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
杰克·伦敦研究综述

摘 要 :杰 克 ・ 敦 在 文 艺批 评 界 历 来 是 个 有 争 议 性 的 人 物 ,他 在 l 9 ) 中的 文 章 ,用 不 同的 批评 理论 ,从 阶 级 、性 别 、 种 族等 伦 96 批评界 经历 了赞扬——批评 、冷 落——复兴的复杂发展 过程。本文梳 不 同 视 角 再 议 伦 敦 的创 作 。 克 里 斯 托 弗 ・ 尔 ( h i t p e 盖 C r o h r S 理 了近 三 十年 国 内 外对 伦 敦 及 其 作 品 的 研 究 成 果 ,指 出伦 敦研 究在 生 G i )的 《 克 ・ 敦 长 篇 小 说 中 的 合 流 与 抗拒 : 《 自然 主 ar 杰 伦 从 态批评盛行 的今天 ,有很 多 究的空间和现 实意义。 研 义到 自然 》 (o p i i y n R s s a c i J c L n o ’S C m l C t a d e i t n e n a k o d n 关 键 词 :杰 克 ・ 敦 ;研 究 ;综 述 伦 N v l : f o a u a i i t a u e 1 9 ) 从新 历史 主义视 oe S rm N tr ls o N tr , 9 7 n 角 ,把伦 敦 的长 篇小 说 当作美 国特 殊 历史 时期 的特 殊表 述话 语 , 此文为南 昌工程学院2 1 年校级 青年基 金课题前期研究成果 0O 分析 了伦 敦 的 自然 主义 小 说 、城 市 小说 、 田 园小 说 。唐 纳德 ・ 皮 泽 (o ad P zr D n l i e )在其 编著 的 《 国的现 实主 义与 自然主 义 》 美 引言 ( m r c n l a i m a d N t r l s ,2 0 )中 ,分析伦 敦 的 A e i a  ̄ l s n a u a i m 0 0 e 美 国著名 作家 杰克 ・ 伦敦 ( 8 6 1 1 )是2 世 纪初 美 国读者 作 品 中遗 传和 环 境对 人 、对狗 、狼 的塑造 作用 ,将 伦敦 归 为 自然 17 —9 6 0 最 多 、稿 酬最 高 、知名 度 最大 的作 家 。根据 联 合 国教科 文组 织发 主义 流派 。总体 来看 , 自9 年 代 以来 ,文 艺界 对他 的研 究 角度 、 0 表 的调 查 ,他 也是 包括 前 苏联 在 内的整 个 欧洲被 翻 译最 多 、读者 研究 方法 大 有拓 展 ,涉及 原 型批 评 、心理 学 、社会 学 、政 治学如 最 多的 美 国作 家 。他 一 生 留下 了 t 部 长 篇 小说 、3 中篇 小 说 、 阶级 、性 别和 种 族等 意识 形态 问题及 文化 批判 等众 多 方面 ,研 究 7 部 l 部短 篇小说集 和许 多非 小说著作 ,其 中 《 性的呼 唤》居他5 部 作 品主题 、写作 手法 ,分 析他 的文体 、文 艺 思想 和非代 表性 作 品 9 野 0 著作之 首 ,至 1 9 年 已被译 成8 多种文 字 ,是 美 国文学 中最 有 资 等 ,对伦 敦的研 究在 不断 深入 。 94 O 格 被 称 为世 界 名著 的作 品 。伦 敦 的长 篇 小说 如 《 狼 》 《 丁 ・ 海 马 三 ,国 内研 究 伊 登 》和 《 蹄 》及包 括 《 性 的呼唤 》 《 铁 野 白牙》 《 狼 》等许 海 我 国 对 杰 克 ・ 敦 的 译 介 始 于 于 2 世 纪 2 年 代 的 新 文化 运 伦 0 0 多短 篇小 说 已成 为美 国文 学 中的经 典 。他 的作 品 同他一 生 的经历 动 。随着 伦敦 作 品译 入 的增 多 ,对伦 敦 的研究 也 逐步 展开 。最 早 样非 同寻常 ,吸引 着一代 代读 者和 批评 家 。 的伦 敦 传 记 是董 秋 斯先 生 翻译 的 《 克 ・ 杰 伦敦 传— — 马 背上 的水 手 》 ( 9 8 。虞建 华 ( 9 6 14 ) 1 9 )对伦 敦生 平及 创作 做 了更全 面更 二 、 国外研 究 杰 克 ・ 敦 研究 从 他 在世 时 即 已开 始 。他 在 美 国评 论 界历 来 客观 的梳 理和 介 绍 。早期 国 内对伦 敦 的评 价 多为赞 扬他 的社 会主 伦 是 个 引起 争议 的人 物 ,或将 他 视为 为美 元 写作 的商业 作家 ,或视 义思 想 ,欣赏 他 对资 本主 义社 会 的批 判 ,对广 大贫 民的同情 。批 为写 冒险 猎故 事 的通俗 作 家 ,或视 为盲 从 的激进 作 家 ,或被视 为 评方 法 以马 克思 主义 批评 为主 ,比较 单一 。8 年代 以后 ,他 更 多 0 严 肃 的 自然 主 义 和现 实主 义 作 家 。 总 体上 ,他 在 批 评 界经 历 了 作 品被译 介 ,伦 敦研 究也 走 向繁 荣 。这 时期 的专 著、研 究论 文 、 赞 扬— — 批评 、冷 落—— 复兴 的复 杂发 展过 程 ,这一 过程 与 文艺 文 学 史 对 伦 敦 都 有 较 多评 价 。漆 以 凯在 《 克 ・ 敦 和 他 的小 杰 伦 理 论发 展 及文 学批 评 界关 注 的中心 相适 应 。早 期的伦 敦研 究着 重 说 》 (9 1 ) 1 8 年 中肯 定 了伦 敦对 美 国现 实主 义文 学 的 巨大作用 。李 生平研 究 ,最 好 的研 究也 是结 合他 生平 、研 究其 生平 与 作 品的关 淑 言 的 《 杰克 ・ 敦 研 究》 (9 8 集 中 了国外 伦 敦研 究新 成 果 , 伦 18 ) 系 。