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及北朝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二)饱经忧患的文人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了解。 (三)曹氏父子对文学的提倡及奖励推崇。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 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 前室、后室3部分。
相关评价: 钟嵘的《诗品》: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 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嗟 乎!陈思王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中有周孔,麟 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 实,诗赋欲丽 。
4、提出关于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先提出两 种不正确的批评态度:
①‚贵远贱近,重虚名不重实际‛ ②‚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第二节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 曹丕同母弟。
•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 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 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 志·魏书·陈思王传》)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 录

十六国北朝 教学课件 中华书局版47页PPT

十六国北朝 教学课件 中华书局版47页PPT
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十六国北朝 教学课件 中华书局版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

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

在这些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东晋十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东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 和文化特点。在第二章中,作者探讨了东晋的经济状况和商业发展,以及这个 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东晋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以及这个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在第四章中,作者探讨了东晋的文学和 艺术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书中,作者不仅大事件和政治斗争,也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通过对社会各 个层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 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什么。这种全面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 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和人性的深入研究。
陈羡在书中多次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他通过对比古 今中外的历史事件,指出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某些共性。这种洞察力不仅增 强了本书的哲学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南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同样经历了多个政权的更迭 和文化的交流。在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被分为了多个章节。其中, 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是关于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 则是关于北朝的政治和军事内容。
在这些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南北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 在第九章中,作者介绍了南朝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特点。在第十章中,作者探讨了南朝的经济状况和商业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 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在第十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南朝的教育和学术发展,以 及这个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在第十二章中,作者探讨了南朝的文学和 艺术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阅读感受
《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作品,作者陈羡 以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到隋统一天下的历 史画卷。这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争、混乱、权谋和政治斗争,也孕育出了 许多英雄和悲剧人物。

南北朝十六国文学风格

南北朝十六国文学风格

南北朝十六国文学风格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大量出现文学家族;创作形式异彩纷呈;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兴盛及文学的自觉。

1、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这一时期的文人,有许多都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

自身遭遇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对自我都无能为力,表现在这些人身上,有的是悲观绝望,而有的则是用放浪形骸的行为来发泄无望的情怀。

这样,就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调。

2、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这一主题是与文人们悲观和放达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生死的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面对生与死等。

隐逸的主题,主要是向往和歌咏隐逸的生活,以及招隐与反招隐。

2、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这一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的流离失所,一方面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生活十分艰苦。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玄学、儒学、佛学并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和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来。

4、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魏文帝用人的政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就自然地使得许多才高的寒士心中产生了不平之气,这些不平,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征。

5、大量出现文学家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族,如“三曹”父子、“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等。

6、创作形式异彩纷呈(1)、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的五言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南北朝的民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传世。

(3)、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

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兴盛及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著作。

中华书局版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中华书局版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 晋的主要有 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史 称“ 五胡 ”;西晋灭亡之后,这些民族互相 争夺,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称 “ 五胡十六国 ”。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 的 游牧生活 ,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开始过定居的 农耕生活 ,汉族原先流行席 地而坐和跪坐,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 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影响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内容
整顿吏治; 实行均田制;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
② 迁都洛阳( 494年)
③实行汉化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改汉姓
学习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 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4、北朝:北魏分裂后,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北朝
南朝
二、前秦(十六国之一)的建立 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 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强大起来,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 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 办学校,强大后统一北方 。
三、淝水之战
1、时间: 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 东晋 3、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 陷入割据混战 状态。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启示:骄兵必败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沿革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沿革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沿革十六国时期,即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

五胡乱华时期指的是从汉灵帝末年开始,五胡民族在中国北方地区不断入侵,最终导致中原政权的崩溃。

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和艺术。

一、政治沿革1. 五胡乱华时期的背景五胡乱华时期是汉朝灭亡后至北魏建立前的一个时期。

随着汉朝中国王朝的衰落,五胡民族逐渐茁壮起来。

前秦时期,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多个以氐、羌、氏、陇袋、胡人为主的政权,逐渐崛起。

2. 十六国政权的兴起随着前秦、后秦、西凉、北凉、南凉、西域晋、河西、北魏、东晋、南朝宋、南朝齐、梁、陈、北齐、西魏、北周等十六个政权的相继出现,同时也标志着五胡民族逐渐掌握中国北方地区。

