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

合集下载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 摘要 】 本文在分析 国内外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 , 以中原城市 群为 例, 探讨 了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间结构 的模
式 和优 化 问题 , 通 过 旅 游 线 路 体 系 的 完善 和 空 间 结 构 的 重 组 与 优 化促 使 中 原 城 市 群 旅 游 区 演 变 为 较 理想 的 发展 模 式 。 并
影 L 。对 旅 游 系统 空 间 结 构 特 征 的 把 握 及 其 在 旅 游 规 划 、 l J 开 发 、 理 中 的 应 用 , 旅 游 地 理 学 研 究 的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旅 游 管 是
因此 , 在对 区域旅 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优化之前 , 必须首 先确定 该区域旅 游发展演化所处 的阶段及其 采用的模 式。根 据旅 游地域系统 内部 的结 构特 征和不 同演 化阶段 的特征 , 可 以把区域旅游 系统 空间结 构 发展 演化 的模 式分 为凝 聚模 式
维普资讯

l 4・
跨世纪
20 0 8年 6月 第 1 6卷第 6期
CosC nuyJn 0 8 V l 6 o6 rs etr ,ue2 0 , o 1 ,N .
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问结构模式 与优化
— —
以 中 原 城 市群 为 例
郭影影 李永 文 ( 南大 学环 境 与规 划学 院 , 河 河南 , 封 ,7 0 4 开 4 50 )
( )放 射 模 式 ( ) a、 b 以及 扩展 模 式 ( ) 三 种 类 型 。其 中 , 聚 c 凝 模 式 主要 形 成 于 起 步 阶段 的旅 游 地 域 系 统 , 射 模 式 则 对 应 放
系统空 间结构模式 的建立能够为旅游 目的地 的发展提供关键 性答案 。因此 , 加强 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间结 构 的研究十分重要 。 作为我 国传统旅游 目的地 , 中原 城市群 地 区在 河南 省乃 至全 国旅游经济发展 中都 占有重 要地位 。研究 中原城市群旅 游系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的地 的发展 提 供 关 键 性答 案 。 因此 , 强 区域 旅 加 游 系统 空间结 构 的研 究十分 重要 。
发展 的实 际状 况 , 较 于 哈格 特 的空 间结 构模 式 相 和 冈思 目的地 带 模 型 更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和 可 操 作
性。
作 为我 国传 统 旅 游 目的地 , 中原城 市 群 地 区
[ 稿 日期 】 0 80 — 3 收 2 0 —80
发 展演 化所 处的 阶段及 其采 用 的模式 。根 据旅 游
地 域系统 内部 的结 构 特 征 和 不 同 演 化 阶段 的 特 征 , 以把 区域 旅 游 系 统 空 间 结 构发 展 演 化 的模 可 式 分 为凝 聚模 式 ( ) 放 射 模 式 ( ) 及扩 展 模式 a、 b以 ( ) 如图 1 三 种类 型 。其 中 , 聚模 式 主要 形 c。( 。 ) 凝 成 于起 步阶段 的旅 游地 域 系统 , 放射 模式 则 对 应
旅游 业总 是在 不 断 发 展 演化 的 , 历 一 种 由 经
不发 达 向发达 、 由不 成 熟 向 成 熟 状 态 的 演 化 过 程 。
旅 游空 间结 构 , 化旅 游业 发展 的相关 问题 。 深
旅 游 地域 要素 在 空 间上 的不 同分 布 与 组合 , 使得 旅 游 地域 系统 有 着 丰 富 多样 的 内部 形 态 和 结 构 ,
优 化 问题 , 并通 过 旅 游 线 路 体 系 的 完 善 和 空 间结 构 的重 组 与 优 化 促 使 中原 城 市 群 旅 游 区 演 变 为 较 理 想 的发 展 模 式 。
[ 关键 词 】 域 旅 游 系统 ; 间 结构 ; 式 ; 化 ; 区 空 模 优 中原 城 市 群 [ 图 分 类 号 】 529 中 F9 .9 [ 献标识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 ]6 1 30 20 )50 0—4 17— 3 (080 —120 5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17
从全球范围的区域发展来看, 点轴式空间结构具有普遍性,尤其 在城市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东京 横滨
大阪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图8-16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4种:
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 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 海岸经济轴线; 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9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 网络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发展过程中,轴线上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一个 点与周围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建设多个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点(极 核)是网络的心脏。
◆ 各种流通网络,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网络。网络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 济发达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 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网络结构。
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34
【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
❖名词:
1. 双核模式
❖简答 1. 中心—外围理论(兰大2019,10分) 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及弗里德曼
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西南大学,15分)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①前工业化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图8-22 怀化周边城市分布关系
➢ 赣州位于长沙、南 昌、厦门、广州、 深圳等大城市所构 成圆形区域的几何 中心位置。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布局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域的划分和相互关系的协调。

