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1例

定 的相 关性 。 由此 可见 。早 期对血浆 中 H y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进行检 e
测应该 和 L D L — C 、T G一样作 为常规检查脑血管疾病 的项 目,这 也对 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 的诊 断价值 。 综上所述 ,高水 平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 成的危险 因素 ,H e y的水平和脑梗死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息息相关 ,
子宫内膜活检术 ,示 :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住 院 1 2 d治愈 出院 。
2 讨 论
2 d 未解 。入院查体 : T 3 8 . 1 ℃,B P 1 3 0 / 8 0 m i l l I - I g , 腹平坦 , 下腹
通 畅,内见血迹 ,官颈光滑 ,官颈外 口见脓血样分泌物 ,宫颈触
中酚 类号 R 7 1 1 . 3 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9 - 0 1 3 2 — 0 1
1 病 例 介 绍
血藤 1 5 g ,炒鸡 内金 1 2 g ,路路通 1 5 g ,蚤休 1 2 g ,双花 1 5 g , 公英 1 5 g ,小茴香 1 5 g ,水煎浓缩 1 0 0 — 1 5 0 ml ,每 晚一次 ,1 5 d
【 2 】 李培敏 ,陶庆枢 . 血 尿酸和超敏 C反 应蛋 白水平与急性脑 梗死关 系的
[ 5 】 李晶玮 ,杜凤 和,徐 秀英 . 老 年高血 压患者颈动脉 粥样 硬化与超敏 c 反应蛋 白的关 系 『 J 1 . 首都 医科大学学 报,2 0 1 0 ,3 1 ( 2 ) : 4 . [ 6 ] 朱亚梅 . 急性 脑梗 死患者 治疗前后血 N S E 、G S T的检测 及其 临床意
中西医结合 盆腔炎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内服:中药—止带方加减
黄柏10g 赤芍15g 丹皮10g 车前子10g 泽泻15g 银花藤20g
败酱草30g 大黄10
外用:四黄水蜜外敷 bid、毛冬青保留灌肠 qd
病案分析
病人结局
患者经过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缓解。 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 妇检:阴道分泌物正常,子宫轻压痛,双附 件区无压痛。 病情好转,稳定,患者要求出院 准予出院。(嘱其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中医治法
热毒壅盛
主证 全身症状 寒战高热,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脓 样,质稠,秽臭 恶心纳差,口干喜饮,小便黄短,大便干结或 溏而不爽。
舌脉
治法 方药
舌质红,苔黄干或黄厚腻,脉滑数或洪数。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五味消毒饮合小承气汤加减
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中医治法
湿热下注
病案分析
本病中医证型是?
中医辨证依据: 腹痛—支持湿热阻滞,气机不通 白带色黄稠—支持湿热证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支持湿热证
故中医证型为:盆腔炎(湿热下注)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止带方
病案分析
本病人选用的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抗生素静脉点滴)
左氧氟沙星针 0.3 ivd bidx7 40gtt/min, 甲硝唑针 0.5 ivd bid 40gtt/min(或替硝唑针 0.8 ivd qd 40gtt/min)
鉴别诊断
与异位妊娠相鉴别
急性盆腔炎
相同点 停经史 阴道出血 不 晕厥 发热 同 其他体征 血常规 点 妊娠试验 后穹窿穿刺
异位妊娠
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减弱 无 有 可有可无 多见少许阴道出血 极少见 甚时会出现 常有发热,甚则高热 无发热或低热 急性面容,移动性浊音 急性贫血面容,移动性浊音(+) (-) WBC升高不明显,HBG、RBC下降 WBC明显升高 明显 阴性 阳性 抽出黄色渗液或脓液 抽出不凝血