3. 十六国政权的覆灭五胡民族入侵中国之后,政治首脑经常更替,十六国政权也经常更迭。

其中,北魏以有效的治国手段和征战勇猛,最终掌控中国北方,开始了中国隋唐时期的统一。

二、文化沿革1. 十六国政权的文化创新在五胡乱华的时期,文化的交流极其频繁。

各个民族的佛教、道教、摩尼教、儒教等文化在互相碰撞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思想体系。

十六国的政权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与艺术作为一个动荡不安和多事之时,五胡乱华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五胡民族接受了汉人的传统,并加以改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

例如,高昌的石窟艺术、前秦的敦煌艺术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3. 十六国时期的科技成就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五胡民族所带来的技术和科学也逐渐得到了推广。

例如,河西地区的葡萄酒,是当前世界著名的酒之一。

此外,还有北魏时期的水力铁锤、东晋时期的塘桥等,也都是该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

总之,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期。

十六国政权的崛起和覆灭反映了此期间的政治和社会变迁。

五胡民族所带来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创新,也给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留下了印记。

第二章 北朝文学

第二章  北朝文学


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败和梁朝灭亡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痛定思 痛的怀念故国之意。 1、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以秋风萧瑟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 的追忆。 2、“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 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含有谴责 之意。 3、“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 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 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 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

子夜四时歌 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 青荷盖禄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如?

北朝民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 向波。(《企喻歌辞》)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 膝边。(《折杨柳歌辞》)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 歌辞》)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 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 妹歌》)
多“看林花多媚,春意鸟多哀”的情歌。)
北朝文学特征


1、思想内容:
尊崇儒学,北人聚族而居,靠宗族抵御侵扰,所以 宗族意识较强。 社会功用,儒学耿介,道德自我完善,内容多风教


2、艺术形式:
语言直率坦露,少用隐晦曲折,多讥刺现实,多务 实之作。 文学形式上多选择散文,应用类文体,务实文风。
2、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前 此为北魏统治者加速汉化的阶段,并且是北朝文学的繁荣 期

中国古代史 第6讲 十六国·南北朝-102页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史 第6讲 十六国·南北朝-102页文档资料
——《魏书·礼志》
二、北朝(上)
1.北魏前期政治
二、北朝(上)
1.北魏前期政治
〖晋八王之乱中·庾衮〗率其同族及庶 姓保于禹山……峻险厄,杜蹊径,修 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 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 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 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 下有礼,少长有仪,将顺其美,匡救 其恶……
坞壁的主要特点: ● 坞壁主身份一般是庄园主
或 有号召力的官吏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 賨: 成汉(李雄) • 羌: 后秦(姚苌)
除立国川蜀的成(汉)外, 其余十五国均在北方。
• 汉: 前凉(张寔) 西凉(李暠) 北燕(冯跋)
一、十六国
1.概况
代-北魏
·
东晋
一、十六国
1.概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西万里,水陆齐进。
大败,…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淮北。…闻风声鹤唳,
皆谓晋师之至……
—— 晋书·苻坚载记
一、十六国
4.第三阶段
一、十六国
4.第三阶段
一、十六国
4.第三阶段
一、十六国
5.总评
•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 《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 《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当日学术中心在家族不在学校,凉州一隅其秩序较中原为安全,故其所
保存者亦较中原为多。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
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传输,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苏蕙《织锦回文诗》 (《璇玑图诗》)
▪ 《晋书·列女传》: ▪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
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 被徙流沙,苏氏思之, 织锦为《回文旋图诗》 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 之,词甚凄惋,凡八百 四十字。
▪ 仁智怀德舜虞唐,贞妙显华重云章。 ▪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士感旷怨路长。 ▪ 身惟闵已处幽房,人贱为女有柔刚。 ▪ 亲所怀想思谁望,纯清志洁齐冰霜。 ▪ 新故惑意殊面墙,春阳熙茂雕兰芳。 ▪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 ▪ 音和永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
什之弟子。《肇论》为后人所编,收入《物不迁论》、《不 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等论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 然。……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 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 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 尝同。 ▪ 然则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 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 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第一节 十六国文学
▪ 十六国处于北方,与 偏安江左的东晋相对。
▪ 一、王嘉《拾遗记》 ▪ 前秦王嘉,字子年,
生卒不详,陇西安阳 (今甘肃省陇西)人, 或称洛阳人。《晋书》 有传。代表作为《拾 遗记》。
▪ 卷四:
▪ 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刻玉善画工名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 成魑魅及诡怪群物之像;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 皆铭其胸前,记以日月。工人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 方寸之内,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又画为龙凤,骞翥若飞。 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始皇嗟曰:“刻画之形, 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旬日则失之,不知 所在。山泽之人云:“见二白虎,各无一目,相随而行,毛 色相似,异于常见者。”至明年,西方献两白虎,各无一目。 始皇发槛视之,疑是先所失者,乃刺杀之。检其胸前,果是 元年所刻玉虎。迄胡亥之灭,宝剑神物,随时散乱也。
《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捣流黄。萱 Nhomakorabea香杵纹砧知近远,
《 捣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
》 宋 摹
鸳鸯楼上望天狼。

