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
90后的一些典型特点

90后的一些典型特点:1. 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2. 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3. 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4. 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5. 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6. 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7. 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8. 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9. 网络时代的广阔事业,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90后的偏差:1. 很多孩子学习焦虑2. 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3. 嫉妒心比较强:4. 有强烈的反叛意识:5. 极力表现与众不同6. 对网络十分依赖社会对90后的关注点1. 缺失真正的偶像2. 家庭的变化3. 学习压力4. 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消费观1、消费方式多样化:网上消费、刷卡消费,2、消费维权意识强:买到伪劣产品后会找商家退货。
3、对国际名牌更加钟情4、注重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包装5、经济依赖性强但渴望独立。
6、总的来说:90后在消费上有很多独特之处,他更有个性与思想。
网上信息如潮,他们掌握大量信息,能紧紧抓住潮流脉搏,把握前沿理念,他们的消费观念与上一代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奉行的节约保守的消费理念,融入了近年来愈加风行的开放式。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只要我喜欢二、有自己的想法:消费诱惑下的冷思考三、喜欢新鲜事物:低成本的尝鲜消费四、看中品质: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五、注重品牌:流行的时尚消费六:考虑价格:性价比高才消费90后消费行为的特点1、理性消费是主流2、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3、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4、情感消费。
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摘要] 2009年9月,被称为“90后”的大学新生进入了大学校园。
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促进“9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课题。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指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
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
“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
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分析1.独立意识较强,但同时存在依赖性90后大学生由于都出生在独身子女家庭,加之网络媒体的发达,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独立意识较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集宠爱于一身,大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承受困难的心理准备。
面对挫折,他们往往只会求助于父母,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
因此,90后大学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体。
2.自我意识强烈,但自我评价过高90后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为他人着想,总是希望别人来适应自己。
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较高,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有点偏高。
大学生的许多苦恼和相互间的争论,都常常围绕自己到底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高地估计自我,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偏离较大,常常影响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3.表现情感的欲望强烈,但深度不够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调查表明,当90后大学生当情绪处于低谷时的面对方法,绝大多数(86.4%)学生选择了正面、积极的方式,包括找人谈话或倾诉、更多参加社会工作、社团工作、运动、课外阅读等。
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摘要】90后大学生存在着不同于70后、80后的群体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生活、思想、情感三个方面,根据这些特征,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策略来开展以90后大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90后行为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0-0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大多为90后学生,具有鲜明的90后特征。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满足实际需要,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是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长足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出生成长的90后大学生们,因为时代、社会的原因形成他们独特的行为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实施教育工作。
总体说来,可以从生活、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90后的行为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1.生活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时期,大多家境殷实,且多为独生子女,未经历过生活中的磨难险阻,独立意识较弱,理财意识和自控能力不足。
“武汉大学针对800名‘90后’新生的调查显示,51.4%的受访者在遇到生活费透支的问题时,选择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产品的发展,大部分90后都拥有数码电子产品,手机毋庸置疑是人手一部,还有70%的学生拥有电脑,或者数码相机、mp3、等电子产品,使得90后在接触新鲜事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思想方面一方面,富裕、开明的成长环境,让“90后”大学生们眼界更开阔、观念更开放,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讨厌因循守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和模仿的能力突出,并且相当自信;另一方面,这种成长生活的环境,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利,过于在乎自我感受,导致团队协作意识的缺乏,对传统习俗的颠覆,对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不强。
“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摘要:本文通过对某校24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正确,“90后”大学新生具有以下特点:生活适应能力差,对父母依赖性大;有来自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信仰缺失但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等。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一、问题的提出“90后”指的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青少年,随着2008年9月份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80后”原本就是备受社会质疑的群体,而今“90后”也开始迈进大学校园,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0后”,比“80后”大学生引起的争论更多。
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有个性”、“自我”、“叛逆”、“另类”……事实上他们是否真如社会所说的那样?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面对和处理这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正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编制了《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求问卷》及《大一新生心理行为特点调查问卷》1],分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类型的题目。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求问卷》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心理标准的认同度,采用五级记分,“1”为完全不赞同,“2”为不赞同,“3”为不确定,“4”为赞同,“5”为完全赞同,分数越高,认同度便越高。
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大学生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乐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
《大一新生心理行为特点调查问卷》为封闭式问卷,答案分为a、b、c、d四项,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某校大一新生,涵盖本科、专科的学生。
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40份,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摘要]时间来到新世纪的10年,“90后”成为青春群体的主体,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这一群体的产生原因、存在条件、思想行为特点等普遍规律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且愈加迫切。
本文试对“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90后”;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90后”学生以其特有的方式走进舆论关注的视野,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建构适宜”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新一代“90后”学生全面发展,我初步探索出以下“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的三个方面,以便更有效、更好地为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一、“90后”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表现(一)“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呈多元化1.价值取向偏颇。
目前“90后”学生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比较明显,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有弱化的趋势,比如,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是部分学生争取入党的现实动机。
部分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2]2.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热衷潮流新鲜感。
“90后”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他们聪明、敏锐、接受新事物快。
经常求新鲜、求变化。
喜欢用网聊、网游等来打发课余时间,“鸭梨、神马都是浮云”等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的口头禅,而这些信息的传播都是借助网络这一平台。
(二)“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呈矛盾化1.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
“90后”孩子从小就接收着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他们的思想过早的成熟,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他们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长期以来的娇生惯p1.人际交往存在缺失。
“90后”学生群体,一方面由于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人际交往中遇事基本从主观心理愿望出发。
另一方面为了摆脱远离家人所承受的孤寂感,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征服欲望上显得较为强烈。
[3]2.心理问题凸显。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主流,在此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还望不吝指正。
一、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90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
让人感觉比较清高,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
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二、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
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
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三、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90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四、心理承受力不强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
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
这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五、人际交往存在欠缺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
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根据以上特点,谈谈切身实际。
现在依稀记得儿时家庭生活的贫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也在随之改变,但是这些改变是由父母常年在外奔波换来的。
因此,几乎很少和他们在一起,感情渐渐淡化,渐渐地,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
“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