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在生育期妇女身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临床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选取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生素口服和局部灌注,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包括中药口服、膏药外敷、针灸和艾灸。
观察组在用药方面,应用中医经验选取适合的中药组方,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黄芩等,以活血祛瘀、清热解毒、调理气血为主要原则。
同时,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还需进行膏药外敷,选取活血化瘀的膏剂如逍遥散、积聚灵等,贴敷于下腹部,每天更换一次。
针灸和艾灸选取经络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进行针刺和艾灸,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3次,治疗期为4周。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选取对盆腔炎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口服和局部灌注。
同时,对照组也需进行常规的妇科护理,如阴道冲洗、阴道灌注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体温下降情况、白细胞计数和盆腔感染标志物变化等指标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对两组患者的怀孕情况、复发率等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评估治疗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进行分析,以检验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体温和炎症指标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怀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不仅能够缓解疾病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生育功能。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能够缓解病情、改善生育功能,并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盆腔炎

鉴别诊断思路
1、月经正常,经后发病。 2、主诉:下腹疼痛伴带下量多7天, 发热1天。 3、症状:下腹疼痛,带下量多黄, 发热,无呕吐及腹泻,无咳嗽咽 痛。 4、查体:腹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
病案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痛。
5、妇检:子宫及双侧附件压痛 6、血常规:血象增高,血色素正常。 7、妇B超:附件区反射杂乱。
宫颈内口紧闭及宫颈分泌粘液栓,可防病原体入侵。
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是消除宫内感染的有利条件。
输卵管纤毛运动及其蠕动,有利阻止病原体侵入。
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内原性病原体(寄居阴道内菌群)
需氧菌 厌氧菌
外源性病原体(性传播疾病病原体)
支原体 衣原体 淋球菌 绿脓杆菌 结核杆菌
盆腔炎传播途径
抗生素治疗原则:
先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采用联合用药。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抗菌素。 所以,用药之前宫颈分泌物的实验室的检查很重 要!!
治疗原则
抗生素经验联合用药
喹诺酮类+甲硝唑类
病原体: 需氧菌、厌氧菌 性病病原体
青霉素类(或一代头孢类)+甲硝唑类
三代头孢类+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
1)湿热瘀结: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有灼热 感,甚或有包块,伴低热起伏,带下量多、 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而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四妙散合失笑散加味 苍术10g 黄柏10g 薏苡仁20g 牛膝10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 片、妇康口服液等。
