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药内服加封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的临床体会

中药内服加封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的临床体会

中药内服加封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的临床体会目的:阐述中药内服加封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的临床体会。

方法: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63例患者,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后予以中药内服结合封包外敷。

结果:63例患者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共治愈40例;显效18例,有效5例。

结论:63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患者中药内服加封包外敷治疗后均收到良好地治疗效果标签: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中药内服;中药封包外敷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是指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而发生的一系列后遗症,属祖国医学带下病、腹痛、症瘕的范畴。

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导致:(1)输卵管阻塞、输卵管增粗;(2)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肿块;(3)输卵管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聚积,形成输卵管积水或积脓或输卵管卵巢囊肿;(4)主韧带、骶韧带增生、变厚,若病变广泛,可使子宫固定。

临床资料提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期,大多数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明显,治疗较为棘手[1]。

故笔者在这里结合临浅谈一下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的心得,这里主要讨论未形成盆腔包块的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5至2014-10在我院门诊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ID)患者63例,年龄在25-46岁,病程两个月至三年不等。

临床表现以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劳累性交后加重,反复发作为主。

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后位、活动受限,子宫压痛,附件区增粗、增厚、压痛,有时可触及条索状改变。

下腹部超声波检查排除盆腔包块及子宫肌瘤。

1.2 辨证分型论治1.2.1 湿热淤结型:少腹隐痛或坠胀疼痛,痛连腰骶,可伴低热起伏,易疲劳,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多色黄,质粘稠,胸闷纳呆,月经不调或痛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分析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分析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分析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应用也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将对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进行分析。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形成后遗症。

盆腔炎症引起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月经不调、不孕等。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穴位贴敷和中药都是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穴位贴敷是指将中药煎煮成浓缩液,然后用纱布或绷带将其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见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脘等。

这些穴位与盆腔脏腑有关,贴敷中药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渗透到相应的脏腑组织,起到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活化组织的作用,从而改善疾病后遗症的症状。

穴位贴敷与中药的结合,可以相互促进,增强疗效。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整全身气血来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症状,但其疗效可能较慢。

而穴位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提高中药的药效,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

中药的温热性质也可以促进穴位贴敷的渗透,增强疗效。

经临床实践发现,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贴敷关元穴可以舒缓盆腔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月经不调的症状;贴敷气海穴可以调理气血,提高子宫内膜的质量,增加怀孕的几率等。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疗效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差异,对于某些病人可能疗效显著,对于另一些病人可能效果不明显。

疗程的长短也会影响疗效,过短的疗程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的技术水平、中药的选择与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疗效。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疗效可能因个体差异、疗程长度及治疗手段的选择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参考模板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参考模板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者:张景凯,何焕玲,姜丕凤【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ID),是指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发生的一系列后遗症。

过去多称之为盆腔慢性炎症。

近十年来文献及教科书已摒弃了这个术语,改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一般可分为近期与远期后遗症两种。

近期后遗症包括肝周围炎、输卵管炎、卵巢脓肿等。

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25%左右,主要包括不育、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及PID的反复发作[1]。

近年来鉴于其高发病率,患者疼痛缠绵难愈,不仅给自身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盆腔炎后遗症的防治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医学界瞩目的课题。

1 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从盆腔炎性病症高危因素来看,以往常见的是产后、流产后以及宫腔操作。

近年来研究来看,盆腔炎性疾病多由下生殖道的性传播疾病及细菌性阴道病上行感染至上生殖道而造成。

任何增加上行感染的因素均为高危因素,故了解高危因素有利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正确诊断及预防。

1.1 年龄据美国资料,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发年龄为15~25岁,70%的输卵管炎患者的年龄<25岁,其中33%在19岁前经历第一次发作。