真 正有 深 度 的杰 克 ・ 敦 是近 几 十年 展 开 的 。早 期 的伦敦 传 对 中 国的伦敦 研 究很 有指 导意 义 。王 宁 ( 0 0 深 入分 析了 关于伦 伦 20) 记 有 较 多的虚 构 成 分 ,如欧 文 ・ 斯通 ( r i g t n )的 《 I v n S o e 马背 敦长 期 有争议 的几个 问题 。之 后 的美 国文 学史 编 著者进 一 步挖掘 上 的水 手 》 (a l t o o s b c ,1 3 ) S io n H r e a k 9 8 对伦 敦生平 的浪 漫化 , 其 自然主 义意 蕴 ,探 讨其 现 实主义倾 向。 影响 了、误 导 了很多 后来 的研究 者 。 2 世 纪 后期 以来 ,国 内研 究 在总 结继 承 以前研 究 的基础 上 , O 6 年 代 杰 克 ・ 敦被 “ O 伦 重新 ”发 现 ,主 要 是对 其 作 品进行 类 吸 收 国外研 究方 法及 成 果 ,批 评 方法 走 向多元 化 。文 化批 评有 突 型化研 究 。富兰 克林 ・ 克 ( r n l n W l e ) 的 《 克 ・ 沃 F a k i a k r 杰 伦敦 出成 就 ,其 中最 新 的权威 性 的研 究 当推虞 建华 教 授专 著 的 《 克 杰 与 克 朗代 克 : 一 个美 国作 家 的 诞 生 》 (9 6 是第 一 部 篇 幅客 伦 敦 研 究 》 ( 0 9 ,该 书从 文化 研 究 和 历史 研 究入 手 ,在梳 16 ) 2 0) 观 的伦 敦 研 究 著 作 , 集 中讨 论 了伦 敦 一 生 中最 重 要 的 北 疆经 历 理 作者 的 生平 、思想 及 时代 背景 的基 础上 ,分析 、解 读 了伦敦 的 和气候创作的 “ 北疆 小 说 ”。 l 7 年 , 戴 尔 ・ 克在 《 克 ・ 93 沃 杰 伦 几 部有 代表 性 的小 说 ,着 重 讨论 作 品 的社 会和 历 史 内涵 以及造 就 敦 的异 域世 界 》 中专 门讨论 了他 的幻 想 小说 。厄 尔 ・ 伯 (a l 杰 克 ・ 敦 的文 化 气候 ,力 图透 过文 本 ,读 出历 史和 文 化编 码 于 雷 Ere 伦 Lbr的 《 克・ ao ) 杰 伦敦 》 ( 9 4 1 9 修 订本 )将作 者生 平传 记和 其 中 的 内涵 。研 究 杰 克 ・ 17/ 94 伦敦 的学位 论 文 和 期刊 论文 不 断涌 现 , 作 品评 论 结合 起 来 ,强 调 了杰 克 ・ 敦 与 l 世 纪末 美 国文 化 之 间 李 怀波 ( 0 5 伦 9 2 0 )和 刘荡 荡 ( 0 5 2 0 )的博 士论 文分 别对 伦敦 在 中国 的 密切 联 系 ,对 后 来 的研 究起 了指 导作 用 。詹 姆 斯 ・ 克林 托 克 的接 受及 其 自传 作 了整 体研 究 ,对后 来 的研 究提 供 了借鉴 。 自然 麦 ( a e M C i t c ) 的 《 J m s c 1 n ok 白色 逻 辑 :杰 克 ・ 伦敦 的短 篇 小说 》 主 义批 评 依然 是一个 热 点 ,朱宝 荣 ( 0 2 2 0 )、赵 燕 ( 0 4 2 0 )、孙 (h t o i : J c o d n S o t S o i s 1 7 ) 充分 肯 绪 华 ( 0 6 W i e L g c a k L n o ’s h r t r e , 9 6 2 0 )分 析 作 品 中 的 自然 主 义 要 素 ,阐 述遗 传 和 环 境 因 定 了他 “ 疆 ”短 篇 小说 的独 特 手题 和精 湛 的创 作 技 艺 , 反驳 素 对 动 物 牛存 的双 重 影 响 , 探 索作 者 对 人 类 社 会 生存 现 状 的 思 北 了 以往 研 究 对 其 创 作 技 巧 的否 定 。另 一 部 肯定 北 疆 小 说 独特 艺 考 。还有 传 统 象 征 角度 ,如 谭 燕 萍 ( 0 4 2 0 )、何 清 ( 0 4 2 0 )分 术特 色 的 是杰 奎琳 ・ 塔文 尼 亚一 可宾 ( a q e e a e n e 别 分 析 了 巴 克及 荒 野 的 象 征 意义 。有 精 神 分 析 角度 ,如 易 建 红 J c u ¨n T v r i r C ub n o r i )的 《 克 ・ 敦 评论 集》 ( r t c 1 s a s o a k 杰 伦 C i i a E s y n J c ( 0 2 、钟 吉娅 ( 0 1 20 ) 2 0 )将 伦 敦 的 姊妹 篇 《 野 的 呼唤 》和 荒 L n o , 1 8 )。琼 ・ 德里 克 ( o n �
海狼读后感

海狼读后感一、引言《海狼》是一部由杰克·伦敦创作的冒险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故事主要讲述了船员华生·格律兹担任船长的海狼号在太平洋上的冒险经历。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下面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丰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
其中,船长华生·格律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身怀绝技,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不惧困难,为了追求自由和探索世界而不断战斗。
