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患者张女士,31岁,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半年,月经色重,白带多且带黄,有腥味,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舌苔白厚,尿频,手脚冰凉。
经过彩超诊断,确定为盆腔炎和宫颈糜烂。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余邪未尽、淤积胞宫,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从而引起经、带诸症。
针对张女士的症状,中医采用活血化瘀调经的方法进行调理。
经过3个多月的综合调理,张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到医院进行复查已经痊愈。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寻找正规渠道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安全有效。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

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分析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盆腔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气滞血瘀、脾肾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针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采用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评价治疗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58例患者的盆腔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其中47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11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明显。
白带异常症状得到了改善,55例患者的白带异常情况明显减轻,3例患者的白带异常情况消失。
月经不调症状得到了改善,50例患者的月经不调情况明显改善,8例患者的月经不调情况消失。
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表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相关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进行的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患者的子宫和附件部位明显缩小,炎症病灶减轻,回声一致。
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均明显下降,说明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对炎症指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
这项研究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不同患者的证候表现和体质差异较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治疗上,应以调整饮食、规律作息、情志调摄为基础,同时配合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以期达到良好的疗效。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对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对照组,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常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失去治疗时机转化而来。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炎症比较顽固,西药抗生素治疗常达不到远期疗效,易产生耐药性或药物毒副作用,给患者增加精神上、经济上的负担。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祖国医学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理论,把本病分成: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三型,并拟了清热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三个活血汤剂进行对症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1 、湿热瘀结型:临床症状常见低热或无热,腰酸腹痛,行经或劳累时加重,月经先期或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带下赤白或色黄秽臭,胸闷纳差,口干心烦,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用清热活血汤:双花10~20g,连翘10~15g,公英15g,丹皮10g,赤芍10g,红藤12g,虎杖12g,生地15g,桃仁6g,益母草12g,车前子12g,土茯苓15g。
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绝者减桃仁,加黄芪15g,白术12g,仙鹤草12g,升麻6g,柴胡9g,甘草9g。
2、血瘀气滞型:症见腹痛拒按经期加重,腰酸腿软,腹部可触及包块,白带量多色黄赤,舌质紫暗或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B 超检查示:盆腔或附件区有炎症性包块。
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用行气活血汤:香附12g,木香9g,郁金9g,桃仁9g,红花9g,元胡9g,丹参9g,路路通12g,鸡血藤15g,皂刺12g,当归12g,川芎12g,益母草10g,牡蛎12g,山甲9g。
3、寒湿凝滞型:症见小腹胀痛,腰骶酸痛,行经或劳累时更甚,小腹及四肢有冷感,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血块或经闭不行,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用温经活血汤:小茴香10g,干姜9g,制乳香9g,制没药9g,桃仁9g,当归12g,乌药6g,香附9g,元胡9g,川楝子12g,五灵脂9g,三棱6g,莪术6g,牛膝9g。
慢性盆腔炎治疗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盆腔炎治疗中医护理方案背景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护理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方案的核心。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苍术、白芍等。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来改善盆腔炎的症状。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改善盆腔炎引起的不适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理疗手法,可以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盆腔炎的症状缓解。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拿拿、揉揉、抹抹等。
饮食调理饮食也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制定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
一般建议患者忌辛辣刺激和生冷食物,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生姜、红枣等,有益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治疗时,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定期复诊:定期到中医师那里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中医师开具的中药方剂来用药。
