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幼儿卫生保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确保幼儿卫生保育工作的质量和标准,制定了《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

本文将介绍该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首先,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保障环境卫生。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幼儿园创设一个清洁、整洁、无菌的环境,确保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第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注意牙齿清洁等。

第三,预防传染病。

幼儿园要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第四,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要求幼儿园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提供贴心的护理服务。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意义重大。

一方面,它为幼儿园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教师开展卫生保育工作。

标准的制定可以提高幼儿园内部卫生保育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它也对家长和社会公众起到了引导作用。

课程标准的公开透明性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卫生保育工作,促进家园合作。

同时,它也能够让社会公众监督幼儿园的卫生保育工作,切实保障幼儿们的健康权益。

根据《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幼儿园在实施卫生保育工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教室、卫生间、饮食区域等各个环境都应该时刻保持清洁,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日常卫生保健方案。

这包括勤洗手、预防传染病、定期消毒等。

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监督他们的日常卫生行为。

再次,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幼儿园应该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及时掌握幼儿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要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幼儿的卫生健康问题,并共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幼儿卫生保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

它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并称“三学”。

本课程是学习“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是一项日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下一代人的身体素质。

通过《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的心理卫生知识、幼儿园教育活动卫生以及物质环境卫生、幼儿的营养膳食以及常见疾病、常见的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等。

能分析幼儿实际生活中的卫生现象,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幼儿的健康,同时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做好准备。

本课程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⒈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理解学前儿童八大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特点,掌握其保育要点;(3)了解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及规律;(4)了解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安排与卫生要求、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5)了解托幼机构安全教育的内容;(6)了解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病因、表现及预防;(7)了解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症等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诱因及矫正。

⒉能力目标(1)懂得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大脑皮质活动的三大规律;(2)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幼儿的身高、头围,会看身高发育标准曲线图;(3)能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及配膳原则对幼儿食谱进行分析评价;(4)能对幼儿常见意外进行初步处理;(5)能较熟练地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滴眼药、鼻腔滴药、及外耳道滴药等。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教学大纲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教学大纲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幼儿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通过学习《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学生应全面掌握幼儿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使用教材:万钫主编《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心理卫生保健。

难点:幼儿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

四、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之以讨论,动手操作和见习等其他方法。

五、总课时数:64六、成绩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四次,期末闭卷考试。

七、讲授大纲:第一章幼儿的健康与保育(8课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健康概念的涵义以及健康概念的演变过程,理解影响幼儿健康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儿保育和健康教育的性质、内容。

教学重点:健康的概念;幼儿健康的标志;幼儿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难点:生活方式对幼儿健康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幼儿的健康一、健康的概念(理解)二、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意义(理解)三、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应用)四、幼儿健康的主要标志(理解)第二节幼儿的保育一、保育的概念(记忆)二、幼儿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记忆)三、幼儿保育工作的实施(应用)第三节幼儿的健康教育一、幼儿健康教育的意义(理解)二、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理解)三、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记忆)第二章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18课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幼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发育特点、懂得相应的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幼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知识。

《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标准(初稿)

《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标准(初稿)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细菌性痢疾
(3)百日咳
(4)猩红热
(5)急性结膜炎
(6)脓疱疮
第二节 幼儿非传染性常见疾病及预防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缺铁性贫血
(3)腹泻
(4)肥胖
(5)龋齿
(6)弱视
(7)中耳炎
(8)痱子
第三节:幼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预防
(1)蛔虫病
(2)蛲虫病
(三)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健康(10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做一个基本的评估;掌握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原因、表现以及矫正方式以及幼儿园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张心理健康教育。让同学们明确心理卫生问题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三)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要点、掌握幼儿常见意外事故的简易处理以及如何预防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本章难点在于如何将书中知识点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实施: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多媒体课件,穿插相关教学视频、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可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本章难点在于如何发现、正确处理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四)教学实施: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多媒体课件,穿插相关教学视频、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第七章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6课时)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让 同学们了到解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的基本内容,从而明确幼儿园每日生活、卫生制度的依据、流程及意义。

《幼儿卫生保护教程》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护教程》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护教程》课程标准幼儿卫生保护教程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惯,提供相关的卫生保护知识,确保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课程内容1. 卫生常识- 饮食卫生:教导幼儿如何正确清洁食物,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

- 洗手卫生: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强调洗手对于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性。

- 室内清洁:引导幼儿学会保持环境整洁,养成定期清扫和消毒的惯。

2. 健康惯- 晨间健身操:进行简单的晨间健身操,促进幼儿体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 规律作息: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 运动与休闲:介绍适合幼儿的运动项目,培养运动兴趣,增强体质。

3. 安全常识- 火灾逃生:教导幼儿如何正确应对火灾,包括逃生和报警的方法。

- 交通安全:教育幼儿研究过马路和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注意事项。

- 紧急救援:介绍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包扎伤口、拨打急救电话等。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2. 观察研究: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让幼儿观察和分析卫生保护的实际场景。

3. 互动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幼儿间的合作和知识交流。

4. 视觉教学:利用影像、视频等视觉资源,直观地展示卫生保护知识。

四、考核与评价1. 平时表现:观察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2. 课堂互动: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小作业,检验幼儿对卫生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参考资料- 《幼儿卫生保护教育指南》- 《幼儿卫生保护教学案例集》- 互联网相关资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卫生与保健》核心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卫生与保健》核心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卫生与保健》核心课程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卫生与保健》核心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幼儿卫生与保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研究学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幼儿身体健康,促进幼儿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