他是一个船长兼冒险家的理想化形象,勇敢而无畏,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不乏鲜明的个性。
比如,华生·格律兹的船员们大多是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人,在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时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团队精神。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三、冒险故事的张力《海狼》是一部以冒险为主题的小说,在故事中充满了危险、刺激和张力。
小说中的船员们不断面对风暴、海盗以及饥饿等现实困境,他们需要克服内外的挑战,才能生存下去。
作者通过对冒险故事的精彩描述,使我感受到了船员们在海上生存的压力和危险的来临时的恐惧。
这种紧张的氛围使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四、社会意义的探索除了刻画人物形象和有趣的冒险故事之外,小说《海狼》也在讨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华生·格律兹与船员们的紧密合作和彼此扶持,强调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冒险的旅程中,只有大家相互合作,才能共同面对挑战,战胜困难。
这种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次,小说中也反映了社会等级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面。
华生·格律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社会底层人士为了谋求生存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以及强权者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探索使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五、结语通过阅读《海狼》,我不仅深入了解到了世界上广袤无边的海洋,也在作者的笔下领略到了人性的善良和黑暗。
大海哪大海中的双性同体写作策略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
最正常 最适意的 者的女性身份退隐到文本背后 应该说 大海哪 大
境况就是这两种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神合作的时 海 整篇的叙述语调和情感风貌都是按照主人公查尔斯的
候 [1]继伍尔夫之后 当代法国女性批评家埃莱娜 西苏 男性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来营造的 这是一个显性的男性
不说是默多克有意采取的创作策略之一 如小说中的一个人 对查尔斯的爱情里不可自拔 温顺得像一只宠物似的被他呼
物佩里格林所说 我们有时很高兴看到我们所憎恨和鄙视 之即来 挥之即去 丧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但当人性的尊
的人 促使他们更加暴露他们的寡廉鲜耻 [7]默多克的目 严显得那么单薄脆弱时 她终于悟出依附于查尔斯爱情的自
外国文学研究
大海哪 大海 中的 双性同体 写作策略
孟智慧
艾丽丝 默多克(1919 1999)是二战后英国文坛上为数 说中 双性特征更是明显 即使那些运用女性视角进行叙事
不多的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之一 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道 的作品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时隐时现的双性处理策略 本文
德哲学家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女作家相比 默多克并不是一 则选择1978年获布克文学奖的 大海哪 大海 这部从男性
脱被抛弃的命运 查尔斯对年轻时莉齐外表形象的过分迷恋 的男性特征和男权意识 但同时默多克又利用这种叙述方式
和夸大叙述 显然承袭了男权文化传统中把女性视为纯粹的 对其中的男权话语进行了消解 破坏 从女性视角和女性意
欲望客体的偏见 凸显了文本叙述的男性特征
识对叙述者建构的显性的男性文本进行重新解构 表现出鲜
多克一生创作的二十六部小说 我们会发现其大部分小说呈 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和根深蒂固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女性之美
现出双性特征 特别是在七部以男性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小 被充分对象化的莉齐完全沦为了男性查尔斯的意念消费物和
《海狼》中杰克·伦敦对人生哲学的反思