另有学者报道,性活跃期青少年盆腔炎疾病的发生率是年龄25~29岁妇女的3倍。

年轻女性容易发生盆腔炎性疾病一是与有性行为有关,二是与宫颈的生物学特点有关。

性行为方面的原因可能与多个性伴侣性生活频繁、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

宫颈的生物学特点表现为雌激素水平较高、宫颈柱状上皮生理性向外移位柱状上皮的抗感染能力较差,宫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宫颈局部的保护性抗体较少。

1.2 性行为多数学者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较频,以及伴侣有性传播疾病[2]。

多个性伴侣尤其在30天内有新伴侣者,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另Hartmann等[3]研究发现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与性生活活跃无关。

中药溻渍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中药溻渍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中药溻渍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药溻渍法辅以药物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妇
科检查、血流变学测定及免疫指标测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

治疗组治
愈率、好转率及经验率分别为66.67%、23.33%与3.33%,对照组分别为40.00%、38.33%和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治疗组的子宫内膜、子宫颈及盆壁肌肉厚度均
显著增加,下腹部触痛、压痛及乳突增大等症状明显改善;同时治疗组血流变学测定和免
疫指标测定也有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

结论:中药溻渍法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
率和总有效率,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相关的生理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除了吃中药,还有很多外治法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除了吃中药,还有很多外治法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除了吃中药,还有很多外治法腹痛起为毒邪侵,久病瘀虚共为邻。

解毒为使通为将,益气是为药中君。

目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以多途径综合治疗为主。

中医药多途径综合治疗方案,是一种既以口服中药作为整体调摄,又以局部外用中药直达病所,使机体正气盛,邪气除,恢复生理稳态的治疗观念。

治疗PID后遗症,即以中医辨证治疗为核心,在单独口服中药制剂或采用单一外治方法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灌肠、离子导入、纳药诸法等综合治疗方案,多途径给药,内外合治。

通过多手段、多途径药物干预,期望达到缓解盆腔疼痛,改盆腔炎性粘连状况,消散盆腔炎性包块,尽量降低不孕症、异位妊娠等PID 后遗症发生率的治疗目的。

PID后遗症期,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或疏肝理气、祛瘀止痛,或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或益气补肾、祛瘀通络为常用治法。

常用药:康复消炎栓、野菊花栓等。

金哲教授通过准确的辨证、多层次的治疗,使患者消除病痛,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取得满意的疗效。

1. 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哲教授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是由于湿毒、湿热、寒湿之邪内侵所致,急性期若不及时或彻底治愈,或因正气本虚,不能驱邪外出,导致邪气留恋,与冲任胞脉气血搏结而成瘀。

金哲妇科临证思辨通则痛,发为本病;冲任气血瘀结不通,日久形成癥瘕。

因病程日久,冲任受损,重伤正气,邪气留恋入络,故病情缠绵难愈。

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金哲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以“虚”“瘀”为基本特征,正气虚弱尤以脾肾两虚为主,故常见到患者乏力、精神疲惫、腰酸、尿频、畏寒、劳累、受寒或饮食不节后常使病情反复,多可伴见面色无华、舌质淡暗、脉沉细等气虚之证;“瘀”既是邪气停滞的病理产物,也为疼痛发生、癥瘕形成的主要原因。

瘀阻于内,影响气机运行,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焦虑抑郁,故临床本病常兼有肝郁之证,表现为烦躁、抑郁、腹胀痛。

因此,本病病机以气虚血瘀、肾虚血瘀为多见,可兼有肝郁、湿热、寒湿,多为寒热错综、虚实夹杂之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摘要】目的:对比中西医结合方法和单纯西医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指标。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的有效率为7750%,而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组)为5500%;在炎性包快吸收率方面,治疗组为8500%,对照组为5250%。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较单纯西医治疗相比,通过中药调理,疗效明显增强,症状明显好转,是治疗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161-0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困扰着广大女性[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从病理机制上是一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女性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2]。

病因多为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因患者体质差,病情迁移所致。

临床表现主要有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劳累、性交后、排便时或月经前后加剧。

)、白带多、月经多、不孕等。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从病理机制上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因此,目前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

