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整顿鲜吏卑治姓;
汉姓
① 实行均田制; 建立农拓村拔基层组织。 元
拔拔
长孙
② 迁都洛邱阳穆(陵494年) 穆
③实行汉
歩六说孤汉语、 贺赖
穿汉服贺陆、
改汉姓。
化措施 独通孤汉婚、用汉制刘、 学汉礼。
侯莫陈
陈
①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 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 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 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 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历史线索追踪:
北方
东 魏 西 十六国
汉 蜀汉 晋 吴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南方
魏 十六国
蜀汉 西晋
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 称“东晋”。
前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 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 ★ 重用汉人(丞相:王猛) ★ 学习汉文化 ★ 发展农业生产 ★ 兴修水利 ★ 兴办学校
三、淝水之战
1、时间: 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 东晋
3、兵力对比:90万:8万
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跋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5岁 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 位19年时,祖母冯 太后去世,开始真 正掌握政权。孝文 帝自幼在冯太后的 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1、改革的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了北 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少数民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启示:骄兵必败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跋 帝 道 者 建 北
珪拓 武 魏 立 魏
民族:鲜卑族 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统一时间:439年 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意义:结束了北方长达 120年的纷乱局面。
如何评价孝文帝?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能 否在马背上治之?
2、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 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 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
孝文 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 四岁继皇位,是 北魏王朝的第6个 皇帝,继位19年时, 祖母冯太后去世, 开始真正掌握政 权。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 下,深受汉文化 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政治: ①整顿吏治; ②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
定社会秩序。
③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
阳。(494年)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 邻,设邻长;五邻为一 里,设里长;五里为一 党,设党长。邻长、里 长、党长合称三长。三 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 役和兵役。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 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 家,史称“十六国”。 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 相互认同。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90 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 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 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 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1.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 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 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苻坚骄傲,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 指挥失误。
魏 蜀吴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归纳总结: 北朝
北方
东魏 北齐 北周
东 汉
魏 蜀 吴
西 晋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东晋
宋齐梁陈
隋 朝
南方
短暂 统一
南朝
统一
统一
政权分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 促进 民族 融合
改革 措施
北朝的更替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北周
北魏
西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 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 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氐(dī) 匈奴 羯(jié)
西
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17十六国和北朝

北三朝 、主北流朝论 主和 流北论朝和出北口朝论出口论
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 化,易言之,即江南化。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财政》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 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东晋 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 《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 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 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 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 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 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庾子山集注》卷一五《周骠骑大将军 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
胡二汉 、杂胡糅汉与 杂胡 糅化与、胡汉化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侯莫陈氏为代郡武川人,世居六镇,并未随北魏孝文 帝迁洛,因此不可能赶上孝文帝的改汉姓。从李丽仪 墓志记侯莫陈氏在隋复姓刘氏的记载可知,在落后的 北镇武人中也有些已用汉字为姓。
2、南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 (1)军事征伐和武力掠夺并行。 (2)设置地方官吏,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3)“以夷制夷”。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3、淝水之战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以平
城为国都,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 受贿者一律严惩。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鼓励发展 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秩序。 (4)迁都洛阳。 (5)推行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 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启示?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力 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可以采取一 些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 步等。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17课_十六国与北朝(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五胡十六国、北朝的简单概念,知道前秦和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其作用。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材要点解析1、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五胡与汉人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彼此长期争夺、残杀、接触、交流和认同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学会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汉族也学会使用少数民族的胡床和椅、凳等坐具,不再席地而座和跪坐了。
3、在北方诸国混战期间,氐族政权前秦的皇帝苻坚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83 年他率大军南下伐晋,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
境内各族首领乘机反叛,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4、淝水之战后,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达120多年的战乱局面,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5、北魏到孝文帝当政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可简要概述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习汉礼,与汉通婚。
)6、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北朝”。
四、同步练习1、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①匈奴②突厥③鲜卑④羯⑤蒙古⑥回纥⑦氐⑧羌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⑦⑧C.②④⑤⑥⑦D.①③⑤⑥⑧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说明()A.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域服装的爱好B.那里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C.姓“胡”的人佩服汉人D.那时胡汉杂居区的供给十分紧张3、在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6、北朝包括的朝代有()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中外交往B.民族融合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十六国与北朝PPT优秀课件 其他版

2、后赵的统治政策
• 后赵采用胡、汉分治政策,设置大单于统治各少数族人,又 设置专门的官职管理胡人辞讼和出入,甚至强行规定称汉人 为“赵人”,胡人为“国人”,并严禁呼羯为胡。 石勒、石 虎均沿用刘汉的徙民办法,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迁往其 统治中心襄国、邺及其周围地区,以便控制。 • 石勒初起时,对西晋王公卿士、坞堡主及士大夫多加杀戮。 以后则在俘虏中区分士庶,将士族集为“君子营”,以示优 待。并选用某些士族为官。称赵王后,石勒对一些士族委以 要职,明令不准侮易衣冠华族。恢复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 度,使士族取得了特权。石勒两次清定九品,又设立太学、 小学和郡国学,培养将佐和豪族子弟。石虎即位后,也肯定 士族特权,并将对关东士族的优待扩大到关中的望族。
在高力督(石宣挑选身强力壮者守卫东宫,号“高力”,设置督将 率领,称高力督 )梁犊领导下发动起义,各族人民纷纷参加。义军
所向披靡,及至长安,众已十万。石虎派兵镇压,又利用氐族和羌
族贵族的武装力量合兵进攻,梁犊兵败牺牲。这次起义虽然失败, 但动摇了后赵统治的根基。349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 互相残杀。350年,石虎养孙汉人冉闵(即石闵)乘政局混乱,杀石 鉴,灭后赵,政权落入冉闵之手。次年,称帝于襄国的石祗也被冉 闵消灭。
十六国
阶 前 前 段 期 期
国 成 前 名 汉 赵 民 巴 匈 族 賨 奴 始 李 刘 主 雄 渊
前 前 前 前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后 前 前 前 后 后 南 北 后 南 西 北 西 夏 赵 燕 秦 凉 秦 燕 燕 燕 凉 凉 凉 凉 秦 羯 鲜 氐 汉 羌 鲜 鲜 汉 氐 鲜 汉 汉 鲜 匈 卑 卑 卑 卑 卑 奴 石 慕 苻 张 姚 慕 慕 冯 吕 秃 李 段 乞 赫 勒 容 洪 祚 苌 容 容 跋 光 发 暠 业 伏 连 垂 德 乌 国 勃 皝 狐 仁 勃 襄 龙 长 姑 长 中 滑 龙 姑 乐 敦 张 勇 统 国、城、安 臧 安 山 台、城 臧 都、煌、掖、士 万 邺 蓟、 广 西 酒 姑 城 邺 固 平 泉 臧 等
6.4 十六国和北朝