死 的 大 副 也 没 有 表 现 出 半 点 怜 悯 之 情 ,仍 旧 对 其 骂
《 野性 的呼唤 》 和《 狼 之子 》 都 表 达 过 对 超 人 哲 学 的 赞
Ma F . 2 0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3 . 0 2 . 0 0 8
《 海狼》 中杰克・ 伦 敦对人 生哲学 的反 思
徐 生急 . 孙 树 彪
( 吉林 师 范大 学 中 国思想 文化 研 究所 ,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
过 凡 ・ 卫 登 的 视 角 我 们 在 赖 生 的 书 架 上 看 见 莎 士 比
学 先锋 , 他 的作 品 充 满 了 冒 险 精 神 , 这 与 他 少 年 时 期
坎坷 的人生 经历 有关 。 他 幼 年 当过 童 工 , 少 年 时 做 过
水手 , 淘过 金 , 四处 漂 泊 , 最 终 成 为 一 名 具 有 传 奇 色
[ 摘
要 ] 人 生 哲 学 是 人 类 生 存 和 发 展 变 化 以及 自我 认 识 的基 本 方 法 . 而 作 家 的人 生 哲 学 往 往 通 过 其 作 品表
现 出来 。《 海狼》 是杰克 - 伦敦的力作之一 , 从 这 部 小 说 里 我 们 能 看 出作 家 对 自己 的信 仰 重 新 进 行 了 梳 理 , 展 现 了他 的 价值 观 、 生 死 观 以及 爱情 观 和 女 性 观 , 并 且对其笃信不疑 的“ 超人哲学 ” 中 的不 合 理 部 分 进行 了 批 判 , 体 现 了杰 克 . 伦 敦 的反 对 霸权 主义 , 提倡 人道 主义 精 神 。 [ 关键词 ] 《 海狼》 ; 人 生哲 学 ; 反 思 [ 中 图分 类 号 ] B 5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3 ) 0 2 — 0 0 2 9 — 0 3
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性别话语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0. 5 NO 4 I 2 . J 1 u.20 1 1
J OURNAL OF CHANGS HA UNl VERS兀
杰克 ・ 伦敦小说 中的性别话语
时德 生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 系 , 广东 广州 5 15 140)
越感深深植入美 国人心底 。杰克 ・ 伦敦 的个人 冒险 和浪漫 爱情故事正是发 生在这 个历 史 时期 。伦 敦从 19 88年 2 2岁
是男性所不 愿看 劲的。这些新女性不仅正在渗入到政治 圈 ,
而且正 在渗入到知识 和家庭 领域 。说得 直率一 点 , 女性 的 “ 需求从 同工同爵I I平等 教育甚 至到堕胎 需求 、 、 出生控 制信 息
的气质 变革 反映了当时美 国新女 性与 进步男性 的性别 平等
观 念的全新发展。
一
响, 虽然查米恩并 不 是对 伦敦 生活 具有 强大影 响的 唯一 女 性, 但是她 的影响绝对 是最 大的。查米 恩是一 位新女 性 , 这 是伦敦 支持女权 运动 的重要 事实 。查 米恩 出生于 17 8 1年 ,
她 的母 亲默默无闻 , 查米恩 的童年 时光 主要 和一位 阿姨 在一
强势 的新 女性 话语
起, 这位阿姨是非 同寻常 的进步女性 , 因此 , 查米恩 即便再 怎 么渴望 也很 少有机会成 长为一位 保守 的维多利 亚女性 。虽
然 查米 恩接触到许多非常女性化的娱乐消遣 , 既有艺术音乐
时开始 职业 写作 , 每天 坚持写作 两个 小时 , 以独 到 的风格展 现 自己的亲身经历 , 形成 了个性鲜 明的时代 映像 。阿拉斯加
杰克·伦敦──流浪汉的文学之路

杰克·伦敦──流浪汉的文学之路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
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他那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说,往往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冰于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
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多格化的题材,以及强烈显来出来的作家的独特个性,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
《热爱生命》就曾受到列宁的赞赏,直到逝世的前几天,列宁的手里还捧着它。
“童年──少年”时期强烈的读书欲望杰克·伦敦幼时家境困苦,可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想却是难以遏制的。
他的读书欲望十分强烈,因此,为了兼顾生活与学习,杰克·伦敦从10岁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读,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不满9 岁时,杰克·伦敦就已经熟读了华盛顿·欧文写的西班牙旅行记《阿尔汗伯拉》。