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80例。

诊断标准参照第八版《妇产科学》教材中的标准,采用临床症状、妇科检查、以及B超等相关检查做出诊断。

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劳累、性交后、排便时或月经前后加剧。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

方法:选取于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盆腔炎后遗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上述选取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医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80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该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前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而导致的一系列后遗症,既往称慢性盆腔炎。

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常见症状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由于该病病程长,复发率高,并可影响月经周期及生育,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盆腔炎后遗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选取对象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均由丰有吉等人编著的《妇产科学》中有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采取数字标记法将上述选取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医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70例患者,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5.2±4.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1.5)年;其中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他病症人数依次为25例、9例、26例、6例和4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9-01-04T16:31:02.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张华英[导读]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是(PID)的遗传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症,多是由于PID未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迁延日久而来。

(高淳区妇幼保健所江苏南京 211300)
【摘要】盆腔炎性疾病(PID)系指由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疾病,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很少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即使发生也常常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1]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治疗;女性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095-0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是(PID)的遗传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症,多是由于PID未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迁延日久而来。

临床以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因其病程长,缠绵不愈,易复发,仅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所妇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14~2017年收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患者50例,分别组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20~45岁,均已婚,平均年龄32.5岁;治疗组年龄22~48岁,均已婚,平均年龄33.8岁;两组病程均为2~3年;临床表现:患者大多有人工流产史,或上取环史,或经期感染史,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胀痛,或痛连腰骶,经行或劳累时加重,伴白带增多,严重者继发不孕。

妇检:宫体压痛,双附件有压痛或增厚,B超检查或伴有大小不一的附件包块(包块1.5×1.0cm~4.0×3.0cmgi不等);两组在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西医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为7~15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同时采用中药内服和中药灌肠治疗,具体如下:(1)中药内服治疗:①湿热瘀结证,方选《王渭川妇科经验选》的银甲丸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止痛,药用银花15g、连翘各15g 薄公英20g、大青叶各20g 茵陈10g 桔梗10g 若湿邪甚者,加茯苓10g、大腹皮10g;带下多,黄稠者加黄柏10g、车前子8g煎服。

②湿浊瘀结证,方选《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减:祛寒除湿化瘀止痛药用桂枝20g、茯苓20g、丹皮20g 桃仁10g、赤芍15g,若下腹包块者,加三棱6g、莪术6g;下腹冷痛者,加乌药6g、艾叶10g煎服。

③气滞血瘀证方选《医林改错》的膈下逐逐瘀汤,药用当归10g、赤芍15g、红花10g、川芎10g、桃仁10g、丹皮10g、甘草15g,若烦燥易怒、口苦者,加栀子10g、夏枯草15g。

④肾虚血瘀证方选《傅青主女科》的温胞饮合失笑散加减药用巴戟天10g、补骨脂10g、莬丝子10g、肉桂3g、附子6g、杜仲10g、白术10g、山药10g、芡实10g,若夹湿者加薏苡仁10g、苍术10g,每日一剂煎汤分早晚两次口服,疗程15天左右。

(2)中药灌肠治疗:红滕25g、败酱草30g、丹参15g、延胡索15g、三棱15g,每日一次煎汤保留灌肠15分钟,疗程15天左右。

3.疗效标准
(1)痊愈:患者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或者盆腔B起显示未见明显异常;(2)显效:患者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明显好转,盆腔包块缩小>1/3;(3)有效:患者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盆腔包块缩小<1/3;(4)无效:患者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结果
中西医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

5.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是湿热毒邪残留于冲任胞宫,与气血搏结,聚结成瘀。

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瘀血阻遏为本病的根本病机。

中医古籍无此病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症瘕”“妇人腹痛”“带下病”范畴,经期、妇产科手术机体抵抗力差时,病菌乘虚而入逆行感染所致。

病情缠绵,证候虚实错杂。

临证需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本病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多见,纯虚证少见。

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疏肝行气、散寒除湿、补肾健脾等治疗。

[2]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