▪ 二、邢劭
▪ 邢劭(496-?),字子才,河间(河北雄县)人。历经北 魏、东魏、北齐。《北齐书》有传。
▪ 秦观《拟题窦滔妻织锦图送人》 ▪ 悲风鸣叶秋宵凉,丝寒萦手泪残妆。 ▪ 微烛窥人愁断肠,机翻云锦妙成章。 ▪ 黄庭坚《題苏若兰回文锦诗图》 ▪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 ▪ 亦自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
▪ 三、僧肇《肇论》 ▪ 僧肇(384-414),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鸠摩罗
▪ 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 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 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苏氏 焉。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氏之同 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断苏 氏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回文,五采相宣, 莹心耀目,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 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 之妙,超古迈今,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尽 通。
第二节 北地三才
▪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劭、魏收 ▪ 一、温子昇(495-547),字鹏举,祖籍太原,生于济阴冤
句(今山东省菏泽)。北魏人,《魏书》有传。 ▪ 代表作:文章如《韩陵山寺碑》,代孝庄帝元子攸作《杀尔
朱荣大赦诏》,代元修作《答高欢敕》等;诗歌如《捣衣》、 《凉州乐歌》。 ▪ 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 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 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惟有韩陵 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 聒耳而已。” (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 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赵高谋杀之。子婴寝于望夷之宫, 夜梦有人身长十丈,须鬓绝青,纳玉舄而乘丹车,驾朱马而 至宫门。云欲见秦王子婴,阍者许进焉。子婴乃与言。谓子 婴曰:“余是天使也,从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名欲 相诛暴。”翌日乃起,子婴则疑赵高,囚高于咸阳狱,悬于 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汤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婴问 狱吏曰:“高其神乎?”狱吏曰:“初囚高之时,见高怀有 一青丸,大如雀卵。”时方士说云:“赵高先世受韩终丹法, 冬月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炉上,不觉寒热。”及高死,子婴 弃高尸于九达之路,泣送者千家。或见一青雀从高尸中出, 直入云。九转之验,信于是乎?子婴所梦,即始皇之灵;所 著玉舄,则安期先生所遗也。鬼魅之理,万世一时。
▪ 《文苑英华》卷八四三武则天《苏氏织锦回文记》 (此记影响颇大,学者多疑伪作):
▪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蘇氏,陈留令武 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识知精明,仪 容秀丽,谦黙自守,不求显扬,行年十六,归于窦 氏,滔甚敬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妒嫉也。滔 字连波,右将军子真之孙,郎之第二子也。风神伟 秀,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髙之。苻坚委以心 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 旨谪戍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 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焉。
▪ 苏氏笑而谓人曰:“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 人,莫之能解。”遂令苍头赍至襄阳焉,滔省览锦 字,感其妙絶,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徒,盛礼 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苏氏著文词五千 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 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 龟鉴焉。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 斯图,因述若兰之材,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 聊示将来也。如意元年五月一日大周天册金轮皇帝 御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