他还读了一些从雇工那儿借来的一毛钱一本的小说,他抓到什么就读什么。
杰克·伦敦11岁离开牧场来到奥克兰,在免费的公共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着能借到的第一本书。
到16岁之前,他一直是做工──读书,读书──做工。
这时候,杰克·伦敦产生了强烈的出去冒险的欲望,于是,他结识了一些劫蚝贼,入伙干起了劫蚝的勾当,接着又反过来加入了追捕劫蚝贼的水上巡逻队。
后来,他搭上一艘海船,到日本沿海和白令海一带捉海豹,沿途经过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与这些海上的见闻后来成了他写的南海故事的素材。
惊涛骇流中的海洋生活是艰苦的,但他没有忘记读书,在返航驶入旧金山湾时,他已经读完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英国电影海狼赏析

英国电影海狼赏析《海狼》是一部于2013年上映的英国冒险剧情电影,由导演约翰·李·汉考克执导,由克里斯·埃文斯、托姆·希德勒斯顿和奥利维亚·威廉姆斯主演。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权力和变革的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初的英国。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805年,那是拿破仑战争的时期。
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约翰·斯皮尔敦的年轻海盗,他被称为“海狼”。
斯皮尔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船长,他领导着一支海盗团队,通过袭击敌船来获取财富。
然而,斯皮尔敦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并被迫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
他开始为英国军队作战,并在一次任务中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布莱克图。
两人意识到他们被卷入了一场更大的阴谋之中,他们必须联手打破这个阴谋,保护他们所珍爱的人。
《海狼》不仅是一部动作悬疑片,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浪漫元素的爱情故事。
电影展现了斯皮尔敦与他的爱人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斯皮尔敦作为一名海盗,他深知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他努力通过打破旧有体制的方式来改变这一切。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丰满,动作场景精彩,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剧情紧凑,节奏紧凑,带给观众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
此外,电影还通过精美的布景和服装设计,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总体来说,《海狼》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兼具了动作、悬疑和浪漫的元素。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电影,同时也提醒观众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性的探索。
这部电影在英国和国际上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无论是剧情、角色还是制作,都充满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魅力。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战争、生存和人性等主题,描绘了不同角色的男性形象。
海明威的作品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女性形象,他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她们的个性和情感。
本文将分析海明威作品中几个重要的女性形象,探讨他们对男性主角的影响以及反映了海明威对女性的看法。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玛丽亚是一个在西班牙内战中的难民,她非常坚强和独立,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她成为了罗伯特·乔丹上尉的情人,为他提供了安慰和支持。
尽管玛丽亚的形象有些理想化,但她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逆境中的坚韧。
