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名词解释

盆腔炎性疾病名词解释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对男性和女性的患者来说都有明显的不同,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真菌、细菌等。
1、病毒性盆腔炎
病毒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HPV、HSV、CMV等病毒引起,女性患者多见于外阴、宫颈肉芽肿等部位。
临床表现以带状疱疹样病变和阴道病变为主,可伴有腹痛或疼痛感,也可发热、腹泻等。
一般病毒性盆腔炎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苯妥英钠、利巴韦林、氢化特罗凯等,同时可选择抗生素联合用药,防止细菌并发症的发生。
2、真菌性盆腔炎
真菌性盆腔炎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多发生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但静脉滴注药物后也可引起。
女性患者多表现为慢性阴道炎,症状有白带增多、不规则月经、痛经、阴道灼痛等,男性患者多表现为细菌性尿道炎症状。
真菌性盆腔炎多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曲克霉素、头孢菌素等,同时也要注意调节体内的发炎因素,改善机体免疫力和肠道菌群。
3、细菌性盆腔炎
细菌性盆腔炎是最常见的盆腔炎,主要以脓肿炎和脓毒症为主要病症,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或分娩后的孕妇,脓肿炎一般表现为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而脓毒症则多表现为腹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治疗
以抗菌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等,同时要注意改善局部环境,改善机体免疫力和肠道菌群,以防止细菌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详细介绍,只要注意饮食起居、坚持体育锻炼,并及时就诊治疗,就能够更好的把控住病情,使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接受治疗前一定要进行病原体检测,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盆腔炎性疾病(培训课件)(共44张PPT)

STD〕的高危人群; 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PID的诊断
2.附加标准
〔1〕口表温度超过38.3oC;
〔2〕 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
〔3〕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见到大量白细胞
〔4〕血沉加快;
〔5〕C反响蛋白水平升高;
〔6〕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
PID的诊断
2006年美国CDC〔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推荐PID诊断标准如下:
1.最低诊断标准 〔1〕宫颈触痛或 (2) 子宫压痛或 〔3〕附件区压痛
PID的诊断
假设符合三项最低诊断标准中的一项 同时有下生殖道感染的征象 那么诊断PID的特异性明显增加
PID的诊断
可根据最低诊断标准进行治疗: 患者出现下腹痛,并可以排除其他引起下腹
PID的治疗
PID治疗方法: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 要时手术治疗。
关键是通过联合用药及时治疗多种病原微 生物。
所有的治疗方案必须对淋病奈瑟菌、沙眼 衣原体及厌氧菌有效。
PID的治疗
抗生素的选择:
经验 广谱
及时 个体化
PID的治疗
经验用药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较为合理。
但通常需在获得实验室结果前即给予抗生素治疗。
此方案对以厌氧菌为主的感染疗效较好,常用于 治疗输卵管卵巢脓肿。
静脉给药注意
临床病症改善后继续静脉给药至少24h,继续口服
克林霉素450mg,4次/日 , ×14 或;
多西环素100mg,口服,1次/12h ×14。
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的患者:
用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加甲硝唑或多西环 素〔或米诺环素〕加克林霉素。
PID的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 增强体质,降低感染风险。
06
总结
Chapter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回顾
提升疾病认知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症状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促进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教育可以引导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休 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Chapter
病情监测
症状观察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症状变化,包括下腹部疼痛、发热、异常 阴道分泌物等,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盆腔检查、血液化验等,以评估病情 和治疗效果。
并发症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上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患者应学会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性 质,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进行记录 。
性生活健康
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 洁性行为,减少性传播感 染的风险。
避免感染源
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导致盆 腔感染的病原体,如避免 在月经期间游泳、避免使 用不洁卫生巾等。
长期管理策略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盆腔感染的潜在问 题。
心理调适
盆腔炎性疾病容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应积极进行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有利于疾病的长期管理。
家属协助监督
家属可以协助患者遵守医嘱,监督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生活习惯,确 保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
展望未来的健康管理和教育策略
• 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 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2节盆腔炎性疾病

诊断要点
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 沉升高>20mm/h,C-反应蛋白升高。
阴道、盆腔、宫腔分泌物:或涂片见白细胞, 或培养见致病菌,并可加做药敏试验。
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脓液。
B超:可见盆腔积液或肿块。
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
异位妊娠 流产或破 裂
卵巢囊肿蒂 扭转或破裂
盆腔炎性疾病的西医认识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
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 。
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疼痛加
重,经来量多夹血块,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 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 黯紫,或伴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温肾助阳,活血止痛。
方药:温饱饮(《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 《和剂局方》)。
巴戟天 、补骨脂 、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 、白术、山药、芡实、人参。
西医治疗
主要是对症处理。 对慢性盆腔痛,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辅以理 疗等综合治疗。
不孕者多需要辅助生育技术协助受孕。输 卵管积水者需行手术治疗。
症状: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
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或复发。可伴有低热起伏, 带下增多,月经紊乱,痛经,经量过多,肛门坠胀,异 位妊娠和不孕等。
诊断要点
检查
妇科检查:宫体一侧或双侧附件片状增厚或条索 状增粗、轻压痛,或可触及囊性肿块、活动多受限 ;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骶韧带 增粗、变硬,有触痛。
脓肿或盆腔脓肿。
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
病因病机
第三节 盆腔炎性疾病