王猛
十六国
第三阶段,北方大分裂和北魏统一北方(384—439年) 阶段,北方大分裂和北魏统一北方(384—439年
淝水战后, 淝水战后,前秦逐渐瓦 解。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各 族上层分子纷纷建立起自己 的政权,在半个多世纪里, 的政权,在半个多世纪里, 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和混乱之 中。自384年到439年,各族 384年到439年 年到439 上层分子先后建立了十三个 政权。 政权。 大 夏 统 万 城
残暴的石虎 石勒333年死, 石勒333年死,政 333年死 权落到其侄石虎手中, 权落到其侄石虎手中, 石虎是个非常残暴的异 族君主,蓄意“ 族君主,蓄意“苦役晋 人”,作为消除反抗力 量的措施, 40万人大 量的措施,调40万人大 修宫殿,大肆压榨,史 修宫殿,大肆压榨, 百姓穷窘, 载“ 百姓穷窘,鬻子 以军制,犹不能从, 以军制,犹不能从,自 经于道路死者相望。 经于道路死者相望。
一 个 成 熟 了 的 封 建 社 会 中 , 在 封 建 经
展 阶 段 怎 样 有 差 异 , 由 于 他 们 置 身 于
的 历 史 发 展 阶 段 。 不 论 诸 族 原 先 的 发
建 立 政 权 的 诸 少 数 族 原 先 处 质
以383年东晋和前秦的肥水之战为 年东晋和前秦的肥水之战为 十六国的建立可分前后二期: 界,十六国的建立可分前后二期: 前期的政权有:( :(1)成汉、( 、(2) 前期的政权有:( )成汉、( ) 汉和前赵、( 、(3)后赵、( 、(4)前燕、 汉和前赵、( )后赵、( )前燕、 、(6) (5)前秦、( )前凉。 )前秦、( 前凉。 后期的政权有:( )后秦、( 、(8) 后期的政权有 (7)后秦、( ) 后燕、( 、(9) 燕、( 、(10) 燕、 后燕、( ) 燕、( ) 燕、 、(12)前凉、( 、(13) (11)后凉、( )前凉、( ) )后凉、( 凉、( 、(14) 凉、( 、(15) 秦、 凉、( ) 凉、( ) 秦、 (16) , ) 有 燕 十六 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1980年,考 古工作者在 嘎仙洞内的 石壁上发现 了北魏太武 帝祭祖时镌 刻的祝文。
均田制并不触动人户原有土地,具有强制垦荒的意义。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 邻 长 5 家 里 长 25 家 党 长 125 家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 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 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 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 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晋书》卷一○一《载记第一》:刘聪为 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 于平阳西。
汉人:左、右司隶,下设43内史,各领一万户。 少数族:单于台下设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 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 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 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 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 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在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特点明显。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 《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 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 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 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 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 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改革官制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 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坚引群臣会议,曰:“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 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 尝不临食吐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下书悉发 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期克捷之日,以帝 (晋孝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 中,并立第以待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 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 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 西万里,水陆齐进。 大败,……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 淮北。…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坚在位二十 七年,因寿春之败,其国大乱。后二年(385),竟死于 新平佛寺。
〔王猛〕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 动。……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 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 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 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周(557-581)之统一
周 武 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 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 护后亲政,建德六年(577) 亲征北齐,攻破北齐都城邺 城,俘北齐后主,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胡汉杂糅”,就是胡制和汉制交织。
“胡汉分治”,就是对胡人和汉人的采用 不同行政编制。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 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前秦(351-394) 之统一
符洪—符健—符生—符坚(338-385)
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豪,以图纬世之宜。王猛、 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并有王佐之才,为其羽翼。
——《晋书》卷一一三《符坚载记上》
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方的三次统一
前秦的统一(376) 北魏的统一(439) 北周的统一(577)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 魏 北 周 东 魏 北 齐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十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 賨 六 国 汉
汉 北 夏 后 前 后 南 南 西 前 后 后 成 前 北 西 赵 燕 燕 燕 凉 秦 秦 凉 秦 汉 凉 燕 凉 · 凉 前 赵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前秦(351-394)之统一
370年,灭前燕,据黄河南北。
373年,占益州。 376年,灭前凉、代国,统一北方。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 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 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 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 年五十一。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魏孝文帝在位(471-499)期间,可以490 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主要是冯太后秉政,后 为孝文帝亲政。两个阶段的主要趋势都是汉 化改革。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太和八年(484),颁行俸禄制。
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田余庆 著 《拓跋史探》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之统一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匈奴 族夏赫连氏(431年)、北燕冯氏(436年)、卢水胡 北凉沮渠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 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450年,瓜步之战后,北方的 实力已经压倒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