她对乔丹的爱情也显示了女性对男性的无私奉献。
玛丽亚也代表了海明威对西班牙内战的关注和他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莱特是另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布莱特是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女人,是男主角杰克的心上人。
布莱特并不完美,她对性的态度开放,并且主动追求男性。
尽管如此,她的感情和行为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杰克和其他男性角色。
布莱特被认为是海明威对失去的一种象征,她所表现的自由和不羁正是海明威时代中许多女性追求的生活方式。
布莱特也代表了海明威对人性和爱情的复杂性的描绘。
《老人与海》中的人物曼奇科娃是海明威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黑人女性,对老渔夫圣地亚哥抱有深厚的情感。
曼奇科娃的形象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力量,她是一个能够理解圣地亚哥的人,并且在他最艰难的时刻给予他支持和鼓舞。
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反面形象,通过她的形象海明威刻画了圣地亚哥内心的平衡和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剖析,可以看出海明威对女性的观点十分复杂。
他既赞赏和描绘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也表现了他对女性性格复杂性和衡量男性的能力的认可。
海明威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数量相对较少,他更关注男性的经历和行为。
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以及海明威个人对男性主义价值观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The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Sea-Wolf and JackLondon‟s Gender Politics)[摘要]论文通过对杰克·伦敦长篇小说《海浪》中唯一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作家的人物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故事发展中逐渐被自己修正改变,最终将一个希望歌颂的“新女性”形象,送进了传统社会角色的老套中。
论文将小说置入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意图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所反映的当时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杰克·伦敦;《海狼》;女性人物;女权批评;性别政治;[作者简介]虞建华,1950年生,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上海20008319世纪末西方女权运动中心从欧洲转向北美,开始在美国掀起女权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新旧世纪之交是宣传男女平权思想的重要时期,也是杰克·伦敦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
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也有意识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表现与时俱进的认识。
作家的这个意图显而易见,但尽享男性特权的传统社会模式又让他恋恋难舍,而这种眷恋在暗中对新思想进行着颠覆。
内心中相互冲突的认识倾向和情感倾向流入了长篇小说《海狼》(1904)的结构和故事中。
批评界一般从城市青年范·韦顿与船长拉森之间的自然主义道德观的冲突,或从男主人公经历成长的过程,对《海狼》的主题进行讨论,而将其中唯一女性——小说的第3号人物莫德——当作陪衬,少有关注。
本文以小说的女性人物为主线,通过分析这个人物的设定和演变,读解其中丰富的社会编码,揭示作家在性别观念上的矛盾心态。
一、时代语境与性别观念在小说《海狼》的时代语境中,两个与性别政治相关的话题值得注意:一是时代变迁带来的性别角色的变化,二是随之而来的观念的变化。
美国历史上,拓居先民征服荒原、抵御异族需要强悍和勇武,奠定了社会上男性的绝对主导地位。
随着开发西部的结束和20世纪的到来,美国告别农业社会,迈入了以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伴随而来的机器生产更需要技术和智慧,而不是蛮力。
妇女可以掌握技术,也不缺乏智慧。