本文将探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之前,首先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规模、布局、功能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为后续的优化策略提供依据。

三、空间布局优化策略1. 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区域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定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功能区域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划分。

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域的划定应该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因素。

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例如,将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域合理分布在城市中,可以减少人口流动和交通压力,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3.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中,应该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合理划定城市公园、绿化带等绿地区域,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4.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例如,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同时,还可以引导城市向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方向转变,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优化策略的实施与监测优化策略的实施和监测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确保优化策略的顺利实施。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打造紧凑宜居的城市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打造紧凑宜居的城市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打造紧凑宜居的城市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打造紧凑宜居城市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种有效的城市模式。

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宜居性、发展潜力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布局逐渐展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生活质量下降等。

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势在必行。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1. 交通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挑战之一。

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增加居民通勤成本,影响城市运行效率。

2. 资源浪费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常常存在着大量废弃或浪费的空间。

大规模低密度的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等,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城市空间利用率低下。

3. 生活质量下降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城市边缘化问题日益凸显,居民缺乏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1.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规划部门应当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调整各功能区域的空间位置。

通过合理布局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区域,减少人口流动和通勤距离,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2. 发展多中心城市模式针对城市中心化问题,可以探索发展多中心城市模式。

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建立多个中心,分散人口和资源,避免人口集中问题。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市中心拥堵压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3. 增加多样化城市服务设施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应当增加多样化的服务设施。

例如,建设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完善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使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各种生活服务。

4. 推动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动老旧区域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和浪费的空间,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创造条件。

四、案例分析:东京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以东京为例,该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基地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廖什结构或廖什景观
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散点,而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会形成六 边形市场网络的最有效形态,因此,不同的市场网相互叠合,最终形成多 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区合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大流域 Nhomakorabea济区结构
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范围所确定的经济区具有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因 为域内及域际的经济竞争与分工,流域内始终存在着经济结构同构化和劳 动地域分工两种相反的作用力的对比。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分区明显,生 产齐全,市场多层重合,对外表现为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类型区。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框架
一 • 空间结构概述 二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 •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及划分 四 •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五 •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行为,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涉及城市内各个区域的布局和空间组织方式,而发展模式则涉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形态和空间组织的总体布局,具体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用地分配和功能布局等。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生活质量。

1.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条件。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并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开发方向。

2.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便捷性。

合理规划和建设交通网络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率,并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

3.用地分配:城市的用地分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人口需求来合理规划用地,并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

二、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呈现的发展特点和走向。

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

1.经济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发展区域,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公平,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促进社会交流和共享。

3.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并提供绿色生态空间。

三、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展望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土地紧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
维普资讯
区 l 经 i 我 斋
江 苏 区域 经济 发展 的 窒 闻结构 优 化
臻刘远 柱 南通大 学法政学院
[ 摘 要 】 自改革 开放 以 来 , 江 苏省 各 区域 问 的 关联 度逐 步 弱 化 , 苏 南、 苏 中、 苏 北三 大 区域 之 间 形 成 了很 大 的差 距 并 且 这 种 差 距仍 在 继 续拉 大 从 而造 成 了地 区之 间 产 业结 构 转换 受 阻 、 梯度 推 够 乏 力 ,导致 江苏 省 区域 经 济不 协调 .