第三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
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彻底治愈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
以往将PID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盆腔炎大致相当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性疾病之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月经不调”、“妇人腹痛”、“癥瘕”、“不孕”、“产后发热”等病症中。
一、急性盆腔炎【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经期、产后、流产后及宫腔内手术后,摄身不慎,湿热毒邪乘虚内侵,客于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所致。
常见病因病机分型有热毒壅盛、湿热瘀结。
(一)热毒壅盛经期、产后、流产后或手术损伤,体弱胞虚,房室不洁,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致高热腹痛。
(二)湿热瘀结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脉络阻滞,瘀结不畅,则瘀血与湿热内结胞宫、胞脉,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缠绵难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病史分娩、流产、经期及宫腔内手术等期间有感染史。
2.症状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带下增多。
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
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若有脓肿形成,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或腹泻、里急后重和排便困难。
3.检查(1)妇科检查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触痛明显,饱满;宫颈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举痛明显;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窿或侧穹窿饱满且有波动感。
(2)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沉加快,>20mm /h。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查见病原体。
②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盆腔炎性疾病诊疗规范

盆腔炎性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指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扩散到整个内膜层,引起急性炎症。
【诊断标准】
(一)病史:流产或产后或经宫腔手术后史。
(二)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有时起病急,寒战、发热、高达40℃,全身乏力、出汗。
2.下腹部疼痛,下坠、腰酸。
3.阴道排液增多,水样混浊或脓性,有臭味。
4.严重者出现败血症症状,有时并发感染性休克。
5.妇科检查下腹部压痛,子宫颈口见大量脓性或血性臭味分泌物流出。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2.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作宫腔培养应消毒外阴,用窥器暴露宫颈口,以无菌棉球擦净宫颈外口及阴道内的排液,用无菌吸管伸人宫腔,吸取分泌物置入无菌试管内送培养。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取半卧位以利宫腔分泌物引流,并使炎症局限在盆腔内。
2.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半流质为宜,支持疗法,不能进食者应予静脉输液。
3.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二)抗炎治疗
1.根据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者不必等培养结果,先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
2.宫腔内如有胎膜、胎盘残留或宫内节育器放置者应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去除残留组织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盆腔炎ppt课件

盆腔炎性疾病
• 性卫生不良 •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 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
发作
12
病理变化
盆腔炎性疾病
• 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 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 盆腔腹膜炎 • 盆腔结缔组织炎 • 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 Fitz-Hugh-Curtis 综合征
13
• 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首先引起输卵管粘膜炎,输卵 管粘膜肿胀、间质水肿及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侵润,严 重者输卵管上皮发生退行性变或成片脱离,引起输卵管粘 连导致输卵管管腔及伞端闭锁,若有脓液积聚于管腔内则 形成输卵管积脓。淋病奈瑟菌及大肠埃希菌、类杆菌以及 普雷沃菌,除直接引起输卵管上皮损伤外,其细胞壁脂多 糖等内毒素引起输卵管纤毛大量脱落,导致输卵管运输功 能减退、丧失。因衣原体的热休克蛋白与输卵管热休克蛋 白有相似性,感染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可损伤输卵管, 导致严重的输卵管粘膜结构及功能破坏,引起广泛的粘连
14
• 病原体通过宫颈的淋巴播散,通过宫旁结缔组织,首先侵及浆膜层 ,病变以输卵管间质炎为主,其管腔常可因肌壁增厚受压变窄,但 仍能保持通畅,轻者输卵管仅有轻度充血、肿胀、略增粗;严重者 输卵管明显增粗、弯曲,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增多,造与成周围粘 连
• 卵巢很少单独发炎,白膜是良好的防御屏障,卵巢常与发炎的输卵 管伞端粘连而发生卵巢周围炎,习称附件炎,炎症可通过卵巢排卵 的破坏侵入卵巢实质形成卵巢脓肿,脓肿壁与输卵管积脓粘连并穿 通,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脓肿可为一侧或两侧,约半数是 在可识别的急性盆腔炎初次发病后形成,另一部分是屡次急性发作 或重复感染而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多位于子宫后方或子宫、阔韧 带后叶及肠管间粘连处,可破入直肠或阴道。
31
盆腔炎性疾病课件PPT