同时,成衣和食品的工厂化规模生产,部分解除了家务的捆索,使女性有可能走出家庭,走进工厂和公司。
城市化,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弱化了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别,推动了性别观念的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女权思想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城市化的到来,阶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中产阶级登上了权力关系的主宰地位。
为了将自己区别于劳动阶级,巩固新获得的地位,他们延续甚至强化了原来上流阶级人为的时尚准则,强调审慎和秩序,遵循一系列礼仪、衣着、风度以及言谈和文字中遣词造句的规范,以优雅、文化这类显性特征为身份“标签”。
这种中产阶级文明完全不同于拓居先民的粗犷作风,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的特征,引发了一种“男性焦虑”,担心社会发展的走向可能具有“去势”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阉割”美国的民族个性。
当然,这种焦虑带有“厌女症”的心理特征,其深层根源仍然是男权思想。
不少男性知识分子在理论上拥护、支持女权思想,欢迎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
毕竟女权运动的理论基点与美国理想并行不悖:《独立宣言》中“人生之平等”的理念,当然应该包括性别之间的平等。
虽然当时妇女尚未获得选举权,但在女权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中,为各种平等权利的斗争已经开始。
女权运动被看作时代进步的产物,得到了包括杰克·伦敦在内的很多知识分子的支持。
这也的确是早期女权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性别角色的调整,实质上就是权力结构的重组,必然牵涉到日复一日必须面对的社会关系,冲击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包括作家杰克·伦敦在内的很多进步男性知识分子,他们支持和拥护女权主义,表达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又在意识深层进行抵触,最终常常把他们拖回对传统权力关系的渴望中。
在《海狼》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不和谐:一方来自作家有意识表达的理念,另一方来自深藏于作家无意识的渴望;一种表现为性别政治的原则观念,另一种是社会生活的实用主义。
两种倾向交织在一起,使小说成为一个矛盾的文本。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正是在女权主义政治的性质里,符号和形象写出并且戏剧化了的经验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1](PP209-210)被杰克·伦敦符号化、形象化和戏剧化的认识经验,的确有其特殊的阐释意义。
《海狼》是一个说明问题的个案。
《海狼》首先是作为杂志故事连载发表的,作家将不到全书一半的已写就书稿,连同总体构思一起寄给《世纪》杂志进行连载,然后按杂志的发行日期要求,不断提供新写的后续部分。
正是在这后一半中,在交稿时限的“催逼”下,杰克·伦敦更少顾及设定人物的前后一致性,让自己的真实意愿不自觉地流露到了笔尖。
就这样,在对待女性社会角色问题上,小说前后两部分出现了大幅度的转向:前半部作家有意识地靠近女权思想,而后半部中作家内心的男权思想强烈反弹,让一位社会上卓有成就的独立的新女性,最终滑向了传统的角色。
我们可以在《海狼》这个戏剧化演绎的故事本身和故事背后的潜台词中,读到文外的另一个故事。
二、女性的赞歌《海浪》对社会的性别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考。
小说故事写一个受城市文明呵护的青年范·韦顿,即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因旧金山湾渡船失事,他被“魔鬼号”捕海豹船救起,被迫随船远航,与全体船员一起忍受着船长“老狼”拉森的铁腕统治。
在日本海附近,“魔鬼号”搭救了一些遭遇海难的人,其中有一个名叫莫德·布鲁斯特的女诗人。
为了她,韦顿与拉森展开了实力悬殊的较量,终于抓住机会与莫德驾小船逃脱船长的魔爪,漂泊到一个荒岛上,而众叛亲离的拉森船长因“魔鬼号”船体损坏也来到岛上。
最后韦顿与莫德修复了“魔鬼号”,重返文明;而拉森船长慢慢饿死在荒岛上。
与另外两部著名的航海小说——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和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比,《海狼》更多地表达了与时代流行思潮相关的观念。
其中之一是男女社会角色转变的问题。
小说伊始,作家以女性的缺场开始了女性赞歌的序幕。
