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带下症)》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带下症)》
Page 6
常见症候施护:(二)带下异常
1、评估: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一般护理:保持会阴清洁。 3、特色技术:遵医嘱中药外洗。(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
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
Page 7
常见症候施护:(三)月经异常
1、评估: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 医师。
(4)中药穴位敷贴:推荐方药:三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
3.中药离子导入:推荐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 术、白芷、川芎。随证加减。上述药物亦可应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治疗。
4.中药熏蒸治疗 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
2.中药外敷:
(1)中药封包外敷: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 苍术、白芷、三棱、 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2)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3)中药研粉调敷: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 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Page 12
延胡索(元胡)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 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Page 13
丹参:
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 神。
Page 14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外敷 4.药熨法 5.中药离子导入 6.中药湿敷 7.中药熏洗 8.艾灸 9.中药外洗 10.耳穴贴压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症)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19种病中医护理方案

19种病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1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3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 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适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检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 中医护理方案
主讲人:张英梅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增多,色黄。舌质红, 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 块,情志不畅。舌质暗红,或有淤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淤滞正: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有月经量 少或后期痛经。气质暗,苔白腻。 (四)肾虚血淤证:下腹绵绵作疼,腰骶酸痛,带下色白 质清稀,头晕耳鸣。舌质暗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 长或月经量多。舌淡黯,苔白。
Page 4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药熨法(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7、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8、艾灸(详见附录2) 9、中药外洗(详见附录2) 10、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Page 9
Page 10
Page 11
Page 12
Page 5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注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卫生,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保健, 卫生用品要清洁。 2、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经期及月经干净3天内禁 房事、盆浴、游泳。 3、避免不洁性交,性伴侣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 4、做好计划生育措施,尽量避免行人流,上环等手 术。 5、加强体育锻炼,可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盆 腔康复操(详见附录)等。
Page 7
(三)情志调理 1、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 持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 张情绪。 4、根据患者的辩证,给予音乐疗法。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 脾等穴。
Page 8
五、护理效果评价
Page 6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 的食品。 1、湿热瘀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苦瓜、冬 瓜等。食疗方:冬瓜赤小豆汤。 2、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的食品, 如乌梅、柠檬等。食疗方:扶手玫瑰花汤。 3、寒湿瘀滞证:宜食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的食品, 如桃仁、荔枝等。食疗方:桃仁粥。 4、肾虚血瘀证:宜食补肾化瘀的食品,如黑豆、玫 瑰花等。食疗方:黑豆粥。 5、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健脾化瘀的食品,如桃仁、 山药等。食疗方:山药桃仁粥。
Page 2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 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