- 饮食调理:积极配合中医师的饮食调理方案,避免食用不适合的食物。
- 注意休息: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结论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咨询中医师并严格遵守医嘱。
治疗盆腔炎中药方

治疗盆腔炎中药方治疗盆腔炎中药方 1.处方:土茯苓、芡实、金樱子、石菖蒲,猪瘦肉,用法:加水,慢火煲汤,加盐调味,饮汤食肉。
每日一次。
功效:具有健脾补肾,解毒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2.处方:山药、白芍、车前子各15克,党参、苍术、炒白术、陈皮各10克,柴胡、荆芥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健脾,渗湿止带。
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慢性盆腔炎。
3.处方: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每服6克,每日3次。
功效: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作用,适用于盆腔炎。
4.处方: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穹、牛膝。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调气活血,消症散结,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盆腔炎。
5.处方: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盆腔炎急性发作,腹痛发热,便秘者。
盆腔炎中药茶饮 1.当归9克,香附9克,益母草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桃仁10克,败酱草15克,黑木耳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3.小茴香30克,栀子30克,甘草10克。
共研末,每服2-3克,每日2-3次。
4.黄芪50克,当归15克,大枣10枚,红糖适量。
水煎服,每日2次。
盆腔炎西药西医多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抵抗炎症,用药请遵医嘱,宜联合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1.青霉素g:每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每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2.红霉素:每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
3.庆大霉素:每日16万一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4.林可霉素:每次0.3-0.6g,一日3次,肌肉注射。
5.克林霉素:每次0.6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改为口服,每次0.3g,每6小时1次。
治疗盆腔炎的偏方 1.苦菜莱菔汤治疗盆腔炎组成:凄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方法引言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常见于女性。
传统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体内寒湿或湿热等病邪所致,具有反复发作、症状多样化的特点。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定。
常用的中药有:1.温经活血类:如丹参、川芎、红花等,能够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症状。
2.清热利湿类:如茵陈蒿、石韦、金银花等,能够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有助于排除湿热病邪。
3.补脾益肾类:如黄芪、党参、山药等,能够补益脾肾,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康复进程。
4.散寒化湿类:如独活、苍术、陈皮等,能够祛寒化湿、舒筋活络,改善盆腔局部的寒湿环境。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
同时,中药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食物、寒凉食物的摄入,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用辅助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应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一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见效。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适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
艾灸疗法通过燃烧艾绒,将热量传递到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可以自行进行,但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的发生。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调理机体的作用。
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推拿按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按、推等。
推拿按摩的具体操作应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一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见效。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

证 见 :小 腹部 隐痛 或疼 痛 不 能按 压 ,感 觉疼 痛 连 着 腰 骶
部 ,低热起伏 ,月经 期或劳累后 加重 ,月经 不调 、 量 多 , 白带
黄稠 、 秽 臭 ,尿 黄 便 干 。 舌 质 红 , 苔 黄腻 ,脉 滑 数 。
治则 :清热利 湿 ,化 瘀止 痛 。
方药及用法 :金 银花 、 连 翘 、 生 蒲黄 、 茵 陈各 9 克 ,红 藤 、
四、 由药霞疗法
1 、 皂角 刺 3 0 个 ,大 枣 1 0 枚 ,同煎半小 时 以上 ,去 渣取 药 液 3 0 0 ~ 4 0 0 毫升 ,加粳 米 3 0 克煮成 粥 状 , 分 2 次服 。 治 疗亚 急性盆 腔炎 。
2 、 槐 花 苡 米 粥 :槐 花 1 0 克 , 薏 米 3 0 克 ,冬 瓜 仁 2 0 克 , 大 米适 量 。 将槐花 、 冬 瓜 仁 水煎成 浓汤 ,去 渣后 再 放苡 米及 大米同煮成 黹服 食 ,每 日一 次。治疗 湿 热 型盆 腔炎 。
3 、 佛手 玫 瑰花 煎 :佛手 1 2 克 、 玫 瑰花 1 0 克 、 败 酱 草 3 0 克 ,水 煎 服 每 , 日 一 次 。 治疗 气 滞血 瘀 性 盆 腔 炎 。
编辑 /左佰常
灵脂 、 元 胡 、 丹参 、 川 芎 、 木香 各 1 0 克 ,穿 山 甲 1 5 克 ,小茴 香 、 肉桂 、 柴 胡 各 6 克 。 煎 汤 服 用 每 , 日 2 次 。
证 见 :少腹 痛 如 针 刺 或长 期 隐痛 ,痛 处 不 移 , 月 经 不 调 , 血 色紫喑 有块 , 白带量 多 ,头晕倦怠 。舌 质 紫暗 有瘀斑 ,苔 白 ,脉涩 或沉 。
I斟 幽 i舀耻
中药治疗
文 /戴 秀娟 河 南 省 中医 院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概述

Hale Waihona Puke 率 为 9 .% 。汪 敏 华 l] 67 l 以益 气 化 瘀 解 毒 汤 治 疗 慢 性 盆 腔 炎 3 6例 ,黄 芪 1g 5 ,白术 9 ,丹参 1g g 5 ,赤 芍 1g 桃 仁 9 ,丹 皮 9 , 苓 1g 蒲 公 5, g g茯 5, 英 1g 5 ,虎杖 1g 0 ,延 胡索 9 , 膝 1g 甘 草 3 。痊 愈 2 g牛 5, g 5例 , 效 8例 , 有 无 效 3例 , 有 效 率 9 .7 。 总 16 % 22 单 方 治 疗 张 春 贤 等 E 用 当 归 芍 药 散 组 成 :当 归 1g 白芍 3 g . 例 0、 0、
关键词 : 幔性盆腔炎; 中医药疗法 ; 综述
盆 腔 炎 (ev fm t yd es,I 是 女 性 内 生 殖 器 及 其 周 围 的 pli i l ma r i ae PD) cna o s
2 14 气 虚 血 瘀 ..