根据1可排除异位妊娠 根据2初步考虑盆腔炎性疾病 根据3初步排除急性阑尾炎 根据4考虑有腹膜刺激征 根据5可考虑盆腔炎存在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与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讨 论
两组 疗 效 比 较 : 疗 组 痊 愈 率 为 治 6.% , 67 显效 率 3 % , 照 组 痊 愈 率 为 0 对
沦 著 ・ 社 区 中 医 药
e Pi N#SE C o M M UNir D 0 C T S Y 0
急 性 盆 腔 炎 的 诊 断 与 临 床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疗 效 观 察
资 料 与 方 法 宫 美
一
减 轻 , 科 检 有 压 痛 , B超 复 查 盆 腔 妇 或
洁性生活也 可引起的细菌或病 毒感 染 , 伴 随着性传播疾病 发病 率的逐年增 高 , 宫腔 内膜炎症的发病 率也 逐年 I 升趋 势。 急性盆腔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 急性盆
腔 炎 可 因 炎 症 的 轻 及 范 围 大 小 而 有 不 同 的 临 床 表 现 , 常 发 病 时 下 腹 痛 伴 发 通 热 , 经 期 发 病 可 出 现 经 量 增 多 、 期 延 月 经 长 , 月经期 发病 可有 向带增多 ; 有脓 非 若
运 用 中 西 医 学 理 论 , 合 病 患 实 际病 结
药物治疗合起到明显治疗作用 。
中医 理 论 认 为 急 性 盆 腔 炎 为瘀 热 湿
消症方 法治 疗 。桂 枝 茯苓 胶 囊 为 《 匮 金
要略》中茯 苓 丸 演变 而来 , 由桂 枝 茯苓 、
牡丹皮 、 芍药 、 : 组 成 , 有 活血 化 桃t 等 具 瘀、 消癞 之功效 。方 中桂 枝为 君药 , 町温 通经脉 而行瘀滞 ; 茯苓为佐 药 , 以助消癞 之力 ; 牡丹皮 、 芍药 和桃仁 以化瘀血 , 清瘀 热 。另外 , 在药物治疗 的同时对患者需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9例临床疗效观察

疗 慢性 盆腔炎疗效较好 ,值得 I 临 床推广 。
【 关键 词】 中西 医结合 ;慢性盆腔炎 ;I 临床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 7 1 1 . 3 3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7— 8 5 1 7( 2 0 1 4 )0 2 — 0 0 5 9一 O 1
型等方 面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诊 断标准 参照 高等医学教材 《 妇产科学》 中的诊断 标 准… 。临床表现 为下 腹部 坠胀 ,腰骶部 酸痛 ,常在 劳累 后 、性 交后或月 经前 后加 重 ,可 伴有 低热 ,月 经量 多 ,不 孕 等。妇科检查 :子宫 常后倾 ,活 动受 限或 粘 连 固定 ,输 卵管发炎时 ,在子 宫一侧 或两 侧可 能触 及条 状物 并有 轻度 压 痛 ,盆腔结缔 组织 发炎 时 ,子宫 一侧 或两 侧有 片状 增厚 压痛或在盆腔一侧 或两 侧触及 包块 。中医辨证 按 照 《中医
疗组 和对照组各 4 9例 ,对 照组 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红藤汤 内服外用治疗 ,1 0天为 1疗程 ,治疗 2个疗 程 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 为9 1 . 8 % ,明显 优于对 照组的 7 5 . 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
中 ,以至脏腑 功能失 常 ,气血失 调 ,冲 任受 损 ,带 脉失 司 所 致 。病机 多 为气 滞 血 瘀 ,湿 热 下 注 ,病 久 可 有 痰瘀 互 结 。所 以治疗组 采 用 了清 利湿 热 ,活血 化瘀 ,清 热 凉血 , 培元 固本 ,调 理 冲任 为 主 的方 法 。盆 腔 炎 1号 方 中金 银 花 、蒲公英 、红藤 、丹皮清热 解毒 ,消淤 散结 ;丹 参活 血 化瘀 ;赤 芍 、乳香 、桃仁理气 活血 ,行瘀 消肿 ;土茯苓 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120例

故颈椎病 引起头 晕头痛 4 0余年 , 当冬 每
春 季 节 发 病 频 繁 , 情 严 重 ; 天 气 变 化 病 或
红外线治疗颈椎病 及肩 周 炎 8 0例 , 有 总 效 率 9 % 以 上 。 结 论 : 外 线 治 疗 颈 椎 0 红 病及 肩 周 炎具 有 活 血 化 瘀 通 络 , 消肿 止 痛
照射 颈 项 部 或 肩 关 节 部 位 , 距 3 灯 0~
4 c 裸露 照射患处 , 0 m, 1次 3 O分钟 , l天 1
颈椎病 肩周 炎 红 外 线
关键 词
3 4.】 9 5
次 ,5 天 为 1个 疗 程 。 一 般 2 ~3个 疗 l
程。
d i 1 . 9 9 j i n 0 7 —6 4 . 0 0 o: 0 3 6 / . s .1 0 s 1x 21.
