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整顿鲜吏卑治姓;
汉姓
① 实行均田制; 建立农拓村拔基层组织。 元
拔拔
长孙
② 迁都洛邱阳穆(陵494年) 穆
③实行汉
歩六说孤汉语、 贺赖
穿汉服贺陆、
改汉姓。
化措施 独通孤汉婚、用汉制刘、 学汉礼。
侯莫陈
陈
①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 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 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 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 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历史线索追踪:
北方
东 魏 西 十六国
汉 蜀汉 晋 吴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南方
魏 十六国
蜀汉 西晋
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 称“东晋”。
前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 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 ★ 重用汉人(丞相:王猛) ★ 学习汉文化 ★ 发展农业生产 ★ 兴修水利 ★ 兴办学校
三、淝水之战
1、时间: 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 东晋
3、兵力对比:90万:8万
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跋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5岁 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 位19年时,祖母冯 太后去世,开始真 正掌握政权。孝文 帝自幼在冯太后的 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1、改革的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了北 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少数民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 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以后的南 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3、北朝的分裂
南 北 朝 地 图
知识小结
十 六 国 前 秦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晋 五胡内迁
孝文帝改革 西 魏 淝水之战 东 晋
隋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2、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影响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北方:
氐族建立的前秦在苻坚领导下, 迅速强大并统一了北方。
2、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大战,东晋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史称“淝水之战”。
结果: 东晋胜
动手填图
东魏
北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 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 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东周(洛邑) 东汉
曹魏(洛阳) 西晋(洛阳)
北朝
魏
十六国 北魏
蜀 吴
西 晋
东 北 魏 齐 西 北 魏 周
第十七课 十六国与北朝
自学指导:
1、五胡十六国是怎么来的?
2、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经过、结 果。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是 什么?结果又怎样?
魏司马炎
西晋
吴
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了 全国,都城洛阳。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启示:骄兵必败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跋 帝 道 者 建 北
珪拓 武 魏 立 魏
民族:鲜卑族 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统一时间:439年 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意义:结束了北方长达 120年的纷乱局面。
如何评价孝文帝?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能 否在马背上治之?
2、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 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 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
孝文 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 四岁继皇位,是 北魏王朝的第6个 皇帝,继位19年时, 祖母冯太后去世, 开始真正掌握政 权。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 下,深受汉文化 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政治: ①整顿吏治; ②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
定社会秩序。
③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
阳。(494年)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 邻,设邻长;五邻为一 里,设里长;五里为一 党,设党长。邻长、里 长、党长合称三长。三 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 役和兵役。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 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 家,史称“十六国”。 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 相互认同。
17十六国和北朝

北三朝 、主北流朝论 主和 流北论朝和出北口朝论出口论
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 化,易言之,即江南化。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财政》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 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东晋 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 《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 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 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 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 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 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庾子山集注》卷一五《周骠骑大将军 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侯莫陈氏为代郡武川人,世居六镇,并未随北魏孝文 帝迁洛,因此不可能赶上孝文帝的改汉姓。从李丽仪 墓志记侯莫陈氏在隋复姓刘氏的记载可知,在落后的 北镇武人中也有些已用汉字为姓。
2、南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 (1)军事征伐和武力掠夺并行。 (2)设置地方官吏,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3)“以夷制夷”。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3、淝水之战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以平
城为国都,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 受贿者一律严惩。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鼓励发展 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秩序。 (4)迁都洛阳。 (5)推行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 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启示?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力 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可以采取一 些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 步等。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17课_十六国与北朝(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五胡十六国、北朝的简单概念,知道前秦和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其作用。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材要点解析1、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五胡与汉人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彼此长期争夺、残杀、接触、交流和认同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学会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汉族也学会使用少数民族的胡床和椅、凳等坐具,不再席地而座和跪坐了。
3、在北方诸国混战期间,氐族政权前秦的皇帝苻坚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83 年他率大军南下伐晋,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
境内各族首领乘机反叛,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4、淝水之战后,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达120多年的战乱局面,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5、北魏到孝文帝当政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可简要概述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习汉礼,与汉通婚。
)6、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北朝”。
四、同步练习1、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①匈奴②突厥③鲜卑④羯⑤蒙古⑥回纥⑦氐⑧羌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⑦⑧C.②④⑤⑥⑦D.①③⑤⑥⑧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说明()A.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域服装的爱好B.那里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C.姓“胡”的人佩服汉人D.那时胡汉杂居区的供给十分紧张3、在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6、北朝包括的朝代有()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中外交往B.民族融合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1980年,考 古工作者在 嘎仙洞内的 石壁上发现 了北魏太武 帝祭祖时镌 刻的祝文。
均田制并不触动人户原有土地,具有强制垦荒的意义。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 邻 长 5 家 里 长 25 家 党 长 125 家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 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 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 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 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晋书》卷一○一《载记第一》:刘聪为 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 于平阳西。
汉人:左、右司隶,下设43内史,各领一万户。 少数族:单于台下设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 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 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 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 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 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在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特点明显。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2.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 „„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1)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 互相认同与融合,为后来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2)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 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 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者。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有人曾提出:“孝文帝改革是受他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如果他祖 母不是汉族人,孝文帝就不会改革了。”你认为此说法正确吗?
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呢?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这个问
题。注意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更深刻的原因则是适应了当时北方民族 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 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 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 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1.知道五胡十六国,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迁都
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学习重点。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是本课学习难点。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幅图片,你可能感到奇怪:少数民族人穿着汉 族服装,汉族男女却穿着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这是一种什 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宛城区汉冢中学孙文莹
课题: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十六国与北朝是跟东晋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政权,了解北方黄河流域地区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两个时期。
2.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3.学生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二)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材86—90页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6分钟)
问题预设
1、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什么?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各民族间出现了哪些变化?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结果、历史影响是什么?
3、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4、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质疑再探:
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是提醒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请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质疑预设:
1、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会惨败?
2、2、跟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3、北朝指什么?北魏和北朝什么关系?南朝和北朝什么关系?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编习题,在小组内展示,考考你的同学,好的推荐给老师。(题型不限,选择、填空均可)
3.可以对全体同学提出要求和希望。
学习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晋与南朝》,西晋末年,统治腐败,加上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北方的少数民族便大量南侵,西晋灭亡后,这些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建立了许多个政权,那么,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又发生过什么精彩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十六国与南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解疑合探:
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达成共识。
要求1.小组长认真负责,确保人人参与。
2.本组内若有其他问题,一并解决。
3.组长集中全组学生对展示和评价的学生进行帮扶。
4.时间:6分钟。
展示评价分工表:
展示题目
展示小组
展示方式
评价小组
1
8
口头
9
2
7
书面
4
3
6
口头
3示要求:
1.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2.书面展示要书写规范、快速。
3.3.非展示同学认真看展示同学的展示,同时讨论应如何评价。
4.
5.评价要求:
6.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7.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8.3.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满分10分。
9.4.征求大家意见。
2教师拟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______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3\小结:
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内容理解、深刻感悟等方面来总结。
2.可以对本节课中优秀同学及优胜小组给予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