张 子 才 …】 运用 益 气祛 瘀 化 湿 法 , 本 方 : 苡 仁 、 基 薏 丹
结 缔 组 织 、 腔 腹 膜 炎 症 的 总 称 , 括 子 宫 内 膜 炎 、 卵 管 卵 巢 炎 、 腔 盆 包 输 盆 腹 膜 炎 、 腔 结 缔 组 织 炎 以及 盆 腔 脓 肿 … 。其 病 变 可局 限 于 一 个 部 位 , 盆 也可分布于几个部位 , 至延 及整个 盆腔脏 器 , 急性 和慢性 之分 , 甚 有 临
・
14 ・ 60
光 明 中 医 20 年 1 08 O月 第 2 3卷 第 1 O期
CG C O t e 0 . o2 .0 JM M c br 08 Vl 3 1 o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本病在中医痛经、带下、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月经不调等疾病中有类似慢性盆腔炎的描述。
运用中药及针刺综合治疗效果理想,现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①针刺疗法:由于病位在下腹部,首先以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针刺。
其中维道向前下方针刺,待针感出现并向下传导方可。
除中极外均双侧取穴,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
中极、维道分别从三个方向疏通腹部瘀滞。
上症多在1周明显减轻,对伴有附件增厚增粗者施以强刺激手法加强局部的气血疏通。
经期停止针刺治疗。
②中药外敷:外敷方:巴戟天10g,防风20g,穿山甲10g,血竭15g,大黄10g,沉香10g。
以上药煎取药液适量,浸于厚毛巾上(4层左右)热敷,以不烫为度,越热越好,敷至皮肤花白,约30分钟。
③调护: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节房事,保养精气,慎起居;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病历资料
患者,女,36岁,4年前于流产后1个月时感左下腹疼痛,以经期及劳累后明显,伴低热,间断以抗菌消炎治疗,四年来上症反反复复。
妇科检查:白带量多,质黄味臭,子宫稍大,后位,宫颈举痛,左侧附件可触及条索状增厚、压痛。
b超:左附件处可见条索状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粗细不一致。
中医诊断:腹痛、带下证。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疗:首先,以上法针刺,并加足三里、
关元调动机体能动性,提高抵抗力。
1次/日,5次后症大减,改2次/日巩固,共10次。
经期停针。
其次,由于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以外敷方日3剂外敷,共10剂。
同时嘱患者从饮食、情绪、房事、劳作等方面自我调理,并每日以温白开水加少许盐清洗下部,阻止感染进一步逆行向上发展。
经治疗,自我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左侧附件稍有增厚,压痛不显,b超对比显示左附件处条索状无回声区明显缩小。
本例患者虽已病四年,加之日常劳作辛苦,正气已虚,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增强抵抗力的足三里、关元进行全身调节,大补元气,疏通全身气血,以面带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炎性渗出的吸收,取得满意疗效,也突出了中医整体辨证的
讨论
本病病位在下焦,为肝肾所主;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生理特点为肝郁血虚;且本病迁延日久多瘀多痰,故以活血化瘀、化湿通络、补肾健脾舒肝为治疗之大法。
针刺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疏通腹部的气血,减少炎性的渗出并促进吸收,阻止增生和变性的进一步发展。
患者如出现腹部温热感,效果会更好,热则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促进炎性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松解粘连。
有研究表明:针刺对痛经除可镇痛,还可以调节激素水平。
这也为三阴交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1]。
因增生粘连已久,为减少患者长期口服药物的痛苦以中药外敷治
疗,外敷时产生大量的中药蒸汽分子,刺激局部皮肤,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的营养状态,推陈出新,祛瘀止痛;外敷可使药物分子直接渗透于血管进入体循环,减少肝肠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改善增生粘连;避免患者因长期口服中药口感上的不适而不能坚持的弊病,可长期用药。
方中巴戟天辛甘微温,归肾经,除湿助阳,补肾调冲任,振奋阳气。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盛湿止痛。
《医方集解》云:“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
二药归肝、脾、肾经,内调脏腑,且都具有辛能行散的特点,行气血,散湿热。
穿山甲咸微寒,专走血分能行散,善窜,通经络达病所。
血竭甘咸性平,有小毒,归心肝经,专入血分。
《本草纲目》云:“散血滞诸痛”。
大黄苦寒,通行气血。
《本经》云:“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与穿山甲、大黄三药共用力宏专通气血达病所。
加入沉香,辛能散,温能通,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衰,气行则血行,血不能自行,以动制静,缩短疗程。
另外,治疗前后的调护也很重要。
蒲辅周老先生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2]。
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养之根,气血生化之源。
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脾健气血生化有源,冲任气血和畅。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主生殖发育,对天癸的发生、冲任二脉的通盛充盈起重要作用。
血之盛衰、气血之条达与否,直接关
系到冲任二脉的气血调和。
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气畅则血行。
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动静结合、劳逸结合,保持气机通畅,血脉通达,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疗效会明显
从多渠道综合治疗本病,针对性强,达到攻邪扶正的目的。
唐大烈《吴医汇讲》:“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
其理一而已矣”。
且中医治疗效果独特,不仅缓解症状,复发率低,远期疗效也满意。
参考文献
1 龚平,张明敏,等.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6,1(26):51.
2 薛伯寿,编著.医学心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