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地面施工工艺标准

地下室地面施工工艺标准
地下室地面施工工艺标准

地下室地面施工工艺标准

一、工艺流程

1、细石混凝土工艺流程

找标高、弹面层水平线→基层处理→抹灰饼或冲筋→洒水湿润→刷素水泥浆→浇筑细石混凝土→抹面层压光→养护→切分格缝。

2、找标高、弹面层水平线

根据墙面上已有的水平标高线,测量出每个房间地面面层的水平线,弹在四周墙壁上,并与房间以外的楼道、楼梯平台、踏步的标高相呼应,贯通一致。精装的区域不做地坪,但需保证装修后能顺接平。

3、基层处理

将基层表面的杂物、灰尘、泥土、水泥浆以及油污等清理干净,并用水冲洗干净。

4、抹灰饼

根据房间内四周墙上弹的面层标高水平线,确定面层抹灰厚度(不应小于20mm),然后拉水平线开始抹灰饼(5×5cm),横竖间距为 1.5~2.0m,灰饼上平面即为地面面层标高。如果房间比较大,还须抹标筋。铺抹灰饼和标筋的砂浆材料配合比均与抹地面的砂浆相同。

5、洒水润湿

浇筑地面混凝土前1d对基层表面进行浇水湿润,表面积水应予以扫除。

6、刷素水泥浆结合层

在浇筑混凝土前,在基层上刷一道素水泥浆,其配合比为108胶:水=12,胶水:水泥=1:2。不要刷的面积过大,要随刷随铺细石混凝土,避免时间过长水泥浆过干而空鼓。

7、浇筑细石混凝土

将细石混凝土分段顺序铺抹到地面基层上,用刮杠顺着标筋刮平,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直至面层出现泌水现象后用木抹子搓平。搓平后,在混凝土面层上均匀地撒一层干拌水泥砂(配合比1:1)拌合料,待灰面吸水后再用2m长刮杠刮平。如基层有回填土,则采用120厚C20混凝土,内配φ6.5@250单层双向钢筋。

8、抹面层、压光

当面层灰面吸水后,用木抹子用力搓打、抹平,将水泥细砂拌合料与混凝土浆混合,使面层达到结合紧密。用铁抹子轻轻抹压一遍,将脚印压平;当面层砂浆初凝后,地面面层上有脚印,但走上去不下陷时,用铁抹子进行第二遍抹压,把凹坑、砂眼填实、抹平,

不得漏压,尽量不留波纹;当面层砂浆终凝前,即人踩上去稍有脚印,用铁抹子压光无抹痕时,用机械进行压光,有面层装修的房间的地面可不压光。

9、养护

第三遍抹压完12h后进行浇水养护,每天不少于2次,浇水次数应能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少于7d,耐磨混凝土地面养护不少于14d。

10、分格缝切割

在结构柱之间设置分格缝,缝宽5mm,分隔缝在地面细石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切割前,必须弹线,保证分格缝缝宽笔直。柱边、设备基础边均应设置分格缝,分割缝距设备基础边、柱边300mm,填充弹性材料,若做地坪漆则不填缝。

二、控制标准及注意事项

1、浆皮、油污必须剔干净,面层与基层的结合必须牢固、无空鼓。地下室如有回填层,采用的混凝土厚度、标号,钢筋规格请按清水房做法标准实施。

2、细石混凝土所采用的材料必须合格,混凝土标号按图纸实施,使用前报监理审查,面层洒的干拌水泥砂混合料所用的水泥必须与细石混凝土所采用的水泥品种相同。

3、面层表面必须密实光洁、无裂纹、脱皮、麻面和起砂等现象。

4、有地漏需找坡时,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倒泛水、无积水、与各种管道结合严密平顺。

5、车库地面做法需重视基层处理、三遍抹面及养护工作,否则地面容易空鼓、起砂。

6、施工缝位置应留设在需切割分隔缝处,后继施工时,应先将接口处切割整齐。

7、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5mm。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全过程旁站。

三、记录控制

1、材料报审单、原材及抽检复测检测报告,施工样板验收记录。

2、隐蔽验收记录

3、工作面移交单、旁站记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