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参考模板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者:张景凯,何焕玲,姜丕凤【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ID),是指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发生的一系列后遗症。
过去多称之为盆腔慢性炎症。
近十年来文献及教科书已摒弃了这个术语,改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一般可分为近期与远期后遗症两种。
近期后遗症包括肝周围炎、输卵管炎、卵巢脓肿等。
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25%左右,主要包括不育、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及PID的反复发作[1]。
近年来鉴于其高发病率,患者疼痛缠绵难愈,不仅给自身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盆腔炎后遗症的防治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医学界瞩目的课题。
1 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从盆腔炎性病症高危因素来看,以往常见的是产后、流产后以及宫腔操作。
近年来研究来看,盆腔炎性疾病多由下生殖道的性传播疾病及细菌性阴道病上行感染至上生殖道而造成。
任何增加上行感染的因素均为高危因素,故了解高危因素有利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正确诊断及预防。
1.1 年龄据美国资料,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发年龄为15~25岁,70%的输卵管炎患者的年龄<25岁,其中33%在19岁前经历第一次发作。
另有学者报道,性活跃期青少年盆腔炎疾病的发生率是年龄25~29岁妇女的3倍。
年轻女性容易发生盆腔炎性疾病一是与有性行为有关,二是与宫颈的生物学特点有关。
性行为方面的原因可能与多个性伴侣性生活频繁、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
宫颈的生物学特点表现为雌激素水平较高、宫颈柱状上皮生理性向外移位柱状上皮的抗感染能力较差,宫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宫颈局部的保护性抗体较少。
1.2 性行为多数学者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较频,以及伴侣有性传播疾病[2]。
多个性伴侣尤其在30天内有新伴侣者,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另Hartmann等[3]研究发现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与性生活活跃无关。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3年)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除了吃中药,还有很多外治法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除了吃中药,还有很多外治法腹痛起为毒邪侵,久病瘀虚共为邻。
解毒为使通为将,益气是为药中君。
目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以多途径综合治疗为主。
中医药多途径综合治疗方案,是一种既以口服中药作为整体调摄,又以局部外用中药直达病所,使机体正气盛,邪气除,恢复生理稳态的治疗观念。
治疗PID后遗症,即以中医辨证治疗为核心,在单独口服中药制剂或采用单一外治方法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灌肠、离子导入、纳药诸法等综合治疗方案,多途径给药,内外合治。
通过多手段、多途径药物干预,期望达到缓解盆腔疼痛,改盆腔炎性粘连状况,消散盆腔炎性包块,尽量降低不孕症、异位妊娠等PID 后遗症发生率的治疗目的。
PID后遗症期,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或疏肝理气、祛瘀止痛,或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或益气补肾、祛瘀通络为常用治法。
常用药:康复消炎栓、野菊花栓等。
金哲教授通过准确的辨证、多层次的治疗,使患者消除病痛,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取得满意的疗效。
1. 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哲教授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是由于湿毒、湿热、寒湿之邪内侵所致,急性期若不及时或彻底治愈,或因正气本虚,不能驱邪外出,导致邪气留恋,与冲任胞脉气血搏结而成瘀。
金哲妇科临证思辨通则痛,发为本病;冲任气血瘀结不通,日久形成癥瘕。
因病程日久,冲任受损,重伤正气,邪气留恋入络,故病情缠绵难愈。
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金哲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以“虚”“瘀”为基本特征,正气虚弱尤以脾肾两虚为主,故常见到患者乏力、精神疲惫、腰酸、尿频、畏寒、劳累、受寒或饮食不节后常使病情反复,多可伴见面色无华、舌质淡暗、脉沉细等气虚之证;“瘀”既是邪气停滞的病理产物,也为疼痛发生、癥瘕形成的主要原因。
瘀阻于内,影响气机运行,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焦虑抑郁,故临床本病常兼有肝郁之证,表现为烦躁、抑郁、腹胀痛。
因此,本病病机以气虚血瘀、肾虚血瘀为多见,可兼有肝郁、湿热、寒湿,多为寒热错综、虚实夹杂之证。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进展摘要:本文总结近年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特色治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按照中医内治法及外治法分类汇总,方便临床查用。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法多样,优势明显,疗效显著。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治法;综述Progress o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Zheng Huifang,Zhang Xiaodo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110000,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of sequelae of PID in recent years. by studying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s,the article classified the treatments based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o offer conveni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study finding shows the diversity of treatments to cure the sequelae of PID,advantages are obvious and effective.Key words:sequelae of PID;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view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未及时治疗或未彻底治愈导致的慢性盆腔痛、不孕、异位妊娠以及炎症反复发作[1]等一系列症状的后遗症,既往称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史晨;夏亲华【摘要】[目的]阐述并概括近几年来众多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及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名、证型及内外治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多样、有效、系统的治疗方案.[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统计学方法,概括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证型分类、中医内治法中经方使用情况、内外治法用药规律及综合治法分类进行频率统计.