生具 有 “ 睿智 而 又轻 狂 、 熟 而 又 盲 目 、 性 而 又 成 理
处 理学 习 、 生活 和工作 等 各项事 务 , 自我 权利保 障
在 各 方 面全 面 发展 。
关键词 :“ 0后 ” 大学生 ; 9 ; 心理行 为特 点; 教育 管理
中图 分 类 号 :G 4 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3—8 8 (0 1 0 0 7 3 12 1 ) 5— 0 9—0 5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 中的一个 重要组 成 部分 , 保证 高校 学 生健康 成 长 的基础 , 是
第 5卷 第 5期 21 0 1年 9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Vo15 No. . 5
J un lo g e d c t n o r a f Hi h r E u a i Ma a e n o n g me t
Se . 2 pt 011
“ 0后 " 学 生 的心 理 行 为 特 点及 教 育 管 理对 策 9 大
意 识 明显增 强 . 于拿 起 法 律 武 器 保 护 自己 的合 敢 法 权益 。 ( 些 过 程 中也 不 乏 片 面 、 这 幼稚 和 消 极 的做 法 , 而 导致挫 折 和失败 。而加 之 “ 0后 ” 从 9 大 学生 心理 脆 弱 , 挫折 容 忍力差 , 会用 适 当的方 不
体现。
观念 、 内容 与 方 法 , 极 探 索符 合 时 代 发 展规 律 、 积 符 合对 象 特点 的教 育 管理新 模 式 J 。
90后学生心理性格特点分析与应对

90后学生心理性格特点分析与应对本人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并不长,走了很多弯路,发现大多数是由于对学生的不了解带来工作的障碍。
我认为,想带好学生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用兵法上的话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喜欢张扬个性,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懂得礼貌、公德,但缺乏感恩心理;注重平等,但缺乏责任感;主动使用现代媒介但容易失控;愿意去广泛学习,但不够专一和深入。
总的来说是优点很突出缺点很明显。
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
90后大学生究竟有什么特征?“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
”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
陈一心认为,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
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
”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
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
90后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1、中学生独立性增强到了初中,学生们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不需要老师象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
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靠自己的干部对班集体进行领导。
不愿随父母走亲访友,喜欢独立活动等。
2、中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个特定的角色。
他们在学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学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孩子的意见。
但又不能把孩子当做成熟的青年来对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
这个年龄的孩子尚存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这一年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中学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及品德。
3、中学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及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中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中学生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
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思维发展的缺点主要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有关。
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中学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
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很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
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已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很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
中学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
他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表现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半途而废。
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挫折教育是一堂必修课。
“自古英雄多磨难”,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要具有心理耐挫力,少一些挫折后的失望,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挫折是兴奋剂,激发人的进取心,也是镇静剂,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孩子冷静下来。
6、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中学生既能自觉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
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
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教育他们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
中学生理想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这种模仿具有表面性质,甚至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如把粗鲁当勇敢等。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
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
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析: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
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
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这是90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1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
90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
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2情感特点。
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
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
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
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
90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更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
放任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自己的情感,这是90后对待情感的—种趋势。
3思维特点。
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
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
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人班门弄斧的感觉。
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
4认知特点。
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
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
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聪明的90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
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
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1、90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
这一时期正是9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完整生活阶段。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最深地伤害到了这一代人。
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前人群的质的不同。
2、90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3、90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
90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着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陕,思想前卫,观念超前。
面对90后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一)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对80后与90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作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