“魔鬼号”捕海豹船是一个男人世界,在这个小世界中,男性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中的主宰地位不可动摇。
但由于女性的缺场,这个特殊的男性社会成了“一个独身者的聚合,粗暴地互相间倾轧,”[2](P129)韦顿上船后不久就发现,这个男人世界中精神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女性的缺席:“男人与女人完全分离,独自闯荡世界,这种事在我看来既不自然,也不健康。
粗俗和野蛮是其不可避免的结果。
我周围的这些人应该有妻子、姐妹、女儿,以及她们的同情心。
而事实上他们没有一个结过婚。
年复一年,他们中没有一个与某位体面女人接触过,也没有受过来自那样一个女性的影响和教化。
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制衡因素。
他们的男性特征得到过分发展,变成了凶残;而生活的另一面,即本性中的精神层面则萎缩——事实上退化了。
”[2](P89)小说主人公在一个极端的男人世界里发现,女性是文明不可或缺的另一半,与文明背离的社会可能堕落为纯粹的野蛮。
这里,作者强调女性具有的“制衡”野蛮、“教化”粗俗的功能。
,听到的是满耳水手的脏话,看到的是时不时突然爆发的暴力行为,文化与文明在这里没有地位。
在《海狼》之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雪的女儿》(1902)中,杰克·伦敦已经开始尝试塑造“新女性”。
他把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芙萝娜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边疆英雄: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社会生产,不让须眉。
伦敦甚至不顾可信度凸显女性的能力,说她有“拳击师的肌肉和哲学家的头脑。
”[3](P22)这样的歌颂抹煞性别的生物差异,强调相似性,按照“准男性”尺度衡量和建构女性英雄,而非突出她自身的性别优势,因此显得生硬。
《雪的女儿》未获太高的评价,女性人物塑造的概念化是原因之一。
作家在《海狼》中不再强调“女人可以像男人”,而让女性显示自身无法取代的优势,其中之一是她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影响力。
莫德这位年轻女子的出现,像催化剂一样给船上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不仅使韦顿的角色出现了转化,而且也改变了整部小说的走向。
乔纳森·奥尔巴赫认为,小说中有两次重大转折,一次是莫德登船,另一次莫德和韦顿到达安第弗岛,两个事件“都导致了小说主人公(韦顿)象征性的再生。
”[4](P193)韦顿开始在船上是个无助的弱者,忍气吞声;莫德的到达激发了他内在的能量,他不再逆来顺受,开始向反叛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转化,与拉森的对立随之变得公开和激烈。
乔纳森·奥尔巴赫对莫德的归类应该符合杰克·伦敦人物塑造的初衷:她“不是贵族,也不是野蛮的下层人,而是个中产阶级,一个一心向往成功的独立的职业女性。
”[4](P217)她是个崭露头角的女诗人,已有几卷诗集发表小有名气,代表了时代发展凸显的两大特征,是个属于中产阶级的独立的知识女性。
韦顿与她已有神交,以前曾对她的作品进行过评论,赞赏有加。
她与韦顿理智上精神上相近似,但与船上暴君拉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注意到一日早晨两人沿甲板走去,不禁把他们比作人类进化梯上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所有野蛮性的最高代表,另一个是最高雅文明的完美产物。
”[2](P147)拉森依靠肌肉、强权进行统治,是一个相信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从不怀疑社会的生存竞争中男性的优势地位,对社会性别结构中正在出现的变化知之不多。
莫德在第18章首次出现后,交谈中表现出风度和智慧,丝毫未见女子的谦卑,而充满平视的自尊。
拉森决定给她一个“下马威”,提出的问题直指社会关系中女性地位的核心问题,但莫德的回答让他始料未及。
“你有没有靠自己的劳动挣到过一块钱?”他(船长拉森)知道她的答案,用胜利反击的语气咄咄逼人地问。
……“我年收入大约一千八百美元。
”所有的眼睛同时离开吃饭的盘子,久久盯着她看。
一个一年能挣一千八百美元的女人值得看上一眼。
老狼拉森毫不掩饰他的钦佩之情。
[2](P136)莫德已经不是男人的依附,她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而经济独立保证了她的社会地位,是她能与男性平等对话的前提,但杰克·伦敦更强调她的道德力量。
莫德上船不久了解到拉森滥杀无辜的野蛮行径,面对韦顿发出了义正词严的谴责:她用斥责的眼光面对着我,声音里带着质问,就好像此事中我犯下了什么罪过,或至少是其中的一份子。
“信息没错,”我回答说。
“两个人被谋杀了。
”“你就看着它发生了!”她大声说。
“我没法阻止,这样说才更恰当,”我依然耐心地回答。
“但你是否曾经阻止过这样的事?”“曾经”二字说得很重,她的声音中带着点哀求的语调。