[结果]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机多以湿热、寒凝、血瘀等相互结合,常见的证候类型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等,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法.中药内服治疗重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为主,经方常用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等,中药种类常用赤芍、延胡索、丹参等.外敷方中以赤芍、当归、没药使用最为频繁,灌肠方中以败酱草、红藤、丹参最为常用.[结论]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为中西医统一病名,中医治疗采用辨证论治,治疗形式多样,具有明确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但缺少统一、规范的疗效标准.【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5【总页数】7页(P512-517,522)【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用药规律【作者】史晨;夏亲华【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病,高发于育龄期妇女,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等[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临床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不孕、盆腔粘连、异位妊娠及炎症反复发作等[2]。
其病理变化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现代医学中抗生素对急性期病原体清除有明确疗效,但对慢性阶段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收效甚微,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20171127蓝芳 ppt课件

四、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
瓜、冬瓜等。食疗方:冬瓜赤小豆汤。 2.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的
食品,如乌梅、柠檬等。食疗方:佛手玫 瑰花汤。
四、健康指导
3.寒湿瘀滞证:宜食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的 食品,如桃仁、荔枝等。食疗方:桃仁粥 。
4.肾虚血瘀型:宜食补肾化瘀的食品,如黑 豆、玫瑰花等。食疗方:黑豆粥。
5.气虚血瘀型:宜食益气健脾化瘀的食品, 如桃仁、山药等。食疗方:山药桃仁粥。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 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
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
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
情绪。
4.根据患者的辨证,给予音乐疗法。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
脾等穴.
测月经周期。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 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
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
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外敷 4.药熨法 5.中药离子导入 6.中药湿敷 7.中药熏洗 8.艾灸9.中药外洗10.耳穴贴压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盆腔炎性后遗症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临床表现
• 前后加剧。文献报道约20%急性盆腔炎发 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痛常发生 在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发作后的4-8周。 • 4、盆腔炎反复发作:由于盆腔炎性疾病造 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的破坏,局部防御功 能减退,若患者仍有相同的高危因素,可 造成盆腔炎的再次感染导致反复发作。有 盆腔炎性疾病病史者,约25%将再次发生。
我院针灸治疗
• 我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针灸疗法 • 主穴:合谷、关元、气海、子宫、血海、 足三里、三阴交。 • 配穴:湿热瘀结者带下量多,经期延长者 加归来、血海、阴陵泉; • 气滞血瘀者加肝俞、血海、太冲疏肝解郁, 活血调经; • 寒湿带下者加归来、阴陵泉、地机温通胞 脉,去湿调经;
我院针灸治疗
预防
• • • • • 预防: 注意饮食清淡,少食辛辣、燥热之品。 注意个人卫生和保健。 调摄心理,调解压力,注意身心健康。 急性盆腔炎和阴道炎及支原体、性病需治 疗彻底,以免反复迁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我院中医治疗
• (3)寒湿凝滞证 • 症状: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 加重,喜热畏寒,得热痛缓,经行错后, 经血量少,色黯,带下量多质稀,色白, 或婚久不孕,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 频数,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 方药:少腹逐瘀汤化裁(《医林改错》) • 小茴香6g ,元胡12g ,当归10g, 川芎6g 赤芍15g ,肉桂3g ,干姜6g ,没药5g,蒲 黄10g ,五灵脂12g ,苍术10g。
体征
• 若为输卵管病变,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 到呈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 • 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囊肿,则在盆腔 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 • 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病变,子宫常呈后倾后 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 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常增粗、 变硬,有触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2)气滞血瘀证: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下腹痛加重,脘腹胀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3)寒湿瘀滞证: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泻,形寒肢冷;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4)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血色暗夹块,夜尿频多;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5)气虚血瘀证: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暗或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湿热瘀结证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1)推荐方药:银甲丸加减。
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选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
将药物浓煎备用,每次取药液50~100毫升,温度38~40℃保留灌肠。