03
组织疗法
如胎盘组织液、胎盘球蛋白,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
程。
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术
当盆腔腹膜炎有脓肿形成且脓肿位置较低时,可作后穹窿穿刺,明确诊断,在局 麻下切开引流。
附件切除术
发生输卵管卵巢脓肿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手术时腹部宜做 下切口,以减少盆腔粘连的机会。
其他治疗方式
避免不重视治疗
确诊后应遵医嘱治疗,并按时复查,以免病 情恶化。
04
盆腔炎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年轻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
01
02
03
04
患者情况
一位28岁的女性,因急性下 腹痛和发热就诊。
诊断过程
通过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医 生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性疾病。
治疗方案
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和必要 的手术治疗,同时进行了健康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其中,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明显的炎症改变,如子 宫压痛、附件区增厚或形成肿块等。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到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
02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急性盆腔炎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使用抗生素(一定是广谱抗生素),包括静脉 输液、肌肉注射、口服给药途径。并且联合抗厌氧菌的药物,会取得更好的疗 效。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 时发现并治疗妇科疾病。
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减少意外怀孕和人工流
产的次数。
保健知识
合理饮食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
力。
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提高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腔炎性疾病
一、定义
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二、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
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可造成输卵管阻塞、增粗、积液;输卵管卵巢粘连、子宫固定等。
盆腔组织中常常找不到病原体。
本病往往由急性盆腔炎延误诊治,或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演变所致,或无明显急性发作史。
病情较顽固,缠绵难愈,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临床常有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可单一或复合发病。
三、临床特征与转归
1、特征:下腹部疼痛,或带下增多,或阴道出血,或伴有发热。
2、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慢性
扩散: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四、诊断
1.病史: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症状: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
可伴有低热起伏,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
3.体征:子宫常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触及囊性肿块,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4.辅助检查:
①B超检查:可有一侧或两侧附件液性包块;②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输卵管迂曲、阻塞或通而不畅;
③腹腔镜检查: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伞端闭锁。
五、鉴别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慢性盆腔疼痛为临床特征。
但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自觉症状较多,包括一些精神神经症状,缺乏特异性。
应注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卵巢肿瘤等相鉴别。
六、治疗
(一)、西医治疗:尚无特殊有效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药物治疗:
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同急性盆腔炎;
抗生素,加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或胎盘组织液。
(二)、物理疗法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三)、手术治疗。
(四)、其他治疗
1、中药注射剂
5%GS 250ml+丹参注射液20 ml V.D qd×7
5%GS 250ml+鱼腥草注射液30ml V.D qd×7
2、中药灌肠
20%复方毛冬青灌肠液 100ml 保留灌肠qd×10
3、中药外敷
双柏散100g,水蜜调外敷,qd ×10
“坎离砂”敷腹痛处,每次用药前将药袋抖动10分钟至发热为止,一包可反复使用5~7次, qd
4、肛门纳药:野菊花栓剂 1粒,每晚睡前纳入肛门内,QD×7
5、中成药
盆炎康 20ml, Tid×5
宝光妇乐冲剂 2包 Bid×5
妇科千金胶囊 2粒 Tid×5
大黄庶虫丸 4粒 Bid×5
七、预后与转归
急性盆腔炎的预后取决于邪毒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治疗的及时、彻底与否。
若邪毒炽盛,正气虚弱,或失治误治,病情迅速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若未能及时、准确地治疗,可遗留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能影响生育和生活质量。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好转或治愈。
但若病程长,缠绵不愈,可导致月经不调、癥瘕、
不孕或异位妊娠,或反复感染。
八、饮食指导
1、以清淡、易消化、高能为主,如瘦肉、鸡蛋,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淮山、白果、莲子、茨实、薏米等。
2、忌肥甘辛辣、甜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海鲜、榴莲、煎炸品,温补品等,或避免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发热重者,可用芦根煎汤代茶饮用。
4、炎症期间忌食鱼、虾、蟹等海腥食物。
九、护理措施
1.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机生命。
(1)做好经期、孕期及产褥期的卫生宣教;
(2)指导性生活卫生;减少性疾病传播;
(3)经期禁止性交;
(4)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
(5)腹胀应行胃肠减压;遵医嘱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6)观察输液反应;
(7)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
2、慢性盆腔炎
(1)、心理护理关心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取得家人的理解和帮助,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2)、健康教育指导病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营养,积极锻炼身体,
注意劳逸结合,遵医嘱执行治疗方案。
(3)、减轻不适必要时按照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缓解病人的不适。
(4)、手术护理为接受手术的病人提供术前术后的常规护理。
十、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气血调和。
2、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睡眠时间,禁房事。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经常清洗,勤换内裤,提倡淋浴,避免盆浴,尤其是经期、孕期、产褥期、流产后为慎。
4、饮食有节,营养合理,少吃辛辣、甜腻、助湿、生痰食物。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舞蹈。
6、炎症控制、病情好转者,应继续门诊治疗巩固疗效。
7、避免不洁性交及滥交,丈夫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