《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标准的制定,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作了科学、详细明确的阐述,使这门课程教学更加规范,工作中便于检查、监督。

本课程的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幼儿教育行业为宗旨,以幼儿教育活动为中心,以幼儿教育工作任务分析为引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体,同时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拓展。

一、课程性质《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国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的前沿课程。

(一)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托幼所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成为是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保育工作能力,使之具备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増进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准备通过该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能分析幼儿实际生活中的卫生现象,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幼儿的健康,同时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做好准备。

(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幼儿卫生与保健》,学生能全面掌握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婴幼儿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幼儿卫生护理教程》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护理教程》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护理教程》课程标准幼儿卫生护理教程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幼儿卫生护理教程旨在向幼儿园保健人员、家长等社会人士普及幼儿卫生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幼儿卫生保健水平。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幼儿常见症状、传染病的防治和急救措施;
2. 掌握幼儿正确的饮食、穿衣、洗澡及常见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3. 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1. 幼儿生长发育及相关知识;
2. 幼儿心理及行为规范;
3. 幼儿常见症状的判断与处理;
4. 幼儿传染病的防治及急救;
5. 幼儿可预防属性疾病的预防;
6. 幼儿正确的饮食、穿衣、洗澡等日常保健;
7. 幼儿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要求及评价
1. 提高保健人员和家长的幼儿卫生保健水平;
2. 着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培养保健人员和家长的预防意识;
4. 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考核;
第五部分:参考资料
1. 《幼儿急症救护手册》
2. 《宝宝营养学》
3. 《儿童安全教育手册》
结语
本课程涵盖了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及行为规范、常见疾病、可预防属性疾病、日常保健等多个方面,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幼儿园保健人员和家长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卫生保健水平,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保育》课程标准

《幼儿卫生与保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42 学分:2.5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幼儿卫生与保育》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卫生保健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从事幼儿保健实际工作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该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幼儿生活指导和幼儿保育能力的重任,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教育心理学》和《幼儿游戏指导》等。

本课程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求,以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掌握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幼儿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掌握幼儿日常生活保育要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疾病预防、营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幼儿园常见的安全问题,具备紧急避险和意外伤害处理的能力。

同时,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要求●了解幼儿园生活制度和幼儿卫生保健常规●了解幼儿膳食原则和各种营养素的功能●了解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了解幼儿园常见的安全问题与管理制度●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2.能力目标●懂得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学会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卫生指导和管理的方法●能对幼儿身体发育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和指导●能对幼儿常见疾病进行判断,并具备基本的预防和护理能力●能对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进行安全评估,并学会幼儿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和对幼儿的关爱与耐心●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家园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三、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结合国家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使学生在了解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懂得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学会对幼儿一日生活环节进行卫生指导和管理;掌握幼儿卫生保健常规、疾病预防、营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幼儿园常见的安全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

它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并称“三学”。

本课程是学习“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是一项日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下一代人的身体素质。

通过《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的心理卫生知识、幼儿园教育活动卫生以及物质环境卫生、幼儿的营养膳食以及常见疾病、常见的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等。

能分析幼儿实际生活中的卫生现象,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幼儿的健康,同时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做好准备。

本课程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⒈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理解学前儿童八大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特点,掌握其保育要点;
(3)了解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及规律;
(4)了解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安排与卫生要求、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5)了解托幼机构安全教育的内容;
(6)了解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病因、表现及预防;(7)了解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症等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诱因及矫正。

⒉能力目标
(1)懂得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大脑皮质活动的三大规律;
(2)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幼儿的身高、头围,会看身高发育标准曲线图;
(3)能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及配膳原则对幼儿食谱进行分析评价;
(4)能对幼儿常见意外进行初步处理;
(5)能较熟练地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滴眼药、鼻腔滴药、及外耳道滴药等。

⒊素质目标
(1)具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2)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素质;
(3)具备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应对能力素质;
(4)具备较高的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能力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及学时分配表: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课程内容模块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进行专业能力训练。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如何评价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模块分析介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膳食营养及管理;第三模块重点说明幼儿的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护理及其预防,并介绍一些儿童常见意外的急救和护理方法;第四模块对集体保教机构如何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学时分配如下表:
四、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课堂教学与训练
采用讲授、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

如,对于幼儿解剖生理部分,教师利用挂图、模型、幻灯、投影、动画等方法辅助讲解,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学习病儿护理技能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护理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技能。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安排有课程实习见习,讲授学习幼儿健康检查和评价时,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操作;学习托幼园所保健内容时,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运用儿童保健实训室、生化学院的解剖实验室、生理实验室,为学生上见习和实训课;组织学生到附近幼儿园去了解、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参观省级示范幼儿园的房舍、设备布局和卫生管理措施,听园长介绍卫生保健工作制度和对幼儿常见病与传染病的管理,考察幼儿园幼儿卫生要求与做法,观察幼儿的课外活动和课上表现等,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考试采用闭卷式,以百分制评分。

成绩采取综合评定:
即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4:6(总评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卷面成绩×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王东红、王洁主编《幼儿卫生保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9次印刷
2、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万钫编著.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