之 分 。 冈 此 , 抗 牛 素 的选 择 』多采 用 联 在
临
结 果
s 1x 2 1. do : 0.36 /.sn 10 —64 . 0 0 i 1 99 j i . 0 7
3 18 4. 5
本 组 10 例 , 床 治 愈 18例 , 2 临 0 占 8 % , 效 9例 , 7 5 , 效 3例 , 1 有 占 .% 无 ^
( .5 。 总 有 效 率 9 . 5 。 87 ) 12 % 本组 8 O例 均 为 社 I 民 门 诊 病 人 , 又居
3 00 104浙 江 杭 州 市 下 城 区东 新 街 道 社 区
卫 生服 务 中 心 摘 要 目的 : 讨 红 外 线 治疗 颈 椎 病 及 探
男2 8例 , 5 女 2例 , 年龄 2 9 7~ 4岁 , 均 平
6. 0 5岁 。 病 程 1周 ~4 6年 , 均 2 . 1 平 3 0 年 。颈 椎 病 5 0例 , 周 炎 3 肩 O例 。
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产后、人流后、取环、上环等宫腔操作术后感染及经期卫生不良,性生活过频等。
若盆腔炎未得到及时控制,即可形成盆腔炎性包块,病情较顽固常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中药则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气滞血淤是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应用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主要功效的灌肠药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较系统全面的临床研究,观察行气活血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血液流变学及血沉、血清CA125、B超检查等指标,初步探讨行气活血方的作用机理[1]。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包块的论述及认识2.1历史溯源:在祖国医学典籍中,并没有和盆腔炎性包块完全对应的病名。
根据盆腔炎性包块的特别,应属于“盆腔炎”、“ 癥瘕”、“月经不调”、“腹痛”、“不孕”等病范畴。
早在《内经》就有:止有积聚疝瘕,并无癥字之名,此后世所增设者,盖癥者征也。
瘕者假也。
者成形而坚硬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金匿要略》从病机上提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即因虚感寒,气滞血瘀的观点,其证治方面有:“妇人腹中诸疾病,当归芍药散主之。
《诸病源候论》继承了仲景”风冷“致病的观点,提出”小腹痛者,此由胞络之间,宿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腹“,同时提出”若经水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挛急支满,结劳恶血不除,月水不时,因生积聚。
《三因极一病证分论》认为癥瘕的形成“多因经脉失于调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许,随经改浊,淋露凝滞,为癥为瘕”。
“宋 .陈自明有论:”妇人月经痞塞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为瘀血也。
瘀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为积聚瘕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
西医学中盆腔炎归类于中医学中的带下病。
带下病属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发病年龄自2009年以来,收治盆腔炎患者56例,发病年龄25以下10例,26-30岁20例,30-40例17例,40以上者7例。
1.2 症状及诊断
1.2.1 急性亚急性盆腔炎皆有发冷发热感,体温升高,腹痛。
检查时有腹膜刺激症,局部检查盆腔器官触痛明显。
血象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1.2.2 亚急性盆腔炎多为急性未完全控制反复发作而成,久之则转为慢性盆腔炎,其发热,恶寒,腹痛等症状稍缓,而局部检查多能触及明显的盆腔症状。
1.2.3 慢性盆腔炎除有感染史外,月经不规则,下腹痛症状,还可触及盆腔炎性病灶。
1.3 治疗
1.3.1 急性亚急性盆腔炎⑴卧床休息加强营养;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用量需足;⑶若宫腔内有残留物,应及时清理宫腔内容物;⑷中医治疗法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为银花解毒汤加减:银花30克、紫花地丁15克、赤茯苓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5克、黄连3克、败酱草15克、水煎服。
若表症重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芷12克、腹胀者加香附10克、枳壳10克,腹痛者加元胡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白带量多而臭秽者加黄柏、茵陈、椿根皮各10克,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大便干者加大黄6克。
1.3.2 慢性盆腔炎注意营养锻炼,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⑴内服中药: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多见,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现,清热利湿解毒药不但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也可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了炎症和组织损伤。
其方药组成为丹参18克、赤芍15克、牛膝12克、车前子10克、黄柏10克、知母10、桃仁10克、银花30克、白花蛇草30克、蒲公英30克、云苓12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败酱草15克、痛重者加元胡10克,有包块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
⑵保留灌肠:勇生地30克、蒲公英30克、红藤30克、鸭跖草30克。
浓煎100毫升温热用导尿管插入直肠14厘米以上,在20分钟内灌完,之后再卧床休息30分钟,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桃仁各6克,腹痛较重者加元胡、香附12克,腹中冷痛者加附子9克,1次/日,经期停灌。
2 结果
2.1 治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无任何痛苦,感觉良好,检查盆腔无粘连,无包块及压痛。
好转: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在经期、劳累后有不适感,平时感觉良好。
无效:自觉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2.2 本组疗效:有效率100%,治愈率达85%以上,一般治疗3-5天显效,1周后明显好转。
本组子宫炎11例,治愈9例,好转1例,治愈率82%附件炎35例,治愈32例,好转3例,治愈率91%
3 讨论
急性及亚急性盆腔炎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并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疗效显著,而发展到慢性期,由于炎症长期刺激,导致脏器周围粘连,抗炎药物不易进入,病程长,恢复慢,所以在慢性期给予抗生素效果不显著,我们应用中药辨证施治并配合灌肠等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