∴PPN知 得即P知得P圆PP得的已 简 点=3点 已 简=1x得4得的x的==3-2C-轨(2知 得+(xxP+:知 得---轨x(轨P23-(迹2xy+得3x的(+4x332234-x迹得+4=3-y的 2方迹,x(3-4+0-,2轨x(424=y方)x1y+-程,-4,-24y方 轨 y).323=-迹,2y)1,2程+P是(4==4)=y2xy3,程M)1迹Ny方,4是=-)2椭162(24,,M)1=.xN,是即==程y椭方62圆4-MN2)1即,=(x=圆是4=椭612程 -2C4-=1+Nx,(4即 即:椭-6-)12C圆x是 +x=y(32即:-x=1,322x4圆x-4x+=,2y,4-32C+0椭16xx2322+ 4(y)+=1-22C,:- ,)-+即 0y+x.3,圆:2)y1P3x=,-xyyy322.3y1x3N2+=4x2222,P42=1-2Cy+0+=,2.+N+=)12:1,,-1x1y..-y(=y.3.231P2x=224Oy= -y(+=2N1+21x2-1,,,1..-=-yx.3,2y-=()y1,y-2)1,,.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