圈 五 轴 “ 的空 间战 略 。这 一 圈五 轴 ” 中一 圈指 的 是 以上 海 低 高 新 技 术产 业 总 体 技 术 水 平 不 高 ,缺 乏 产 业 关 联 带 动效 应 。
为 中心 的长 江 三 角洲 都 市 圈 。五轴 是 指 :东西 走 向 的 沪 宁 高速 公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的以企业为主体 的科技
业 分 工 格 局 笔 者 认 为 江 苏省 空 间结 构优 化 的 目标 应 是 加 快 网络 和生产能力 ,相当部分重点行业始终停 留在对进口零部件进行组 化 空 间体 系 建设 .即应 对 原 来 的 三 沿 空 间结 构 的战 略 发展 到 装或 劳动密集型加 工的阶段 ,导致 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 明显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空 间结构优化的 目标 :构 建 “ 一圈五轴 ”的空间结构
为 了能 促 进 江苏 省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 展 ,依 据 不 同 区域 空 间 单
元 的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基于比较优 势而形成的产 展 态 势 ,但 沪 宁线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带 的 发展 主 要 依 靠 引进 国 外 技 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
空间结构优化
指在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不断培养、改 善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 以促进实现在全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同 时,区域差距得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趋于消 失的过程。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存在着三种类型: 1.城乡差距 区差距 3.国际差距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比城乡一体化涉及空间范围更 加广阔的一种空间结构,其基本特征是:
在区域间存在着种种客观差异并且互相开放 的情况下,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空间 联系基于共同利益不断矿大和加深。
一般来讲,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能够有效缩 小区域差距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它对缩小 区域差距的影响和效果,更多地表现为相对 落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相对发达 区域的援助下得以更快的提高。
原因
1、区域一体化是先进生产力不断由相对发 达区域向相对落后区域辐射和渗透的过程。 2、区域一体化通过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 促进不同区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使 发达和落后区域能够协调、共同发展。 3、区域一体化还有利于克服区域的自然系 统制约,推动人造工程系统的建设,为缩小 区域差距创造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 件。
城镇化
城镇化在地域上的推进实质上就意味着国家 或地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与 此同时,经济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也在发 生相应的变化。 城镇化的地域推进,不断的改变这国家和区 域的空间结构,使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人 口等地空间分布与组合状态不断地得到调整。
城镇化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推动 了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 结构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城乡差距得以逐步 缩小并趋于消失。 因此,城镇化是国家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 必由之路,也是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种空 间结构优化模式。
城镇化
城镇是国家或区域空间结构构成中的主导、 核心要素;城镇经济则是国家或区域经济中 经济要素聚集度高、经济结构先进、经济活 力强的部分,是整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中心和经济重心,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起着带动和促进作用。
城镇化
城镇化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 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 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 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 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 种反映。
原因: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际经济循环和 国际经济分工之中,从而枣世界范围内更充 分的发挥区域的经济优势和潜力。
关键:逐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择优引 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升级。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在不改变现有城镇和乡村空间 格局的条件下,以城市通开、互相开放为前 提,通过城乡间经济和社会联系的扩大和加 深,特别湿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有效辐射 和渗透的增强,促进与带动乡村经济和社会 更快的发展,使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得以逐步 缩小、
城乡化和城市一体化是相互促进的,城乡一 体化对城镇化具有在空间形式和实现内容上 的双重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凸显了出来,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在前所未 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被逐步融入世界统一的 经济体系中。对于中国,经济全球化既带来 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 临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发展中国家要缩小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必须主动把握好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迎 接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提高本 国的经济国际化水平。
因此,缩小这三类差距,必须从优化区域的 空间结构入手,采取适当的空间结构优化模 式。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城镇地域和乡村地域所构成的二元空间结构,就是 城乡结构。城镇和乡村在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镇化 过程中,始终是人口和经济要素的两类空间载体。 城镇和乡村的分离,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 入差距的空间因素,因为城镇具有明显的聚集规模 经济优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 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赖于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不断改善城乡分离的空间结构,也就是不 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促进城乡一体化。
区域经济国际化意味着我国的区域经济与国 际经济通过统一的国际市场联结为相互依存、 相互取长补短的一体化空间结构体系。 在区域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各区域和 全国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水平 会不断的增强和提高。 因此,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空间结构是加快缩 小我国和发达国家间差距的一种空间结构优 化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