或根据辨证选用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或中药直肠栓剂直肠纳入。
每晚1次,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经期停用。
(3)中药外敷:选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外敷。
将药物(可粉碎成粗颗粒或打粉)放入大小适中的布袋,温水浸湿后,隔水蒸30~40分钟,暴露治疗部位,在局部垫1~2层毛巾将药袋置于上面,趁热敷于下腹部或腰骶部,直至药袋由热变温后停止治疗。
治疗时间30~40分钟。
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经期停用。
(4)中药离子导入选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毫升浸入治疗垫,置于治疗部位,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直接渗透和吸收。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经期停用。
2.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1)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柴胡、赤芍、枳壳、甘草、香附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选用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3)中药外敷:选用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类中药外敷。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4)中药离子导入选用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类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3.寒湿瘀滞证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1)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选用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3)中药熏蒸疗法选用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治疗。
使用中药熏蒸仪器,药物装袋放进盛有热水的熏蒸煲中,加热出蒸气,将熏药温度逐渐调试至患者适宜耐受程度,根据熏蒸部位安排患者体位。
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灸法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热敏灸等疗法。
常选穴位:中极、关元、气海、神阙等。
每日1次,每次15~2O分钟。
4.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1)推荐方药:温胞饮合失笑散加减。
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生蒲黄、五灵脂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选用补肾活血、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3)中药外敷:选用补肾活血、化瘀止痛类中药外敷。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寒湿瘀滞证。
(4)中药熏蒸选用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熏蒸。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寒湿瘀滞证。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1)推荐方药:理冲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白芷、延胡索、苏木、怀牛膝、续断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选用益气健脾,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
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3)中药外敷:选用益气健脾,化瘀止痛类中药,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4)灸法: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热敏灸等疗法。
常选穴位:关元、气海、神阙、三阴交、足三里。
每日1次,每次15~2O分钟,隔天灸1次,连续灸30次。
(二)物理治疗针对慢性盆腔疼痛、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粘连积液,可选择应用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超声电导仪、光子治疗仪等。
上述治疗仪是应用电、热、磁、微波、超声、光子等各种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该疾病各证型,可根据病情确定疗程。
(三)护理调摄要点起居调理:慎起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
保持会阴部清洁,治疗期间忌性生活、盆浴。
饮食宜忌:湿热瘀结证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寒湿瘀滞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气滞血瘀证宜进食疏肝解郁之品;肾虚血瘀、气虚血瘀证宜进食益气扶正之品。
情志调摄:保持良好心态,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01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1.主症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消失。
显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明显减轻,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有所减轻,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无减轻或有加重。
2.疾病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减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减轻或有加重,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30%。
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证候疗效数= ×100%治疗前证候积分和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1.主症疗效标准: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附件2),主症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
2.疾病疗效评价: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指标”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见附件1。
3.中医证候评价: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见附件2。
附件1附件:2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1)湿热瘀结证(表1)(2)气滞血瘀证(表2)(3)寒湿瘀滞证(表3)(4)肾虚血瘀证(表4)表4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5)气虚血瘀证(表5)2.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盆腔体征轻重分级(表6)表6盆腔体征轻重分级表3.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
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
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
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